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全套文案

时间:2023-08-20 20:59:59 文/莉落老师 数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全套2021文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概念发展的过程和动力;

(2)了解引进虚数单位i的必要性和作用;理解i的性质。

(3)正确对复数进行分类,掌握数集之间的从属关系;

(4)了解数系从自然数到有理数到实数再到复数扩充的基本思想。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首先简明扼要地对已经学过的数集因生产与科学发展的需要而逐步扩充的过程作了概括;然后说明,数集的每一次扩充,对数学学科本身来说,也解决了原有数集中某种运算不是永远可以实施的矛盾,使得某些代数方程在新的数集中能够有解。从而引出虚数单位i及其性质,接着,将数的范围扩充到复数,并指出复数后来由于在科学技术中得到应用而进一步发展。

①从实际生产需要推进数的发展

自然数 整数 有理数 无理数

②从解方程的需要推进数的发展

负数 分数 无理数 虚数

(2)重点、难点分析

(一)认识的动力

从正整数扩充到整数,从整数扩充到有理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数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

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由于计数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产生了整数;由于测量的需要产生了有理数;由于表示量与量的比值(如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与边长的比值)的需要产生了无理数(既无限不循环小数)。

②解方程的需要。

为了使方程 有解,就引进了负数;为了使方程 有解,就要引进分数;为了使方程 有解,就要引进无理数。

引进无理数后,我们已经能使方程 永远有解,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当 时,方程 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为了使方程 ( )有解,就必须把实数概念进一步扩大,这就必须引进新的数。

(二)注意数的概念在扩大时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中或数学内部的矛盾。现在要解决的就是在实数集中,方程 无解这一矛盾。

第二,要尽量地保留原有数集(现在是实数集)的性质,特别是它的运算性质。

(三)正确确认识数集之间的关系

①有理数就是一切形如 的数,其中 ,所以有理数集实际就是分数集。

②“循环节不为0的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③{有理数}={分数}={循环小数},{实数}={小数}。

④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C之间有如下的包含关系:

2。教法建议

(1)注意知识的连续性:数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每一次发展都来自于生产、生活和计算等需要,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使学生认识到数的发展的两个动力。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由于本节课要了解扩充实数集的必要性,所以,教师可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数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科学史,课堂学习的气氛可以营造成一种师生共同研究、共同交流的气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数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了解虚数产生历史过程;

2.理解并掌握虚数单位的定义及性质;

3.掌握复数的定义及复数的分类。

教学重点

虚数单位的定义、性质及复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

虚数单位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原始社会,由于计数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记数的符号,进而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自然数的全体构成自然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正负数以及表示没有的零,这样将数集扩充到有理数集

有些量与量之间的比值,如用正方形的边长去度量它的对角线所得的结果,无法用有理数表示,为解决这种矛盾,人们又引进了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合并在一起,构成实数集。

数的概念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也推动着,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时刻离不开的科学语言和工具。

二、新课教学

(一)虚数的产生

我们知道,在实数范围内,解方程 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把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才能解决。对于复数 (a、b都是实数)来说,当 时,就是实数;当 时叫虚数,当 时,叫做纯虚数。可是,历引进虚数,把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历是如何引进虚数的呢?

16世纪意大利米兰学者卡当(1501—1576)在1545年发表的《重要的艺术》一书中,公布了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法,被后人称之为“卡当公式”。他是第一个把负数的平方根写到公式中的数学家,并且在讨论是否可能把10分成两部分,使它们的乘积等于40时,他把答案写成 ,尽管他认为 和 这两个表示式是没有意义的、想象的、虚无飘渺的,但他还是把10分成了两部分,并使它们的乘积等于40。给出“虚数”这一名称的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他在《几何学》(1637年发表)中使“虚的数’‘与“实的数”相对应,从此,虚数才流传开来。

数系中发现一颗新星——虚数,于是引起了数学界的一片困惑,很多大数学家都不承认虚数。德国数学家菜不尼茨(1664—1716)在1702年说:“虚数是神灵遁迹的精微而奇异的隐避所,它大概是存在和虚妄两界中的两栖物”。瑞士数学大师欧拉(1707—1783)说:“一切形如 , 习的数学式子都是不可能有的,想象的数,因为它们所表示的是负数的平方根。对于这类数,我们只能断言,它们既不是什么都不是,也不比什么都不是多些什么,更不比什么都不是少些什么,它们纯属虚幻。”然而,真理性的东西一定可以经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最终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法国数学家达兰贝尔(。1717—1783)在 1747年指出,如果按照多项式的四则运算规则对虚数进行运算,那么它的结果总是 的形式(a、b都是实数)(说明:现行教科书中没有使用记号 而使用 )。法国数学家棣莫佛(1667—1754)在1730年发现公式了 ,这就是的探莫佛定理。欧拉在 1748年发现了有名的关系式 ,并且是他在《微分公式》(1777年)一文中第一次用i来表示-1的平方根,首创了用符号i作为虚数的单位。“虚数”实际上不是想象出来的,而它是确实存在的。挪威的测量学家未塞尔(1745—1818)在1779年试图给于这种虚数以直观的几何解释,并首先发表其作法,然而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在 1806年公布了虚数的图象表示法,即所有实数能用一条数轴表示,同样,虚数也能用一个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上取对应实数a的点A,纵轴上取对应实数b的点B,并过这两点引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它们的交点C就表示复数 。象这样,由各点都对应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后来又称“高斯平面”。高斯在1831年,用实数组(a,b)代表复数,并建立了复数的某些运算,使得复数的某些运算也象实数一样地“代数化”。他又在1832年第一次提出了“复数”这个名词,还将表示平面上同一点的两种不同方法——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加以综合。统一于表示同一复数的代数式和三角式两种形式中,并把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对应,扩展为平面上的点与复数—一对应。高斯不仅把复数看作平面上的点,而且还看作是一种向量,并利用复数与向量之间—一对应的关系,阐述了复数的几何加法与乘法。至此,复数理论才比较完整和系统地建立起来了。

经过许多数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深刻探讨并发展了复数理论,才使得在数学领域游荡了200年的幽灵——虚数揭去了神秘的面纱,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原来虚数不虚呵。虚数成为了数系大家庭中一员,从而实数集才扩充到了复数集。

( )的数叫复数,常用一个字母z表示,即 ( )

( )叫复数的代数形式;

都有 ;

( )的实部记作 ;b叫复数 ( )的虚部,用 表示;

(2) (4) (5)

(7) (8)10

( )当 时z是实数,当 时,z是虚数。

例2. ( )取什么值时,复数 是( )

(1) 实数 (2) 纯虚数 (3) 零

解:∵ ,∴ ,

(1)z为实数,则 解得: 或

(2) z为实数,则 解得:

(3)z为零,则 解得: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全套2021文案2

一:说教材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两向量之间的乘法,而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把向量之间的运算转化为数之间的运算。本节内容是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律的基础上,介绍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为解决直线垂直问题,三角形边角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本节内容也是全章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

(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以及它们的一些简单应用,以上三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以及它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因为本节课重点的坐标表示公式的推导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这节课我准备让学生自行推导出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几个重要的结论:如模的计算公式,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2)讲解式教学法

主要是讲清概念,解除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疑惑感;例题讲解时,演示解题过程!

主要辅助教学的手段(powerpoint)

(3)讨论式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借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从而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引导学生推导4个重要的结论!并在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建立方程的思想,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准备这样进行:

首先提出问题:要算出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量?

继续提出问题:假如知道两个非零向量的坐标,是不是可以用这两个向量的坐标来表示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呢?

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在此公式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1) 模的计算公式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

(4)两个向量垂直的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第二部分是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更加熟悉公式并会加以应用。

例题1是书上122页例1,此题是直接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的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这个公式,并在此题基础上,求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公式例题2是直接证明直线垂直的题,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这种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其实这一例题也是两个向量垂直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的一个应用:即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为零是判断相应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题3是在例2的基础上稍微作了一下改变,目的是让学生会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这要有建立方程的思想。

再配以练习,让学生能熟练的应用公式,掌握今天所学内容。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全套2021文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2、体会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画板的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

2、体会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

2、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

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教学过程

-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轨迹曲线的影子

【演示】这是美丽的城市夜景图

【演示】许多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都是圆锥曲线,

研究表明,天体数目越多,轨迹种类也越多

【演示】建筑中也有许多美丽的轨迹曲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轨迹

曲线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兴趣。

- 2、激发情感,引导探索

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着一个人,我们不禁会想,这个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我们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册88页20题,也就是这里的例题1;

例1、线段长为,两个端点和分别在轴和轴上滑动,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第一步:让学生借助画板动手验证轨迹

第二步: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

法一:设,则

由得,

化简得

法二:设,由得

化简得

法三:设, 由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根据圆的定义得;

第三步:复习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动点的坐标M(x,y)

(3)列出动点相关的约束条件p(M)

(4)将其坐标化并化简,f(x,y)=0

(5)证明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根据题意寻求等量关系,并把等量关系坐标化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借助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先让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动态地感受动点的轨迹是圆,接着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达到熟练掌握直译法、定义法,体会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由上述例1可知,如果人站在梯子中间,则他会划了一段优美的圆弧飞出去。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如果人不是站在中间,而是随意站,结果会怎样呢?让学生动手探究M不是中点时的轨迹。

第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得到的轨迹(教师有意识的整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实验,把原本属于教师行为的设疑激趣还原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疑问,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第二步:分解动作,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

问题1:当M位置不同时,线段BM与MA的大小关系如何?

问题2、体现BM与MA大小关系还有什么常见的形式?

问题3、你能类比例1把这种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吗?

第三步:展示学生归纳、概括出来的数学问题

1、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

2、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

3、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说明是什么轨迹)

第四步:课堂完成学生归纳出来的问题1,问题2和3课后完成

4、合作探究、实现创新

改变A、点的运动方式,同样考虑中点的轨迹,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里固定A点,运动B点)

学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并且得出了一些相应的轨迹。

5、布置作业、实现拓展

1、把上述同学们探究得到的轨迹图形用文字、符号描述出来,(仿造例1),并求出轨迹方程。

2、已知A(4,0),点B是圆上一动点,AB中垂线与直线OB相交于点P,求点P的轨迹方程。

3、已知A(2,0),点B是圆上一动点,AB中垂线与直线OB相交于点P,求点P的轨迹方程。

4若把上述问题中垂线改为一般的垂线与直线OB相交于点P,请同学们利用画板验证点P 的轨迹。

以下是学生课后探究得到的一些轨迹图形

课后有学生问,如果X轴和Y轴不垂直会有什么结果?定长的线段在上面滑动怎么做出来?

可以说,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之前并没有想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同时也促使我更进一步去研究几何画板,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教师不再只是一根根蜡烛,更像是一盏盏明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

以下是X轴和Y轴不垂直时的轨迹图形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

《平面动点的轨迹》是高二一节探究课,轨迹问题具有深厚的生活背景,求平面动点的轨迹方程涉及集合、方程、三角、平面几何等基础知识,其中渗透着运动与变化、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数学考查的重点之一。

(二)、校情、学情

校情:我校是一所省一级达标校,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完

善,每间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另外有两间网络教室和一个学生电子

阅室,并且能随时上网。

学情: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而且能随时上网。对学生进行了几何画板基

本操作的培训,学生能较快的画出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基本的圆锥曲

线。学生对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对文字、图形、符号

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均衡,

有待加强。

(三)学法

观察、实验、交流、合作、类比、联想、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激发情感,引导探索

由梯子滑落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

第一步:让学生借助画板动手验证轨迹

第二步: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

第三步:复习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3、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探究M不是中点时的轨迹

第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得到的轨迹

第二步:分解动作,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

第三步:展示学生归纳、概括出来的数学问题

4、合作探究、实现创新

改变A、点的运动方式,同样考虑中点的轨迹,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里固定A点,运动B点)

学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并且得出了一些相应的轨迹。

5、布置作业、实现拓展

(五)、教学特色:

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展现出来,做到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评价的效果。同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四个统一:既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实践的统一、书本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统一、书本知识与资源拓展的统一、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统一。

本节课学生精神饱满、兴趣浓厚、合作积极,与我保持良好的互动,还不时产生一些争执,给我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折射出我不足的方面,促进了我的进步与提高,师生间的教与学就像一面镜子,互相折射,共同进步。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全套2021文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①函数的概念

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

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 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t=是函数S=vt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3.板书课题

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

1.问题组一:

(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

(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

(2)由,已知y能否求x?

(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

(4)与有何联系?

2.问题组二:

(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3)函数 ()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

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

(教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

1.(根据上述实例,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

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 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j (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 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 x = j (y)(y ∈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用 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

2.引导分析:

1)反函数也是函数;

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

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反函数;

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

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

6)要理解好符号f;

7)交换变量x、y的原因.

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

(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

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

函数y=f(x)

函数

定义域

A

C

值 域

C

A

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

1.(投影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3x-1 (2)y=x 1

【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

(教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

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

1° 由y=f(x)反解出x=f(y).

2° 把x=f(y)中 x与y互换得.

3°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有没有反函数?

(2)的反函数是________.

(3)(x<0)的反函数是__________.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

通过动画演示,表格对照,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消化理解.

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题目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定义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

五、巩固强化,评价反馈

1.已知函数 y=f(x)存在反函数,求它的反函数 y =f( x)

(1)y=-2x 3(xR) (2)y=-(xR,且x)

( 3 ) y=(xR,且x)

2.已知函数f(x)=(xR,且x)存在反函数,求f(7)的值.

五、反思小结,再度设疑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反函数的定义,以及反函数的求解步骤.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将在下节研究.

(让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进一步强化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求出反函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具体实践中可采取同学板演、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六、作业

习题2.4 第1题,第2题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教案通过一个物理学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反函数,进而又通过若干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

反函数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其本身较为抽象,经过两次代换,又采用了抽象的符号.由于没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撑,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把握反函数的概念.为此,我们大胆地使用教材,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预先揭示,进而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程序是从问题出发,研究性质,进而得出概念,这正是数学研究的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与形成.另外,对概念的剖析以及习题的配备也很精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动画演示,表格对照、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求欲,在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案全套2021文案5

一、指导思想。

研究新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改力度,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学生基本情况。

新的学期里,本人任教高三10、11班两个文科班的数学课,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制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能力差,懒惰思想严重,因此整个高三的复习任务相当艰巨。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备考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认真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从而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及时把握高考新动向,理解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以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配例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我们的复习质量。

2、教学进度。

按照高三数学组学年教学计划进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行第一轮高三总复习,预计在2月底3月初完成。配合学校举行的月考,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3、了解学生。

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交流互动、批改作业、评阅试卷、课堂板书以及课堂上学生情态的变化等途径,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观察、发现、捕捉有关学生的信息调节教法,让教师的教程度上服务于学生。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应多鼓励、多指导学法,增强他们学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4、精心备课。

精心的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平常多去听同科教师的课,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任教能力。

5、优化练习。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练习要全批全改,做好学生的错题统计,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找出错的原因。

练习的讲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该讲的就不讲,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问题,要让学生展示讲解,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多做练习,注重综合。选取“题型小、方法巧、运用活、覆盖宽”的题目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6、注重学习方法、数学方法的指导。

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如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等数学基本方法都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予以复习及落实。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复习的效率。如: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尤其是考后错题,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养成学生善于结合图形直观思维的习惯;养成学生表述规范,按照解答题的必要步骤和书写格式答题的习惯等。

7、注意心理调节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应试的技巧和心理的训练要三高三的第一节课开始,要贯穿于整个高三的复习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考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数学老师在讲课时尤其是考试中主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教育学生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考试。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教案范文2023-08-22 08:34:59

政治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整理五篇2023-08-26 10:45:06

生物课堂理论课教学方法有哪些2023-08-24 01:01:57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教案文案2023-08-23 17:43:24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教案文案2023-08-23 17:43:24

最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经典教案2023-08-12 21:40:16

高三数学艺体文化培训教案文案2023-08-12 10:50:09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2023-08-12 05:23:58

最新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模板2023-08-25 18:57:41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文案2023-08-22 19:25:4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