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高二语文成绩提高的学习方法

时间:2023-08-11 00:18:17 文/张东东老师 资料学文网www.xuewenya.com

  a、关于基础部分:

  1、基础部分中,课内古诗文都只能靠平时的死记硬背。没什么捷近。放下手中的手机,关掉开着的电视、电脑,抓紧一切时间背书。须知,不努力、不勤奋、不刻苦,何谈梦想?

  2、基础部分中,课外文言文需要多做题,多理解。可以向老师寻求参考书来做。个人推荐中高考的一模二模卷,整理成册的,对提高语文很有帮助。

  b、关于阅读:

  平时练习时,将错题整理在本子上(阅读一定要整理!)总结有哪些考点,该怎样进行解题,有哪些典型例题。遇到不懂的题型时,赶紧去问老师。

高二语文成绩提高的.学习方法2

  1、学好高中语文首先就得勤背书

  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学习语文少不了背书,主要要背的东西有,古诗词、文言文以及其他要求背的。

  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默写题就相当于是送分的,只考察学生的记忆情况,不需要动脑筋思考。背古诗词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字的写法,如果写错一个字那就的不了分了。

  2、做好笔记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记好笔记。因为高中语文知识点比较零散、繁多,如果不记笔记的话等到考前复习的时候就会很浪费时间,而且也不知道要复习什么。高中生在上语文课、课外学习语文的时候都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把重点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复习。

高二语文成绩提高的学习方法3

  1、形式上。拥有足够的词汇量(理论上当然越多越好),掌握相应的语言游戏规则——语法、修辞、章法、逻辑等等,积累比较丰富的语言使用经验。

  2、内容上。因为你是中国人,你在使用自己的母语,所以你至少应该顺便的、自然而然的接受、继承并理所当然的热爱、弘扬借助汉语赖以传承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当然是这种文明中的精华),进而拥有一颗地道的中国心、纯粹的民族魂,从而使你从肤色、头发,到行为习惯,到灵魂情感都是真真正正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的子孙和公民。你应该借助对这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包括还通过学习借鉴利用这种语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智慧,进而成为一个宽容、仁慈、文明、大度、优雅、从容的现代公民。仅仅实现第一个目标,我还不能保证你的生命质量和灵魂质量;只有实现了第二个目标,你才可以说是完成国民教育也是自我教育的根本任务,达到了理想的教育境界也是理想的人生境界。至少你要一致保持向这个方向的努力。这第二个目标,也许对应试没有明显的直接“疗效”,但它至少可以使你的作文在思想情感上出手不凡、高人一筹。这就是语文学习为什么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做人学习的道理。语文学习必然会使我们原本粗糙浅陋的心灵日臻细腻、丰富、深刻、美好。第一个目标只会给你考场答题和作文的技巧和皮毛(形式),不会给你更持久、更长效的“内力”——充实的内心,高尚的灵魂,伟大的理想,博大的人文情怀等等。

  总之,语文的学习,关乎生命的质量,关乎灵魂的质量,万万不可忽视的。而要想学好语文,是没有什么捷径和诀窍的。如果说有,那便是时刻保持同语言文字的最亲密接触,时刻保持对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和卓越智慧的零距离接触。只有老老实实的付出,才会有最终的美好收获。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41:37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7:48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4:24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30:12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6:10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4 12:22:31

牡丹园导游词2023-08-15 11:10:57

精选学习方法演讲稿集合9篇2023-08-18 16:18:50

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的历史2023-08-10 13:14:24

学习方法演讲稿汇编十篇2023-08-13 22:24:24

精选学习方法演讲稿集合9篇2023-08-18 16:18:50

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的历史2023-08-10 13:14:24

学习方法演讲稿汇编十篇2023-08-13 22:24:24

精选家庭教育作文汇编九篇2023-08-20 09:05:55

安全知识学习心得体会集锦12篇2023-08-25 14:59:09

家庭教育作文集合9篇2023-08-24 09:59:26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