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德、段、婆”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
3、有科学幻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默读课文,知其大意。
2、难点:幻想未来,能说出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么,若干年后人类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阿德想象的未来世界吧!
2.齐读课题——《阿德的梦》。
过渡:阿德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默读全文,读准字音。
1.请大家默读课文,默读的速度可以稍慢一点,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借助拼音默默地再读几遍,并找出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讨论。
3.汇报学习情况。
(三)再次默读全文,亲身感悟梦境。
1.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看看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知道是一场“梦”?
2.结合课文中的七幅插图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阿德梦见了什么? 小组交流朗读体会。
4.指名汇报交流情况。
5.出示儿歌,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儿歌如下: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呜声,阿德落地未成行。原来未系安全带,欠叫一声梦惊醒。
提问:儿歌中的每一句分别说的是课文中的哪一段?
6.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
(四)看图读文,感悟“梦”的奇
1.随连环画逐段读文,想想课文中说的事,哪些与现实不一样。
2.同桌交流读书体会。
3.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4.你从阿德的梦中,想到了什么?
(五)感悟实践
1.学了这篇课文,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2.请大家动笔把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生字,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读文排序,看图识字。
1.出示课文连环画,让学生自读全文后按顺序排列。
2.对应图贴出相应的生字卡。
3.小组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1)自己拼读字卡。注意读准“型、屏、订”都是后鼻音;区别“呜—鸣”;“德”的右边中间有一横;“预”的左边没有撇。
(2)找出已经认识的生字,和同学交流认识的途径。
(3)找出难认的字,和同学一起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
(4)小组汇报识字方法。
4.练习给生字组词。
(二)积累词语。
认读“载人飞船、顺便、移居、打发、时光、外婆、聊天、屏幕、新型、污染、销售、预订、长鸣”等词语。
(三)实践交流。
1.默读全文,自己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2.展示自己画的未来世界,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上台向全班展示交流。
4.把画得好的作品展出于展示台中。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配套练习内容。
板式设计: 32、阿德的梦 作业设计:连一连
载人飞船 火星旅游 乘坐 亲人 打开 商品
定居月球 新型飞船 看望 时光 睁开 电脑
可视电话 掌上电脑 打发 电话 预订 鞋带
网上购物 太阳能汽车 拨通 飞船 系好 眼睛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改革以来的巨大变观。
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夜景的美,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感受北京夜晚的美,朗读长句子,理解词义。
课前准备:课件、挂图、生字卡、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感受一下北京夜晚的美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
1.你们的词语读得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同学试一试,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夜幕下的北京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齐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挂图,展示东西长安街夜景。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③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④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画面,读相应的自然段。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分四人小组自学讨论。
④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⑤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的画面。
②方法同上,重点说说,你在街道上看到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故宫夜景图,让学生感受故宫的美。
②理解年轻让学生了解故宫。
③齐读。
5.齐读第五自然段。
①理解辉煌。
②想一想这一段与哪一自然段相呼应?
三、朗读课文,评出最佳朗读奖。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朗读全文。
3.看图说一说,北京的夜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它历史悠久,景色美丽迷人,请你把收集的北京夜景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
三、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
2.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3.比一比,组成词语。
问()句()
府()些()
奇()闪()
勾()咐()
紫()夺()
四、作业
1.指导完成课后作业。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流不()
()光()色
()()闪闪
()幕降()
()灯()照
()彩()目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长安街
灯的海洋 环形路
王府井 辉煌
光的世界 西单亮丽
故宫
(总)(分)(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壁虎、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课前准备】
四种动物的图片,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读字词。
2、扩词:
虎 借 难。
3、第1、2段告诉我们小壁虎的尾巴──断,它想去──借尾巴。
二、读讲第三、四、五段
过渡:
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它借到了吗?
范读,分组读。
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用上和回答。
板书:
小鱼、老黄牛、燕子图
小壁虎怎么去借尾巴?小鱼、黄牛、燕子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它?
1、第一步:
⑴ 指名读第3段:
有几句话?分句读。
⑵ 出示:
爬呀爬。
齐读。
指读第一句。
评:读得好,使人听起来小壁虎爬得那么慢,那么艰难,我有一个问题,小壁虎失去尾巴多么着急呀。为什么不快快爬去借,反而这么慢,这不矛盾了吗?
师述小壁虎尾巴的功能。
导读第一句。
⑶ 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
比较句子:
A、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B、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哪种说法好?
小壁虎这样问可以看出他怎么样?怎么看出来的?导读这句话。
2、第二步:
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圈出小鱼尾巴怎么动、有什么用的词语。
板书:摇 拨 水
3、第三步:
看灯片:
⑴ 小壁虎看见小鱼怎么在河里游来游去?
⑵ 小鱼摇着尾巴,可以一会儿怎样游,一会儿怎样游?
(做手势)
小鱼( )着尾巴,在( )( )游来游去。
导读这句话。
⑶ 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小壁虎向( )借尾巴,( )要用尾巴( ),所以没借到。
⑷ 小鱼怎么回答小壁虎的?
比较句子:
A、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B、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
导读。
4、第四步:
导读第三段,练习分角色朗读。
第3、4、5三个自然段中许多内容一样,因此读的语气完全一样。
第一步:
指读第4段、第5段,有几句话?每句分别讲什么?
第二步:
圈出老黄牛、燕子的尾巴怎么动、有什么用的词语。
板书:甩 赶 蝇子 摆 掌握 方向
第三步:
看灯片
⑴ 老黄牛怎么在树下吃草?
老黄牛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⑵ 燕子怎么在空中飞来飞去?
燕子( )着尾巴在( )( )飞来飞去。
燕子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5、根据上面的内容填空:
小壁虎向( )借尾巴,( )要用尾巴( ),所以没借到。
6、指导分角色朗读3、4、5段。
三、读讲第6、7段
1、指读6、7段,思考:
⑴ 小壁虎开始为什么难过?
⑵ 后来怎么又高兴起来呢?
2、读后交流。
3、导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17、小壁虎借尾巴
断 小鱼图 摇 拨水
老黄牛图 甩 赶蝇子
长 燕子图 摆 掌握方向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2.从多角度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三、教学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制作日晷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让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 1 )古代有时钟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
( 2 )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
( 3 )讲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确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
( 4 )看书,认识各种日晷;
( 5 )讨论: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
( 6 )碟片介绍:日晷;
2 、制作简易太阳钟:
( 1 )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 2 )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 3 )动手制作;
( 4 )展示、评比。
3 、玩手掌日晷:
( 1 )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 2 )看书,了解具体情况;
( 3 )教师讲解、演示;
( 4 )室外活动:玩手掌日晷;
(三)、归纳本课教学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课题: 太阳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
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
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说教材
《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说教学理念
教学本文紧扣本单元“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这一专题,一方面采取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做试验,试验是怎么做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知道,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动脑思考,每个人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1、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3、积累好词佳句。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难点是体会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说教法、说学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阅读感悟指导法,讨论探究法。学生们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互相合作交流,观看多媒体课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复习导入共设计了两个知识点: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主要重视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共设计了3个小环节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2、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3、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我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 “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共设计了8个小环节。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能用上 “先??接着??然后??最后??”连接词。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练习说话,为学生在写作中能有序组织语言打下了基础。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读到这里如果你是法布尔你觉得蜜蜂会飞回来吗?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法布尔对科学的严谨。
8、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在学生多元化的解读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反复朗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改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智的启迪。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五、学习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2、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3、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课正好适合对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科学态度和方法熏陶的培养,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自主地探究。
六、拓展延伸:
出示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七、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留心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也来写写它吧!
3、课外阅读:《昆虫记》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各种资源的使用规模日渐扩大,但是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我校大多数学生没有环保意识,有随手扔垃圾的不良习惯。不懂得有些垃圾的回收利用和随意丢弃垃圾的危害。为了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认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决定开展“变废为宝,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关人员和事件:
班级全体同学,分小组进行手工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让学生用行动呈现报纸其它用途,能再次开放、利用废旧报纸价值。
2、能力目标: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收集整理能力、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改变学生随意丢弃垃圾,不爱护环境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创造意识。了解人类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处理好生活垃圾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有所创造
教学准备:
旧报纸、胶水、剪刀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流程:
一、导入
1、谈一谈自己对废旧报纸的处理,是否科学、合理。
2、了解报纸制作流程。(出示课件)
3、每张报纸来之不易,凝聚了很多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不能轻易扔掉。
二、课堂活动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废旧报纸,给学生提出要求并给予方法指导。
(1)阅读报纸,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自己认为有用的剪下来。
(2)把剪下来的内容制成版面展示,认为有收藏价值的可以粘贴到日记本中收藏。
2、根据内容,确定主题。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制作小组,推选小组长,并做好记录。
3、成果展示。(谈收获与感受)
4、评选优秀作品加以点评。
5、出示图片场景,对废旧报纸的价值再次进行开发利用。(利用剪裁后剩下的报纸。)
三、拓展延伸(给垃圾二次生命)
1、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创新欲望。
2、同学思考、交流
如何给垃圾二次生命?
四、教师寄语
张张报纸生不易,凝聚心血与智慧,
认真阅读莫抛之,动脑想来动手做,
再次开发其价值,变废为宝真好玩,
你我都来试一试,节约环保显智力。
只要大家齐努力,美好环境属于你。
五、课外作业
1、进一步搜集报纸的相关资料。
2、制作一件变废为宝的手工作品。
附:综合实践课活动记录表
综合实践课活动记录表 | |||||
学校:?? 年级 班? ? 年? 月? 日 ?? 年级 班 | |||||
实践活动内容: | |||||
组 长 | 指导教师 | ||||
小组成员 | 承担的任务(人员分工) | ||||
活动记录(记录人: ) | |||||
设计主题: | |||||
活动用时: | |||||
成员参与情况(纪律、表现等方面): | |||||
活动收获: | |||||
努力方向: | |||||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简析: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本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及,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由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
设计意图:
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三、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 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著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3.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
六、总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⑴ 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⑵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⑴ 丰富的语言,例如: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堪称”、“号称”、“美誉”。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⑵ 特定作用的句子,例如: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四、资料袋的学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8,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定位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你没读过《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请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汉荣先生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可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并思考:李汉荣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1、谁能说说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明确: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等。
2、可是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交流探讨
1、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 ,是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2、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明确:李汉荣先生在文章中,已经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他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与大自然的朋友们交谈。然后美读课文。
3、在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学生自由谈)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结束语: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去亲身感受大自然脉搏的跳动,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跟游人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李汉荣先生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五、布置作业
把在体会课文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时的美妙想象写下来,课下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游览时所见的风景、事、人,体会人物的心情。
2.学习课文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作者游览时的所见所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其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淡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生活的环境怎样?你们愿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23 清澈的湖水)
(二)自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3.分析字形。
澈: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氵,中间是育,右边是攵。
卷:共8画.
波: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皮。
纹: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文。
欣:左右结构,左边是斤,右边是欠。
赏:上中下结构,上边足小,中间是冖,下边是员。
赛:共14笔,下边是个贝。
丢:共6笔,去字头。
镜:左右结构,左边是钅,右边是竟。
幻:左右结构,左边是幺,右边是刁。
表:共8画。
演:左右结构,左边是1,右边是寅。
蕉:上中下结构,共15画。
盼:左右结构,左边是目字旁,右边是分。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清澈:清而透明。
波纹: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表演:做示范性的动作。
企盼:盼望。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生质疑
(五)板书设计
chè juǒn bō wén xīn shǒng sà dīu
澈 卷 波 纹 欣 赏 赛 丢
jìng huòn biǒoyan jiāo pàn
镜 幻 表 演 蕉 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将描写景与写人和事有机结合的方法。
二、教具
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画出描写景色的句子。
(2)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
(3)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你的感受如何?
(4)老师小结。作者是从两岸的山石、湖水两方面来描写美丽景色的。山石的形状各种各样,有的像青蛙,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还有的像石龟、石兔在赛跑。湖水清澈,像一面镜子,能映出蓝天、白云和变幻的山峦,非常美丽。
(5)小洁为什么没有把面包纸丢进水里? (因为她被湖里的美景吸引住了,所以没有把面包纸丢进湖里)
(6)在这样的优美环境中,心情如何呢?(愉悦)
(7)学生品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小洁在欣赏美景时又发现了什么?她在想些什么?她可能会对这个小孩说些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演课本剧。
3.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小洁上岸后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
(三)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小洁坐在游船上,被湖光山色所吸引,忘记了丢掉手中的面包纸。当她发现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进湖水里,吓跑了小鱼,污染了环境时,她对小孩的行为十分不满。船靠岸了,小洁急忙寻找垃圾筒,并把面包纸扔进去。从小洁的行为中,你能看出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小洁很注意保护环境,不愿意因为自己而破坏清洁优美的环境) 读了这篇文章后,说说你的想法?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学生质疑
(六)板书设计
23 清澈的湖水
小洁 欣赏:山石、湖水保护环境
发现:丢香蕉皮破坏环境不满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初三作文教学设计范文2023-08-26 12:10:12
狮子大王一年级美术教学设计2023-08-25 08:09:19
关于教学设计的积累运用2023-08-23 23:18:48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设计9篇2023-08-28 01:54:53
初三作文教学设计范文2023-08-26 12:10:12
狮子大王一年级美术教学设计2023-08-25 08:09:19
关于教学设计的积累运用2023-08-23 23:18:48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19 10:17:02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28 06:26:0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2023-08-19 0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