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一年级课文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月8日,温州作
附:绿一年级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描写自然景物的美和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2.理解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的观察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文章中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
对梅雨瀑,特别是对梅雨潭的描写。
教学难点
描写梅雨瀑的观察点,学生初读理解会比较困难。
教学疑点
为什么要先写梅雨瀑,后写梅雨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速读课文,感知文意
1.把握下列词语,准备默写。
惊诧(chà) 呈现 盘踞(jù) 翼翅 天宇 绺(liǔ)
倏(shū) 鞠躬 皱缬(xié) 处(chǔ)女 蕴(yùn)蓄
鲜润 轻盈 临风飘举 挹yì 明眸(móu) 善眯(lài)
掬(jǖ) 尘 滓(zǐ) 薄 (bó)阴 棱(léng)角 什刹(shí chà)
2.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踞: _________倏:_________ 离合的神光:_________
皱缬:_________
挹:_________ 明眸善眯:_________
掬:_________ 惊诧:_________惊讶,诧异。
蕴蓄:_________积累或包含在里面未表露出来。 尘滓:_________ 杂质。
3.作为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有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你觉得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品味情感。
四、初步完成学案
课堂学习
导入: (出示PPT1)
朱自清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经典散文《绿》。 [板书] 绿 朱自清
春天是充满绿色的,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有好多句子写到了“绿”:“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树叶儿都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散文《绿》,并不是春天的绿,而是写秋季的绿。也不是写小草、树叶的绿,那么是写什么地方的绿呢?
[板书] 梅雨潭的绿
秋季,照理说是秋风萧瑟,黄叶遍地了,而浙江仙岩的梅雨潭却充满着绿,充满着奇异的绿,醉人的绿,它招引人们去赏绿、品绿。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梅雨潭去游览一番吧!
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出示PPT2)
(1)这篇课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
(2)作者的观察点移动了几次?划出文中交待观察点的语句。
[范读]
二、分析首尾两段及第二段
现在,我们来讨论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1)这篇课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
明确:互相照应,点明题意。
再深入思考: (出示PPT3)
① 首尾两段的句式是否相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用意?
明确:不仅句式相同,而且文字也基本相同;用了反复手法;突出梅雨潭的“绿”给人的印象之深。
②如果把第一段改一下,改成:“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被梅雨潭的绿吸引住了”大家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能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特色,梅雨潭的“绿”不是一般的绿、普通的绿,而是奇异的“绿”,是使人“惊诧”的绿。因此,“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是本文的“文眼”。
② 那么,首尾两段有没有不同之处?是何用意?
明确:末段多了一个副词“不禁”。首段是写刚到梅雨潭时的感觉,而末段则是观赏了梅雨潭的绿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所以加了一个“不禁”。
(2)作者的观察点移动了几次?划出文中交待观察点的语句。 (出示PPT4)
明确:观察点移动了三次:第一次“走到山边”;
第二次“坐在亭边”;
第三次“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或“站在水边”。
[板书] 山边 亭边 水边
再深入思考:
①前两个观察点观察的景物是什么?
明确:在“山边”这个观察点,观察的景物是梅雨瀑;
在“亭边”这个观察点,观察的景物较多,有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描写更为细致的也是梅雨瀑。
[板书] 梅雨瀑
②两次对梅雨瀑进行描写,观察的角度有何不同?从不同观察点对同一景物作了两次描写,这种写景方法叫什么?
明确:“山边”看瀑布,要“抬起头”,这是仰望,写的是远景;“亭边”看瀑布,“不必仰头”,这是平视,写的是近景。这种写景方法叫定景换点。
[板书] 仰望 (远景)
平视 (近景)
定景换点
③ 梅雨瀑是很美,在“山边”时,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从哪几方面来描写?
(出示PPT5)
明确:声:“花花花花”;连用四个拟声词,让游人未见其形,先闻其声。
色:“白而发亮”
形:“一带”; “带”是个量词,又有比喻作用,描写出瀑布的形状。
④ 再看在“亭边”时,作者除了描写了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又是怎样描写瀑布的? (出示PPT6)
明确:声:“分外地响”
形:“扯成大小的几绺”
色:“飞花碎玉般乱溅着”
正因为水花像一朵朵小小的梅,所以人们称之为梅雨瀑。这里写小花,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得别有情趣。“这里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水花似与游人逗乐,使游人兴致倍增。
三、分析第三段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产生一个问题: (出示PPT7)
(1)这篇文章是要写梅雨潭的绿,而作者为什么要写先梅雨瀑呢?
因为“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是由梅雨瀑形成的。所以有必要先写梅雨瀑。而梅雨瀑也是一处胜景,值得描写。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我们等一下再讨论。
深入思考: (出示PPT8)
①“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作者为什么不用“吸引”,而用“招引”?
明确:⑴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静态写成动态;
⑵梅雨潭的绿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以及我对这绿色的倾心喜爱。
在作者笔下,真是:写山山有情,写水水有意。
(出示PPT9)
②“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为什么不用“捕捉”,而用“追捉”?
明确:写出作者探奇览胜之心的急迫。
(出示PPT10)
③接下来,用一连串动词“揪”“攀”“探身”“鞠躬”,描写“追捉”的过程。从这些动作中看出,“追捉”的过程是很难的,而作者不畏艰难地去追求,这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了梅雨潭的绿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出示PPT11)
④作者一直追捉到汪汪一碧的潭边。可这时的他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为什么靠得越近,而心中反而没有了呢?
明确:因为,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正“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换句话说:作者整个心儿都被潭水的绿占领了。
小结:梅雨瀑美不美?美!但是,梅雨潭的绿更美,更动人,更能使人陶醉。由此可见,作者前面写梅雨瀑,不仅交代了梅雨潭的成因,更重要的是为了起衬托作用。这种写法在《幽径悲剧》中也运用过:幽径之美是为了衬托紫藤萝之美。
[板书] 衬托
(2)作者从“亭边”来到“水边”,移步换景,从写梅雨瀑转入写梅雨潭的绿了。
[板书] 移步换景
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绿的? (出示PPT12)
深入思考
①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么? (出示PPT13)
明确: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板书] 醉人 奇异
②作者先用一感叹句“那醉人的绿呀”领起,然后用一连串的新颖生动的比喻来加以描绘。请同学们把有关段落朗读一下,从“那醉人的绿”读到“看不透她”。一边读一边把喻体找出来。这里连用了哪些比喻?都在比喻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去描绘绿的?写出了梅雨潭的绿什么特点?
小结:潭水之绿,本是难以言状的,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经他这么一说,潭水的绿就好像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这种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设喻的方法,称作博喻。
[板书] 博喻
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也曾用过这种方法。想一下:比如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③为了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接下来,作者又把她跟其他著名风景点上的“绿”作对比: (出示PPT19)
[板书] 对比
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水“太暗”。那四个著名风景区的“绿”都是美的,但作者觉得都有缺憾。那么梅雨潭的绿,绿得怎样呢?作者没有说。但是,我们读者却可以从中体味得出:既然什刹海的绿杨太淡。虎跑寺的绿壁太浓,那么,梅雨潭的绿就不淡不浓。
即,浓淡相宜。既然西湖波太明,秦淮河水太暗,那么,梅雨潭的绿就是不明不暗。即,明暗适度。用一句成语,就是绿得——恰到好处。就像“东家之子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出示PPT20)
④经过这一番比较,更突出了梅雨潭“绿”得可爱,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喜爱之情,竟脱口而出:“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里,把原来的第三人称“她”改为第二人称“你”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绿比拟为人,并与她直接对话,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方法。一般地说,一篇文章前后的人称要统一,但在抒情散文中,有时感情达到**时,可以变换人称,便于抒发感情。
[板书] 呼告
⑤接下来,作者写了自己的猜测:梅雨潭,为什么绿得这样奇异,这般鲜润?分析了两个原因:1.潭深; 2.融进了一块蓝天——想像力何等丰富。面对着梅雨潭,作者再次赞叹:“那醉人的绿呀!”
⑥此时此刻,作者深深地为之陶醉了。而赞叹之余,又忽发奇特地想象。
什么想象? (出示PPT21)
明确后,请同学们朗读“我若能……我若能……”,并做下列练习:
A.填空: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B.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小结:可见,作者心目中的绿,已不是一般的绿了,而是神奇的绿了。
[板书] 想象
⑦梅雨潭是奇异的绿,是醉人的绿,作者面对这绿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似乎面前的已不是梅雨潭,而是一个天真活泼、鲜润可爱的小姑娘。于是,作者又是“拍”又是“抚摩”,还要“吻”呢!不仅如此,作者还为她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叫“女儿绿”。
小结:这里的描写,把作者对梅雨潭的绿,对祖国山水的如痴如醉的深情,表达得真是淋漓尽致!
总结课文 (出示PPT22)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用热烈、明快的色调描写了明丽多艳的画面,把梅雨潭的绿形神兼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么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918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48:44
湖南高考排名2188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44:55
江苏高考排名443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41:42
山东高考排名3902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37:04
贵州高考排名63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32:52
江西高考排名1323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28:00
荀子劝学高中课文原文2023-08-20 14:01:54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期中试卷答案2023-08-17 05:43:34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的全部中心2023-08-12 10:38:40
李时珍课文的主要内容2023-08-11 13:36:35
荀子劝学高中课文原文2023-08-20 14:01:54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期中试卷答案2023-08-17 05:43:34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的全部中心2023-08-12 10:38:40
人教版草船借箭课文原文2023-08-27 17:44:15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2023-08-20 05:01:23
卡罗纳课文片断赏析2023-08-21 0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