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 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 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 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黄河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习课文。
2.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
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突破:鉴于作者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的背景,深刻把握课文的主旨,最后再通过拓展学习,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播放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学法指导: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一些流行歌曲,我们非常喜欢像《老鼠爱大米》,但有一些老歌,虽年代久远,却富有生命力。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今天,咱们就一起学这样一首老歌《黄》,打开课本256页。
二、黄河本事知多少
说到黄河,我想咱们先回顾一下有关黄河的地理、发源等知识。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她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总长五千四百六十公里。
出示黄河咆哮奔腾的动画看了图片,你能从诗中找出跟你有同感的词语吗?
三、了解背景通文意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
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四、诗海畅游读为先
诗海畅游读为先,而要读好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请看大屏幕,齐读一遍,找出错误的读音。
山巅diǎn、哺pǔ育、澎pén湃、狂澜lán赞zhàn歌、发源yuán、屏嶂zhàng、浊zú流、滋zī长、气魄pò、劈pì成、宛wǎn转
诵读指导: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这首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一)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A、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B、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C、注意适当的停顿、语速。
(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感知品析作评点
(一)自主质疑:(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认真思考,通过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活动:思考交流)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启示):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2、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3、歌词中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
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提出的问题也很关键。接下来我们一起讨论解答。]
(活动:从上述问题入手,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在望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的基础上,对黄河进行赞颂。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我觉得诗歌最后道出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课堂反馈:
1、找出文中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独特特征词语:。
2、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是。
3、诗歌最后两句采用_____修辞方法,起_____作用,表达了__________。
4、诗歌最后一段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原因是。
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的含义。
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这是一个喑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诗中类似于此的比喻还有两个″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结束语: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全班朗读)
六、拓展创新乐无限
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感悟黄河》小报,在班内展评。欣赏《黄河大合唱》。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童区寄传》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文言词语
3.能提出若干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课文大意,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评价任务:
1.正确流利诵读课文。
2.积累文中文言现象,疏通文意。
3.分析区寄形象。
4.探究区寄做法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非常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成的完美结合,强调作家创作上的严肃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参与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过一系列山水游记,总称“永州八记”。后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2.写作背景:《童区寄传》是在柳宗元第二次贬官柳州时所作。这时他再次失意,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政治热情。柳州当时人烟稀少且蛮荒落后,是个民不聊生的地方,且社会非常不平等,许多人被贩卖当奴隶。然而当政者却只顾私利而不顾百姓的痛苦,因此他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区(ōu)郴州(chēn)荛(ráo)
布囊(náng)骇(hài)遽(jù)僮(tóng)
疮(chuāng)惮(dàn)大号(háo)
2.读准节奏
(1)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2)吏/护/还之乡
(3)复/取刃/杀市者
(4)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3.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童/区寄/传
传: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一般只为有声名、有地位的人立传。这篇“传”却是为一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写的。
4.听朗读,正字音,明节奏
三、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通假字
之虚所卖之(“虚”通“墟”)
寄伪儿啼,恐栗(“栗”通“慄”,发抖)
州白大府(“大”通“太”)
2.古今异义
贼易之:易:古:轻视;今:容易
一人去为市市:古:买卖;今:集市
童微伺其睡微:古:偷偷地;今:小
与其杀是僮是:古:这,这个;今:句中表判断的词
3.一词多义
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到,往;后一个“之”,代词,代区寄)
因取刃杀之(代词,指代强盗)
乡之行劫缚者(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吏护还之乡(动词,往)
即藏其尸(立即,马上)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靠近)
幼愿耳(老实)
愿以闻于官(希望)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与“也”构成判断句,无实在意义)
市者良久计曰(相当于“……的人”)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者,……也”,译成“……是……”)
我区氏儿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彼不我恩(即“彼不恩我也”)
(3)省略句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即“少(于)秦武阳二岁”】
留为小吏,不肯【即“”留(之)于小吏,(寄)不肯】
5.词语积累
布囊其口(布,名词用作状语,用布;囊,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捂住”。)
彼不我恩(恩,名词用作动词,好好对待。)
郎诚见完与恩(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完,使完好,保全。)
虽疮手勿惮(疮,名词用作动词,烧伤。)
刺史颜证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赞赏。)
孰若吾得专焉(孰若,哪里比得上;专,一人独占。)
市者良久计(良久,很长时间;计,考虑)
6.句子翻译
(1)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就把绑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一上一下地磨割,终于把绳子割断了。)
(2)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做两个主人的仆人,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的仆人呢?)
四、分析课文内容,概括人物形象。
1.理清故事情节。
(一)记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的经过。
(二)记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的经过。
(三)事件的尾声。
2.区寄能杀掉第一个强盗,你认为是巧合还是他设计好的?为什么?
设计好的。从“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微伺其睡”可看出。
3.在与坏人周旋时,区寄哪个方面是处于劣势?他利用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哪些特点及对手的哪些弱点战胜了强盗?
劣势:年幼体弱,一人对二豪贼,处于被劫持的被动地位。
区寄用伪装孩童胆小害怕和幼稚体弱的特点麻痹敌人,还利用了贼人趋利的弱点。
4.区寄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文章是如何体现的?获救后他又有什么难能可贵的选择?
第一是胆略,超人的胆量,沉着镇定。
第二是智勇双全,不为利所动。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以缚背刃、以利诱敌、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结尾还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他杀死第二个贼人并没有像上次杀了贼人那样急于逃跑,而是大声哭叫,惊动整个集市,要“以闻于官”,让官府认可自己的自卫、自救行为,从而伸张正义,确保自己不再被拐卖。
5.第四节与文章故事似乎无关,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不行。通过强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区寄的机智勇敢,体现区寄的精神震撼力量。
6.从全文看,区寄是一个怎样的人?
区寄遭绑架后,临危不惧,巧妙周旋,智杀二贼,得以自救。他是一个沉着机智、聪明过人、果敢决断、不畏强暴、淳朴可爱、不慕荣利的少年英雄。
五、探究文章主旨
通过,作者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唐代社会黑暗腐败的现象。暴露了当时社会_横行,公然绑架儿童,杀人越货,贩卖人口的黑暗现实,反映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的状况。比如“二豪贼劫持、之墟所卖之、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乡之行劫缚者”等都能体现。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的文学常识,
2、了解文章故事情节,能用连贯的话复述,理解写作思路。
3、培养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4、理解童话主题,引导学生做一个纯洁无私的人。
教学重点:
1、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3、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1、深刻理解童话的主旨,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感知课文情节 分角色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阅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用第三人称以其他人的口吻概括,用第一人称以骗子的口吻概括。
2、根据学生的讲述,理清故事情节: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展新装--揭新装--议新装
(引子) (开端) ( 发展) (高潮) (结局)
三、分角色朗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发挥想像给故事续写一个别致的结尾。
皇帝的新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主题 引导学生敢说真话,做一个纯洁无私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人钓过鱼?那你们觉得钓鱼要有些什么技巧呢?(生答,略)老师可还没你们有经验呢,不过我可知道,鱼钩上挂着的,必然是鱼儿爱吃的饵。那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的内容,像不像钓鱼呢?
是谁在钓鱼?他想钓哪条鱼?用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诱饵呢?(新衣,特别的新衣: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它)那么面对这个特别的诱饵,皇帝,大臣们是怎样的表现呢?
二、读读议议探主题
1、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面对新装皇帝大臣们表现的语句,勾画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
皇帝:
a、“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但...比较妥当。--自信而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形象。
b、“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心理活动:极度的恐慌 语言描写:称赞美丽 突出皇帝的虚伪 卑鄙
c、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自欺欺人的丑态
d、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外强中干
面对新装,皇帝是如此虚伪而愚蠢,他的臣子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文中重点说了几位大臣?(两位)把你们找到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
作者在说到这两位大臣的时候,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是什么?(诚实)而他们的表现是不是诚实的呢?作者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意思?(讽刺官员的卑鄙无耻 也体现皇帝的愚蠢昏庸)
除了皇帝大臣们上了骗子的钩,还有什么人也上当了呢?(老百姓)
同学们,精美无比的新衣,不过是骗子的一个并不存在的诱饵,为什么从皇帝到大臣,到老百姓都不敢说看不见?(讨论)请大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皇帝:虚伪,要维护自己的权威
大臣:虚伪,怕丢掉官职
老百姓:怕触怒皇帝,为安全考虑,怕人说自己愚蠢
其实他们之所以说假话,说到底是他们的虚伪,他们的私心,有官职的怕丢掉官职,为了保住自己现有的利益,不惜撒谎,没官职的怕被人说愚蠢。他们的虚伪与自私自利让他们不敢说真话。
举国上下都弥漫着谎言,可就在皇帝光着身子游行的时候,是谁站出来,大胆的说出了真话?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穿真相?文章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呢?(讨论)
(用小孩子的纯真无邪与皇帝大臣的虚伪做对比 无情揭露反动统治者的愚蠢虚伪,同时也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无邪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皇帝:
虚伪 自私自利--揭露 讽刺
大臣:
小孩子:纯真 无私无畏--赞扬 鼓励
三、想想说说明做人
同学们,在这个故事里,皇帝大臣以及百姓都因为自己的私心而不惜撒谎,虚伪的成人与纯真无私的小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在笑过之后又不仅引起深思,如果我们自己当时也在人群中,你会不会像小孩子那样站出来,说真话呢?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又是如何对待诚实做人这个问题的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种情况,设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你会怎么做?
1、要好的朋友考试时作弊,你敢对老师说真话吗?
2、面对校园不文明现象(打架、骂人、乱扔垃圾等)你会怎么做?
3、写作文时,你能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吗?
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与同桌交流。
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不管你持哪种意见,至少在此时,你是勇敢的,你是诚实的,老师都要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
的确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有时还会付出代价。可是我们每一个人肯定都不会想生活在一个自私自利虚伪的环境里,那么就从我们自己做起吧,如果人人都有一颗纯真无私的心,相信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精彩,我们的世界也必将更加美丽。这肯定也是作者所希望的。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生命在于运动演讲稿模板五篇2023-08-27 13:44:32
人事经理工作总结范文10篇2023-08-26 15:12:00
五年级上册语文年度教学计划2023-08-25 18:31:49
五年级上册语文年度教学计划2023-08-24 15:35:42
初一新课标语文名师指导教案2023-08-11 01:35:34
西师版新编四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教案五篇2023-08-23 19:45:16
高中教师资格思想政治练习题及答案2023-08-23 14:54:40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