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德育渗透教案1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根据教学情境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
2.学生能根据教学情境归纳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在展现中国和平外交的情境中,生成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的决心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竖版世界地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
(一)解读三维学习目标(内容同前)
重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的“主要内容”和“走和平发展道路”标记并解释。能力目标强调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一目 中国外交硕果累累
教师ppt展示新中国外交经历的五个阶段,我国外交经历的五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 60年代“两只拳头打人”、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现在,我国对外活动进入更为活跃时期。(简单解释)
(二)综合探究一:你能够列举其他材料说明我国对外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吗?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回顾IPAID上的电子书——《我国外交的辉煌历程》,整理导学案,理清思路,回答问题。
事先把学生分成外交成果组、外交政策组、和平发展组以及技术支持组。分别展示汇报。
外交成果组学生用ppt展示我国2014年的外交成就。展示一组*会见各国领导人的图片,播放视频短片:2014年中国外交丰收之年。
教师总结,中国的外交,布局更加完善,气势更加恢弘,影响更加扩大,道路更加宽广。中国外交硕果累累。
第二目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ppt展示外交政策的含义:它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主权国家做标记。
结合*访欧材料——一桥飞架中欧,谈谈你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材料如下: 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访问欧洲,以下是-的重要讲话片段:
1.“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我们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我们也再不能重复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3.“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不怕事,有关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事情,当然要坚决捍卫!”
4.“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没有私利。对于一切有助于局势缓和政治解决的方案,中国持开放的态度。”
(三)综合探究二:谈谈你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各个小组汇报。
然后请外交政策组学生播放视频:*主席在柏林发表的一段讲话。据此来谈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
教师总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及其决定因素。重点讲解讲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中国说“不”,引导学生看教材106页。
(四) 小试牛刀
本题练习时找一名同学上前勾画重要语句,并书写答案要点。再找另外一名同学点评。其他同学书写在导学案上,教师针对讲解并介绍答题方法。采用计时器,计时5分钟。着重运用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
习题:*主席寄望亚洲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今年的第四次亚信峰会上他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在周边国家赢得广泛共识。
谈发展时,*主席引用形象的比喻,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双方应该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谈及双边关系,*主席指出 “我们有一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愿望”,“中印用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
上述中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参考答案: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亚洲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②中国提出新的亚洲安全观,赢得周边国家的广泛共识,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中国提出共同,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并提出务实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体现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也体现了我们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目 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教师引导,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从 “一边倒”、到“两只拳头打人”;从“一条线、一大片”到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我国外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五)综合探究三:我国外交辉煌外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条件?新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和平发展组学生用ppt展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扮演了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教师总结,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正确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六)构建体系
3.结束新课
重温这幅竖版世界地图,共同构建世界梦,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板书设计
9.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一、硕果累累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2.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3.基本目标 维主、安、发利益,促发
4.宗旨 维和,促发
5.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高中政治德育渗透教案2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能力目标
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 :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学难点 :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导入 新课
和平与发展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
本课涉及的2个概念: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学生独立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之间修正补充,完成相关概念的建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精讲点拨
探究一:在当代,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什么呢?
学生:学生各抒己见,并利用手头资料,讨论出课文主要内容: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探究二:你是怎么看待当前的和平形势? (学生分组讨论)
1. 各小组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展开讨论,学习别人观点。
教师:当今的和平形势仍然很严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探究三: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那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是怎样的呢?
二战后,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均为罕见。世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强,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各国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注重知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结合图片分析)
探究四: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怎样消除这一障碍,请大家来把把脉,然后对症下药。
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消除这一障碍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所以,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旧的国际秩序的基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世界多极化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 提高。
板书设计
一、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和平问题
1、和平的含义
2、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3、当前的和平形势
(二)发展问题
1、发展的含义
2、当前的发展形势
(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
2、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中政治德育渗透教案3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 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高中政治德育渗透教案4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方法】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教具】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四课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活动一:面包、家庭居室、电子产品等这些商品从哪里来的?
师:很好,这些商品是通过生产出来的。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师:要满足我们消费,就必须发展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这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板书)
师:既然生产决定消费,那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呢?请看图示(幻灯片展示课本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漫画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因为那是无电视可看。
师: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幻灯片展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前,购物在人们的概念中就是要到市场或商场去买,聊天就是和朋友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可是现在购物、聊天这些消费和和娱乐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方式了。比如购物,我们可以网上购物,有很多人就喜欢到淘宝网吧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聊天可以通过QQ、飞信等交流,何时何地任你选择。由于生产的大力发展,导致我们购物、聊天等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随着一些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娱乐方式。
师: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又如20世纪70年代,青年人结婚要置备的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人们把这四样东西称为“三转一响”。而21世纪,青年人结婚“三件事”是:小轿车、住房、旅游。现代人的消费质量和水平远远高于以前的人,这又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师:很好。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温饱都成很大问题,更不要说买房买车了。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
师: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假设从我们这里到首都建立起了高铁, 我想同学会优先选择乘坐高铁到北京,现代高铁的出现,促使人们有了乘坐高铁的强烈向往。同学们,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大家想一想,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消费,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高质量生活、高质量消费。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某种消费,是因为生产领域有了突破性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这种消费的欲望。同学们你们可以举一下其他的例子说吗?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什么)、决定消费方式(怎样消费)、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怎样)、为消费创造动力(想不想去消费)。总之一句话: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探究活动:想一想:果戈里的小说《死灵魂》中有个人物叫泼留希金,他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却不消费,钱锁在箱子里,以至纸币霉烂变质,用手一碰就化为灰,地窖的面粉硬的像石头,要用斧子去劈。如果人人都像泼留希金一样会导致什么后果?消费品就会卖不出,厂家就会亏本,再生产将无法进行,社会也就不前进了。 这一结论说明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消费多生产的反作用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过渡)生产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欲望也就随着发生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生产发展的历史,不仅谈不上消费,也谈不上生存。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有它的反作用。有哪些反作用呢?让我们来继续探究。
师: 同学们,如果生产出来的牛奶不消费,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师:如果牛奶不消费、都卖不出去,那么牛奶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得到实现,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由此可得知:消费是生产的目的。那么消费对生产还有那些反作用呢?
师:人们有擦鞋的消费需求的出现,促使擦鞋这一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再例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这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由此可知: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师:过去人们乘坐的是旧式火车,速度慢、环境差,于是人们不断追求速度快、环境舒适的列车出现,从而促使今天时速高达413.6公里每小时的高铁出现,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些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师:想一想:大家学习累了时怎样恢复体力的呢?
师:想一想,人们最基本的消费是吃,人们还需要学习。这些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生产离不开劳动者,而劳动者智力体力的发展离不开对住房等生活资料的消费。说明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总结:以上知识我们可以归纳为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师:考考你,有人认为,只要扩大消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你怎么认识这一观点的?
师:科学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促进作用,不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着阻碍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同时拉动,消费、投资合称为内需,对外贸易成为外需。扩大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立足点,除此之外,对外贸易也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拉动经济增长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能认为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劳动经济增长。
(3)社会再生产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呢?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思考,从而引出话题“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并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指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并用多媒体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示出来。
2、大力发展生产力 根据上面已学过“生产决定消费”观点,进行设计问题:“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从而引出第二目内容“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文字展示:①(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4月) 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行前五名,(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4月) 2009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行,(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中国虽然GDP总量位于世界第三,2010年有望超过日本,但是人均GDP排行却在第97位,这样一个根本事实,警告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幻灯片展示:
必要性即原因: 现实原因:我国正处于*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以及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的本质要求 。
理论原因: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因素,并且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推出要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其中生产者是决定因素,生产工具是主要标志,从而得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人才,重视人才,要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力,才能为巩固*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才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
在同学们充分理解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后,引导同学们们思考应该如何发展生产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各种经济制度,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必须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科技关键靠人才,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0)
3、“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我的试讲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点评。谢谢!
高中政治德育渗透教案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就此提出: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讲授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1、图片欣赏:百度图片
中国古代私塾
现代网络文化
由此得出:从时间上看,文化无时不在
2、图片欣赏:百度图片
由此得出:从空间上看:文化无处不在
3、材料欣赏:“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
由此得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4、名句欣赏:“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教师:(1)那么究竟文化是什么呢?请就刚才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
(2)思考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师点拨: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2.文化的外延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自主思考:下列哪些属于文化现象?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2.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6.克隆技术
7.-道德观念
8.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9.乡镇企业
10.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1、归纳文化的特点
2、归纳文化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得出: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课后小结
在一个文化落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课后习题
1.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在岳麓区-代表选举大会上投票
B.高二年级参加岳麓区中小学校园舞比赛
C.到国储电脑城买电脑
D.农民种田,工人做工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②参加-代表选举③参加元旦文艺晚会④买车购房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5.(2008高考江苏卷)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7.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D.③⑤⑦⑨⑩
8.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9.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
产品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与生俱来的。
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④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10.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这表现出文化()
A.一种精神力量B.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C.人类特有的现象D.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12.孔雀开屏,不是为了让其他的鸟儿欣赏它美丽的羽毛;蝴蝶翩翩起舞,不是为了战士器舞姿供他人欣赏;密封筑造蜂房,也不是为了展现建筑艺术的精巧。只有人才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愉悦,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文化是人的素养
C.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D.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13.下列有关文化的力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是对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C.一个民族,只要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就一定能富有
D.文化的力量就是专指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14.《西游记》是我国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
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B.文化是神的恩赐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是动物的反映
15.对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③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16.2001年9月,*印发了《公民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7.参加志愿者行动的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完善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这说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
①与人类社会俱来的②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③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培养出来的④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这说明()
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④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代表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⑦园林雕塑
A.①②③④⑦B.②③④⑤⑦B.①②④⑤⑦B.①②③④⑤⑥
20.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的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③⑤⑥⑦D.①②④⑦⑧
参考答案:
1.A2.B3.C4.A5.D6.D7.C8.A9.D10.B
11.B12.A13.A14.C15.A16.C17.B18.D19.A20.C
板书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二)文化的内涵
1、含义
2、特点
(三)文化的力量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青年大学第十一季第六期答案2023-08-26 05:46:14
高一物理科目学习方法总结2023-08-17 14:33:20
数学实用工作教学总结模板7篇2023-08-17 00:47:58
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素材五篇2023-08-24 08:37:14
高中政治教案怎么写五篇2023-08-18 14:40:06
高中政治生活学期教学总结2023-08-19 07:49:03
政治教学个人教师工作总结五篇2023-08-17 12:48:36
高中科学的政治学习方法解读2023-08-28 01:24:44
简单基础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2023-08-22 10:45:02
高中基础政治学习方法技巧2023-08-13 0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