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案1
一、说教材 。
《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许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加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风图片,并猜想它们的用途,辅以简单的介绍,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是训练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屏风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屏”。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两个思考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
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介绍屏的分类时展示不同种类屏的图片,让学生再次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赏析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主要探究文中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浓浓的诗意,(重点指导句子通过多媒体展示)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言,在探讨语言之后,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写“屏”的古诗词及“屏”的图片,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习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教堂内外的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伧俗(cang)
屏除(bing)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纳凉(na)
维护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练习册
《说“屏”》教案3
《说“屏”》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本文作者怀着对民间屏风由来已久的着迷、热爱,着重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建筑师们和家具师们能有新的创造,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运用。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但作者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教师就势完成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板书设计:
说“屏”
一(1)深情总引屏
作用
二(2—4)分说:种类
设置
三(5)写作意图
《说“屏”》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说“屏”》教案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思考:
A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B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并找出屏的特点)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例: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
作者结尾引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现代屏风的演变(媒体展示)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活动
展示自己制作的屏风,并配上精彩的解说。
《说“屏”》教案6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能说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讨论法
一、课前尝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点缀()忒()韶光()休憩()帷幕()
2.解释词语。
伧俗:
得体:
因地制宜:
3.《说”屏”》一文的作者,浙江杭州人,我国专家,著有《》等。
4.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并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5.课外搜集有关屏的资料、图片和诗句,课上大家交流。
二、师生互动: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悟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小组讨论)
(四)研读与赏析
1、本文虽是一篇介绍器物的说明文,可我们读来却觉得极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五)拓展延伸
1、你在电视电影或日常生活中看到过屏吗?说说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屏。
2、诗文积累(读一读,背一背)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说“屏”》教案7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教案8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说明文,学生学习时可以先结合现实生活、图片及文学作品等了解认识屏风,明确屏风作为一种历史传承而来的家具的作用──不仅仅是挡风、遮挡视线,更重要的是屏上有书有画,具有美感,充分认识屏风的实用和艺术装饰双重功能,特别是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走近屏风
1、由学生搜集的屏风的图片、文字知识、见闻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屏风的世界。
2、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总结出课文的结构思路,从文中概括出屏风的功能作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文结构思路:课文一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引出了屏风的特点,并指出设计屏风的关键之所在──在功能和美感上做文章,突出一个“巧”字。然后指出了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突出强调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接着联系现在屏风只注重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美感,实际是造成屏风发展的退步,作者提出了在屏风设计方面的看法。最后,作者希望借此引起建筑师、家具师甚至使用者和后人的注意,使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和发展。
屏风的功能:作者主要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更强调艺术装饰功能。
(二)揣摩语言──感受诗意
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不像一般说明文语言那样平实,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特别是引用的古诗词,分析、揣摩作者对屏风的情感和看法。
预想学生可能勾画揣摩的语句: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这里“诗意”一词,写出了屏风在作者眼中的美好感觉和印象,将读者引入美好的屏的氛围。
(2)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作者这里用童年夏夜在庭院纳凉,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秋夜,银白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让我们感受到屏风的美,的确,其情景让作者感受到深宫孤单宫女的极度悲伤、愁苦,故而喜欢咏屏的诗句,喜欢古画中的屏,从感性上让我们体验到屏的艺术美感。
(3)《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里的唱词,“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词指的是闺中女子太过于惋惜这大好青春时光。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作者这里引用,为了突出屏风的艺术美感。
(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联系后文可见,这里的“大小”应该指的不同的人对屏风的不同的使用。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闲倚画屏”的意思是“闲着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里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这里写出了看屏、处在屏中的生活有一种休闲恬淡之感。
(四)把握形式──探求蹊径
通过揣摩语言,会发现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揣摩本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本文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文,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本文的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叙述、议论和抒情。作者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对屏风很有研究,又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因此作者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和诸多事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是本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
(五)总结评价──回顾展望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2、教师激励:陈从周以自己的责任心用饱含浓郁抒情的笔调,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启迪着我们要为屏风乃至其他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说“屏”》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交流法 合作研讨法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说文解字导入
古意:
“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词义的发展:
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含义丰富,而且不断发展。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探讨屏风这种用具,听听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为我们带来的文艺小品文《说 “ 屏 ”》
(板书课题:《说“屏”》
(二)精选
幻灯片:“本节课的主要活动:精选”
精选:佳词
说明内容
说明文的语言
1. 这么好的课文,这么美的语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圈出你认为在这一课里面你要学到的好词语,开始吧!
同
学们已经找出来一些了,老师建议你们,要注意这些词语
伧俗:粗俗鄙陋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帷幕:舞台上起遮挡作用的幕布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生齐声朗读词语解释
2.如果你是古园林建筑专家,你要向读者介绍屏风这种家具,你会介绍那些内容?
生:发展史作用 分类摆放注意事项等
师:陈从周老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生:屏风的作用。
屏风的种类和安放位置
师:什么是屏?
生:第118页的第三段的第一句:“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主要是这个“屏者,障也”一句 师:嗯,这是一个什么特殊句式?
生:判断句,是对屏下定义。
师:那么屏风的有什么作用呢?用文章原话来说明。
生: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些内容概括说明一下吗?
生:屏风起到了阻隔视线和装饰的作用。(板书:功用) 师:屏风可分为哪几类?
生: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板书:种类)
师:它的分类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分类别。这样使内容更清晰,有条理。
师:屏在设置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原文中找。
生: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板书:设置)
师:作者对屏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喜欢。
生:向往,赞美
师:能不能把体现这些感情的句子找出来?
生:“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生:“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板书)喜爱 ,向往,赞赏
3. 语言
师:我们一起领会了文章的内容,在语言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生:语言生动。
师: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生:“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生2:“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生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生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师:回答的好极了,请看大屏幕,把诗词齐声读一遍。 师: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生: 引用古诗词,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生:使语言生动有趣.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多处引用古诗词,增添了文章的浓浓诗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说“屏”》教案10
●教学目标
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二、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三、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板书设计:
避免直视
屏的作用: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说屏屏的分类:按屏风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巧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
教学后记:学生对屏的知识把握,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作者的情感体会得不是很深刻。
《说“屏”》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汇,正确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味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味说明语言,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2体味文中三处引用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听说过屏这种家具吗?还记不记得咱们在一篇文言文中曾经读到过屏。《口技》中有几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口技表演中,屏起什么作用?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屏吗?有的人在医院里见过,在饭店里见过,在茶楼里见过。老师这里也找到了几副屏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屏有什么特点?它们都很美,上面都有图画,书法。我们不难看出,屏风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艺术特色的家具。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屏这一形象也是屡屡出现。白居易《长歌行》里有一句“揽衣推枕起徘徊,株箔银屏迤俪开”古诗词中的屏总是表达作者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感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陈从周先生是怎么说“屏”的。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的范畴。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解决生字,并给文章分层次。
明确:纳凉 帷幕 伧俗忒
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概括屏的特点。屏的特点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微妙的东西。
第二层(2—4)分别介绍了屏的作用,屏的类别,屏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层(5)总结全文,点明写作意图。
2文章是什么结构?属于说明文中的那种顺序?
明确:
总——分——总 逻辑顺序。
3我们来重点看看第二层,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都学到了那些屏的知识?
明确:
屏的作用: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还可以挡风。
屏的类别:按建筑材料和装饰华丽程度不同,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的设置:在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大小合适,造型轻巧,色彩高雅,绘画要有诗意。
4文章介绍屏的知识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明确:
举例,“小时侯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风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的很普遍,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分为金屏,银屏等“
作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锦屏人忒看得着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5引用诗文典籍的作用?
《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年时对屏风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引起读者兴趣。
《牡丹亭》中的引用放在屏风定义后面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文章结尾两处引用,点出屏风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屏风的愿望。
6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屏怎样的感情?
明确:
向往,喜爱。文中有表现“这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他实在微妙”
7作者很喜欢屏,那么这篇说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
既有语言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8为什么要用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说“屏”呢?
明确:
首先:作者对屏是情有独钟的是喜爱向往的。
其次:屏风是一种古代传统的家具,引用诗文典籍可以体现屏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普遍,
再次:屏风本身就是一种很神秘,很微妙的似隔非隔的家具,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让人有着无限的暇思,所以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有韵味的语言来写屏。
小结:
综上所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都是为着说明对象服务的。
总结: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其实和屏风一样,咱们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让我们期待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散发出不朽的魅力,也翘首期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在今天流芳溢彩!
《说“屏”》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3、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4、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6、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目标
1、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说“屏”》教案13
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感知文中古诗句的意境美。情感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重难点分析:
这个教学重难点的提出,是基于学生语文底子薄,对屏风的了解甚少提出的,侧重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和语言感悟力的培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轻松走进“屏世界”:
1、同学们,老师在生活中碰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可是把学习的地方和休息的地方安排在一间房子里有很多的不便,而且也很不雅观。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将我这间小房子里的学习和休息的地方处理一下,以便让我的生活空间更舒心更方便呢。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评说,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屏”)
3、教师课件展示几幅屏风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深情欣赏说说屏:
(一)教师播放配乐朗诵课文录音,学生留意思考下列的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后自主回答感知到的内容。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静听录音)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该如何用自己的话给“屏”下个定义呢?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学生自学探究后,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答案要点略。
三、用心感悟作者情:
(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课文语句和文中作者引用的语句,并分组研讨)
过度: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科学小品文。为了更透彻的了解这篇文章,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1、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清楚关于屏的各方面的知识,都采用的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四、探究理解诗意浓。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课堂实践介绍屏
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
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说“屏”》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⑵ 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保守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说明对象和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测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3、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本文是一篇自读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置一些考虑题指导学生自读。如有疑难,通过同桌之间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释疑,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掌握说明对象和特征;局部研讨,掌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测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保守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设计(二):
屏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也许,屏风有一天会重新大放异彩?今天,我们一道“说‘屏’”。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的图片,如插屏、围屏、山水屏、花鸟屏、人物屏等等。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教师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用自身的话给同学们介绍文章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就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身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三、学生精读课文,掌握说明对象和其特征,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1、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身的话说明。
3、细读文章第一段,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
⑴ 全文可以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第二局部为第2段到第4段,分别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以和屏风在建筑美学上应起的作用。第三局部为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⑵ 文章主要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按其所在的空间分,有室内屏、室外屏,作者介绍了室外安顿屏风的作用:
① 防止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
② 屏风上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
③ 可以挡风;
④ 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室内屏起着与帷幕相同的作用,“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依照建造资料和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屏又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屏也有大小之分,它的设置要做到得体才好。
⑶ 抓住段中关键语句分析掌握作者的感情。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流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受古诗词和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发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逐步加深,并且添加了理性的成分。此外,还有不少地方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掌握文章独特的行文特点,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并尝试理解这些诗句。
明确:“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闲倚画屏” “抱膝看屏山”
2、教师提供杜牧《秋夕》全诗,请学生结合全诗理解文中的这两句诗句。
多媒体显示:
秋 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学生猜读,教师点拨。
明确:这是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昏暗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日用的小凉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3、教师总结:这些古诗词句,使全文具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保守器具是相称的。
五、安排作业
阅读《细菌也有益》,回答问题:
细菌也有益
①人们都喜欢用美妙的词句、动人的诗篇去赞美那些湖光山色、花香鸟语,却很少有人赞美过细菌。一提起细菌,人们总会预感到一种不祥之意,因为它能污染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可是,谁又能想到细菌也有有益的一面呢?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细菌打交道。细菌非常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干看见。可是有些细菌对人类却起了重大作用。譬如,在工业上,可以利用细菌勘探石油;在日常生活中,像我们食用的醋泡菜和我们饮用的红茶菌,都是用细菌制成的;还有农作物生长也离不开细菌。大家知道农作物要想长好,土壤必需肥沃,而土壤的肥沃就是靠有些细菌来发挥作用的。
《说“屏”》教案15
《说“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重点把握作者对“屏”的感情和分析文中引用的古诗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言感悟力。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3.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
wéicāngtuīqì
帷伧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起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只是积累,给“屏”作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4、合作讨论回答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把握文中关键句)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同时还有对未来屏风发展的期盼之情。(齐读1、5两自然段)
5、探究理解文中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B.“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C.“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闲倚画屏”悠闲地靠着屏,写出了悠闲之意。
“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三、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四、课后作业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数学十几减几教案2023-08-11 15:04:46
彩色牛奶的活动教案2023-08-15 16:01:59
辞职申请书通用模板2023-08-12 19:28:24
幼儿园小班体育教案我爱蹦蹦跳2023-08-18 16:53:21
数学十几减几教案2023-08-11 15:04:46
彩色牛奶的活动教案2023-08-15 16:01:59
幼儿园小班体育教案我爱蹦蹦跳2023-08-18 16:53:21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8-10 20:35:16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8-12 04:35:17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2023-08-25 06: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