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A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复习这一单元已学课文,想想课文给自己哪些启发。
②根据课文插图制作活动挂图:丛林、池塘为背景,另外用纸画一只鹿并剪下来。
③抄录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的小黑板。
形象揭题,展开联想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好背景图,语言渲染: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边板书课题边描述)有狮子,有鹿。(贴图)
②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了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③教师小结激趣。狮子凶猛,鹿很美丽,这个大家都已知道。不过,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自主读书,领悟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学生互相提醒注意易读错的字词,汇报对本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理解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小结,如鼓励大家用看图、换词方法理解“匀称”;用联系近义词和上下文来理解“抱怨”。
③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要求“音准、句通、文顺”,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记号。
④学生再次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⑤教师出示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课文。可以和四人小组讨论读;可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座听;可以和好朋友一人读一句交替读。
⑥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前后联系,延伸拓展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陶罐和铁罐》带给大家的启示。
②学生分析、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③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可以有感情朗读课文;可以比较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异同。
B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复习《陶罐和铁罐》,思考课文的寓意。
②课文朗读录音带。
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①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
②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铁会氧化的资料。
③师生共同回味寓意:铁罐很坚硬,这是铁的优点,但同时又具有会氧化的缺点。陶罐容易碰碎,这是陶制品的缺点,但同时又有不会氧化的优点。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④教师板书课题:狮子和鹿,请学生读题。
⑤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①进行闯关活动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第一关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关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关是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本课寓意。同座同学互为闯关员和守关员,做闯关的准备。
②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的准备。
③同座同学开始闯关。一次没有过关,可以练习后再次闯关。
④汇报、交流,展示闯关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第一关展示的可加1颗星,参与第二关展示的可加2颗星,参与第三关展示的可加3颗星。
a.愿意参与第一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守关员,看他们是否能通过。
b.愿意参与第二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互相评议,看哪些地方读得有感情,也可请读书同学自己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读。
c.愿意参与第三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说说自己领悟到的寓意。看谁能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实际说得有理有据。
⑤增设一项特别奖项——“智慧星”:鼓励学生比较《狮子和鹿》与《陶罐和铁罐》的相同之处。
拓展练习,引导实践
①摘抄本课中你认为写得写的词句。
②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③课后找《伊索寓言》读一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2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用纸。
一、课前练习
1、认识钟表整点和半点
2、填空:3时30分=(:)11时=(:)6:00=()时
二、情景设疑
1、师生谈话
师:令人振奋的运动会刚刚过去,还记得当时的口号吗?
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刻苦锻炼,振兴四小。
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更强壮,看,咱班的张彬在做什么呢?仔细听认真看,你知道了什么?
2、情境质疑
情境1
彬:作业写完了,干什么呢?对了约张洞名去跑步吧(嘟…..嘟…..0
铭:喂,找谁啊?
彬:张洞铭,今天有空吗?我们一起去跑步。
铭:哦,今天不行,我有事,明天行吗?
彬:好吧,明天6:00在明珠花园见,不见不散。
铭:好的。明天见
师质疑:他们俩个能按时见面吗?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6:00)
生:A不能,因为没说是上午还是下午
B能......
师·:我们一起看看接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情境2
(门铃响叮-----咚)
彬:谁啊,一大早就来敲门?
铭:我是张洞铭,你怎么还在家?
彬:怎么了?
铭:你不是说6:00在明珠花园见面去跑步吗?我等了你两个小时了
彬:嗨,我是说下午6:00
铭:啊??
彬:真笨
师:为什么张彬和张洞铭没按时见面?
生A:他们没说是上午6点还是下午6点。(师板书:上午6时、下午6时)
生B:......
师:如果是你约同学你会怎么说?张彬你准备是什么时候的6时跑步呢?
生:......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有两个6时,分不清了.....
3、图片引入
师:老师再给大家看一组图片(幻灯),看看是几点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生:9点
师:怎么有两个9点呢?它们是同一时刻吗?(板书:上午9时,下午9时)
生:......
师:看来一天不仅有两个6:00还有两个9:00呢。
三、探索新知
1、趣味引入
师:度量一天的时间工具是“钟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天里的时间,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动画,边看边回忆一天是怎么形成的同时大家都想一想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课件演示:钟表上时针在一天的时间里的转动过程)
师:仔细观察,小组同学互相说,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师小结:一天有24个小时,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的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日。一日是24时。也就是一天一夜时间规定为24小时,从夜里0时------24时。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前一天的结束,是今明两天的分界线。(幻灯)
师:想想在哪里见过0时?
生:......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春节晚会倒计时视频)
师:24时也叫0时,我们再次看课件。(师指明学生描述图中同学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呢)
生:......
(板书:晚上12时,早上7时,上午8时,上午9:30,中午12时,下午2时,下午4:30,晚上7时,晚上8时,晚上9时30分)
师:刚才我们说的早上几时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晚上几时都是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组节目预报,看看这里是怎么计时的,你能知道对应的时刻吗?我们给这种计时法起个名字吧。
(幻灯出示课本节目预报表)
生:......
师:(板书:24时计时法)
2、比较2种计时法
师:你认为普通计时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不同,应用时要注意什么?
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早上、上午、下午”等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不要加这些时间词,上午钟表上是几就我们就说几时,中午12点后,钟表上是几时就把钟表上的几时加上12就可以了。
3、评价
师:你喜欢哪种计时法?为什么?
生:交流——24时计时法简洁、简便
师小结:生活中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计时,为了简明不易出错,都采用24时计时法。(幻灯)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24时计时法?
生:......
(师出示课件:电子表、火车票、肯德基营业时间、车站站牌)
4、转换方法
师:归纳说一说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方法
生:上午的时间不加12,下午的加12,把时间词去掉
师小结:上午的时间,也就是钟表第一圈走过的时间不用加12,直接吧时间词去掉就行了,下午的时间也就是第二圈的时间加上12并且把时间词去掉。
(完善板书,把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
师:说说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方法
生:......
师小结: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时,把相应的几时减12就可以了,用普通计时法时一定要注意在全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就可以了
(师出示CCTV---少儿的节目预报表)
四、巩固练习
1、运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记时法记时了,老师希望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24时计时法,现在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就是要用24时记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
(师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
师:可以给它加一个开头和结尾,例如:红领巾广播站开始广播了,下面先向你预报今天的节目......节目预报到此结束,欢迎同学们到时收听。
2、作息时间
师:夏季快到了,这是一份夏季的作息时间表,你能把里面的两种计时法进行转换吗?
3、课本25页
4、课本25页“练一练”1题
五、小结
师:经历这次时间之旅,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学完这节课,张彬你再约朋友时可以怎么说?
彬:……
六、作业
1、制定作息时间表
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希望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下面是老师的作息时间表,课下请同学们也制定一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坚持好的作息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幻灯)
2、观察日出日落时间课本26页3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3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
1、四边形
2、周长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六部分: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本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和第九单元“排列、组合”是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安排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等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难点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根据《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第一学段只学习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而第二学段没有安排笔算加减法的内容;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因此,本单元的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并能够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多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
4.“四边形”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至于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初步认识就可以了。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时、分、秒”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千米和吨”主要是让学生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这两部分内容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比,加强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探索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6.“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初步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都是分数。至于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系统梳理本册所学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困难,切实加以解决;其他内容的复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使学生都能够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结合教科书第120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黑板上这道题的计算错在哪里,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再让大家做第1题,做完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再让学生做第120页第2题,笔算之前可先估算一下,最后集体订正。
3.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通过做第120页的第3题,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再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计算熟练。结合第121页的第4题,要了解学生列式及单位名称写得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4.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结合第121页第5题,先让学生估算,再笔算;然后全班交流算法,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5.复习四边形时,要注意归纳整理,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结合第121页第7题,学生画完几种四边形后,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每种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结合第122页的第8题,让学生说一说周长的概念,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复习“时、分、秒”和“千米和吨”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7.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23页的第11、12题外,还要结合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整体”既可以是各种实物,也可以是各种图形。
8.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使大家知道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简单的推理的思考方法。如第1小题,先想个位上几加4等于7,3加4等于7,所以上边空格填3;十位上6加几等于10,4加6等于10,所以下边空格填4;得数的百位上虽然是9,但是十位上向百位进了1,所以要想几加3等于8,5加3等于8,所以上边空格填5。
第7题,可先找几名学生说一说题意,如果大家理解题意了,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如果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可以分小组讨论(不要讨论解答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解答方法,使大家知道只要分别求出正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再加上15厘米,就是所求的结果。
【课时安排】:共4课时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
第2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
第3课时:时、分、秒、千米和吨
第4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5
教学反思: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习惯。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得精彩描述。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作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常使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时间轴,使学生直观的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共是24小时,同时了解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后,就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写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地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提供帮助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例如;一位女生在应聘小小播音员这一环节时,第一次虽很流利,但出了点差错,我并没有及时指出,而是请同学指出问题,给予帮助,然后再次请她播报节目。第二次的她发言既正确又流利,获得了全班的掌声,随即自信的坐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生活化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在看的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XX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自觉的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相信在以后的教改路上,我们会把数学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五、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总结,中师板书,有效突破重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各抒己见,自己派代表向全班发言。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各小组的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规范的简洁的总结,并通过课件将总结的重点加以圈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的知识。
评析与研讨:
数学课要为学生所喜欢,我认为并不在于数学内容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艺术地组织材料。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学生的状态是那样的积极和主动,他们观察思考,并是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是大部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我发现有少数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全面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另外,这节课我虽然做了充分地准备,可是课上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教室的flash版本老,课件没有播放出效果,导致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学习不直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课件而忽略了实质性内容,听了李校的点评我知道,自己需要好好锤炼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太多,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6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7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图片内容是:
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课本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算式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9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
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
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
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
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
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绘制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
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0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7~98页的第7~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正确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在创造分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经历遇到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体味出数学无处不在。
重、难点:
巩固与分数相关的知识,在有序思考的前提下合理应用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师:(课件出示教材91页主题图画面)同学们,近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对着图说一说你对分数都了解了哪些知识吗?学生结合主题图,各抒己见,表述自己心中的“分数”,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练习课的开始,教师提供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情境,使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分数的知识及方法,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作出诊断及点拨,同时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看图写数我能行97页第7题。
①出示题目
②学生独立写出答案
③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此题以表格形式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图形,要求学生把涂色部分和没有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表示出来,渗透了单位“1”的组成,为后面学习分数的简单加减法做一些准备。)
2.男女生擂台赛98页第8题
①出示题目
②男女生分组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全部正确。
③男女生分别说出每小题比较的过程与方法
④根据男女生的表现教师做出公正的评价与评判结果。
(设计意图:此题是分数大小的比较综合题,没有给出分数的直观图,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说出比较的过程。)
3.心灵手巧我最棒98页第9题
①出示题目
②剪一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同样大小的圆形(或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在剪得过程中,注意强调平均分。
③汇报交流:指名上台交流学生的剪法及及比较的思路,对于有创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赞扬,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
④教师小结:结合学生的剪法,使学生明白,3个圆(或长方形、正方形)的和1个圆(或长方形、正方形)的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此题并没有仅仅囿于课本提供的圆形,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了其他形状的图形纸片,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剪,动口说的过程中,比较大小,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明白了3个与1个相等的道理。)
4.蛋糕里的分数98页第10题
①出示题②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③说一说:蛋糕平均分了几份?爸爸吃了多少?妈妈吃了多少?小女孩吃了多少?还剩下多少?
④比一比:谁吃的最多?谁吃的最少?
⑤填写课本。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9-101页例1、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练习二十三的1、2题。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简单计算》。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为他们探究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但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等于,鉴于这一点,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有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旧知,夯实基础
⑴、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扳书这些分数:、、……)
⑵、根据板书,用“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知,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巧设情境,生成问题
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⑴、小明今天过生日,全家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块,妈妈吃了2块。
⑵、(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小明吃了蛋糕的,妈妈吃了蛋糕的)
⑶、情景存疑:“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①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2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相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相加,对列竖式进位相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三、知识运用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据和的个位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3、用竖式计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总结
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个电饭煲295元,一个电饼铛148元,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饼铛共需要多少钱?
3、三年级同学植树36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545棵。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3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 28页的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学会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2、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语引入,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情境。
二、探究体验:
1、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加法的验算方法,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掌握两种验算方法: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实践应用:完成书上相关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5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04—111)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列举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难点:研究事件的不确定现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寻找规律。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的分支。《新课标》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中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
教科书中还设计了有趣的摸棋子试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的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2、设计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建议】
1、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的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也不必要求学生求出可能性的具体大小。
3、本单元可用四课时进行教学。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反思2023-08-19 22:29:15
工业用电申请书800字2023-08-27 15:45:47
水电站搬迁安置庆典主持词2023-08-18 00:33:14
教师产假申请书范文精选四篇2023-08-23 09:26:48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反思2023-08-19 22:29:15
四年级思想品德有困难我不怕优秀教案2023-08-20 00:51:29
蜘蛛捉虫教案2023-08-24 04:08:31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8-10 20:35:16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8-12 04:35:17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2023-08-25 06: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