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19 20:15:40 文/王明刚老师 教学设计学文网www.xuewenya.com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六、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七、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xxxxxxx米xxxxxx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

  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八、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设计2

  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你能用你手上的学生尺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们教室的长,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 教师指出:量教师的长、操场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横向、纵向建立1米的表象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教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练习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米?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五年级科学肺和呼吸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三篇)2023-08-27 01:22:38

梅花魂教学设计三篇2023-08-23 01:19:10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2023-08-25 23:31:04

母亲节活动教学设计2023-08-20 04:32:04

五年级科学肺和呼吸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三篇)2023-08-27 01:22:38

梅花魂教学设计三篇2023-08-23 01:19:10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2023-08-25 23:31:04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19 10:17:02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28 06:26:0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2023-08-19 05:04: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