《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胡同文化与北京胡同的关系,并能对胡同文化谈出自己的看法。
2、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教学重点:
概括、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胡同文化与北京胡同的关系。
教学设想:
1、1课时完成。
2、突出学生的读书、思考与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3、重点在课文后半部分,并向课外延伸。
课前准备:
印发《北京的胡同》、冯骥才《文化眼光》。
学生预习:1、熟悉课文。 2、阅读印发的材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们班同学的研究课题中有一个是《青城山道教文化研究》,(课前印发的材料中冯骥才的《文化眼光》一文谈到)其实“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处不在”,衣食住行无不具有文化内涵。我们单来看--住的文化!
居住方式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性格、行为,我们称之为一种文化。
我们来一起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胡同文化》,看看北京胡同对老北京市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先来看几幅北京胡同的照片。
(展示图片)
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1--5段,勾画出关键词语。
交流。(两生发言)
(重点词语:方正、取名趣俗、多、安静、和四合院一体)
三、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一)、胡同到底对北京市民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也就是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还是再来看看汪老先生怎么写的吧!
自由朗读6--12段,勾画重点语句。
学生读自己勾画的语句。(两生读,其他补充)
提示:我们找的语句大多在文段什么位置?(段首)
因此我们把握文章内容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语句,又特别要注意段首句。
(投影:封闭、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
(二)、给你印象最深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朗读品味两处语句。(根据具体情况,融在其中或单独提出来品味。)
1、8段:“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现了极其满足的心态。
指名读。(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
齐读。
这个地方如果改成:“……较好,……好,……更好,……很好,……最好。”如何?读一读,体会一下。
2、12段:“‘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
指名读,齐读。
--“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我的意见是有调侃,更有无奈。)
四、对胡同文化的态度、认识
(一)、胡同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呈现怎样的景象? 随着北京现代化推进,胡同逐渐衰败、没落,为高楼大厦所代替。请看几幅图片。
胡同文化将何去何从呢?
对胡同文化,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如何呢?
齐读后3段,找相关词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毫无生气”、“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总有一天会消失”、“怅望低徊”、“再见吧”……
(二)、课堂小结:课文思路 胡同特点——胡同文化内涵——感情、态度
阅读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内容
(三)、对胡同文化,你怎么看?
学生交流,发表各自意见,教师适当引导。
请课外练笔的时候,写篇文章,阐明你的看法。
要求:有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及评点
教学构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对象,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陶醉其间,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外延方面认识文化,获取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考察宜都市一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将带给大家一个意外的惊喜。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出示教具:一张八开白纸,上面用墨写着“文化”)。
师:睁开眼,小心看,这是什么?
生:(齐)文化!
师:不错。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有。
师:(点生发言)
生:这是一张白纸。
师:(自言自语)一张白纸,上面写上“文化”,就是文化。有意思。
(点评:开篇即创设一种文化味很浓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设身体验。)
师:事实上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定会有很多收获,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做了一些搜集工作,不知你们找到哪些?
生:(众)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
生:比如吃文化,我们中国是一个美食王国,饮食讲究色、香、味,烹饪强调刀工火候,吃东西用筷子,轻挑慢夹。那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爪子一齐上。(众生笑)这每种吃法就代表了一种文化。
师:说得精彩,那你是否注意过文化的本质特征呢?
生:(面露难色)
师:不要紧,拿出词典看看,词典上是怎样给文化定义的?
生:(查词典)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我也对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过一些考察,发现人类的这种物质和精神财富大致有三种类型:(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是。(2)物质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如(点示)我穿的西服,他穿的中山服,她穿的和服(众生笑)。这每一种服饰就代表着一种文化。(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较为复杂,主要指人们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点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领会什么是“文化”,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文化熏陶已见端倪。)
师:下面我们选择一个更加具体的对象来试试。胡同大家见过吗?
生:(众)见过!
师:胡同能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生:(众)能!
师:那么它应该属于哪一种文化类型?
生:(私语)物质型的。心理型的。
师:请申述理由。
生:(热烈地讨论)
师:静一静,说它是物质型的,一定强调的是胡同的——
生:(众)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师:心理型的呢?(沉默,教师随意点一学生作答)
生:(迟疑地)可能着眼于胡同里人的生活吧。
师:汪曾祺写有一篇《胡同文化》,下面我们看看作者笔下的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好不好?请大家翻开书,读课文1、5两段,思考我提出的问题。(点评:在学生对文化有了初步印象的基础上,导入课文的阅读和研究。)
(学生浏览课文,读后教师点生作答。)
生:心理型的。
师:请用书上的原话申述理由。
生: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生: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生: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哪些文化现象?课文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学生朗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议一议,我提领,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对应的下句。
北京的胡同真多啊!
生: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师:北京的胡同真奇啊!
生: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师:北京的胡同真静啊!
生: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点评:1、5段作简略处理,重在引导学生对北京胡同获得整体印象。)
师: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下面我们深入阅读课文,随作者“走进”胡同看看。请大家注意课文6~7段。找一位同学朗读,读后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点生朗读,读后问)
阅读课文应该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大家想想,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可以讨论。
生: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对于我们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最为重要,这个词应该是?
生:(齐)封闭!
师:这“封闭”怎么讲(教室里一阵轻微躁动)。我不希望大家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而是要你们阅读课文。
读后想想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点评:调动学生的想象,努力把课文从静态的文本形态还原成生动的生活画面,重在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
生:(欣喜地)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师: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他们不忍割舍。
生:(笑)不是!房屋很旧,也不太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的。
师:那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生:那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
师:喔,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也就是说北京人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往。
生:也不是!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
师:那么,这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生: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过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了“合礼数”。
师: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众生笑)。我们一起总结总结刚才的学习方法:(师生一齐)读课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联的生活现象。
(点评:及时归纳学习方法,以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主动运用。)
下面大家就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第8段。
(学生读书,同座研讨,教师提示)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是满足!
师:有相关的生活现象可以验证吗?(学生响应热烈)且慢,我不愿看到你们平平淡淡说出来,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希望你们真情地把它朗诵出来,读出北京人那种满足的味儿。先同位的同学彼此对读练习,读后,我们请一位同学表演。
(试读后点生朗读)
生:(深情地)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师:不错,不过京味还不够浓。有没有去过北京或研究过北京人说话风格的同学?
生:有!张为。
师:张为,请你读读。
张: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没的说。(众生笑)
(点评:通过充满声情地朗读,尽量产生类似现场经历的效果,直接感染学生。)
师:看来北京人确实易于满足。阅读方法大家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余下的9~12段自己读读吧!看看北京胡同还有什么文化内涵。
(学生阅读思考充分后回答)
生:(争先恐后)还有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有没有例子。生:有!有两个:一个是作者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一个是作者楼道里发生的一件真事。
师:作者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我们能不能把它表演出来。同位的同学先在下面分角色朗读、练习。然后我们再请人来表演。(学生试读两遍以后点生朗读)
生(甲):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生(乙):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生(甲):卖!
生(乙):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师:(抢过话头)能忍就忍吧!(众生笑)像老师一样,根据当时的情景,在省略号处再补足一句。
生:有吃的就行……
师:北京人真能忍耐。还有更精彩的。表现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有一句很典型的话——
生:(抢着)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师:“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精彩在哪里?
生:(调皮地)想起儿时睡午觉。那时贪玩,上床睡不着,妈妈硬逼我把眼睛闭上。只好强忍着,等她一走,小眼睛又睁开了。妈妈恼了,索性守在我跟前,那滋味真不好受(众生笑)。你不说,居然还睡着了。
师:喔,精彩。这北京人的睡法(重读,强调)和你一样,太精彩了!(众生笑)。
生: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睡法问题,还有言外之意。
师:言外之意?说说。
生:你看那小姑娘对小伙子无可奈何。怎么办?不活了,跳楼(众生笑)。不行。权当一回儿子打老子吧!(众生笑)充分表现了北京人自我安慰、忍耐的性格。
(点评:强化课堂上的文化氛围,并把学生的亲身经历、生活体验带进课堂,引导学生体验。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文章确实写得很精彩。然而,从上面这些镜头中,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北京胡同文化的解构是必然的。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是文中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喜悦,倒是“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满是怀旧、伤感。这是为什么?
生:这才是真实的感情,这才是真正的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老北京,对胡同的依恋是可想而知的,对胡同里的生活是永生难忘的。
师:看来,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还不能作简单的好与不好的评语。
(点评:淡化课文的次要内容,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学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真实地考察一下咱们一中,写一写“一中文化”。大家来校学习时间也不短了,对一中的老师、一中的学习生活、一中的管理、一中的风格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一周以后我们集体交流。
再见了《胡同文化》,再见了同学们!下课。
(点评: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促使学生自由地去发展。)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北京胡同的民居特点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即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一贯始终。
面对这样一篇有着深厚内蕴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我很感兴趣,同时又觉得很难处理,因为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出那种文化的味道来,也担心学生的探究仅停留于表面,挖掘不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前我搜集了一些老北京胡同的图片,现代北京的图片及《胡同歌》、京味京腔的《情思大碗茶》,还有用京味语言朗读的课文节选,通过这些素材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本文的内蕴,水到渠成地接受它,我试着放开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探究文章深刻的思想。力图挖掘文本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进行一次文化的洗礼。于是将本文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及胡同歌动画)
二、学生从题目入手,自由质疑。
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解疑,了解胡同的特点,感悟胡同文化的内涵。
四、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五、扩展探究:在胡同文化的内涵中,你喜欢哪点,不喜欢哪点,为什么?
虽然是赛课时上这节课,与学生素未谋面,但学生的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兴致很高,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探究问题积极踊跃,极大地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也很好。整堂课很流畅地进行下来,自己也觉得非常畅快。欢喜之余,我在想为什么这堂课上得这么顺畅?学生的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会那么高?
经过反思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随着我们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已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交流,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面对陌生的学生,课前的交流很有必要,它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课上的交流。所以课前我面向全班学生说:“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识并在下面的时间里和大家一同探究学习。米卢曾经提倡过什么?”(个别学生回答“快乐足球” )“对,那我认为也应该有快乐语文。那就让我们在快乐中品味语言,增长知识,体悟情感,怎么样?”(学生有了兴趣,高声齐说“好!”)这样课前学生就活跃起来了,有了上课的激情。虽然是赛课,赛课室很严肃安静,但给他们的感觉是这堂课并不拘谨,应该很轻松愉快。有了这样的愉快和谐的氛围,同学生们敢于发言了,上课更加踊跃了,而且到最后还形成了辩论的场面。整堂课就在这种愉快活跃的氛围中度过。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文化情境。
语文课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一种“氛围”、“感觉”对于学习语文来说十分重要。这就好比电影的背景音乐,让你在了解剧情前就进入了它的话语范围。同时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有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很重要。电教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视可听,可静可动。它能凭借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感知认知。
考虑到学生对北京的胡同了解甚少,因此,如果让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有种直观的感知,就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自然的引出对文本的解读,继而层层推进,去领悟胡同文化的魅力。所以在课堂开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播放由老北京胡同图片和《胡同歌》合成的动画课件,让同学们在极具 \'京\'
味的歌声中欣赏老北京的胡同。京腔京曲,歌声悠远,韵味醇厚,再加上那发黄的黑白的胡同照片无言的诉说,一种别样的感慨很容易产生,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们。从表情中能看出他们在回味着,惊叹着,感受着北京文化那绵绵的艺术魅力,他们在教学的开始就受到了文化冲击,同时也对胡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使学生自然的走进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氛围,利于下面更深层次的挖掘。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课堂上老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问置疑,可以使学生疑中生趣,由疑激思,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思考、探讨的热烈气氛。其实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十个问题还有意义,于是我首先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自由质疑,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发现了两个问题: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学生提出问题后我给予充分的鼓励(“你们很睿智!”),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作者要阐明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这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探究的兴致非常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提问也同样有价值,很有成就感。这为后面深入理解文章,品味文化内涵做了良好的铺垫。
课堂问题情境不仅仅包含着问题,还包含着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也包含着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整个课堂的动态表现。为了让学生能深入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学生探究中,我适时提问,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在探究胡同文化内涵之一“易于满足”时,几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理解朗读了体现北京人易于满足的段落(“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还有什么说的……嘿!”),同学们读的很投入,也很有趣,同学们大笑,鼓掌。我顺势引导:“北京人确实很易于满足,拿过来一颗大白菜都觉得很好吃,而且觉得北京的白菜比别处好吃。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京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你理解吗?”学生有些不解,我接着启发:“老师换种问法,他们为什么认为自己的大白菜比别处好吃,实质是什么?”学生没有仔细思考,随口说出:“易于满足的心理。”我又接着提示:“确实是易于满足,但我们要透过表象去看本质。北京是什么地方?他们为什么认为自己的比别人的好,是真的比别人好吗?为什么?” 一生说:“他们以为自己在首都,认为自己比别人的地位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这种易于满足的实质:北京人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唯我独尊意识,所以不能接受其它地方好的事物,这就北京胡同文化封闭特点的一个表现。就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方面,教研员评价说:“本节课注重了与学生的交流,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注重了自己的引导点拨,评价语言很到位,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再走了一步。总的来说这节课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放开手并能适时引导。”
经过反思我真正懂得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就好比是燃着智慧之焰的星星之火,它可以点燃整个课堂的生命,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满腔热情!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真正激活语文教学,带来预想不到的精彩!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大学生实习总结报告五篇2023-08-13 15:42:19
中式婚礼主持词及全套流程五篇2023-08-19 16:16:49
欢闹元宵优秀作文600字左右2023-08-24 19:40:36
小学生军训心得体会400字10篇2023-08-25 09:08:44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设计2023-08-24 14:27:42
高二语文老师教学案例设计五篇2023-08-22 09:16:23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2023-08-11 18:59:57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