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言,品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作者在描写中穿插的议论和评价,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2.揣摩、品味语言,赏析比喻、夸张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描写时穿插的议论和评价性语言,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紧扣文本,赏析借鉴;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生好奇之心
(一)在世界文学,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读者尊称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莎士比亚,同学们知道另外一位是谁吗?
学生回答。明确:“托翁”——列夫·托尔斯泰
(二)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同学们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师补充: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设疑:托尔斯泰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才和他的身份与地位相称?这可能是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撰写的人物传记《托尔斯泰》的部分章节,去近距离观察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做过多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所想,为下面的学习作心理铺垫。)
二、自读课文,识传主之形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从那些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明确:文章分别从须发、面部轮廓、面部表情、眼睛等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归纳概况,抓住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做批注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四)试着用“托尔斯泰是一个的人”句式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示例:须发浓密,面部粗鄙,表情蒙昧阴沉,目光犀利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入,主要是为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抓关键性形容词的方法准确把握。同时,教师要适时板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对比分析,赏构思之奇
(一)引导学生发现、思考: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托尔斯泰其他面部特征与写眼睛特征的词语各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属于贬义词系列,用语“刻薄”;后者属于褒义词系列,极尽赞美。
(二)引导学生再思考:先贬抑再赞美,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眼睛和目光的特点,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而要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除了先抑后扬,文章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第5段),通过写来访者者的心理落差,侧面表现托尔斯泰面目丑陋。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
作为一篇重在写人物外貌的作品,它与同学们阅读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设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
二、浏览课文,自主发现
明确:多角度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描写时,作者加进了大量评价性语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发现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和作文经验,特别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议论性语言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本文语言特点。)
三、再读课文,品语言之美
(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张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示例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生动形象。
明确: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又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之美。学生对那些一望而知的夸张、比喻句及其表达效果可能得心应手,但对于写眼睛部分的则可能存在表面化的肤浅理解,教师要重点引导。)
(二)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分析其作用。
示例:“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全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
明确:议论性的评价语对于揭示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到为止,却又一语中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和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不能脱离文本空洞抽象地概括,而应抓住关键句,适当结合人物生平加以分析。)
四、总结梳理
学生梳理本课所学,总结归纳。
示例:第一,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第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第三,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凸显人物外貌特点。第四,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一课一得,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中去。)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满井游记》
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习这篇小口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燕(yān)地寒飞沙走砾(lì) 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倩(qiàn)女 髻(jì)鬟(huán)
花朝(zhao)节乍(zà)明脱笼之鹄(hu)
出于匣(xiá)始掠(lüè) 浅鬣(liè)
披风(pī)泉而茗(mín)者 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ǎn)者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写河的小峦;②写柳条麦苗;③写游人;④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习: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2题。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美丽的颜色》
对于传记类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传记的特点,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适度想象等,已经形成基本认识。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揣摩品味,体会情感;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
一、我知道:印象中的居里夫人
(一)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把这句话用在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那么,关于居里夫人,同学们了解多少?
(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居里夫人科研和生活的资料或小故事。
(三)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些资料或小故事,用“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评价居里夫人?
学生自由回答。
(四)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为自己的母亲所写的传记《居里夫人传》的节选部分,看看她笔下的居里夫人形象和我们印象中的居里夫人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传主、文章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必做过多过高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为下面的学习做心理铺垫。)
二、我印证:文章中的居里夫人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能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或个人品质的句子。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示例: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例如文章第9—11段写居里夫人选择男人的职务,她的工作虽然艰辛,但她一直坚持往下做,可见她对科学的热爱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打破固定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件印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既引导学生重新关注文本,加深对课文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我发现:多角度的表现手法
(一)教师置疑:一般的传记作品都是由作者对传主进行客观地叙述,但是在本文中,却有多处由居里夫人自己来说,如文章第5、6、11、14、15段引用的居里夫人的信札、日记,这是否合理?
(二)学生朗读上述段落,小组讨论。
(三)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和日记中的话,既为读者补充了未知的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使人如临其境,仿佛随传主回到了历史现场。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理解文中大量引用传主自己信札和日记中的话的作用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结论,而要引导学生先读再思,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四)除了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日记,文章还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如第2、3段),通过写棚屋的简陋和条件的艰苦,侧面表现居里夫人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正面描写(如欣赏“美丽的颜色”部分),写出了居里夫人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的谦逊、低调。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特点,而非单一的以事写人、正面描写。)
四、我品味:含义隽永的语言
(一)师:文章在正面描写居里夫妇想象、欣赏“美丽的颜色”时,语言特别有味道,人物形象和场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是全文的华彩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二)学生朗读,注意重读、语速、标点符号。
①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②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③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④“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
(三)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美读课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师要做好示范。)
(四)赏析课文标题“美丽的颜色”的含义。
明确:“美丽的颜色”既是指镭的颜色,也比喻居里夫妇对待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4
《海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海燕的形象。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象征意义,理解环境描写及对比手法的作用。
4、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对比、衬托、象征等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设想: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时,我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感知海燕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从中体验并学习这种精神,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教学模式
朗读——赏析——探究——拓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乐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
二、走近作家作品。
1、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在预习中收集到的作家作品知识。
2、生交流
3、师出示幻灯
4、小结:伟大的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写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 整体感知
听课文范读录音,区分活动场景。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春天的旋律》的尾章,听课文范读录音。
要求: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生:(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师:打开书找找海面景象在哪几个段变化?
生:(回答后点出幻灯片)
四、 赏析艺术形象。
1、师:既然你们了解了暴风雨有个渐次逼近的过程,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我认为,朗读时,语气应该有所变化。
生:应由低沉、缓慢,逐渐过渡到热烈激昂,这可以表现暴风雨从酝酿到逼近到即将爆发的过程和气势。
2、师:说得很好。就是要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展示一下我们的朗读,好吗?
生:好!
师:分组朗读,一大组第一幅画面,二大组第二幅画面,最后一部分全班一起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个别指导: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在飞翔。”中“高傲”要重读,语速要快一些。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更猛烈”要重读。(指导后可以让学生再读第一段和最后一部分)
3、师:通过听读朗读,同学们脑海一定出现了海燕的形象。现在请小组讨论: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方法:找出相应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并分析它表现了海燕什么形象?
生: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以比喻的手法,从行动角度写,表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和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师:很好。读得不错,还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海燕的形象。
生:示例二:第二、三段。
(第2段先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第三自然段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生:示例三:第九、十段。
(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师:太好了!有分析还有比较。和哪些自然段的在作比较?
生齐:一二自然段里的词
生:我找到的是四、五、六自然段写其他海鸟的,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师:对!写他们的目的就是什么?
生:和海燕形成对比。
生:示例三:文章的最后三段。
(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师:非常好,在俄文中,“海燕”本来就有“暴风雨的报信者”或“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的意思。
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完成板书)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渴望战斗并且勇于献身的战斗者的形象)
五、 探讨象征意义。
1. 师:结合时代背景,想想文章写的仅仅是海燕吗?
生齐:不是
师:那么这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渴望战斗并且勇于献身的战斗者的形象具体是指什么呢?
生:俄国大革命前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师:很好。说明这个同学预习的时候查阅了资料。
师:明明写的是海燕,实际上写的却是俄国大革命前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象征。
师:既然海燕有象征意义,那么讨论:本文的“暴风雨”、“大海”、“乌云”、“狂风”、“闪电”、 “海鸥”、“海鸭”、“企鹅”等事物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生: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生: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生:“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生: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师:很好。说了象征意义,还说到了环境对海燕形象起的烘托作用。
生: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师:非常好。这个同学还说到了文中事情的象征意义,看来你下来查阅背景一定下了功夫。请继续努力。
师小结:同学们对象征意义的理解都非常准确,除了大家预习很认真外,还有个原因:本文象征的主客体(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可谓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我们无需借助更多的想象,就能透过这些客观事物的描写发现作者隐藏于纸背的真实意图。这就是我们写作时应该学习的地方。
六:课外拓展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方法:先三分钟课内练笔,后小组交流,最后班上展示几个好的)
小结: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七、课后作业(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就是更好的走近高尔基,请继续阅读)
阅读高尔基的作品《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虽说一年级名著导读中已经要求,肯定还有没读完的。)
总结: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干渠到海燕那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诗理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5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㈡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运用归纳法,小组共同完成重点词汇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或提交小组学习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四、在创作中,拓展提高
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活学活用,创作现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设想你是富春江的导游,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数最多者获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课堂实录片段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师:这篇小品文清丽脱俗,可圈可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读品读,看看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妙法使美景跃然纸上?
生:仔细品读
师(提示引导):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小组讨论交流。
生:展开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看,作者到底用了哪些方法来描绘景物的?
生(1):我个人认为,原文的字词精致,富有表现力。
师(鼓励地):很好,能具体举例说说吗?
生(1):比如说“天山共色”,“共色”两字不仅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还暗含着形体感,让人仿佛眼前就现出:青青的山霭渐渐消逝,溶入蓝蓝的天空,慢慢合为一体……这境界是多么悠远又阔大。
师(感慨地):说得真好!“共色”两个字就仿佛在我们眼前拉开了一幅画,可见作者用字多么精致。同样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还有吗?
生(2):还有,像“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人的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生(3):我也很有同感,读着读着就不禁想起一些很美的诗词。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会想起《三峡》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就会想起“疏梅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很美。
师:(赞赏地)__同学分析的太棒了。除了字词富有表现力,具有画面感外,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启发地)比如写景的角度、方法、修辞的运用……
生(4)(举手):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样文章显得更生动形象。
师(点头):能具体说说吗?
生(4):对偶到处都是。还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是比喻;“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是拟人。
生(5):我们小组认为写景角度的变化,也是一个好方法。分别从颜色、形状、声音各个角度进行描述。
生(6):还有情景交融。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想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心迹,很有陶渊明的味道。我想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景色才有一种澄澈透明的美。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伟大呀,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我想请教一下,你说,在这短短百余字的短文中,作者写了水、鱼、树、鸟、蝉等等这么多事物,为什么却没给人凌乱、堆砌的感觉呢?
生(7):是因为结构安排得好,思路很清晰。这一点刚才我就提出过,但他们(指小组其他成员)否决了。
师(惊奇地):为什么呢?
生(7):他们认为景写得美,写得好与结构没有关系。
师(转头问):大家认为呢?
生(8):肯定有关系。就像画画一样,如果没有构思好,这里画一笔,那里画一笔,就算每一笔都很好,也不会是一部好作品。
师:对,平常我们写作文不也有这方面的要求的吗?那,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这结构如何个好法。
(教师与同学一起分析,共同完成板书)
师生(分析):第一段,总述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全景,总领全篇。
第二段展现“水之异”。“水皆缥碧……直视无碍”描绘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绘水之急。
第三段展现“山之奇”。“夹岸高山……千百成峰”,用树之奇衬山之势,写出了山的峻峭;“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山之声的美妙;“横柯上蔽……有时见日”,从视觉的角度,在光与影中展现山之色。
全文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小组竞赛,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赞赏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点评
这个教学片断的重点把握比较准确——即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从教学实录中看,授课教师基本上是落实了自己的教学设想,特别是对文章语言的品读,可以看出教师对文章的钻研和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也可以看出学生活跃的思维。但从案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及“教学反思”的后两点上看,似乎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致的美文,上这样的课,把“合作学习”和“口语交际”“写作”等内容都拢进来,是否必要?建议“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会计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五篇2023-08-25 23:10:02
读书是一种享受的演讲稿五篇2023-08-15 13:55:46
10篇做幼儿教师心得感悟2023-08-25 21:16:15
会计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五篇2023-08-22 12:35:11
小学语文人教二年级下教学设计范文2023-08-19 11:39:53
小学四年语文田园诗情教学设计五篇2023-08-18 11:12:51
语文重点课文知识的学法设计模板2023-08-16 07:48:03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