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家庭教育中似是而非的观点

时间:2023-08-13 10:25:58 文/张东东老师 资料学文网www.xuewenya.com

  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都是写给妈妈看的,重点教妈妈们如何教育孩子。这些文章强调妈妈的重要作用,认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与母亲的性格、素质有关。不过,也有一些文章认为,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甚至有文章夸张地说“1个好父亲等于200个老师”。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究竟哪一方教育孩子更好呢?

  中国家庭教育类文章所针对的对象多是妈妈,和中国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在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是在外面打拼挣钱的,女人则负责家庭内部的日常事务。所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带孩子、教孩子是女人的事情。因此,家长会很少看到孩子父亲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教育孩子的主要是妈妈,家庭教育类的文章自然是面向妈妈,说妈妈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如何重要,然后教妈妈怎么教育孩子。

  也有一些文章注意到女人心理气质的固有特征——安静、感性、情绪波动大,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相对来说,父亲的个性要活泼、大气很多,做事的格调也更高。比如,父亲可以带孩子开展一些体育运动,促进孩子的体格和大脑发育,增强抵抗力。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爸爸常陪伴的孩子更聪明,学习成绩往往更好,步入社会后也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容易养成勇敢、豁达、果断、坚韧等优秀品质。

  分析了这么多,还是没有解决妈妈教育孩子好还是爸爸教育孩子好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家庭分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我们希望孩子具有怎样的性别特质。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男人或者女人。关于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有过专门的论述:一个人如果能够鲜明地具有本身性别的优点,同时还表现出对方性别的优点,那么,他/她将是一个杰出的人。即,对男性来说,他的身上应该以男性的优点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还具备女性的优点;对女性来说,在大部分时间里她表现出女性的温柔和细腻,但是她又能够适时地表现出果敢、刚强等原本属于男性的品质。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身上能够表现出完美的性别特质,那么,就应该努力让孩子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只是侧重不同而已——男孩以男性特质为主,女孩应以女性特质为主(要是男孩以女性的特质为主或者女孩以男性的特质为主,那将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因此,父亲或者母亲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失去任何一方的教育,家庭教育都是残缺的,孩子的性格也不会健全。比如,女性方式教养下的孩子容易养成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等个性,男性方式教养下的孩子缺乏阴柔之美。也许是这个道理,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会出现心理障碍。

  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父母要合力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母亲要重点做好对孩子女性美的熏陶,父亲要重点对孩子进行男性美的熏陶。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要给孩子坚实的支撑,母亲要滋润孩子的心灵。如果父母都能担当起应负的职责,孩子的个性一定没有问题。

  二、高知父母=高素质父母?

  就家庭教育而言,高知识父母一定是高素质父母吗?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的回答是,不一定!

  有一次清华附小举办戏剧节,一位爸爸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观看孩子班级的戏剧表演。当他发现儿子扮演的是一块“大石头”,没有一句台词、一个动作,没有看完就离场了。之后,这位爸爸发短信质问老师: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演石头?老师说,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爸爸继续质问:为什么不给孩子换个角色?后来,爸爸对孩子批评道:“没出息!既然能自由选择,为什么不选个好点的角色?作为男孩子,手里成天拿着剪刀剪纸,以后能有什么大出息?”

  对此,窦桂梅评论说:“难道选择演石头,安静地观察别人演出,去分享别人的精彩,难道剪剪纸,就不能是男孩的爱好吗?很多学生家长虽然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却非常不了解教育规律。”

  让我们看看超级富豪沃伦·巴菲特的儿女们都有怎样的出息:女儿苏茜开了家针织品商店,大儿子豪伊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小儿子彼得是一名音乐家。身为“股神”,可是儿女们却没有一点儿出息,这位“股神”岂不是要着急上火?不,他一点儿也不着急,而且,沃伦·巴菲特近年来不断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这位全球著名的投资商、2008年超越比尔·盖茨的世界首富、众多名流富豪挤破脑袋宁愿花几百万美元与他共进午餐的“股神”认为,儿女们虽然没有继承自己的事业,但儿女们都能专注于他们喜爱的事业,淡定于“富二代”的身份,就足够了。

  而我们的高知父母呢?当孩子说自己班的新老师是“北师大的研究生”,父母却说:“北师大的?肯定是个二流老师,你将来不能成为老师那样。”可见,我们的高知父母是“志存高远”,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然而,这些父母忽略的是:损害老师权威的后果是让老师无法教孩子。当然,如果老师教错了重要内容,还是要及时纠正的。

  实际上,前面那位“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观看孩子演出的爸爸期望孩子有出息本无可厚非。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将来发展好、生活好?只是,“有出息”这种愿望是长期建立起来的。等到发现孩子“没出息”的时候,就稍稍有些晚了。这个时候,作为父母,要反思自己的不足,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而不是质问老师。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庭的任务。如果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都需要“抽时间”,那么,这位父亲平时又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呢?而陪孩子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基本前提,连这个前提都不具备,就不必谈论家庭教育了。

  “高素质”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教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是综合素质,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全面的。有报道称,南京市一对哲学博士夫妻离婚的理由竟然是双方对“黑格尔哲学”的观点不一致。丈夫认为,妻子应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妻子觉得丈夫太小气,容不下别人的不同意见,还为此搬回了娘家。丈夫坚持认为,不能跟一个学术观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活,于是协议离婚。虽然故事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可是引发的思考却是深刻的。这对夫妻虽然都是博士,但缺乏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的基本技巧。对于如何过日子来说,这对夫妻是不合格的。这样的父母,无论其学历多高,在教育孩子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方面,不能说是合格的。

  做学术搞科研、当领导搞管理跟做父母是两回事,学术和事业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教育孩子一定没有问题。相反,学术和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以牺牲家庭为代价的。可是,人应该是大写的、全面的。高知父母也要了解如何做父母,了解如何从家庭的角度教育孩子。这就需要高知父母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孩子学习的榜样。

  三、穷养儿富养女?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理论就是:穷养儿富养女。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男孩不能给予太多的物质,这样才能锻炼其意志品质,促使其不断奋斗;女孩要使其免于物质的匮乏,增长其见识,将来才不至于被物质诱惑。这个理论究竟如何呢?

  上述理论有一个前提:男人是挣钱的,而女人则是花钱的。这个前提是中国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变种,其基本思想都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庸。然而,现代社会强调男女平等,女人要保持自己的独立,首先是经济独立,然后才谈得上人格的独立。在现代社会,女人也要挣钱,因为她要养活自己。作为现代女性,也要努力奋斗。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只在于生理特征和与此相关的心理特征,和穷富没有关系。那么,现在的问题变成:孩子是穷养好还是富养好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穷养的出发点。穷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韧性顽强、踏实肯干的品质,防止孩子患上各种富贵病(比如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炫耀攀比等)。所以,世界各地的富豪们大多穷养孩子,并不给孩子太多的金钱和物质。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孩子学费、生活费的供给可谓精打细算,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儿女有一丝奢侈的机会。很多“富爸富妈”认为,父母的钱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不是孩子的;孩子长大之后要自立,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赚取生活资本。

  不过,也有一些论者反对穷养,因为穷养孩子容易产生一些后遗症,比如导致孩子因太在乎钱而缺乏大格局,患得患失;因为穷怕了,只有手里有钱才会有安全感,结果变成“守财奴”,生活中不能获得足够的幸福感。还有的拿购房来例证,说某个穷养的孩子长大后因购房款较多而放弃购房,结果房价呼呼上涨,后悔不已。这些观点看似有理,却经不起推敲。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穷养的孩子不够大度,把钱看得很重,以牺牲幸福感来保有金钱。不过,这些并非穷养的必然结果,而是相关教育欠缺导致的。如果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穷养的同时,还就生活中的某些主题对孩子进行战略学、运筹学的教育,与孩子探讨人生的终极意义,那么,孩子长大后仍然会保持宏大的格局,也能充分感受生活的幸福。至于错失购房的大好时机,乃是因为无法预测房价的走势。这不仅是穷养的孩子身上会出现的情况,很多富养的孩子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人在房价比较低的时候买了房,也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智慧、多么大气,只是因为他们碰巧想买房了,也买得起。

  穷养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关键是要对孩子进行常识教育,不断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有文章认为,不是穷养,也不是富养,而是教养。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就是教给孩子做人的基本常识和事理,教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把握恰当的分寸:成功时可以喜不自胜,但不能得意忘形;失败时可以黯然神伤,但不能意气消沉;大富大贵时不泯灭良知,身为匹夫亦傲骨凛然;遇到困难不怨天尤人……做不到这些,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都不会有大格局,都不会享受生活。

  世界上很多对立面的关系是动态的,此时以对立面中的某一方为主,下一个时刻则以另一方为主。在穷养还是富养这个问题上,也存在这个规律。穷养和富养并不是静态的,而是该穷养的时候要穷养、该富养的时候要富养。该穷养的时候富养或者该富养的时候穷养,都是不合适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穷养、什么情况下富养呢?笔者认为,在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方面应该穷养孩子,不能提供过多、过好的物质资料。不过,正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做得极端都是错误的。穷养孩子不是刁难孩子,故意让孩子穿得跟小叫花子一样、吃得跟猪一般。穿着要得体,保持基本的美观即可。饮食要确保卫生安全,营养充足,口味较好。日常物品不重复购买(同一种功能),不添置不需要的器物。至于什么叫同一种功能、什么叫不需要,那就见仁见智了,还要视父母与孩子斗智斗勇的情况而定。

  富养就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能让孩子因为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失去锻炼、发展的机会。一旦发现孩子具有某种潜质,就要竭尽全力地支持孩子发展。即便孩子没有表现出任何潜质,但只要孩子愿意努力,都应该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在体验多彩世界的过程中丰富见识、开阔视野。当然,富养也应该综合考虑、量力而行,不倡导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孩子的成长是长期的,不是一时勒紧裤带就能取得成就的,不能把家庭资源集中砸到某个阶段或某件事上。

  即使在培养孩子潜质、丰富孩子体验、增长孩子见识、开阔孩子视野上,物质条件的供给也应以“必要”为基本尺度。超越家庭经济条件或不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实践活动,都可以省略。有的社会实践确有必要,但不必如此奢华,则可对其进行压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资源的效用。最重要的是,富养不应仅仅表现为物质的供给,更应体现为精神上的关怀,即,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分,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关注和爱。

  四、贪玩的孩子更聪明?

  曾经,贪玩被当作一个缺点,因为贪玩的孩子天性好动,不容易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认真学习,可能会因此荒废学业。不过,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贪玩的孩子更聪明,要让孩子在“玩中学”。理由是:玩耍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同的游戏能够促进不同能力的发展;玩耍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欲望,也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其结果是:爱玩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十足,其个性乐观开朗、勇敢大胆、有幽默感,比安静内向的孩子聪明伶俐。现实中,也确有一些贪玩的孩子最终成才的案例,比如,出身拉美的一些著名运动员是玩出来的,一些著名的画作品也是玩出来的。

  2015年,国内出版了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波士顿学院心理系研究教授彼得·格雷(Peter Gray)的新作——《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这是其毕生教育实践的总结。

  彼得·格雷之所以撰写此书,乃是有感于强制性教育的弊端:

  1、抑制批判性思维;

  2、剥夺孩子的自由;

  3、评价方式充满傲慢、愤恨、羞辱甚至舞弊。

  其结果是:

  1、削弱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2、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

  3、使技能和知识趋于单一;

  4、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了专制的种子。对此,彼得·格雷开出的药方是:让孩子远离成年人的指导、保护、评判、分类、批评、表扬和奖励,在与同伴的协作中实现自我发展。

  上述观点似乎都在表明:贪玩已经从曾经的缺点变成值得大力倡导的优点了。然而,我们周围更多的却是因为贪玩断送前途的例子。可见,玩跟玩是不一样的,结果也大不相同。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贪玩呢?是听之任之还是明令禁止?抑或是适当引导?

  其实,答案已经隐含在前面的表述中。倡导“玩中学”的“玩”是指“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够促进不同能力的发展”、“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玩耍,而不是随便什么玩耍。一些家长以为玩耍就是大撒把,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玩,这其实是片面的理解。如今的孩子贪图享乐、追求刺激,他们所谓的“玩”不过是一种娱乐(比如看动画、打游戏)。娱乐只能让人放松、让人开心,而不能让人进步。娱乐化的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太多的帮助。现代家庭通常被包围在钢筋混凝土中,孩子在家庭中除了玩玩具也没有太多的玩耍项目。如果玩具类型单一,对孩子的影响也比较单一。

  彼得·格雷在书中提出的“玩耍精神”,是远离成年人的钳制,与其他孩子进行玩耍、协作,学会自己做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求同存异中与人交往。他认为,玩耍是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生活、学习独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按照彼得·格雷的标准,很多贪玩的孩子其实并不具备玩耍精神,因为他们并不会与其他孩子协作、不会自己做决定、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会换位思考,更不会与他人交涉差异。比如,有的孩子在一起相处就是相互炫耀、相互攀比。这些孩子即使远离了成年人的束缚,也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此说来,怎么玩耍是大有学问的!

  玩耍作为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其特点是:自主自愿、没有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看动画、打电子游戏也算是一种玩耍。只是,这可能并非优质的玩耍。如果把这种玩耍作为优质玩耍的补充,并无不可。然而,如果把娱乐型玩耍作为主要内容,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种玩耍对孩子的能力素质发展作用有限。优质的玩耍是与社会结合紧密、能发挥孩子能动性、实践性强的项目,比如社会实践、自然探究、体育活动、花草种植、动物喂养、视听欣赏等,最好能与其他孩子合作开展活动,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玩耍虽然是自主自愿、没有压力,但是并不意味着玩耍必须是随意的。玩耍的初级形态是随意的,只有朦胧的目标,过程如何、结果怎样都没有明确的要求。随着孩子的成长,玩耍的形态也逐渐升级,从随意性上升为计划性。

  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父母是不是就彻底解放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孩子有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或困惑,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引。优秀之所以如此困难,是因为它要不断克服人固有的短视和惰性。要想“玩”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就得科学处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和倾向。玩耍对孩子来说也许是纯粹的无意识活动,但对父母来说,这是一种教育活动。父母要努力从中发掘出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对孩子实施合适的教育。父母可以利用某些环节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与孩子交流体会来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当孩子遭遇困难想终止玩耍时,父母要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当然,如果玩耍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则不宜在过程中介入孩子的活动,而应在活动结束之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思考。

  有人认为,爱玩、会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应该说,这是有道理的。不过,正如那句歌词唱的那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便是那些最终成功的熊孩子,成名前付出的努力也是艰苦卓绝的。所以,成功意味着付出,这是任何时候都颠扑不破的真理!

  五、木桶理论已经过时?

  木桶理论的内容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理论给人的启示是:要致力于弥补短板,而不是进一步增强长板。在教育领域,人们也按照木桶理论的要求,在全面教育的同时重点查找不足,加以弥补。不过,近来有人撰文认为,“木桶理论已死,长板理论才是你2015年必须掌握的”。那么,这个长板理论又是怎样的理论?木桶理论究竟有没有过时呢?

  论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公司只要有一块足够长的`板子以及“桶”的整体意识,就可以通过合作、购买的方式补齐自己的短板,这样,“桶”能装多少水就取决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当然,前提是:你具有战略思考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进而能够围绕自己的长板展开布局。所以,现代的公司其实没有必要精通一切:财务不够专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欠缺可以聘请猎头公司或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市场公关方面会有优秀的广告公司和宣传公司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法律服务则有律师事务所……比如,百事可乐在中国的运行战略是:所有的制作、渠道、发货、物流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场部的寥寥数人运营百事可乐的品牌。

  其实,长板理论的提出已经有几年了。不过,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长板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管理学上的热点。长板理论有两个基础:一是各种社会资源的快速流动,使得优势资源能够根据需要组合到一起;二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方具备系统整合能力,从而能够围绕核心竞争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完备、强大的系统。在“互联网+”时代,资源的快速流动组合正在成为现实。不过,系统整合能力却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动形成。如果把系统整合能力也看作一块木板的话,长板理论所说的“长板”实际上有两块:一块是核心竞争力,另一块是系统整合能力。只有当这两块木板都很长时,才不会被短板所限。

  那么,长板理论对于家庭教育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理会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一心培养孩子的长板呢?有人举例说,荷兰无论是学校考试还是公司培训,首先问“你擅长什么,特别感兴趣的是什么”,因为教育、培训的目标就是让人的强项更强,而学习擅长的东西才能让人学得快、用得好。至于弱点和缺点,则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加以弥补——你不擅长的地方自然会有精通此道的人来完成。这种观点似乎是长板理论在教育上应用,听起来也非常完美。可是,教育孩子真的可以一心培养长板吗?“长板教育法”真的能有效降低孩子的学习压力、使其身心不易疲惫吗?

  初次听到“教育学中的长板理论”确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不过,细细分析之后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漏洞。这种理论仅仅就专业能力培养而言,比如学厨师,不需要学员把每道菜都做得色香味俱全,只有一两个菜能够做得非常漂亮就行。让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拿手好菜,就很容易做出一桌顶级盛宴。但问题是,教育不是单纯培养孩子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对家庭教育来说,专业能力的培养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任何专长都不可或缺的基础素质和能力。在这些基础素质和能力中,任何一项的缺失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在现代家庭教育目标体系中,基础部分由价值体系、公民素质、勤奋刻苦、认真细致、爱与责任、积极主动、坚毅顽强、自信勇敢、追求卓越等模块组成。任何一个模块的破败,都将导致整个基础的残缺,最终严重影响专业能力的发展。在主体框架部分,逻辑思维能力、反省与修正能力(自我完善能力)、风险意识与战略眼光(决策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能力)、说理能力等模块也会影响专业能力的发展。对于这些基础模块和框架模块,我们要按照“木桶理论”的要求,对孩子进行全面培养,努力弥补能力短板和素质短板,因为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制约整体能力的发展。

  而在现代家庭教育目标“金字塔”的外层结构(由身体素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力与辨别力、专业素质、社交能力、信息能力、兴趣爱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等模块构成),并非每种能力都需要这些模块。这时,我们就可以按照“长板理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孩子的优势项目。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培养孩子的整体意识,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在哪些地方可以独挡一面、哪些地方需要外部支持。

  简单地说,基础性能力素质和框架类能力素质的培养要遵循木桶理论的要求,而外层结构能力素质则可以按照长板理论的要求重点培养。也就是说,木桶理论并不排斥长板理论,因为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运用范围。在基础性能力素质和框架类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木桶理论并没有过时,因为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导致系统性失败。如果教育方法得当,督促孩子改正不足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反而会带来强烈的成就感。而对外层结构的能力素质培养,木桶理论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长板理论于是应声而起。

  根据上述分析,木桶的短板板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短板,另一类是外部短板。基础性短板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一定要及时进行修补,切不可放任。否则,漏洞会愈来愈大。外部短板可以酌情进行处理:如果资源有限且迫切需要突出长板以激发孩子的活力,则可置之不理;如果条件允许,亦可以进行适当修补。总之,家庭教育中要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单项冒尖的关系:基础务必全面,不留短板;专长力求冒尖,把长板做得更长。

  基础是否存在短板,可以通过一些看似平凡的事例进行判断。比如,基础要是扎实,大厦就可以牢牢地屹立在上面。可是,如果基础存在短板,那么,即便是立砖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很难做好。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总有一些小事不能做好,比如早上起床动作总是非常慢,或者,一些简单的字母总是记不住,那么,孩子的基础素质可能存在一些短板。前一种情况可能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存在欠缺,后一种情况可能是孩子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要想改变这些情况,必须从改善基础做起,不断强化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如果把基础打牢了,看似困难的事情也很容易做好。

  六、教育应从现代回归传统?

  在教育领域,关于传统和现代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曾经有过一段时期,中华崛起的豪言壮语喧嚣尘上,国学院遍地开花。于是,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又响起了诵读经典的稚嫩声音。那么,教育究竟应该走向现代还是回归传统?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现代教育是怎样的教育,传统教育又是怎样的概念。现代教育是适合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形态,其目的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个体。而传统教育则是与传统生产体系、传统经济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科学技术、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教育形态,其教育教育内容、方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而不是生产某个历史时期的古董。因此,总的说来,我们应该开展现代教育,而不是传统教育。不过,传统教育中也有一些有益的精神养分,我们还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在开展现代教育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鉴别,学习其中的普适价值、优秀精神和好的做法。考虑到传统教育良莠并存,而且,可供借鉴的部分占比不是很大,甚至亮点本身就包含一些错误的思想,所以,我们不必大张旗鼓地学习传统,而应该小心翼翼地发掘其中的亮点——在现代社会仍然显得异常宝贵的内容和做法。

  现代教育是不是就完美无瑕呢?也未必,某些看似现代的教育方式其实也未必就适应现代社会。于是,支持传统教育的人士便抓住其中的瑕疵加以痛击,借机收复传统教育的地盘。而支持现代教育的专业人士则猛烈抨击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大力倡导现代教育。其实,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争论很多时候只是揪住对方的某些弱点大加挞伐,而缺乏一种相互学习的开放心态。

  比如,民主是现代社会不可遏止的潮流,一些受过现代教育的父母通常会以民主的方式对孩子开展家庭教育,因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不过,也有论者指出:有些家长“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应该说,这种批评不是没有道理。如果事事都在“民主”的口号下迁就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的毛病。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呢?如果我们仍然采取传统的专制教育,会是怎样的效果呢?传统教育确能有效防止孩子的任性,可问题是:孩子虽然不任性了,可是个性也没有了,甚至会出现强迫症。传统教育下的孩子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至于创新精神,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可怎么办呢?

  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仅有民主,还有法治。西方的教育也不是一味地强调孩子的民主和自由,同时也强调规则意识。但凡素质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学校,都是作风纪律要求异常严格的学校。并非如某些人宣扬的那样,西方教育就是民主式教育。至少,民主不是现代教育的全部特征。之所以出现“民主氛围中的孩子任性”这种情况,乃是由于这些父母片面地理解民主教育,未能同时开展与之相配套的规则教育、法治教育。所以,某些人批评的民主教育,其实是教育者没有全面理解民主教育的内涵所致,并非民主教育本身的问题。现代教育不仅要给予孩子相应的民主和自由,同时也要为孩子设定必要的规矩和纪律。

  也有人鼓吹,现代教育是一种快乐教育。然而,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第三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演讲时说道:“孩子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当他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时候,这位学生就很可能将来要成为俞校长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钱教授的观点有:

  1、必要时应对孩子进行控制、抑制和约束,不能以爱的名义对他们一味地让步;

  2、绝大多数孩子很难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他们之所以学习,只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学”。钱教授在演讲中提到,英国和新加坡政府授权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限度惩戒。

  不难看出,钱教授的教育思想偏向于传统方式:要对孩子进行强制教育。实际情况是否如钱教授所言:只有将来能够成为大师级人物的孩子才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呢?对普通孩子来说,教育难道只是一种痛苦?诚然,杰出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以苦为乐”的特质。不过,普通孩子也未必都对教育、学习感到痛苦,毕竟,苦和乐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孩子对教育活动会有怎样的感受,取决于其价值认知,而这种认知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家庭教育能够为孩子建立起科学的价值体系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普通的孩子也可能对学习感兴趣。一旦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后续发展便不可估量。

  传统教育把学习当作是受苦,像钱教授这样以自己的经历为依据来说明苦学、苦熬也能取得成就的老派学者不在少数。有个数学家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时说,当时就是抄例题、反复演算,慢慢地就爱上了数学。应该承认,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学习都不可能只有快乐。如果没有吃苦的韧劲,学习也很难坚持下去。然而,倘若学习只有苦涩没有乐趣,想取得杰出的成就也不太容易。所以,说现代教育是一种快乐教育固然不妥,向传统教育的苦学回归也不合时宜。苦学和乐学作为矛盾的对立面,偏向任何一个极端都是不科学的。真正的现代教育应该是有苦有乐,以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主,辅以必要的强制性学习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心理科普知识2023-08-23 01:55:20

qq励志格言2023-08-24 13:30:15

人生必看的十大经典励志电影2023-08-17 19:38:38

一句话经典励志个性签名大全2023-08-12 02:00:58

心理科普知识2023-08-23 01:55:20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2023-08-15 16:19:25

可回收垃圾包括哪些2023-08-27 22:11:26

精选家庭教育作文汇编九篇2023-08-20 09:05:55

安全知识学习心得体会集锦12篇2023-08-25 14:59:09

家庭教育作文集合9篇2023-08-24 09:59:2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