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九年级下语文教案份苏教版五篇

时间:2023-08-20 12:57:54 文/孙小飞老师 语文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1

《孤独之旅》

1. 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 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 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 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配乐《阳光总在风雨后》)

真巧,今天刚刚是我儿子的生日,年年生日年年过,真不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成长意味着什么。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轩(xuan1) 嬉闹(xi1) 凹地(ao1) 雍(yong1) 掺杂(chan1)

胆怯(qie4) 撅(jue1) 给予(jj3 yu3) 觅食(mi4) 撩逗(1iao2)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 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 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生读课文,勾画人物语言。) (课件展示) 我不去放鸭了,1. 我要上岸回家…… 2. 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 这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 告诉 同学们怎样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 赏析人物 语言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5. 共同赏析这三句话背后的人物心理

(1)屏显第一句:A读、思。B师屏显背景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放鸭之前杜小康的情况。小说中这样写到——(课件展示。) 1.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 2. 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 杜小康却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 3. 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4. 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C师提示:家境富裕时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生回答出杜小康是一个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 一个不懂事、任性、爱撒娇的杜小康。 :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2)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 中讨论赏析其余三句话,用“一个 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 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 (生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A一个想家的杜小康B是一个懂点事的杜小康。C叙述理由,读刚到麻油地一段和做梦一段的确,在这里杜小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小说这样写杜小康父子干巴巴的对 话:“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饱了。”“就在河里洗 碗?”“就在河里洗碗。 ”“困吗?”“不困。 ”孩子喜欢热闹, 喜欢丰富, 课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 请同学们采用改换 人称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段。让我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他吞噬着年幼的杜小康,他终于 在晚上,做梦看到母亲后说出了这句话。但你们怎么读出懂事的? 师预设:没说“我不去放鸭了”,也没说“上岸”。 他虽说想回家,但是不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 他不像第一次那样任性了。 是一个知道要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3)看来此时的杜小康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那么第三句话呢,你们读出了

一个怎样的杜小康?通过赏析A“分头“B”吧“后面的句号,为何不用叹号和问号C不同方式的读,看出杜小康内心地平静平缓,这是一种在暴风雨面的成熟 D继续找杜小康成熟的段落 预设:课文第37 38段写““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杜小康啊,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杜小康勇敢地担当了本属于父亲的责任,他

真的长大了,成熟了 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杜小康的表现说明什么?还有文中恶劣的环境描写语句段落—引出侧面描写手法表现人物E读。读出平静

6. 引入结尾:短短的四句话就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家道中落,

年幼的杜小康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 可他最终用稚嫩的 双肩扛起了这一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作家曹文轩这样说——(课件展示)

有些孤独, 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 我们要成长, 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师: 而杜小康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他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所以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大作家巴尔扎

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最后老师把作家曹文轩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青铜葵花》)

(歌曲《隐形的翅膀》响起。)

四: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

1. 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 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

《乡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2、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一、渲染气氛

欣赏歌曲腾格尔的《乡愁》谁来说说听了这首歌的感受?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预习展示

1、我会读

生朗读《乡愁》(生正音评价朗读优缺点)

2、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余光中说:“一首诗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潜在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想想应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

(思乡之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国暂不能还,作者便滋生了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

3、请大家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歌。

4、想进步的更快吗?老师给大家找一个PK的对象(放录音)。

5、生挑战读。

四、合作探究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表现它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像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他又能想到什么。

示例: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回到她的身边。他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望着家的方向,他仿佛看见母亲此时也在昏黄的灯光下为自己织毛衣……

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小节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悟感情:作者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4、“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师相机补充: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时,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本文。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文,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五、巩固拓展

1、“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还能知道哪些写乡愁的诗、词、曲。

2、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勾起我们的思乡恋土之情。请以“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仿写句子。

六、师生结合板书小结

七、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3

《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谈话法导入。“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整体感知

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同学们补充介绍)

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解释什么是“意象”。(自主阅读圈画)

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

2.分析诗歌意象:

(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鸟儿虽然饱受磨难,但是依然在用尽全力去唱歌。就象征着诗人在乱火中依然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象征着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礼赞。(老师作为代表先分析一个)

(2)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这一句。

(3)其余意象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小组代表分享,其余同学补充。

“土地”象征的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流”“风”象征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4)带着情感朗读这些诗句。

3.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话的内涵。

明确: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这片土地。

4.齐声朗读诗歌的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升华这首诗歌的爱国情感和作者最真挚的内心感受。

(四)拓展延伸

读完这首诗歌,有什么想说的。面对现在的祖国,大家又有什么想要表达的。

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朗读诗歌,收束全文,情感升华。

作业:熟读成诵,读出感情。

改写这首诗歌,用繁荣的意象,下节课组织朗诵比赛和诗歌分享会。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鲁迅小说《呐喊》的创作背景,梳理总结已学的鲁迅作品。

2、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3、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思路,理解故乡的三个层次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思路,理解故乡的三个层次的特点。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勾画圈点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课程类型:新授课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故乡”为题材写诗赋文,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再到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无不表达了对故乡的特殊感情,阔别多年,重回故乡,鲁迅又有哪些感想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

二、鲁迅故乡简介

多媒体出示浙江绍兴的图片

(意在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浙江绍兴的信息)

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小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那里山青水秀,风光宜人,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有大禹、西施、范蠡、越王勾践、书圣王羲之父子、今有秋瑾、蔡元培、周恩来、朱自清……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三、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白本课的知识点)

四、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简介

1、鲁迅简介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时期鲁迅的照片

(意在使学生了解作者,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短短五十五年坎坷人生中,于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文体广泛涉猎,均有重大建树,尤以杂文成就最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警句.生平著述很多,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皆收入《鲁迅全集》中。

2、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把满清皇帝赶下了台,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篡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广大劳动人民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人民生活举步维艰,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19年,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1919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到北京居住,亲眼看到了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的残酷现实,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1921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故乡》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

(了解背景,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五、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

huì chá huān bì xíng

阴晦 猹 獾猪 髀 五行缺土

è chī chán zìsuī sè

愕然 嗤笑 潺潺 恣睢 瑟索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画出重点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提示学生阅读时抓课文中的时间、地点等转换词语,学生四人为小组讨论问题)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情节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⑴回故乡(1-5段)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

⑵在故乡(6-77段)着重刻划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和“我”的所感。

⑶离故乡(78-88段)“我”怀着痛苦与失望的心情离开故乡并寄希望于未来。

(意在使学生把握主要的故事情节、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七、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作者写故乡,不仅写了现在的故乡,还描写了回忆中的故乡,以及他理想的故乡,试分析这三层故乡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童趣,带有梦幻色彩

现在的故乡: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生机

理想的故乡:朦胧,是未来的希望

(注:讲解时要结合背景来讲,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而且回忆≠理想,有封建压迫)

2、理清人物

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少年闰土 成年闰土

少年的“我” 成年的“我”

豆腐西施的“杨二嫂” 圆规杨二嫂

少年水生 成年水生

少年宏儿 成年宏儿

(使学生理清文中的主要人物,为下节课学习打好基础)

八、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第2自然段是景物描写。

其作用是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②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美丽景象。

③结尾段再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景物描写。

其作用是表明“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

(目的使学生明白,文中的环境描写看似闲来之笔,实则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九、课堂总结

本节课从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入手,对文章进行了解读。阔别二十多年,“我”再回故乡,故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在斗转星移间,沧海桑田,物是人亦非。以至于“我”那么困惑,那么惘然。其实,路还是要走走下去的,让我们一起离开故乡,奔向理想的明天。

十、布置作业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本文刻画了闰土、杨二嫂、“我” 三个主要人物形象,试分析二十年前后他们都发生了那些变化?(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以卡片的形式出现)

(目的为下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故乡》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

互助释疑

二、分析文中人物的变化。

(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

闰土的人物形象

(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

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4)变化的原因: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三、杨二嫂人物形象:

(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

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

——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巩固拓展

“我”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小说最后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而斗争的信心,同时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分析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总结提高

五、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六、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并思考这节课的主题和作者弃医从文的举动有什么关系。

2、设想一下,水生和宏儿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它们是否会沿续老一辈人的生活?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初三英语老师的工作总结10篇2023-08-27 00:58:23

清明祭英烈活动心得【7篇】2023-08-10 19:04:40

成为会感恩的人演讲稿五篇2023-08-17 13:15:00

员工公司工作年终总结2023-08-28 05:30:06

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五篇2023-08-19 18:31:51

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小学)模拟试卷2023-08-20 17:16:23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题猜想文化素养五及答案2023-08-24 19:43:50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