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2.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讲读本文,可以和前面的两篇文章结合起来研究、讨论,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重点从创新精神的角度,研究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词语解释:
楔xiē:即楔子,比喻插进去的人或物;也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共鸣:①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②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
反响:回声;反应。
植根:栽种,根着。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二)作者简介:
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在抗战时期内迁江西赣县组建的赣县联合中学(简称赣州联中),酷爱物理。1943年秋到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研究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所任物理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首任费密物理学教授。1964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成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林契)院士。1994年6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7年5月30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3443)号小行星命名为“李政道星”。从此,李政道的名字镶上了太空星辰,伴随着(3443)号星遨游和闪耀在宇宙星河。
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和离散力学等许多领域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的贡献。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此后,李政道继续和杨振宁、M·瑙恩伯合作,在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高能中微子的作用以及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60年代末以来,李政道提出了场代数理论、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建立了非拓扑孤立子场,发现了被称为”孤立子星”的一大类新的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解。他还先后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布德埃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等多种荣誉。
李政道教授热爱祖国,非常关心祖国科技的发展。1972年以来,多次回国访问和讲学,协助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O)和同步辐射的设备,促进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结合。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担任主任,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在浙江大学建立了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并受聘任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名誉教授。1985年7月18日,李政道为秀州中学题词“故校旧事忆当年,近代新人看将来”,表达了他对母校师生的殷切期望。
(三)讲读课文:
分别从科学与艺术这两个方面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
1.艺术的特点就在于“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是咏月的名篇,相距300多年,今天仍然能引发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这就是诗的普遍性。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两首诗词,让他们在感受、体验、欣赏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关于艺术创造的观点。
2.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为了形象地说明科学的这一特点,作者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的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作为论据。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这为爱因斯担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才有了20世纪所有的科技发展,才有了核能、原子物理等科技新成果的发现。这是对科学的普遍性的最好证明。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以及《美与物理学》中的有关内容来比较。《美与物理学》中指出:“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构架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科学家所追求的普遍性的观点。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原文阅读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公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作了《水调歌头》,他写道: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合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时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时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矗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语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河富有意义。
自1987年以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举办国际科学学术会议,不但由世界一流的中外科学家和中国青年学者参加,而且每次会议都邀请画家根据会议的科学主题发挥作画。作者中有已故的艺术大师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先生,有华君武、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等接触艺术家,也有刘巨德、鲁晓波、陈雅丹等中青年画家。这绝非仅为追求一种用绘画手段描绘科学特定领域的表面形式,而是探求在一个更深奥地意境中进行科学和艺术间的对话。这些作品闪耀着艺术家的思想火花,又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
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还在1993年和1995年分别与炎黄艺术馆、《科技日报》社合作举办了“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艺术家和科学家共聚一堂,对艺术和科学之关系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有的艺术家当场泼墨挥毫,有的高歌一曲,十分活跃。这些都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艺术节和新闻界的广泛赞赏,促进了艺术家和科学家更紧密的合作。
《科学与艺术》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婵娟( ) 结晶( ) 奠定( )
2、填空:
⑴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著名的 家, 获得者。
⑵本文的论点是 。
⑶李白《 》: ,今人不见古时月。
⑷苏轼《 》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 , 。
3、请你简要说说,科学和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
4、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5、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6、(2006年梧州试题)结合语境,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形容色彩绚丽)
B.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C.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当船工)
D.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实行阳光招生。(指公开、公平、公正的夏季招生)
二、同步解读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语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7、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歌,列举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证明了什么观点?
8、作者说“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你能举出实例证明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吗?
9、在同一个自然段中找出与划线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
10、末段“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什么?
三、美文赏读
(一)
(2006年襄樊试题)
李政道在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说道:“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又是和情感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在“科学与艺术”讨论会上,与会者对我国当前科艺、文理相互沟通的状况很不满意。他们说:这么多年来,科技人员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没有音乐细胞”,而文艺界常常炫耀的是“小时候我数学考了个零”。
专门到美国考察“零点项目”的沈致隆教授:“美国所有的大学其艺术之普及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各科学生都可选艺术课程,专业艺术教育与非专业艺术教育没有鸿沟,常常一个化学博士又是一个著名的演奏家,功利注意不像我们这么明显。”
科学与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李政道博士的话,我们当深长思之。(选自《科学与艺术》,有删改)
11.从本文的阐述来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14.“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指挥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指挥,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5.对“科技人员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没有音乐细胞’,而文艺界常炫耀的是‘小时候我数学考了个零’”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二)
留点空白(2006年南充试题)
⑴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
⑵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容,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能为他人留下不可计算想的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允许他人的误解,叼难,甚至伤害……但是一切都将过去,惟有真理永存,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宽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认和尊重。
⑶人是感情动物,有喜也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会使人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莫让烦恼充斥思维。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人就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绝对不能灰心,低头,停止不前。当生活把你逼进狭窄的小路,留点空白,留点光亮给心境,就给变小路为宽广大道。
⑷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若是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就给无忧无虑知足常乐。其实,一个人只有工作往上比,才给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会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世人,粗茶淡饭具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就不必眼馋他人常吃山珍海味;自己有自行车骑,又难锻炼身体,就不眼馋他人有小汽车接送……人世间的事物纷繁,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有名人就有凡人,何必要与他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会获得一份甜美的果实,俭朴的生活,会更贴近生活的本质,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至于迷失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为此,何不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求得安宁,活得开心、快乐一点呢?
⑸人生一世,对有些事不需要刻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给人给已留更多的空白和余地,留更多的灵气,才会快乐、幸福度过一生。
16、根据选文内容,你是如何理解标题“留点空白”的含义的。
17、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选文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第四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19、结合自己的实际,给第四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从反面来证明其观点。
参考答案:(1.chán、jīng、diàn 2.⑴李政道;物理学;诺贝尔奖⑵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⑶《把酒问月》;今月曾经照古人。⑷《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合理成文即可。 4.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5.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意近即可) 6、B 7.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8、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9、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因为两句话是比较科学家和艺术家相同的方面,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有助于说明问题,便于读者理解。 10、比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通俗易懂。 11.11.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2.情感使指挥开创新路,智慧让情感结粗完美成果,情感与智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3.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这种认识是偏颇的,它凸显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过分追求功利主义的弊端。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密不可分,不应该有鸿沟。我们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我国目前科艺、文理相互沟通很不满意的状况,培养优秀的科艺兼备人才。(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意思正确即可) 16、留有余地,学会宽容。 17、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能快乐度日。 18、道理论证;举例(事实)论证 19、示例:我和同学交往中,有时斤斤计较,缺乏宽容,同学当然也和我闹矛盾,让我很不开心,不快乐。后来我改正了这些缺点,和同学相处就很愉快了。这使我懂得了要想使自己活得开心愉快,就要学会宽容理解,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年度员工工作心得总结范文2023-08-14 03:22:13
地铁跟岗实习心得体会五篇2023-08-16 02:04:11
学生会二次面试演讲稿2023-08-24 16:06:14
雨巷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8-26 07:55:40
雨巷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8-26 07:55:40
双桅船粤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8-26 20:03:55
罗曼罗兰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8-17 08:49:02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