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设计】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 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
【学法设计】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新课 (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课件显示)
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题解 “论”的文体(课件显示)
分析课文(共22分钟)
教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 (课件显示)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课文 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课件显示,课后完成)
机动时间(5分钟)
课堂注意1学生课前要充分预习,解决字词及课文翻译
2以课文分析为主,翻译为辅。
3使学生明白文学和历史的区别,不要陷入历史史实的纠缠中
【教学媒体设计】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六国论》练习
一、“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二、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三、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填在括号里,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四、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五、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
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
(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2)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六、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给下边加黑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
(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
(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
(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
答案:
一、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二、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三、1.起初;才。2.几乎,差不多;危险。3.事奉(用作动词);事例。4.结交;同,和。
四、1.故事,旧事、前例;在现代汉语中则指文学作品中有叙事性的情节。2.其实,那实际情况,是名词性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副词,有“实在”的意思。3.至于,终于达到某种程度(到了……的结局);现在则作连词用。4.可以,可以凭借,以字单独用作介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连用,有“能够”的意思。
五、1.(3) 2.(2)
六、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3.(1)如果这样。(2)对付。(3)面临。(4)挺身而出。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注释下列多义词
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二、语言运用
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六国论》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韩、魏塞秦之冲 冲:冲击
C.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蔽
D.以阴助其急 阴: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为作者批评六国的错误做法的一组是(3分)
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⑥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读史引发对六国灭亡的思考,借此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六国灭亡皆因它们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B.韩、魏两国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秦国得韩魏则得灭齐楚燕赵之势,齐楚燕赵失韩魏则失保国家之势。
C.第三段列举秦国采用范雎、商鞅先收韩魏的策略的史实,说明商鞅等人明天下之势,暗含对齐楚燕赵四国的批评。
D.第四段通过比喻论证再次指出:不了解天下大势,没有采取厚韩亲魏的策略是六国相继被秦国吞并的原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5分)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5分)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观看北京冬奥会个人感悟最新五篇2023-08-15 12:05:42
教育小学生环保知识的演讲稿五分钟五篇2023-08-25 14:22:12
年终个人工作总结精选五篇2023-08-28 01:41:46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优秀教案2023-08-16 19:48:53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优秀教案2023-08-16 19:48:53
黄鹤楼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8-14 21:59:50
豆腐颂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2023-08-21 14:49:48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