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高一语文实用参考教案范文五篇

时间:2023-08-12 03:42:45 文/孙小飞老师 语文学文网www.xuewenya.com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1

《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请同学欣赏下面的一段话

我们的前途尚存荆棘坎坷。可对我来说这不算什么。因为我已达至顶峰。我不会在乎。和任何人一样,我愿意生命长久。长寿本在情理之中。但我现在不执著于此。我只是要行上帝的意愿。他让我攀登险峰。我极目远眺。前方就是乐土。或许我不能陪你同行。但今夜我要让你们知晓,我们就是将要抵达乐土的子民。我不怕任何人。我的双目已看到上帝莅临的光芒。

这段话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一次演讲中表达出的对追求理想的决心,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人说:这位伟大的思想者是人类良知的代表,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说“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二、 简介作家

1. 马丁?路德?金(1929—1968年),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8年3月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她说:“我们难以想象没liuxue86.com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平。”

2.背景简介(六十年代民权运动)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传单:“你去上班时,请乘出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关进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三、默读全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然后勾画出含有“梦想”字样的句子?学生自读。(17-34)

四、请根据这些句子,在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

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现在,请根据这六个排比,具体说说“梦想”的内容:

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

拥有正义和自由

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

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

小结: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式整齐。而且,内在逻辑严密。

无论一国家、一民族、一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

现在,请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论这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表达效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六个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文采);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表达酣畅淋漓);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引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可以和马丁媲美的人物——墨子

在战国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希望天下人人平等。

(告诉学生,在进行概括时,应注意一些议论句和总结句,因为它们能显露作者的观点)

五、为什么要实现梦想呢?哪些段落写到?1——5集会的原因和目的。(60字内)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注:学生可能不能回答出来,先能找出几段就是几段。尤其是第一段和第五段可能包括不进,教师加以点拨,五段是说明现在是兑现承诺的时候

六、怎样实现梦想?段落是:6——16段(40字内)

斗争的方式:采用非暴力手段

斗争的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

斗争的态度:坚决、毫不退缩、彻底

七、赏析重点句子

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而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持有人。“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这里的“爽朗的秋天”与“酷暑”分别指什么?)

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人也享有自由平等、摆脱贫困、享受教育的那一天比作爽朗的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和“爽朗的秋天”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酷暑”一是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二是指黑人胸中的怒火。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十、作业:

在马丁逝世后的今天,你认为在美国,马丁的梦想实现了吗?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教学目标

1、培养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2、培养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的能力。

3、教育学生培养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

2、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大,崛起于民族危难之时,亲历了腥风血雨。从昨天到今天,她始终应和着国家和民族脉搏的跳动,哺育了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成为青年人心中的太阳。她的生命之轮在辗过百年之后,青春更加勃发。1998年5月14日,在她百岁华诞的日子里,在她成熟的荣光里,一代伟人又在这里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话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___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介绍北大的历史

1、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是清朝末年戊戌变法的产物,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著名教育家严复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2、1917年,《新青年》杂志迁来北大,北大成为反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北大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第一个支部是在北大建立的,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5位曾在北大学_或任职。

4、创建于1955年7月的北大物理系物理研究室,是我国第一个培养原子能科学人才的机构,1958年改为原子能系(后改称技术物理系),下设核物理专业和放射化学专业,为我国国防科技战线培养了一批领导和科技人才,特别是为我国“两弹”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至1965年,由北大化学系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人员合作,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工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1974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的大型电子计算机,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北京大学成立至今,人才辈出。到目前为止,已有近12万名毕业生,8万多名各种短期训练结业人员走出校门,工作在建设祖国的各个岗位上。曾在北大学_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已有378人,仅在北大地质学系学_和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就有57名;数学学部三分之二的院士来自北大;中国哲学界有影响的四位大师级学者,都出自北京大学。蒋筑英、雷雨顺等也是北大的毕业生。

6、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像北京大学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过如此重要的影响,它为中国的革命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学生自主阅读,获得总体认识,基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字词:

民不聊生:人民没有办法生活。(聊:凭借。) 砥砺:磨炼。

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1996年,由总部设在巴黎、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该组织在其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四、梳理结构,理清文章总体思路。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根据演讲词的特点,结合演讲的内容、场合与对象,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头祝贺语;

第二部分(第2~16段):演讲正文;

第三部分(17、18段):总结号召。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6段)回顾北京大学的创建史和新总国成立的艰难历程,高度评价北京大学的伟大贡献,概括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

第二层(7~10段)强调新时期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出大学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及光荣任务;

第三层(11~16段)对全国各界青年提出四点希望。

全文的总体思路是:回顾过去——直面现在——展望未来。

五、重点分析:

1、_同志对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提出了哪四个“应该”?这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四个“应该”见于第10段。这四者是从各个角度来说的,强调任何一个方面或两三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不符合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标准。“摇篮”在四者中最重要,因为它主要是培养人才,“前沿”则突出理论性,可以为人类解决科学课题提供依据,“力量”则强调科技转化为实践,“桥梁”是突出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作用,四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2、_同志向大学生及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这四点希望为什么这样排列?是按照什么条理排列的?

明确:四点希望即四个“统一”,而且统一的侧重点都在后一方面,分别是“思想修养”“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艰苦奋斗”。其间关系是:加强思想修养是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前提。服务祖国人民则是投身社会实践的宗旨,而艰苦奋斗则是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思想准备和必由之路。

六、难点讨论

(1)文章第2段,回顾百年中国史,这对思路的展开,对内容的理解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第2段论述北大创建,离不开戊戌变法的背景,同样,北大百年的发展史及成就的获得也离不开百年中国史。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历史看北大,启发我们对后文所涉及的北大历史成就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再者,将校史与国史联系起来,说明北大对于国家、民族具有非同小可,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对北大的高度评价。

(2)文章第6段,作者提到了自己大学时代的收获,这样讲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这样讲的好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者以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提及自己大学时代的收获,现身说法,说服力强;二是这样讲,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间的距离,使本来严肃的讲话变得生动活泼,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说服力;三是这段文字的用意不但在称颂高等学府,而且是希望大学生珍惜大学时代,为下文转为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大学的作用以及对大学生所寄托的厚望作了铺垫。

(3)文章倒数第二段(17段)为什么又讲到建国一百周年时的前景?

明确:本段照应第7段中“富强民主文明得*现代化国家”这个宏伟目标,且把它具体化了。“中等发达水平得富裕文明生活”似乎一处即是。再者展现建国100周年时得美好前景,更易唤起全国青年“同心同德,勇于开拓,向着新世纪前进,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前进,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4)对第13自然段进行局部思路的训练。

本段共七句话。第一句是总说,直接清楚地表达了对青年寄寓的厚望。后面六句是对这一观点的具体阐释。“首先要刻苦学_”与“要学有专长”是对“学_科学文化”的具体阐述。前者揭示了它的重要性,后者解说了“努力学_”的含义,不仅应学有专长,而且努力拓宽知识面,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在论说了“刻苦学_科学文化”之后,“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将语意过渡到对“加强思想修养”的论述。接下来的两句分别从反、正两个方面,论述了加强思想修养的重要性,揭示了“思想修养”的涵义。

本段的思路可以用如下层次关系表示:

1 / 2 3 /// 4 // 5 // 6 7

七、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演讲。讲演稿又叫演说辞,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贺辞、悼词、宣传鼓动辞、报告辞等,均属此列。在内容上,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明,同时兼用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清晰,要言不繁。

无论哪——种演说辞,都应该具有针对性。应该根据演讲的目的,演说的场合、听众及演说者的身份、地位等,有的放矢。

2、结合学_过的一些课文,总结归纳演说辞的—些基本特点。

在学_《我有一个梦想》时,已经说到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

用整句。如《我有一个梦想》第五节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再如本文中“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应该是……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以四个“应该是”造成排比,气势强大。

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如《最后一次讲演》:“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面对面与敌人直接交锋,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江讲话中也多次有对“同志们,朋友们”“同学们”的热情呼唤,亲切自然而富感召力。

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我有一个梦想》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本文中的排比(四个“应该是”)、比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等。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还要注意:①针对性。有的放矢,无泛泛而谈。②启发性。通过充实的内容,晓之以理,使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说辞要阐明的观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③感染力。演说辞是说给人听的,语言明白晓畅,自然朴素,是产生感染力的先决条件。如本文江从自身大学生活谈起,进而希望当代青年应珍惜大学时代。由于能够现身说法,与听众情感上的交流,富于感染力。同时全文自始至终饱含着老一辈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感情真挚,语重心长。这些都使文章富于感染力,影响深远。

八、布置作业:

1、本文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讲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班上组织一次讨论会,就_提出的四点希望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写一篇三四百字的发言稿。

我的呼吁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史怀哲的生平事迹,通过学_课文,理解他 “敬畏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2、训练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今天,我们要学_一篇洋溢着伟大博爱精神的宣言:《我的呼吁》。作者是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精神划时代的伟人、被人们尊称为“非洲圣人”、“丛林中的圣者”的史怀哲博士。他的名字曾享誉欧洲大陆,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仍具有深远影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或事迹?

一、作者生平(5分钟)

丛林中的圣者:

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德国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凯撒堡。这是位于德法交界地区的一个小镇(当时属德国),他从小就掌握德法两种语言,德语是他的母语。

他的父亲路易斯(Louis)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富有爱心,对_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年幼时他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印象极为深刻,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年轻的史怀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均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随后在史卓斯堡(Strabourg)大学担任神学及哲学教授。他同时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尤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到的领会,在当时拥有许多乐迷。

二十九岁时,史怀哲读到了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极需医疗援助的文章,次年他做出了令人震惊决定,放弃了他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从头学_医学, 8年之后,和他志同道合的伴侣海伦(Helene)远赴非洲的兰巴雷(Lambarene)(当时的法属赤道非洲),开始为非洲人民奉献他的爱心。迎接他们的是无涯的原始森林、恶劣的气候和当地土人的病痛……

在一所传教办事处的破鸡舍里,史怀哲开始了他的义诊。他不仅夜以继日地医治土人们的身体,更关心他们的灵魂。他是他们的严父、兄长、工头、密友,他亲自和他们一起建造医院、开拓农场……他曾被关入法国俘虏营,感染疾病,面临饥荒和资金短缺的困境……但困难从不曾使他低头。在行医救人之余,他始终坚持弹巴赫,读歌德,写《文明的哲学》,领悟“敬畏生命”的真理。他还经常奔波于欧洲各大城市,举办他拿手的风琴演奏会,为他的医院募款。

第一次向非洲出发时,巴黎的巴赫学会不忍心使这位音乐天才埋没于非洲丛林里,便赠送史怀哲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这是一台特殊打造足足三吨重的钢琴,它有大风琴(Great)一样的键盘,并附有管风琴式踏板(Pedal)。为了对抗非洲经年潮湿的气候和白蚁,钢琴的表层全部用锌细心镀过。这部构造异常特殊的大乐器,后来陪伴史怀哲在非洲度过半个世纪的岁月。

这位在医学、神学、哲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世纪伟人,我们确实很难了解在他的生命中,究竟哪一样比较重要。当然,史怀哲决心直接献身服务人群的时候,他已经打算放弃其它的三种事业。然而由于上帝的美意,加上他个人坚定的意志力,上帝把四种事业巧妙、和谐地调配在史怀哲一天十六小时的工作时间表里。

五十余年间,在那接近蛮荒的贫穷落后地带,史怀哲为他素不相识,语言不通的非洲人民献上了全部的精力、智慧和爱心,直到他以九十岁高龄在兰巴雷逝世。

年轻时的史怀哲曾这样定义自己的人生:「三十岁以前要把生命献给传教、教书与音乐,要是能达到研究学问和艺术的愿望,那么三十岁以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一个立即服务的方向,把个人奉献给全人类。」

史怀哲虽已辞世四十年,但他仍是全球志愿者们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之一。他以实际行动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不断地鼓舞和感动着许许多多后来的志愿者去追随他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国际上现在许多人还在宣扬和发展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有名的是国际艾伯特?史怀哲组织(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Association)及国际艾伯特. 史怀哲基金会(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Foundation),前者着重于发扬史怀哲的精神,后者着重于继续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

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这位终生思索和爱的行动者。本文是他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说词。若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著作、和事迹,可参考史怀哲官方网站   一、 理清思路、把握主旨(15分钟)

1、破题:我的呼吁——呼吁什么?(内涵)

——为什么呼吁?(原因、背景)

——向谁呼吁?(对象)

以此为线索把握文章思路

1)呼吁什么:提问——首句地位(中心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作者紧接着开始阐述他的核心概念“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对内涵的阐释一直到哪个自然段?(1、2)

提问——作者如何阐述“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分析1、2自然段的内容和层次,出示幻灯)

2)为什么呼吁:主要照应第3自然段(联系二战后的冷战背景)

作者并不是纯理论的探讨尊重生命,而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这恰恰反应了真正的人道主义情怀。

3)向谁呼吁

将首句的“全人类”具体化,针对“普通人”和“国家领袖”两种人展开论述。

2、课文结构划分参考意见:

一、提出尊敬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含义(1-2)

反:反对按等级划分生命,

我要呼吁全人类, 直觉意识层面:

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正: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道德层面: 辨析“善”与“恶”,强调善的信念

二、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3-7)

3、良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之道

4、应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针对普通人)

5-7、反对战争,呼吁和平(针对国家领袖)

二、体会思想,深入探讨(15分钟)

这篇演说词与其说是在讲道理,不如说是在宣扬一种博爱人道的信仰。它不仅以缜密的逻辑、犀利的言辞取胜,更靠作者本人高尚的人格力量,靠执着和真诚感染读者。文中所宣扬的思想,是作者大半生实践与思索的成果,有一些可能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有一些也许是暂时还无法领会的。让我们带着对史怀哲的理解与敬意,努力贴近这样一颗伟大的心灵。请选取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段落或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

三、延伸思考(5分钟)

1、作者提出尊重一切生命,理想色彩很浓,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起来似乎并不容易。我们如何能把尊重生命的伦理和现实生活统一起来呢?(参阅课后练_二)

比如以前看到一位同学的议论文,谴责人类不该吃珍稀动物,不尊重生命。于是有人提出,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吃猪肉呢?难道猪就不是生命吗?2

再比如大学生张华为救一个掉入粪坑的老大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很多人惋惜之余觉得“不值”,到底值不值?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2

2、我们的世界似乎总充满了欺骗、暴力、不平……,因此,很多人信奉“弱肉强食”、“以暴制暴”这样的“真理”。那么,史怀哲提出的“尊重生命的伦理学”能不能得到你的认同?

学生发言讨论。作为随笔话题布置作业。

我的呼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史怀哲的生平事迹,通过学_课文,理解他 "敬畏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2、训练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史怀哲"敬畏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2、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

3、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内容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2

《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_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_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_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_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_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_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_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_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6、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7、学生齐声朗读《劝学》。

8、第一、二段重点字词翻译:

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于:比……更

冰,水为之:形成、凝结(动词)

木直中绳:合乎、结合

輮以为轮:輮以(之)为轮,把它作为

其曲中规:弯度

虽有槁暴:虽,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这样

金就砺则利:就,靠近;利,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明,明达;行,行为;过,过错

9、翻译一、二段:

君子说:学_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_,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10、分论点;

学_的意义:提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1、第三段重点字词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吾尝跂而望矣:远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达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禀赋,资质;异:差别

12、第三段翻译: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

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分论点:

学_的作用:弥补不足。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3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 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 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 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 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_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

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 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4、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a

5、教读词的上阙:

a)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 尽的遐想)。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_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阅读铺叙:

1、导入:、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

明确:忆的是

3、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 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 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 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 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 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 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导入 :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板书课题:

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

二 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

(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扔给学生。)

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

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虑。

1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

4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 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 “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 “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4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30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苦的研究才获得的成果。正如马克思自己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作者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

三 师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下列练_可做引导。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作用。

3第七段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4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

参考答案:

1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2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 “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板书:赞其功

四 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

用下列练_引导。

1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

参考答案:

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3不是,他没有“私敌”。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板书:颂其德

五 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

1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 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后文段,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第二自然段用两个“对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请仔细体味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 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七、作业 :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5

《在桥边》

一、导入

这个学期我们学_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无数像“桥边的老人”一样的无辜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那些经历了战争又有幸能活下来的人,特别是那些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战士,在战后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否有人关注呢?让我们走近伯尔,走进《在桥边》。

二、作者简介

“二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一位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作家,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这段经历为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整体感知

1、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明确: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战争之后(二战之后)

2、“我”是谁?“我”为什么坐在桥边?

明确:猜测——“我”是负伤的战士或百姓。

他们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三、重点研读  [ks5u]

1、对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我”满意吗?为什么?请说出理由。

明确:不满意。

这份工作单调、枯燥、乏味。(找出原文)

“我”虽然对现状不满,但为了生存,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数错,“乱数”,使得数字不准确。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我就用五位数来表示我的慷慨。”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除了因为工作单调、枯燥、乏味,还有其他原因使得作者对这份工作、对自己的生存现状感到不满的吗?

明确:对“他们”的不满。

3、“他们”是谁?“我”为什么对他们感到不满?

明确: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第一段“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他们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即便这些是虚假的数字,他们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图作出些“政绩”,并不真正关心人的生存状况。

4、“我”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那么,“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找出相关语段。

明确:想要爱情。(心爱的姑娘)

5、当心爱的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课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6、师: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讽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比较欢快。

齐读,感受 " 我 " 的欢乐。

7、小结:“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四、齐读课文,感受情节的“摇摆”。

1、在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

2、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3、 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请同学们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是怎样设计的?

明确: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4、 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5、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

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6、小结: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五、主题探究

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明确: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揭示了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小结1: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或小结2: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明确: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b) 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

c) “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

d) 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明确:这些细节的充实,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深切的了解。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 作者通过这个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明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个人实习心得体会反思范文2023-08-21 03:26:40

保安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五篇2023-08-21 18:16:53

优秀银行实习工作个人总结万能版2023-08-19 19:05:54

地铁实习个人心得体会五篇2023-08-22 07:30:53

二年级语文上册名师高效授课教案五篇2023-08-21 03:56:11

学生语文趣味故事指引的教学方案范文2023-08-22 11:56:03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模板2023-08-23 09:00:28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