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七年级语文授课教案五篇

时间:2023-08-21 22:55:07 文/张东东老师 语文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窃读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人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从“窃”中明了文意

1、导入

七八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都读过哪些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给大家讲一讲。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读书有关的文章,看到这个课题你怎样理解?

老师在课前查了字典,知道“窃”的含义有三种: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第②种)

2、预习交流

同学们已经完成了预习稿,你在预习中遇到了有什么问题,想与同学们交流吗?请大家把自己的预习情况在组内交流一下,然后请一个小组展示。

预设:1》字词朗读展示2》其他疑问3、预习稿中感知栏第1小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

预习了课文后,请大家对照感知栏第2小题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作者“窃读”的滋味,勾画下来。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

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画一画,读一读。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生读书、交流)

预设:

如果说酸甜苦辣还只是感性的、表象的,读懂作者心灵深处的一个“爱”字,则是深入其骨髓。①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②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③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④“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预设:(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跨、踮、挨蹭、钻、挤”这几个动词很有表现力,通过这一细节动作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窃读”的辛苦,表现了“我”对书的急切渴望。

(2)“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

(3)“我的腿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贴”等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窃读”的辛苦。

(4)“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瘦狼”,那样“贪婪地吞读下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书的酷爱。

(5)“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咽了一口唾沫”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师:忍受了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经历了担忧恐慌、惧怕痛苦,最终体验了惊喜快乐、满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对书的挚爱)诗人徐志摩曾这样形容读书的愉悦:“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受了感动,精神上复新了一般。似乎每一个字都有灵魂,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

师:(出示句子)“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回答:

“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

“读书和长大有相类似的地方。读书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书,成长的过程也包含酸甜苦辣,逆境中更能磨炼人的意志。”

(三)、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师: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耻辱。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的渴求,却执著坚守着一份令人感动的自尊和高尚。你从文中读出来了吗?请大家抓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一边咀嚼一边提出问题,加深理解。

预设问题:

“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为什么小女孩用眼睛寻找而不用手去翻找?)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为什么小女孩要装着皱起眉?她装给谁看?)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为什么“贴”在大人身边?“站”不行吗?)

师:文中写到了书店老板,你赞成老板的做法吗?假如你是老板,面对一个酷爱读书又买不起书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原文中还有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你会用怎样的词语去评价他?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1.-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

店员在心中默默对小女孩说:“”

2.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示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想对他说:“--。

出示句子:“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谈谈见解。

(四)、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人的生存需要;读书长大,是“我”在窃读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精彩;而后一次“窃读”,店员明知“我”不会买书,却依然留书给“我”“借读”。让我领悟了“爱”的真谛,也最终懂得了“我是在爱里长大的”

三、拓展延伸

师:文章虽没有什么情节冲突,读来却感同身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真实感人的文章的?(心理活动和细致动作的描写)

布置课外任务(摘录读书名言、阅读林海音《童话》、观看影片《城南旧事》、回顾读书经历写一篇日记、互讲读书故事等.)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窃读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刻画人物运用的细致的复杂的心理描写。

2.体会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技巧。

3.抓住主要内容,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2.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容易理解,但由于篇幅较长,可能给学生阅读、提炼信息以及品味语言造成一定困难,再加上学生生活体验较浅,也可能给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造成困难,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书不仅是一样工具,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心灵寄托,一种开发人类智慧的满腔热忱,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书,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和品格,没有书的生活将黯然失色,没有书的人生将会孤苦寂寞,那么,生活中真的没有书,或者书不能满足于我们的欲望,该怎么办?我们今天来体验林海音的窃读经历。(板书:作者、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读准生字音。(幻灯片出示生字)

2.作者介绍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女作家。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在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上荣获“终身成就奖”。

三、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思考:“窃”的含义是什么?“读”的心理怎样?“记”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怎么“记”的?

提示:(1)偷偷的;(2)惧怕;(3)“我”“窃”读时候的各种经历;(4)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有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波澜起伏的妙处。

四、品析课文,自主体验

1.作者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试着用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出来。

提示:(1)下课后急忙赶到书店读书(第10段);(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第11段);(3)贴在大人身边(第12段);(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第13段);(5)饥肠辘辘的时候以花生来充饥(第15段)。

老师总结:作者童年时代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阅读那些名著。

2.速读书店受辱相关段落,画出相关关键词句着重品味,体会书店老板形象以及作者从走进书店到离开书店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提示:书店老板:粗暴、吝啬、唯利是图;“我”的心情:迫切、兴奋→悲愤、屈辱、仇恨。

3、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提示:第()—()段。

老师总结:原本作者是怀着迫切兴奋的心情来到书店,但是受到了一个粗暴、吝啬、以金钱至上的老板的羞辱,结果作者怀着无奈、悲愤、仇恨的心情离开了曾经心爱的书店。这使作者尝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的一面。

五、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1.圈画出作者第二次“窃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的词语,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提示:恐惧、惶恐(第18段)→快乐、激动(第19段)→焦急、忿忿不平(第20段)→绝望(第21段)→慌忙、紧张(第22段)→害羞、感激、激动(第23段)→愉快、满足(第25段),作者由第一次的悲愤、屈辱、仇恨到现在的充满感激、感到愉快、轻松、满足。

2.速读课文,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提示:身体的物质需求——吃饭长大。

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的对话,源于感受到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读书长大。

被人关爱,被店员默默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地仇恨人类。也让我懂得,今后我也要把这种爱传递给别人,帮助别人。——在爱里长大。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灵魂,爱哺育的则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断追求的精神境界。

这句话画龙点睛,道出了文章的主旨,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六、与人物说话

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呢?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也来说说你的心里话。

以“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说……”的句式说话。

结束语

在读书中学到知识,在读书中体会快乐,在读书中体会人情冷暖,在读书中感受关爱,在读书中渐渐成长!今天我们和林海音一起经历了那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生活,懂得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关爱,离不开百态的社会,更离不开感恩。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题目和作者的至理名言吧。

【板书设计】

窃读记

林海音

第一次第二次

老板:粗暴、吝啬、唯利是图店员:友善、好心

“我”:迫切、高兴→悲愤→仇恨→感激、激动→愉快、轻松、满足

(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真挚关爱、人间温情)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窃读记》

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圈画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林海音(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作家。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1.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窃读”被老板发现受屈辱--插叙“窃读”的原因--“窃读”受到店员的照顾--点明主旨:读书长大,在爱中长大

1.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

2.读书有千百般滋味,请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请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解决小组讨论中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探究本文主旨。

(1)“我跨进书店门……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踞”“挤”“钻”“急忙地寻着”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让人感受到作者读书的强烈渴望。

(2)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

写出了作者读书的辛苦。

(3)我的腿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忍受了腿酸脚麻、饥肠辘辘。

(4)“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我”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吞读”,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5)“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怎样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贴”“装”“皱”“望”一系列动作,把作者为了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不让别人发现的动作、神态传神地表达出来,再加上细致的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窃读的艰难以及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4.文中写书店的老板和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有什么作用?

“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书店老板的冷酷无情让“我”受到屈辱,心灵受了创伤。而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却明白我的苦衷,特意为我留书,让我感受到世间的温暖,人间的爱。两相对比,揭示本文主旨: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5.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6.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

抓紧时间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好书: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善读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读书的乐趣: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日日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第一部分(1~8段):窃读被抓的尴尬。

第二部分(9~16段):叙述窃读的酸甜苦辣。

第三部分(17~29段):写“我”对在窃读时得到帮助的感激。

这篇文章通过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的语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1.情节一波三折。

作者通过富有悬念的起笔、中间的插叙、突然的转折及深化主题的结尾,把文章写得起伏有致,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开头连续设置悬念,让读者不断地追问“她要干什么”,谜底揭开一角时,却又突生变故。结尾,读者预感到要发生什么时,又有出人意料的转折。

2.内容真实感人。

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窃读记窃读被抓,尽显尴尬窃读中自有酸甜苦辣窃读中得到一些帮助热爱读书渴求知识感悟人生

本课教学,我将课文品读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我”窃读的心理、动作,充分感受作者对读书的酷爱,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一波三折、悬念迭起的写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学后记】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立冬时节养生怎样饮食2023-08-11 06:29:52

青年节晚会主持词范文模板五篇2023-08-20 00:58:04

打扫卫生的个人心得感想10篇2023-08-26 05:13:30

植树节为什么植树是公民义务解读2023-08-27 14:09:49

大自然的语言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023-08-21 17:47:3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高效授课教案五篇2023-08-27 08:49:07

语文初一上册授课优质教案五篇2023-08-16 19:52:25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