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甘地被刺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2023-08-23 19:39:42 文/秦风学老师 语文学文网www.xuewenya.com

《甘地被刺》教案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学习写作新闻报道的方法;

2、分析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甘地生平事迹简介。

甘地是在公元一八六七年十月二日诞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达。他小时候就有做过一些坏事,如:偷父母的钱去买烟,偷偷的抽烟、跟朋友在河边、餐馆偷吃羊肉,回家就吃不下饭,欺骗母亲、偷刮哥哥的金镯子拿去卖(因为向哥哥借钱在外游玩,还不出钱来,把镯子的一小部份刮掉、卖掉,再还给哥哥钱)他始终不敢向父亲承认他所犯下的过错,甘地打算把他犯下的所有罪过都写在一张纸上,愿意接受父亲的惩罚,当时甘地的爸爸刚好也在生病当中,看过之后,很难过,就病重去世了。甘地非常伤心,发誓绝对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

甘地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念书,但是念得并不顺利,所以决定到英国留学,攻读法律,后来考上了律师资格。回故乡后,甘地的母亲已去世很久,大儿子也长大了。之后,朋友邀他一起去南非。后来,甘地回到印度,预备将家人接往南非,他也写成了一本「绿册子」,在一三年的五月,甘地领导南非印侨反抗白人压迫,也有在印度各地演说过、建造了一个修道院-真理修道院,在一九四四年,甘地的妻子卡丝蒂白因气管炎而去世。

后来尼赫鲁成立临时政府。回教联盟却坚持自组巴基斯坦国,国内暴乱四起。甘地四处抚慰难民受创的心。一九四八年的一月三十日,印度副总理又带来了政府的难题来请教甘地,黄昏五点多中,甘地结束了与副总理的谈话,赶着去主持他最后一场祈祷会,但是因迟到的关系,而被枪杀,当场死亡。

甘地本性节俭,关怀千千万万受苦的众生,想到连换洗衣物都没有的农民在他的面前,一丝一缕、一口粮、一枝笔,都成了奢侈的珍宝,谨慎的节用着。甘地抨击把知识与劳力分为两极的观念。他鼓励劳动,不管在南非的农场、印度的修道院、英皇的监狱中,他并未减免自己清洁环境的工作。

他为修道院的孩子订制桌椅、编织草鞋、纺纱织布,同时也带领印度三亿人民争取民族自由。劳心者不该因治理而不服务,劳动也不是专属劳工的天职。甘地对生命充满无私的爱,他爱受苦的贱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挑战种族制度,唤起印度人公平的对待自己的同胞。他爱敌人误入歧途的灵魂,深信人人具有善性,他要引出人心中的善性,使双方互信互爱。他也爱纯洁的孩子,总是挪出时间和修道院里的儿童玩。

最后,甘地虽然无法拯救他的人民,他心爱的国家分裂了,他关爱的农民依旧贫穷,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甘地小时候虽然曾犯许多错误,但他勇于认错、改过自新的意志力,令人敬佩,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我也很佩服甘地关怀别人的精神,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自我,都快失去“关爱”他人的心了,大部分的人一点都不懂得礼让对方,整个城市好像变成了一个“黑社会”,如果大家都很有爱心,有困难时,互相帮助,有礼貌、守规矩,那岂不是完美无缺了吗?真希望我的愿望能实现。)

二、背景材料

1893年4月,甘地为处理一起债务纠纷来到南非,在那里参加了当地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南非的21年中,他把印度教毗湿奴派的仁爱、素食、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并受梭伦、托尔斯泰、鲁斯金著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领导在南非的印度侨民展开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黑色法案”和《亚洲人登记条例》的斗争,其间,他曾三次被捕入狱,但最终迫使官方作出了让步,非暴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当时他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1919年,面对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开创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1922年2月,乔里乔拉发生农民暴力反抗事件,甘地认为这越出了他所规定的范围,因而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但英国殖民政府还是逮捕了他,并判了6年徒刑。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两年后因病提前获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第二天,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逮捕,由此触发了全国性大骚动。活动遭到当局的暴力镇压。为抗议政府暴行,1943年2月10日起,甘地绝食三周,终于使被捕者获释。

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已78岁。距此5个多月之后,这位老人遇刺身亡,他的尸体按印度传统方式进行了火化。终年78岁。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是篇事件消息,消息的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联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说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哪里?

导语(第1自然段):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惊恐。

主体(第2---第15自然段):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

结尾(第16段):甘地被刺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反应。

2、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那么这个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人物:甘地。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

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进一步读完全篇。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3、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新闻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其特点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自然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自然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尾(16自然段)。

四、重点难点探究:

1、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莫罕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被刺后,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大街,悼念他们的领袖。消息传到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人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

2、甘地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

他主张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1942年,他相信独立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被一年轻印度教徒枪杀。

3、怎么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义?

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他用这种绝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况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4、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5、甘地在印度人们的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甘地,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运动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为民族独立事业而进行的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五、比较阅读

试将此文与“神五”新闻进行比较阅读,品味中外记者消息报道的不同。

1、外国记者撰写的消息报道与中国记者撰写的消息报道不尽相同。外国记者讲究生动灵活,形式创新,不太拘泥于固有的格式和套路。

2、国内的新闻以写人为主,国外的新闻大都以写事为主。同样是写重大事件,其表达的角度、作者的情感的投入、信息量也不尽相同。

六、小结全文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虽然孟买等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叙手法,扣人心弦。

《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特别是导语、主体、结构等;

2、 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新闻语言;

教学方法:

发现、品读、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在这旖旎的春光中我们一起打开一扇新闻的窗口;请大家翻开课本51页,投影“甘地被刺”(板书);

齐读注解①;我们一起来感受“百年好新闻”好在哪里。(板书)

一、说一说

⑴甘地的主要经历;

⑵新闻要素及有关特点;

学生课前搜集、发现有关资料,课堂展示;(分组展示)

学生举手,请两位同学到讲台说一说;

⑶在此基础上,请同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①本文的结构;②本消息的要素;③本文的写法;

(提醒同学们边读边划一划体现要素的词语、句子,轻声读出来)

明确:文章第1段是这则消息的导语,它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中心,便于读者迅速、及时地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并引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投影)

2—16段是消息的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导语先写出最重要的事实.主体再对事实进行展开,具体客观的写出事情的真相,以事实揭示事件的社会价值. (投影)这则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投影)

老师:从结构、写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讲究了什么?同学们议论,老师板书、投影,

讲究布局谋篇;

二、读一读

1、课文怎样描写甘地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哪些语段?读一读,请学生读出来。)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点拨)

学生甲:多年苦行,经常绝食;双手加额,宽恕凶手

衰弱不堪的身躯 ;爱穿土布印度袍

他说:“你来晚了”

学生乙:如春风野火,人们像潮水

老师:说的好,作者这样写甘地,运用了些什么写法呢?

学生:行为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老师:这也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老师: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朴素、艰苦,胸怀宽广;

老师:对,从中可看出,甘地是一位为了民族独立,艰苦卓绝,殚精竭虑,胸怀宽广,不屈不挠,视死如归,赢得广大人民热爱和景仰的“圣雄”。(投影)

老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好在,注重细节和场景描写;(投影、板书)

2、全班齐读第1段;

甘地今天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甘地刚被刺,孟买就爆发了骚乱.

学生读,老师:嵌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这样的主观抒情句子,效果如何?

老师:新闻开头的括号里的是什么?学生:是电头;

老师:需不需要读呢?学生明确要读;

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

学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痛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时刻!是抒情句;

老师:对,这样的语句煽情,主观,削弱了表达的力量;但注意到,在客观描写中隐含了作者的感情倾向,譬如:

请同学们朗读“噩耗使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议一议: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换成“全国上下”、“悲痛欲绝”,哪种效果好?为什么?

老师:“举国”是用在什么场合?如:举世无双、举国欢腾;“悲恸”与“悲痛”,哪个程度更深?“恸”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国”是书面语;“恸”有“大哭”的意思,表明很悲伤;

老师:不错,书面语的运用,行文更典雅、凝练、简洁、准确,“悲恸”程度更深,感染力更强,更准确;

3、 请女生读第2段;

这位被人民尊奉为“印度的伟大灵魂”的领袖,于当日下午5时45分(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在他16岁孙女玛妮怀中死去,享年78岁。(投影)

老师:“(即美国东部时间早上7时15分)”,表明作者是哪里人?

学生:美国人;

老师:好,我们再看一段文字,体会为什么要具体到“分”?

老师深情读: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投影)

学生:表明历史性的时间;

老师:是的,这段文字具体到分,是对时间的精确叙述,表明事件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说明消息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了文字的凝重感;

4、 男生读

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 (第6段)

老师:我们看到这段文字是写甘地被刺中的具体过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学生:用了动词,并且是不同的动词运用;

老师:对,“射穿”、 “命中” 、 “击穿” 、“射透”,几个动词的变换运用,达到表述准确简洁而不呆板的客观性效果;客观带来了真实,强化感染力;(投影)

老师:我们可以看出好新闻好在,叙述客观,准确(投影、板书)

5、(先请一名女生个别读)在夜幕和迅速堆积的忧伤所笼罩的新德里,这个消息使人们走上街头.他们缓缓地迈着步子走上大街,离开摩肩接踵的市场,在波拉宫会合了.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那里,有的小声抽泣,有的号啕大哭,有人设法从高墙上爬过去,希望最后看一眼这位圣雄.(第13段)

老师:她读的好不好?

大多数学生:好;

(一两个学生回答说不好;请其中一个学生来读),老师:你认为怎样读才读的好呢?

学生:要读慢一点,感情才更好地表达;请该同学读;

读完后,学生鼓掌

老师: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描写,有排比的修辞运用;

老师:好,描写的手法,我们看“走上”、“迈着”、“离开”、“会合”、“抽泣”、“号啕大哭”等动词的准确运用强化了场景的描写,同时,“夜幕”、“堆积的忧伤”运用比喻、移用的修辞方法,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具体可感;

老师比较:“在月光…笼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夜“比做“幕”更沉更重;“忧伤”“堆积”,抽象变为具体、形象;

“有的,有的,有人…”,排比铺述场景;

老师: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表达了人们悲伤的感情;

老师:回答的好!这一切充分表达了人们失去甘地后内心悲恸的感情;从而激发了读者的情感。

全班再齐读这一段;

老师:这段文字美不美?

学生:美,沉重的美;

老师:是的,从中我们看出好新闻好在,行文优美;(投影、板书)

三、议一议

老师:现在我们来看,好新闻好在哪里?

(投影)

讲究谋篇布局

注重细节和场景

叙述客观、准确

行文优美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甘地被刺》,来进一步体会好新闻的好;

全班齐读;

下课。

《甘地被刺》教学反思

9月17日我在高二(6)班上了一节组内自评课,课题是《甘地被刺》,教学时间为40分钟。《甘地被刺》是一则消息,报道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从内容上看,文章似乎并无艰深难懂之处,可供学生咀嚼的“教学空白”也仿佛寥寥无几。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充分发掘《甘地被刺》的文本价值,我的做法是从教学细节入手追求实效性。

以激情导入为兴奋点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不太重视导入语的设计,他们习惯于直接进入正题。这样做的确省时省力,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我在讲读《甘地被刺》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作为导入语:历史的发展往往会伴随着流血牺牲,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而两度罢相;谭嗣同为了百日维新,而杀身成仁;小平同志为了坚持真理,而三起三落;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农奴制,而暗箭难防;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甘地为了民族独立,而惨遭毒手。今天让我们走近甘地,了解一下这位“圣雄”被刺的真相。这段导入语用排比的手法将历史上几位伟人的相似经历联系起来,既暗示了甘地的历史贡献,又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给学生以振聋发聩之感。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很快便转移到文本上来。

以解读标题为切入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事件的标题往往会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甘地被刺本身就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学生在第一眼接触这个标题时肯定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第一眼接触这个标题时头脑会闪现出什么样的疑问?学生马上像炸开了锅,有的关注凶手是谁,有的关注被刺原因,有的关注被刺时间,有的关注被刺地点,有的关注被刺经过,还有的关注被刺时的遗言和被刺后的社会反应。我将这些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因此他们在阅读文本时比平日认真了许多,积极了许多。这样不仅刺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可谓一箭双雕。

以词语落实为“双基”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上公开课,很多老师都不太重视词语教学。他们认为词语教学一来浪费时间,费力不讨好;二来扫除语言障碍似乎显得太小儿科。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学生语文基础的现状便会发现语音字形一直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解决这一问题我想除了单纯依靠学生的课外积累之外,课内积累也不容忽视,因为考试中涉及到的词语大都出自课文。细读《甘地被刺》一文便会发现文中很多词语在高考试题中均有所体现,比如易混同音词“悲痛”与“悲恸”、“爆发”与“暴发”、“流传”与“留传”,成语有“顶礼膜拜”、“忧心忡忡”、“摩肩接踵”等,多音字有“一刹那”的“刹”字,易书写错误的字有“噩耗”的“噩”字。如果我们每一篇课文都能像这样去落实词语,那么三年下来学生字词积累的数量应该是相当可观的,进入高三系统复习时也不必耗费大量时间“另起炉灶”。

以板书设计为突破点

好的板书不仅条理清晰,便于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文章内容,而且具有启发性,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重难点。《甘地被刺》一文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新闻的常见结构,把握新闻的“六要素”,难点是理解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该板书学生不仅一览无遗地揭示了这则消息的内容、结构,同时也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图解了“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便于学生轻松自如地理解文章的重难点。

以容易忽视的问题为探究点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力主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探究点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大都习惯于以课后练习作为探究对象,这固然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却往往容易遗漏一些“含金量”更高的探究点,其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读《甘地被刺》一文时,有一段关于甘地遭枪击的具体部位的细节描写“三颗子弹在近距离射穿了他的身体,一颗命中右腿,一颗击穿腹部,第三颗则射透了胸膛”引起了我的兴趣,让我联想到《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文字,“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便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两段文字都详细描述了被害人遭枪击的具体部位,但叙述语调却有天壤之别。利用这一点,我让学生对两段文字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者在叙述语调上的差异性,学生兴致很浓。通过探究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新闻语言的特性,这种方式显然比单纯从文中抠出一个句子让学生来揣摩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以作业设计为训练点

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写的能力的培养则显然滞后。究其原因,一与课堂上练得不够有关;二与作业设计的质量不高有关。有些老师设计作业缺乏选择性、针对性,往往课一讲完就随意挑选几道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来写,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很盲目的。我认为高质量的作业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目标。《甘地被刺》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学习借鉴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因此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倒金字塔结构”写一则消息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但是写什么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由甘地被刺我联想到美国总统林肯被刺。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也是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之一,但林肯被刺的真相学生却未必讲得清楚。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请模仿本文的“倒金字塔结构”,写一则消息报道林肯被刺的真相,可以借助网络或相关历史书籍查阅你所需要的资料。从学生作业反馈的情况来看,95%的同学都能掌握“倒金字塔结构”的写法,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能够将林肯被刺的真相叙述得引人入胜。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是无处不在的。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关注教学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能够产生思想火花,细节能给予学生更丰富的思想启迪,细节亦能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教学实效。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财务个人工作计划纲要内容2023-08-27 16:59:17

三年级写清明果的作文六篇2023-08-22 19:32:14

公司通用工作任务总结2023-08-25 08:40:38

财务个人工作计划纲要内容2023-08-25 05:43:39

雷雨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8-26 11:15:15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高三上册语文教案2023-08-21 13:47:41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粤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8-17 22:54:59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