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多年的物理,那么什么是“物理”呢?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
(明确)“悟物穷理”。
就是对事物多思考,多琢磨,钻研其中的道理。
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佛语说:“一花一世界”,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事物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见微知著,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今天来研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出示标题、出示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文章因事析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深思而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检测预习,解决疑难字词
1、请两位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疑难字词的思维过程。
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在预习过程中,一定有一些字词是先不明白后又明白了的,
(设计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语意,让学生学会自己疏通文言文。)
2、提出几个共性问题,共同解决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对“始”字有四种解释①最终、开始②才,方才③只,仅④曾经。结合上下文语境想一想,哪一种解释放在这个句中是比较合理的?
后句为“而卒葬之”,意思是死后埋在这儿,那始自然指生前了,这四个解释中,只有④曾经与此是相合的。
址:还是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对“址”有三种解释①地址②底部③山脚。结合本句中“其”的意思,选择一个合适的解释。当文中有代词出现,前文一定有对指代对象的介绍。“其”和“和”又当指一个地方,所以“其”当指褒禅山,所以最合理的解释为③。
也有不少同学问到文中“其”的用法,咱们以前总结过它的用法,大家参照那个总结再自己琢磨琢磨关于其这个问题,相信大家自个就可以解决。
3、仔细推敲,所有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再自读一遍,也许一些问题的答案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你面前了。
四、文词结合,研读探究
1、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有三个“华”,每个应该怎么读?为什么?把第一段朗读一下,结合上文琢磨琢磨。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说明今人读之为huá, “华×”实之“×”,说明后两个读音是一样的,从残存的碑文可知,此山原本是“花”山,被弄错了读音,才叫作华山的,今言“华”就指的是今人原本应该读的音,所以第一个“华”为huā,后两个字当读huá。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此山的名字有三个:
褒禅山 华山 花山
哪一个为其本名呢?花山
2、文章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有同学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里的“之”作何讲。
有没有同学可以把“之”之前的部分翻译一下?
后面“也”应经是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了,所以“之”在这里不作语气词,很可能是代词,那就是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择什么,选择什么呢?代词指代的内容在上文,大家把这一段读一读,想一想。
“传”
学者各种芜杂的学说
3、这一句就是第四段的结论句,它与第一段有何关系?
铺垫—结论 因事析理,前后照应
4、文章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有同学预习的很认真,很仔细,他看了两本参考书,发现问题了,两本书上对“于是”的翻译不一样,一本把它当作现代汉语表承接的“于是”讲,一本把它翻译成“对于这种情况”,这位同学犯难了,大家能帮他做个取舍吗?
承上启下
进一步问:这说明第二,第三段关系密切,讨论一下二、三段的关系,推荐组员作答。
5、 总结文章结构
王安石通过游褒禅山领悟到了治学、做事的道理,他从一朵花中窥得了一个世界,我们又从王安石给我们的这朵花中悟到了什么呢?
王安石所说的“尽吾志”与“深思慎取”对你有什么启发?
五、 拓展延伸
本文和作者变法是否有关?
先看对王安石的介绍
总结:
王安石追求变法,为此愤而辞职六次,做到了“尽吾志”,虽变法失败,然而其“可以无悔亦”。
王安石在诗文上也成就颇高,位列“唐宋八大家”,这与他“深思而慎取”的思维品质也密不可分吧。
六、(课堂)作业
生活中也一定有一些小的事物让你捕捉到了人生大智慧,采撷一朵小花,折射一个世界,请模仿本文结构,讲述你从小事发现大道理的经历。
《游褒禅山记》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仰慕孔孟,立志高远。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寻险远之处的奇伟瑰怪吗?当然,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王安石有这个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要经世致用,这个愿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讲得清清楚楚。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从政治改革的角度讲,这个“力”是德、才、学、识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么?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时是就开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初试改革,他信心十足。然而改革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阻挠。改革如果没有最高权利──皇帝的·评论·赏析语文人生 ·支持是绝对不行的。特别是当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怀疑者、攻击者纷纷而至的时候,关键就看皇帝的态度了。王安石对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当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后,并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或者说,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变法改革。年仅20岁的宋神宗继位后,想有所作为,他重用王安石。于是,王安石上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论述了宋仁宗执政四十多年的种种弊病,指出了歌舞升平的背后存在的严重危机。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 “熙宁变法”。神宗死后,不满十岁的哲宗继位,大权落在太后高氏手中。高太后对变法早就不满了,她执政后,起用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于是变法失败。相之之“物”,还包括一支高素质的官员队伍。王安石非常重视人才,可以说他是一个“人才决定论者”。他笃信“有治人,无治法”。要想振兴宋朝,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忠心,又有能力,可以胜任朝廷重托的各级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八字纲领。但由于宋神宗求成心切,熙宁变法在缺少一支精干的官员队伍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了。由此看来,“物以相之”是何等的重要啊!林纾评析《游褒禅山记》时说道:“此文足以概荆公之生平。‘志’字是通篇之主,谓非定力以济之,即有志亦复无用。故公之行新法坚决,不信人言也。所谓‘无物以相之’,相者,火也;火尽又焉得至?故行新法亦须人以助。武灵王行新法,有肥义诸人相之;公不得韩、富为之相,专恃吕惠卿、李定辈,无济也。‘于人可讥’,则指同时指斥新法者;‘在己为有悔’,非悔新法之不可行,悔新法之不竟行也。‘尽吾志’三字,表明公之倔强到底,不悔新法之不善,而恨奉行者之不力。……按至和为仁宗年号,公实未相,新法亦为萌芽,吾言似少近穿凿锻炼。不知言者心声,公之宿志如此,则异日之设施亦正如此。”林纾的此番分析可谓“此言得之”。
令读者费解的是,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否游离于主题之外呢?是否对上段议论有所冲淡呢?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奸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后人评价此文说:“逸兴满眼,而余旨不绝。”(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王文公文钞》卷八)“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唐宋文醇》卷五十八李光地语)“用笔最折。”(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这些论述都道出了本文的深层含义,可谓王安石的“知音”。
第二篇:
《游褒禅山记》赏析
编辑整理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作者借残碑议治学,以小喻大,首尾贯通;不仅加深了文章议论的深度,更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章法和奇妙的构思。
这篇游记语言凝炼且富有逻辑性,准确而概括地表达了文章曲折深奥的哲理。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项是( )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褒之庐冢也 有穴窈然
C.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又不随以怠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5.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 仆:倒 跌倒
B.其文漫灭 漫:淹
C.盖音谬也 盖:大概
D.何可胜道也哉 胜:胜利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戕竹记
欧阳修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①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山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②。”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③。”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注:①渭川:《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②不作无益害有益:《尚书·旅獒》:“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③君子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 坐:因为
B.简历芟养,率须谨严 简:挑选
C.亡公私谁何 亡:灭亡
D.上益笃俭 益:更加
2.翻译下列句子
A.且戕且桴,不竭不止——
B.下亡有啬色不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3.填空:
①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笔之 ,洛竹之利, 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地展现洛竹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②文章的第二段,先写 的时间,再写戕竹的行为,最后写 。
4.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由此发生了什么道理?找出原文句子作答。
答:
5.文章的标题为《戕竹记》,但第一段却不写戕(砍伐)竹,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联系。
答:
【学科渗透训练】
成祖(朱棣)疑惠帝(朱允火允 )亡海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侪(同伴)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者以武慑之。
……
自(郑)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下西洋,为明初盛事。
——《明史·郑和传》
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郑和下西洋之西欧新航路的开辟规模大,技术先进,但它并未将所到之处纳入以中国为首的统一市场,而新航路的开辟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课本难题解答】
三、
1.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
2.语气副词,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岂”。
3.语气副词,表示估计、推测等,可译为“大概”“或许”“可能”“恐怕”。
4.代词,其中的。
5.代词。前一个“其”,它的,指代“有穴窈然”的“穴”。后一个“其”,那,那些,指代好游者。
6.代词,指代第一人称,我,自己。
四、
1.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2.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3.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B 2.C 3.B 4.A 5.D 6.D
【创新能力训练】
1.C(通“无”) 2.①一边砍伐,一边装船(运走),从不停止。②老百姓看不出一点惋惜的样子,因此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被官吏所逼迫。 3.①盛,洛竹 ②戕竹,结果 4.最后两句(以句号为单位) 5.第一段写洛竹之盛、之经济价值、之栽种不易、之观赏作用,意在为下文的戕竹作铺垫和反衬。
【学科渗透训练】
1.追寻明惠帝;显示中国富强,炫耀中国的军事实力。
2.①新航路开辟时西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迅速成长,急需金银等贵金属及原料和市场;而当时的中国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无须也无力建立跨国、跨洲的统一市场。②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殖民者利用炮舰和廉价商品,征服了广大亚非拉地区;郑和则采取友好交往的手段,并且郑和下西洋之后的几百年里,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财务年度思想工作个人总结简短2023-08-12 07:19:01
成长故事演讲稿格式五篇2023-08-27 21:13:40
2024年军训心得体会及感悟2023-08-14 22:43:06
茶馆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2023-08-24 04:33:57
茶馆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2023-08-24 04:33:57
迢迢牵牛星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8-15 11:54:01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原文及教案2023-08-11 18:11:19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