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1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的乐趣,了解光的反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能表现光的反射的动画或图片。
(3)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4)我们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的图片。
2.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呈现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自然引出活动主题。
2.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一)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教室。
(二)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并做一做。
1.请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成功的小朋友帮助没成功的小朋友。
2.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教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4.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三)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操作要求:小朋友去调整一下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四)借助动画或图片,明确引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概念: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一)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二)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提示:你可以摸摸材料,试一试这些材料哪些能反光,哪些不能反射。
(三)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表面光亮平整的,不能反射光的东西是表面粗糙的;亮度强的物体,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光的反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带来的好处
1.提问:谁知道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2.小结:我们聪明的人类利用了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比如我们有了有趣的玩具——万花筒和观景箱;太阳灶能煮饭;月亮能照亮黑夜(最大的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
1.提问:那光的反射会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地方呢?谁知道?
2.小结:城市里很多高楼大厦外面装修都是玻璃,整栋大厦都在进行光的反射,让我们都睁不开眼,形成了光污染;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在地面上会刺激人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光的反射,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及思考、表达等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打鼓的小熊、钟等各种形象若干。
3.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昨天老师在手电筒和白纸的帮助下,让纸乌龟在纸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二、引导幼儿操作
1.提供每个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大胆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①请幼儿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与邻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演示过程。
③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乌龟”不会跳舞?(组织幼儿交流,在幼儿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充分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主动克服困难的愿望。)
④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只要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每个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1.是不是“乌龟”在跳舞?(是“乌龟”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哪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它们动起来。
3.幼儿探索,教师应允许幼儿失败,鼓励幼儿创新,并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予以及时的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小熊”打起“鼓”来时,可启发幼儿思考:“鼓槌”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筒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鼓槌”的活动有关?
4.交流与讨论。
①请幼儿讲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怎么活动的。
②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③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这些小熊、金鱼、风车等就会动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
2.组织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3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研究太阳、影子、日晷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不足之处: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及思考、表达等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打鼓的小熊、钟等各种形象若干。
3.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昨天老师在手电筒和白纸的帮助下,让纸乌龟在纸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二、引导幼儿操作
1.提供每个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大胆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①请幼儿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与邻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演示过程。
③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乌龟”不会跳舞?(组织幼儿交流,在幼儿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充分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主动克服困难的愿望。)
④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只要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每个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1.是不是“乌龟”在跳舞?(是“乌龟”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哪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它们动起来。
3.幼儿探索,教师应允许幼儿失败,鼓励幼儿创新,并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予以及时的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小熊”打起“鼓”来时,可启发幼儿思考:“鼓槌”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筒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鼓槌”的活动有关?
4.交流与讨论。
①请幼儿讲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怎么活动的。
②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③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这些小熊、金鱼、风车等就会动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
2.组织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反思:
“光和影子”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5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研究太阳、影子、日晷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不足之处: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6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帮助幼儿提升认知水平,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平上升为概念水平。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7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8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研究太阳、影子、日晷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不足之处: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稳稳幸福的空间说说语录2023-08-22 08:45:37
简洁教师节祝福语2023-08-20 06:09:00
有创意给体育老师的教师节祝福语2023-08-10 21:06:28
简短的适合早上发的早安问候语短信36条2023-08-19 22:54:26
家中班主题教案2023-08-14 04:55:15
上海高一数学教案2023-08-26 12:02:36
树和喜鹊优秀教案范文2023-08-18 05:04:07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2023-08-10 20:35:16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2023-08-12 04:35:17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2023-08-25 06: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