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
《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总感觉少了什么。细细想来,感觉朗读不够,如果能注重指导朗读“潜台词”,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
例如课文中第一处:蔺相如的两次“笑”。原设计是出示这两处“笑”,让学生模仿蔺相如的口吻,任选一句,继续往下说说他的想法,然后总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说过之后,再指导朗读这两处“笑”,然后总结人品,是不是更好呢?第二处:分角色朗读。课上随机选了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第一幕,但都没能很好地把握蔺相如、韩勃的语气,特别是蔺相如的两处“笑”,没能读出他的宽容大度。当时我怕后面的环节跟不上,草草地评了一下,让他们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体现人物的特点,没再指导读,就进入到下一环节。如果我当时让学生评评读的不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或许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第三处:蔺相如的五处“请”。这是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教学中,我只设计了学生从五个“请”字中体会到什么。如果当时我把这五处“请”出示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话,再从“请”字中体会,学生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呢?
还有 对“和”文化的拓展,显得有些仓促,没能与学生融洽地交流“和”文化,现在想想,有点遗憾。
我想,只有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2
《负荆请罪》,是一篇剧本。上课伊始,我让孩子们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初读课文阶段,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即出示词语:府邸、唇枪舌剑等。请一名后进生读,此生起立后无语,心中庆幸抓得准,又请一生,又无语,无奈只得请一名“尖子生”来救场,此生流利地将背投上的五个词语非常准确地读了出来。生词检查完,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了,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韩勃……孩子们读得比较投入,个别同学感情非常充沛,已超出了我的要求,值得表扬。读完后,生点评,由我来做最后总结性的发言。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部剧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聚精会神地默读课文,不久一名男生举手,回答得简洁、准确,这让我信心大增。感慨:语文能力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训练的结果。概括完全文,又让同学们概括每一幕的主要内容,当然是手到擒来,吹灰之力即搞定。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拿出补充习题做几道简单的题目。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得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3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感受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然后用上合适的词语形容他们。从故事的情节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和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主要体现在第二幕中,而蔺相如的主要特点贯穿于两幕中,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表现蔺相如的特点,之后展开交流,引导孩子通过了解蔺相如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的,体会他的深明大义;通过他原谅廉颇的举止语言,体会他的宽容大度。孩子们找得很准确,交流得也不错,真正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剧本除了认真研读之外,恰如其分的表演是对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的。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表演欲望,为满足他们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走进剧本,我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表演。刚开始,很多孩子放不开,或是对剧本内容不熟悉,都显得有些生硬,没有很好地融入角色。为了让他们的表演更有效果,我带着孩子们仔细分析了三位主人公在说每句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情,对一些重点的地方进行多次细节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表演。这样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4
我认为,苏教版教材以剧本的形式,纯粹是想让教材展现多样化的体裁,但我认为选择《负荆请罪》这一课并不妥当。
《负荆请罪》这一课是《将相和》的一部分,而这篇课文却没有提到“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个故事,虽然在第一幕交代了“廉颇挡蔺相如的道”作为故事的起因,但过于笼统,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廉颇为什么要挡蔺相如的道呢?
老师不得不再给学生介绍一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或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每一课老师都要补充很多课文知识,学生怎么能接受得了那么多知识呢?我们应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总不能都靠课外补充,我们也应该体谅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能给孩子们无休止的压力啊!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5
《负荆请罪》是个历史小话剧,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它是一部戏剧,用剧本的形式写的,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根据学生的喜好点,我采用了读与表演结合的方式,开放教学过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形象,明确人物性格特点。
《负荆请罪》这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将知识点讲清,恐怕学生接受的.不够愉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自学起来也不是很难的事情,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学生们在自主活动中逐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形象。在全班交流中,学生的回答和表演都是让我满意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找到了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6
①《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文本旨在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在课前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它,同时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我找来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于是在分析课文蔺相如说的那句话时,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果然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
②教学设想成功: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能够千古流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感人,不仅仅是因为司马迁艺术创作的水平高,更主要的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在吸引着我们,活在我们心中的是廉颇的异乎寻常的真诚和蔺相如的异乎寻常的大度……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从人物形象入手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根据这样的设想,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课外延伸,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教学中我适时地让学生边演边学,并在学后用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再演课本剧。学生们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不但体验了剧本的情趣,对人物鲜明的个性也更进一步地了解。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7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单元文章均赞颂人物的优秀品质,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行为描写来完成人物写作。本课体裁较以往有所不同,是六年级学生第二次接触剧本类型,第一次学的是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本课为话剧,共两幕。在备课中应该着重对体裁进行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备课要全面。
话剧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直观,不难理解,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人物的性格,情绪,从而了解话剧人物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身临其境的学会文章。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备课方面下功夫,设计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并且要培养学生多朗读的习惯和意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规范自身的教学语言,严谨教学。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8
今天我上的是《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篇剧本,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我想,编者为什么没有人教版的《将相和》,而改成剧本,无非是让学生接触一下这种新体裁。所以,教学中,我把了解剧本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本篇又是话剧,全文主要是人物对话,文章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这又联系到习作教学了。
课时,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请罪,为什么请罪?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本篇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借机了解戏剧、剧本等相关知识。学习字词,提醒“廉”、“庸”的写法。词语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课中的许多词语都要学生查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指名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在理解课文阶段,我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廉颇为什么有转变?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说明已大致理解文意了。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阶段,我提醒学生注意圆括号里的提示语。
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思考说说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什么,学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诉学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就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体现。课余,我还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认为不能什么都讲,这样不但时间不够,而且教师也讲得很累,应选择一个重点,组织学生训练,使学有所获。教学中,我觉得只有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是很糟糕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教师也不知学生心里想些什么,教学就会显得盲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值得学生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9
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穿插了读了人教版《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课后作业有这样一个练习: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我在教学时没有此设问,所以许多学生在概括人物特点时没有写完整。这就给我提了个醒,今后的教学中,应详细分析学生学情,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在课上及时进行解析。关键这样的设计应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是我所需要细致考虑的。
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尝试采用了边学习边做习题的方法。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优点与不足各半。优点是:提高了学习效率。绝大部分作业能在两教时的教学过程中完成,避免了学生课后作业,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由于学生边学边做,所以作业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比在课后做正确率要高。缺点是:由于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整个课堂的练习味儿太浓,十分机械,学生时不时地会因为做题目而打断了学习课文的思路,情感被破坏,完整性不够。
如何扬长补短?
是否可以像数学课一样上?新授完毕后再让学生做一做,练一练?比如,这一课,课文分两幕,是否可以先学习完每一幕后做相关练习?这样会不会又陷入了机械?语文的人文性就大失?或者,还是像平常一样上,像以往一样将练习中的题目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先学习再练习。只是变学生的课后作业为当堂作业。为了保证学生当堂作业,课上一些不重要的练习要减少,每一课抓住一两个重点部分,一两个重要训练点进行练习。下次选篇课文再试一试。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0
《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紧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揣摩人物心理,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剧本资源,了解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卡的完成情况,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做批注),为第二课时的理解与感悟打好基础。课中启发引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思考、积极交流。
课始,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齐读课题“负荆请罪”,说说是谁向谁负荆请罪,是如何负荆请罪的,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剧本第二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弄懂“负荆请罪”的意思,抓住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接着让学生弄清两幕之间的关系,进而知道“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小组讨论,之后,抓住了蔺相如与韩勃的对话,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积极投入的,但朗读不够,如果在理解交流的同时,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1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独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的面前所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已经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前我让学生穿插读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便抛出一个问题: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就说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热爱祖国的人,廉颇是个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将军。有了这样的认识,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认错的可贵精神就很容易了。
剧本表演最重要的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对课本中没有括号提示的台词,我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对剧情的理解加上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为表演做好铺垫,效果不错。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2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人物形象入手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而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是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在学习第二幕时,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读出廉颇的真诚与蔺相如的宽容。并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边读边想像两人当时不同的神态和心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把握人物的万象、性格乃至精神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深化语文训练的目的。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3
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我本来计划学完后分组表演,觉得在排练时学生就会再读,读中、演中品味人物内涵,可学生确是笑声不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4
一、教材解读必须尊重文本特质,如体裁、题材等;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做到真正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戏剧本是排演、演出的依据”,对它的解读必须尊重其剧本特性,紧扣其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和“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戏剧冲突带有故事性,较容易掌握,可以较多地借鉴以前的学习经验,而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的理解感到新鲜,但解读经验确实较少,是教师尤其要关注的。
《负荆请罪》一文,是用剧本的形式写的,应遵循其文本提供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整个小学阶段也没有几个剧本,学生平时接触也极少,它既是学生的难点又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我想采用解读文本和组织表演的整合策略,开放教学过程,大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把难点转化为解读剧本和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抓手。
二、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生成的。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进行“预设”。
但是,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上课就是一心演绎教案。如:“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这样的演绎活动中,教案是无形之手,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是配角,有些学生甚至成了“看客”。这样的教学是僵化的,封闭的,学生主体性丧失,有时简直是心灵上的折磨。
其实,课堂教学绝不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出“差错”的课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是不真实的。新的课程理论昭示我们,课堂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是动态生成的,一定要树立以“人”(学生)为本的观念。
三、新的学习方式是扫荡这些传统流弊的利器。
在展示的课例中,一开头,教师引导学生由总结策略性的学法,而导入自主学习,既创设了情景,又提示了学习的方向,毫无思维上的限制,是开放灵活的。
课例中的合作学习要求很具体,但也都是策略性的。如,规定了时间(10分钟)和空间(合理利用教室),合理选择道具,发挥想象等,导向性和操作性强,强制性预设较弱,思维创造空间极其广阔。合作是更是开放学习的需要,小学生之间缺乏权威,人人都有发言权,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都能生存下来,不一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在全班交流表演中,教师根据反馈,及时点拨、指导,把探究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和内心作了细心入微的感悟;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表演更是“体验式的表达”。这才是真正地自主地动态式生成,尊重了主体,张扬了个性。
当然,新理念下的教学情景是多变的,随时都有认知冲突,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挑战。如果没有相当的教学机智,把握不好,课堂教学“形”和“神”俱散,形成“放牧式”课堂,教学将无效率可言!教师必须锤炼教学技艺,适应多变的教学情景,熟练地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及时优化教学流程,调整教学策略,做学生心灵的呵护者,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建构,共生成,让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5
《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故事人物性格鲜明,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在课题的教学中有学生指出这是一部历史话剧,另一个学生说这是“独幕剧”。我马上抓住学生的这一“失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作为话剧共两幕,第二幕是写“负荆请罪”而第一幕又是写什么的呢?同“负荆请罪”有何联系?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幕,学生有了早读课的预习,朗读得还是不错。朗读后,学生就明白了第一幕其实写的是“负荆请罪”的原因,有一位学生说是第二幕的铺垫,当然也是正确的。
接下来的教学围绕一个“怕”字展开:门客韩勃以为蔺相如怕廉颇,何以见得?学生抓住文中“有意避让”、“好几天不敢上朝”等语句体会到蔺相如表面上的“怕”。在练习感情朗读中,又抓住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的表现,补充“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想当年”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思:蔺相如是不是官越做越大,胆子越来越小了呢?学生自然就从蔺相如的一番肺腑之言,理解了他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特征。理解“若有所悟”这个词语后请学生想象:韩勃领悟到什么?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廉颇是否明白?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学生抓住廉颇的言行体会到他道歉的诚意。
本文的体裁是剧本,于是,我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把握了人物特点之后,让学生自排、自导、自演,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母亲节给妈妈的祝福语合集48条2023-08-20 15:37:53
温馨除夕祝福语汇总53句2023-08-13 01:49:10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五篇)2023-08-11 11:35:59
小学数学期末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五篇)2023-08-17 08:30:15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五篇)2023-08-11 11:35:59
小学数学期末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五篇)2023-08-17 08:30:15
鲁教版三年下册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范文2023-08-15 16:05:06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2023-08-23 17:32:06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2023-08-27 03:55:5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2023-08-15 2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