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
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
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作者站在高耸入云的飞来峰上,举手就可触及蓝天,举目四望,四周的景物尽收眼底,只见脚下白云翻滚,一轮红日徐徐升起,光芒万丈,他该是怎样的心情呢?(自信、自豪)(三读:感情朗诵,提问读,)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吗?(你抓住“最高层”读出了作者高兴的心情,你抓住“不畏”读出了作者无畏的心情,你抓住“最高层”读出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孩子们,古诗用词非常凝练,王安石仅仅用了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意境和自己丰富的情感,就让我们一起感情朗诵这首诗吧!
四、结合背景,领悟主旨
孩子们,当年作者是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返回家乡江西临川时,途经杭州,写下《登飞来峰》一诗。此时作者年仅30岁,初涉宦海,正是年少气盛,志向高远,抱负不凡之时,那么作者登上飞来峰仅仅为了看日出吗?他挥笔写下的仅仅是自己游飞来峰的所见吗?老师想给大家出示一些资料:
出示背景资料:
1、王安石所处的北宋仁宗时期,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朝纲不振,奸臣当道,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地方乡里官吏腐败横行霸道,盗匪猖獗,民不聊生。长期的战乱使人民遭受宋、辽和西夏统治者的重重迫害,弄得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嫉恶如仇,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2、交流新的感受。
(要点:看日出是对光明前景的向往,是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最高层”的寓意是诗人有着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作者用眼前的哪一种景物代表了当时奸臣当道、官吏腐败横行、盗匪猖獗的社会现状?哪个词语表现了作者下决心冲破重重阻挠革除弊政变革现实的勇气和气魄?他心里装着的是什么?(原来他心系的是黎民百姓的命运,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才不畏奸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他是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最高层)这里的高指的是?(他的志向如此的高远,胸怀如此的博大,)
原来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啊!
师:此时作者胸怀远大理想,高瞻远瞩,心里牵挂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满腔热血,一心报效祖国,看着旭日徐徐升起,他该怎样来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哪?(四读:同桌合作读,示范读,指名读1名,小组读,全班读)
(老师感受到了作者坚定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老师相信他一定不畏阻挠最终取得成功······)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这一环节配乐指名朗诵到同桌朗诵,到小组朗诵,到全班朗诵。此时,大部分孩子已经完成了古诗的背诵。)
王安石当时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就能将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牵挂在心上,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样做呢?那么就借这首诗来让我们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吧!
五、学习测试。(卡片)
1、孩子们,老师想,这首诗大家已经熟记于心,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的默写了,默写前,谁能提前提醒大家一下该注意什么?(可能提醒大家书写要整洁规范,可能提醒大家易错的字等,让同伴的力量来帮助孩子成功。)同桌检查,师总结。
2、口头检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孩子总结诗的内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胸怀大志才能有所成就等;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2、结束语:(并出示作业)
王安石站得高,所以不怕浮云遮蔽双眼,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宋代的苏轼来到庐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又会看到什么呢?
课外作业:
(1)自学《题西林壁》。
(2)查阅王安石的资料,看他的远大理想最终是否得以实现。
登飞来峰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能力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要点:
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教师小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登飞来峰教案3
教学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课型:讲授
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
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
融入文本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融入文本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三)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
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
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
一、学生闭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
二、学生继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
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
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
是在心中默念,还是在吟唱?
(此步骤的关键是学生必须“闭目”,教师的吟诵和提示,最好重复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传构画
一、画外音(说一说)
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刚才头脑中的画面。
(同学们可难会发现,当你睁开眼睛时,刚才头脑中的画面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现在我们仍就闭着眼,一边回想头脑画面,一边口述画面内容。学生举手发言)
二、画外文(写一写)
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一写你头脑中的画面。
(完成后,请一、二位同学朗读)
融入文本六:内容拓展
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在你们小学学过的诗中,曾有一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颇似此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在学生或教师引导明确之后,老师边对比简析边板书。一个注意点:两首诗最后两句的异同)
课外作业
(1)在方格本上用楷书默写此诗。
(2)修改“言传构画”环节中自己所写的稿子。
要求:①以本诗为基础,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②自己可以酌情拟题。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教案2023-08-12 23:23:34
碧桂花城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主持词2023-08-14 11:01:23
大学捐赠仪式主持词2023-08-22 08:21:07
写给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评语2023-08-17 00:01:24
小学语文海上日出教案2023-08-12 23:23:34
燕子专列教案设计2023-08-21 00:39:09
叶子诗的教案范文2023-08-10 12:32:40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8-10 20:35:16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8-12 04:35:17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2023-08-25 06: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