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有关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23-08-25 23:16:20 文/王明刚老师 教学设计学文网www.xuewenya.com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1.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2.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3.关系推理指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可分为纯关系推理和混合关系推理。纯关系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判断的推理,包括对称性关系推理、反对称性关系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和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1)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对称性进行的推理。

  (3)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是根据关系的反传递性进行的推理。

  4.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归纳推理:根据对某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的考察,已知它们都具有某种性质,由此得出结论说: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

  完全归纳推理的基本特点在于: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必须是该类事物的全部个别对象。否则,只要其中有一个个别对象没有考察,这样的归纳推理就不能称做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范围,并未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结论是由前提必然得出的。应用完全归纳推理,只要遵循以下两点,那末结论就必然是真实的:(1)对于个别对象的断定都是真实的;(2)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该类的全部个别对象。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3.能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特点,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准确的语言将其表示出来,并从中体会到用数学抽象符号刻画客观事物的优越性.

  【考纲要求】

  1.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课前导学】

  1.集合的含义:构成一个集合.

  (1)集合中的元素及其表示:.

  (2)集合中的元素的特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i)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

  (ii)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或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

  【思考】构成集合的元素是不是只能是数或点?

  【答】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一般地,自然数集记作____________,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整数集记作________,有理数记作_______,实数集记作________.

  3.集合的分类:

  按它的元素个数多少来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有限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无限集;

  (3)_______________叫做空集,记为_____________

  4.集合的表示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举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描述法.

  (3)_______________叫做文氏图

  【例题讲解】

  例1、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高一年级所有高个子的学生;(2)平面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全体;

  (3)所有正三角形的全体;(4)方程的实数解;(5)不等式的所有实数解.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由所有大于10且小于2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

  ②直线上点的集合记作;

  ③不等式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

  ④方程组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

  ⑤第一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记作;

  ⑥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记作.

  例3、已知集合,若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课堂检测】

  1.下列对象组成的集体:①不超过45的正整数;②鲜艳的颜色;③中国的大城市;④绝对值最小的实数;⑤高一(2)班中考500分以上的学生,其中为集合的是____________

  2.已知2a∈A,a2—a∈A,若A含2个元素,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取全体实数;②a取除去0以外的所有实数;

  ③a取除去3以外的所有实数;④a取除去0和3以外的所有实数

  3.已知集合,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组成的集合

  【教学反思】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我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计划,第二学期高三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高中数学所有内容:

  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数学的通性通法,即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我们把握的数学对象的基本性质,处理数学问题基本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使数学学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研究《考试说明》,全面掌握教材知识,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全面复习。把握课本是关键,夯实基础是我们重要工作,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我们目标。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既要关心《课程标准》中调整的内容及变化的要求,又要重视今年数学不同版本《考试说明》的比较。结合上一年的新课改区高考数学评价报告,对《课程标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探求命题的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年教授两个班的数学:(17)班和(18)班,经过与同组的其他老师商讨后,打算第一轮20XX年2月底;第二轮从20XX年2月底至5月上旬结束;第三轮从20XX年5月上旬至5月底结束。

  (一)同备课组老师之间加强研究

  1、研究《课程标准》、参照周边省份20XX年《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教学要求。

  2、研究高中数学教材。

  处理好几种关系:课标、考纲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关系;重视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3、研究08年新课程地区高考试题,把握考试趋势。

  特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海南、宁夏等课改地区的试卷。

  4、研究高考信息,关注考试动向。

  及时了解09高考动态,适时调整复习方案。

  5、研究本校数学教学情况、尤其是本届高三学生的学情。

  有的放矢地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复习教学计划。

  (一)重视课本,夯实基础,建立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体系课本是考试内容的载体,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智能的生长点,是最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二)提升能力,适度创新考查能力是高考的重点和永恒主题。

  教育部已明确指出高考从“以知识立意命题”转向“以能力立意命题”。

  (三)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思想。

  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最高层次上的概括提炼,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能够迁移且广泛应用于相关科学和社会生活,教学工作计划《第二学期高三数学教学计划》。

  在复习备考中,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每一套试题中去,任何一道精心编拟的数学试题,均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注意渗透,适时讲解、反复强调,学生会深入于心,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考试时才会思如泉涌、驾轻就熟,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因此在进入高三复习时就需不断利用这些思想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而并非只在高三复习将结束时去讲一两个专题了事。

  (四)强化思维过程,提高解题质量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注意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多题一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认真总结每一次测试的得失,提高试卷的讲评效果试卷讲评要有科学性、针对性、辐射性。

  讲评不是简单的公布正确答案,一是帮学生分析探求解题思路,二是分析错误原因,吸取教训,三是适当变通、联想、拓展、延伸,以例及类,探求规律。还可横向比较,与其他班级比较,寻找个人教学的薄弱环节。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组题进行强化训练,抓基础题,得到基础分对大部分学校而言就是高考成功,这已是不争的共识。第二轮专题过关,对于高考数学的复习,应在一轮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专题复习,更能提高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一阶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试技巧,不要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需配合着专题的学习,提高学生采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换元”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选择、填空的特色,学习一些解题的特殊技巧、方法,以提高在高考考试中的对时间的掌控力。第三轮综合模拟,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为了增强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应试功能,做一定量的高考模拟试题是必须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四、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强化知识的综合性和交汇性,巩固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2、检查复习的知识疏漏点和解题易错点,探索解题的规律。

  3、检验知识网络的生成过程。

  4、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一些高考真题和新颖的模拟试题时的工具性。

  五、在有序做好复习工作的同时注意一下几点:

  (1)从班级实际出发,我要帮助学生切实做到对基础训练限时完成,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严格答题的规范化,如小括号、中括号等,特别是对那些书写“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学生要加强指导,确保基本得分。

  (2)在考试的方法和策略上做好指导工作,如心理问题的疏导,考试时间的合理安排等等。

  (3)与备课组其他老师保持统一,对内协作,对外竞争。自己多做研究工作,如仔细研读订阅的杂志,研究典型试题,把握高考走势。

  (4)做到“有练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

  (5)课内面向大多数同学,课外抓好优等生和边缘生,尤其是边缘生。

  班级是一个集体,我们的目标是“水涨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

  (6)要改变教学方式,努力学习和实践我校总结推出的“221”模式。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要一点天份,更要勤奋。

  (7)教研组团队合作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博采众长,对工作是很有利的。

  (8)平等对待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宗旨是教出来的学生不一定都很优秀,但肯定每一位都有进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根据抛物线的定义解决问题,会求抛物线的焦点弦长。

  教学重点: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有关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二、新授:

  例1、点M与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5=0的距离小1,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略

  例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x轴,抛物线上的点M(—3,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m的值。

  解:略

  例3、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求线段AB的长。

  解:略

  点评:1、本题有三种解法:一是求出A、B两点坐标,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AB的长;二是利用韦达定理找到x1与x2的关系,再利用弦长公式|AB|=求得,这是设而不求的思想方法;三是把过焦点的弦分成两个焦半径的和,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

  2、抛物线上一点A(x0,y0)到焦点F的距离|AF|=这就是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焦点弦长|AB|=x1+x2+p。

  例4、在抛物线上求一点P,使P点到焦点F与到点A(3,2)的距离之和最小。

  解:略

  三、做练习:

  第119页第5题

  四、小结:

  1、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需判断焦点所在的坐标轴和确定p的值,过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问题有时用焦点半径公式简单。

  2、焦点弦的几条性质:设直线过焦点F与抛物线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①;②;③通径长为2p;④焦点弦长|AB|=x1+x2+p。

  五、布置作业:

  习题8.5第4、5、6、7题。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

  2.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充要条件意义及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教学难点

  命题条件的充要性的判断.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由上节内容可知,一个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可分为四类,即有哪四类?

  答: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充分又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本节课将继续研究命题中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二、新课:§1.8.2 充要条件

  问题:请判定下列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1)若a是无理数,则a+5是无理数;

  (2)若a>b,则a+c>b+c;

  (3)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判别式Δ>0.

  答:命题(1)中因:a是无理数a+5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的充分条件;又因:a+5是无理数a是无理数,所以“a是无理数”又是“a+5是无理数”的必要条件。因此“a是无理数”是“a+5是无理数“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由上述命题(1)的条件判定可知:

  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叫做等价符号。pq表示pq且qp.

  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续问:请回答命题(2)、(3).

  答:命题(2)中因:a>b

  a+c>b+c.又a+c>b+ca>b,则“a>b”是“a+c>b+c”的充要条件.

  命题(3)中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Δ>0,又由Δ>0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根,

  故“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实根”是“判别式Δ>0”的充要条件.

  讨论解答下列例题: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

  (1)p:(x—2)(x—3)=0;q:x—2=0.

  (2)p:同位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

  (3)p:x=3;q:x2=9.

  (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

  ;q:2x+3=x2 .

  ,充要条件(二) 人教选修1—1

  生:(1)因x—2=0 T(x—2)(x—3)=0,而: (x—2)(x—3)=0x—2=0.

  所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2)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3)因x=3x2=9,而x2=9x=3,所以p是q的充要分而不必要条件.

  (4)因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四边形是平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因 ,解得x=0或x=3.q:2x+3=x2得x=—1或x=3。则有pq,且qp,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师:由例(5)可知:对复杂命题条件的判断,应先等价变形后,再进行推理判定.

  师:再解答下列例题:

  设集合M={x|x>2},P={x|x<3},则“x∈M或x∈P”是“x∈M∩P”的什么条件?

  生:

  解:由“x∈M或x∈P”可得知:x∈P,又由“x∈M∩P”可得:x∈{x|2<x<3}.

  则由x∈Px∈{x|2<x<3},但x∈{x|2<x<3}x∈P.

  故“x∈M或x∈P”是“x∈M∩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三、课堂练习:课本P36,练习题1、2.

  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即如果pq且q

  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五、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课本P37,习题1.8 1.(3)、(4) 2.(4)、(5)、(6) 3.

  2.预习:小结与复习,预习提纲:

  (1)本章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章知识内容的学习要求分别是什么?

  板书设计

  §1.8.2 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那么p就是q的既充分又必要条件,

  即充要条件.

  教学后记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五年级美术上册青花瓷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8 13:14:2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2023-08-18 20:05:19

课程詹天佑教学设计2023-08-27 18:50:43

祝福互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2023-08-18 14:29:25

五年级美术上册青花瓷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8 13:14:2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2023-08-18 20:05:19

课程詹天佑教学设计2023-08-27 18:50:43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2023-08-19 10:17:02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2023-08-28 06:26:02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2023-08-19 05:04:23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