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习作

时间:2023-08-23 04:29:52 文/黄飞老师 课文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习作篇一:

  滔滔江水,滚滚黄河,连绵不断的群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河。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丽。祖国的胸怀宽广无比。

  我们同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祖国的富裕强大,让我们的幸福之花永绽辉煌。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就没有家,落后就要挨打。当帝国主义在我们国土上践踏,每个中国人脸上都流着泪,心里淌着血,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前行。吉鸿昌在蓝眼睛,黑头发的洋人中高挂着“我是中国人”的标语木牌;闻一多拍案而起,利用横眉冷对的手枪射向帝国主义的心脏;还有那拯救民族危亡而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杨虎成将军……

  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赤子,誓用热血固神州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民族的希望,用血泪谱写了一曲《义勇军进行曲》慷慨激昂,响彻神州。

  耻辱和不幸早已过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辉煌,无论是政治、科技、体育、教育……都有长足的发展。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凭借毅力,爱国心,使中国再度跻身奥运强国之列,金牌榜争夺第一。当中国国歌一次次响起,国旗一次次升起在奥运会上空,我们心情澎湃,热血沸腾。

  还记得那次在家中看奥运会的情景:当中国的国旗冉冉升起,妈妈问我:“你喜爱红旗吗?”我点点头“红色的旗帜上镶嵌着五颗黄色的五角星,真好看!”妈妈神情有些严肃了,很庄重的对我说:“不,你是中国人!”一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心。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才有了老一辈革命家前仆后续,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就义,才有了奥运健儿顽强拼搏,十年功,拼一朝,气势磅礴。以至于每次,我注视着红旗,心中也会无比激动。

  从那一天起,我的心中便有这样一个信念,国家重于小家,我的双手是为建设祖国而造。中华民族一个屹立于东方的雄鸡,她拥有辉煌的历史,辽阔的边疆。我用心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那秀长飘逸的秀发是纵横交错的百川;那高耸挺拔的脊梁是连绵不断地群山;那明亮的双眸大概是西湖明波,洞庭碧水吧!秋风瑟瑟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祖国的天,”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是祖国的'地,轻歌一曲,我们歌颂祖国。

  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是祖国,向太空腾飞的巨龙是祖国,高挂于苍窘的依然是祖国,你侬我侬,你心中有祖国,祖国心中有你。祖国在我们大家心中。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习作篇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露出一首赞歌…”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油然而生。当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暗杀者的手枪;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之中;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

  英雄长已矣!古往今来,一曲曲悲歌,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讲述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信念,祖国在我心中。

  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

  再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精髓长城——那道伤痕,记载了多少沧桑,又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向往!长江——那是祖国的脉搏吧!跳跃着永不枯竭的悸动,挥洒着无边无际的情伤。黄河——那是祖国的血液,沸腾着、沸腾着,奔涌着,奔涌着,无力不摧,昂着向前,何等的自信和骄傲啊!五岳——那是你的手掌,指着苍凉的天,戳着悲怆的地,怒斥着丑陋的奸佞……

  耻辱和不幸已经成为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辉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无论军事、科技、政治、体育,我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体育健儿凭借自己的“十年磨剑”,使中国再度跃身体育强国之列。五星红旗一次次高高飘扬在祖国的上空,雄浑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无数的华夏儿女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祖国在我心中”,简简单单的六个字,道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中国心,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奥运健儿奋勇拼搏,屡创辉煌,而每一个炎黄子孙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都会热血沸腾,壮志激昂。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的血换来的,看到胸前飘飘扬扬的红领巾,在我心里,便有了这样一条信念,祖国就是妈妈,国家重于小家,长大后用双手把她建设的更强大。

  祖国有广阔的疆土,有辉煌的历史,有漫山遍野的宝藏,有山川五岳秀丽的风光。思想的野马在奔驰,我用我的心描绘着祖国妈妈,她飘散的长发是千百条悠然流贯的河川,她硬朗而峭拔的脊梁是连绵不断的山峰,而她明亮的眼睛则是洞庭的水,西湖的波吧!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习作篇三:

  龙,是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就是华夏儿女泱泱的气节,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那就是中国!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生生不息的脉搏,壮丽秀美的山川,历史悠久的文化,传遍祖国的每一个地方。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我爱祖国十月的花朵,无比灿烂辉煌,芬芳美丽;我爱祖国的山河,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在我心中,祖国是美妙绝伦……每当星期一升国旗,看着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听着雄壮的国歌,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啊!红旗迎风飘扬,看着国旗,心中觉到无比自豪……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时间曾停滞在1949年10月1日,当巍峨的华夏土地上迎来清晨第一缕曙光,当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洪亮的声音响彻了天安门,响彻了北京响彻了长城内外,响彻了大江南北,响彻了全世界,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历史时刻,对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沉睡了千百年的东方雄狮已经苏醒了。雄狮在怒吼,警告那些妄想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中国已经屹立在东方了!

  曾几何时,我们把“东亚病夫”的招牌踢开;曾几何时,我们翻身农奴当家作主:曾几何时,我们终于被世界认可。旧中国的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的经济在发展,我们的教育在变更,我们的体育在猛进,我们的国力在昌盛,我们的巨龙在腾飞!用前仆后继的精神,辛勤的汗水,聪明的智慧,使祖国的科技快速发展,让中国科技事业又迈上了一个重要的步伐,再也不会让外国人欺侮、嘲笑,而让他们对我国赞叹不已,投来敬佩的目光。

  你们可见过我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它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祖国嵌上摘不掉的荣光;黑火药的发明,让人们点火变得十分快捷;造纸术和印刷术,更是让中华文明更进一步,让中华万民更加方便。四大发明,是祖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使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好。

  现在,国家发展更加迅速,更加发达。人民的生活也大大的改善。你听!远方传来音乐声,还以为是人家在听歌曲,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老大妈、老大爷穿着鲜艳的衣服在跳舞。

  你看!那一幢幢高楼大厦,高耸入云;那一棵棵绿树成荫,在风中来回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肢;那一朵朵在阳光下盛开的鲜花,那么美丽和鲜艳,蜂围蝶阵;那一只只小鸟,欢快地站在树枝上唱歌,显得那么不亦乐乎。人们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树下乘凉聊天。

  现在,在家里能不出门就能买到东西。不用去各地,就能知道世界各地哪个地方发生什么事情。不懂得知识,上电脑查一下便可知道。不用见面,就能聊天。

  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名字。这就是我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祖国,你将永远会在我心中占有崇高神圣的地位,因为如果没有日益强大起来的你,就不会有我们大家现在的幸福生活。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918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48:44

湖南高考排名2188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44:55

江苏高考排名443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41:42

山东高考排名3902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37:04

贵州高考排名63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32:52

江西高考排名1323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28:00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三课2023-08-14 04:18:43

沈凝之与商鋆的忆王孙赠别阅读训练及阅读答案2023-08-18 11:27:54

关于岁月流逝优雅的句子2023-08-16 15:26:56

有关优美的大雪祝福语2023-08-12 03:42:16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三课2023-08-14 04:18:43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文原文2023-08-11 08:21:50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练习4作文2023-08-27 06:22:28

人教版草船借箭课文原文2023-08-27 17:44:15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2023-08-20 05:01:23

卡罗纳课文片断赏析2023-08-21 00:14:13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