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二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
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同学默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思考以下问题:
问1:本文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
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三、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
2、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语文高二教学设计2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总体思路和“线索”
二、具体分析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三部分)
(一)分析第一第二部分(听音频朗读)
提问回答上节课作业:“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提示原因: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问1: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问2:分别提到了哪两种人?
真的猛士:“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勇敢直面残酷的现实,自觉承受人间的“哀痛”,主动选择生命的沉重,英勇清醒、永不回避。
庸人: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不奋起反抗、斗争,客观上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
问3: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
问4:“哀痛者”“幸福者”的含义?
哀痛者:为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
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地斗争,为人民谋福利为最大幸福。
问5:找出文中的三处“必要”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三处必要的含义?
三个“必要”(写作缘起):
1纪念死者。
2要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
3为了使庸人勿忘,要人们牢记教训。
问6.课文从第三部分才正式进入记念部分,那么一、二两部分可否去掉?
不可去掉,因为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这样的内容:
(1)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哪三种人?
(2)说明两周以来三种不同的人的动态:
(3)表明自己悲愤的感情。
(二)分析第三部分:回忆认识过程
1、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师板书:
2.为何反复强调“微笑、温和”?
反衬敌人的凶残,流言家的卑劣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语文高二教学设计3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以此导入这节课的内容
(一) 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段政府反诬她们为“”,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二)齐读第四节进行分析:抒写惊愕、义愤
1.作者为什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作者写“始终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请愿,却无端在执政府前中弹、喋血、死掉,表现出作者对此毫无准备,反衬反动势力的凶残出人意料。
2、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
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四)分析第五部分:叙述遇难过程
1. 设置四个的问题,给学生5分钟自读。
①为何详写?②断句的作用?③“欣然”? 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④微笑共提到几次?有什么作用?
生答,师逐一落实。
①为何详写?
——突出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无耻(根本不是“”)
②断句的作用?
——悲愤。将内心的悲愤感情在文字形式上很好地表达出来。
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
——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④微笑共提到几次?作用?
——反衬出段政府的凶残
2. 理解句子
①“当三个女子……抹杀了”
先歌颂女子的伟大。
再用反语,辛辣的讽刺,着重强调这一次暴行的残暴无耻远远超过了以前。不管如何掩饰,“几缕血痕”使他们的暴行昭然于天下!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 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如何理解。
白描手法:细致逼真,惊心动魄。刻画出反动派丑恶、猖狂的嘴脸。
(五)分析第六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意义
1. 提到了哪两种人?有什么含义?
生答,师小结,出示:
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与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根本的区别,liuxue86.com但是他们对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谈资。
有恶意的闲人:反动文人,为了掩盖统治者的罪行竟无耻地制造流言。
2、怎样理解“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六)分析第七部分:热情讴歌赞颂
1.“中国人”?是指什么 人?
2.区别“竟会”“竟至”竟能”
同:强调出乎意料
异:竟会:不赞成
竟至:不赞成(谴责更深)
竟能:赞扬
1. 区别“苟活者”、“真的猛士”。
苟活者: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有走向斗争的可能。
真的猛士——3·18惨案中的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巨大的鼓舞力量
3.“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七)、总结全文
1、课文结构:
前两节:犹如序曲
当中三节:纪念主体
后两节:犹如尾声(回应开头)
2、线索:强烈的悲愤之情,一以贯之。
补充许广平:“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许广平
[教师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狠揭烂疮喜笑怒骂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2. 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语文高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掌握作者写作手法等
(2) 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⑵ 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⑵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1、借鉴写法特征。2、发掘文章的反思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
板书【小狗包弟——巴金】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在“三一八惨案”的掀起的时代浪潮中,聆听一个知识分子怀着热血良知向沉睡的中国发出的呼号。“长歌当哭”,逝去的时代为我们留下的,是“真的猛士”的不朽丰碑,而我们从中获得的,是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正视淋漓鲜血的斗志。
今天,我们将继续本单元对写人记事散文的学习。你们即将翻开的这篇课文,也是怀念老友,却更像一篇呼号,它来自和平年代,却写满动荡的人才之殇;它饱含深情,怀念的笔触里却承载了满纸心酸。下面我们走进《小狗包弟》,看作者巴金老先生提起自己十三年前的“挚友”包弟又是怎样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2页。
二、课文分析
早自习大家已经初读过过课文,在预习时我要求大家完成这样几个任务:
【ppt翻到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词注音(链接到“温故知新”)请大家查漏补缺、温故知新(教师对关键的字词需要加以强调和范读)
划分全文结构
找出本文的“文眼”
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明确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简短的为我们谈一下本文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本文的作者是?(巴金)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我们笔记本上的巴金先生后面必然被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原名、主要代表作品
【放PPT】请大家注意巴金的几个代表作品名称。)【板书巴金】
套用托尔斯泰评价卢梭的话“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巴金先生,我们经常会用到“中国的良心”这几个字,生命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巴金,他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从文学史书中走向我们的课本,在他深刻的自省中,巴金老先生却在一只小狗面前显得不那么“光彩”,下面有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小狗包弟呢?
【板书包弟】初读课文,我们的小主人公给你留下的是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回答出大概的印象后,教师进一步追问,让其举例证明,学生往往会忽视侧面描写,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强调。
正面描写:
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可爱。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可爱、聪明。
侧面描写:
第3自然段写日本女作家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可爱。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有情义、通人性。
一个是敦厚真诚的老人,一个是天真可爱通人性的小狗,养宠物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本诗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包弟和巴金先生的相聚与分离却被打上浓重的时代阴影,我们刚刚说到,巴金老先生在小狗包弟面前显得不那么“光彩”,这个小狗在文中的遭遇是不可分离的。这就回到了预习课文时我给大家提出的问题,巴金先生和包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按照本文叙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分组,依次告诉我:【板书横坐标】
开端(2自然段)── 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 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 一朝痛别。
尾声(10~13自然段)── 真心忏悔。
引子(1自然段)──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最后出现)
下面我们请全班同学按照本文的叙事线索分为四个小组,分小组品读文中作者和包弟的情感发展线索,注意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关键词:第一小组负责文章中的开端:第二小组则负责文章的“发展”,研究“我”和包弟的“七年相处”,第三小组则品读文中“一朝痛别”的部分;第四小组看看巴金老先生是如何“真心忏悔”的。下面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请你们在品读课文的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待会儿可以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陈述。
(十分钟后):
学生分组起来分析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初步总结同时播放相应的PPT,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对于以下问题是需要进一步追问和明确的:
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要对小狗的来历做细致的介绍?(为下文小狗的“出身”问题做铺垫);第一部分的情感可概括为“和你在一起”;
第二部分的情感可以概括为“和你在一起”;
第三部分情感概括为“大难临头”,注意:“为什么包弟这么可爱的一只小狗在当时却没有人愿意收养?”明确当时环境的动乱和情况的特殊;
结局:一朝痛别: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下一位同学回答:轻松、沉重、自责。
⑴ 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⑵ 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⑶ 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自责的表现又是什么?
“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推荐一名成员来为大家朗读文章的第十段,注意读出作者前后的情感变化。(教师适当点评)
尾声:可概括为“没有我的日子里”,作者包含歉意,进行沉痛的自我剖析。
(情感线索至此梳理完毕)
在梳理完作者情感线索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与故事的情节发展紧密结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一个坐标轴
语文高二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㈠目标与任务:
1.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和布局
2.探讨文本的思想情感的现实意义
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2.探究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认识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3.勇于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导入:
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这就是“”。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作家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三.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字词,并注音下列加点字词。
舔舐 作揖 租赁 叱骂 解剖 堕落 舐犊情深 缉毒 修葺 编辑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银行员工工作成果个人总结万能版2023-08-15 20:08:13
永恒的父亲节初中作文五篇2023-08-20 11:57:24
大学军训个人心得感悟范文1000字10篇2023-08-25 10:59:36
幼儿数学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023-08-20 04:06:52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目标教学设计五篇2023-08-14 00:41:28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案例2023-08-21 11:28:07
神奇的极光高一上册语文教案2023-08-27 04:15:46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