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方法

时间:2023-08-11 16:51:12 文/张东东老师 语文学文网www.xuewenya.com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应对技巧

(一)统览全文,分析层次

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理解,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其次,要分析层次。弄清这段话中讲了几层意思,每一层意思起于何句,止于何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了,断起句来才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完美地体现出原文的层次关系。如:

20_年高考北京卷: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 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这段话取材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通过古今对比,对“今人之为学者”钓取名利的学习目的进行了批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如果理清了层次关系,则不难断句。

(二)辨析词义,弄清语法关系

给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要求是句子能各自成立,意思讲得通,合乎情理。因此,断句前首先要弄清每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然后弄清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把这两者弄清楚了,文意也就基本清楚了,确定文句的断顿之处就不会太难。对词义的误解及对词性的误判,常常导致断句失误。如:

20_年高考浙江卷: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本题难以点断的主要是“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和“与文议未若不者”。从文意上来看,断句部分主要叙写皇帝非常信任张文,将大事托付于他处理。前一处应参考注解,“移疾佗”不通,“佗宰相”应理解为“其他宰相”;后一处的“未”表示询问,应用在句末。

(三)抓住主干,理清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大致相同,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给文言文断句时,要先抓住句子的主干,然后根据语序逐层理清关系。谓语是句子的核心部分,我们可以先找出句子中谓语的动词,通过它先找主语,后查宾语,抓住主干,理清语序,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但同时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里,由于受语法的限制,或是为了修饰的需要,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如宾语和谓语往往前置,定语和状语有时后置,这就需要在断句时特别小心。如:

20_年高考北京卷: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故事是讲秦武王请名医扁鹊来治病,手术尚未开始,就因秦武王身边的小人进谗言而中断。文章以治病喻治国,告诫国君要用人不疑,不能为小人所左右。断句时应搞清人物关系,通过找主语,查宾语,抓主干,理清语序,正确断句。

(四)借助标志,恰当断句

1. 以虚词为标志,恰当断句

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在文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性结构。给文言文断句时,同学们应先找出句子中的虚词,再根据其位置的特定性,从而准确断句。如“也”“矣”“耳”“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用于陈述句的末尾;“乎”“邪”“耶”“与(欤)”等语气词经常用于疑问句的末尾;“哉”“兮”等语气词经常用于感叹句的末尾;“唯”“夫”“若夫”“且夫”“是故”“然而”“然则”“至于”“至若”等词则经常出现在句首。需要说明的是,运用上述方法判定文句的断顿之处,不能绝对化。以“夫”为例,它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不是单一的,有时作为语气词用于感叹句的末尾,有时作为代词用于句中。所以不要见到“夫”字就以为是发语词,而在其前断句。是否为句首发语词,有时还得依据文意、语气来判断。

2. 以“曰”“云”为标志,恰当断句

“曰”“云”是古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断顿处标志性词语。当“曰”“云”用于句中表示“说”的意思,且其后有引语时,往往需要停顿。

3. 牢记固定结构,恰当断句

例如“奈……何”“如……何”“若……何”等,表示询问的固定结构;“无乃……乎”“得无……乎”等,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何……之有”“何有于……”“何以……为”“不亦……为”“不亦……乎”等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唯(惟)……为……”等,表示强调的固定结构;“与其……不若(孰若)……”“与其……无(毋)宁……”等,表示选择的固定结构;“诚(苟、若)……则……”等,表示假设的固定结构。我们在断句时,都可以在固定结构的后面点断。如:

20_年高考浙江卷: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欧阳修在《与荆南乐秀才书》一文中,谈到了“时文”之弊。说自己年轻时家贫,为取功名只能随俗写一些所谓的“时文”。那都是些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出来的浅薄文字,称不上自成一家的言论。直到中了进士以后,才开始改变自己的文风,然而文章一出便招来了罪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根据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_难点。如上文中可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有“而”“姑”“皆”“惟恐”“非有”“者”等。

(五)依据对文,互相参照

对文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属词之例。具有对文关系的句子,不仅在意义上有对应关系,而且在结构形式上往往相同或相近。根据对文的这种规律和特点,我们在给具有对文关系的句子断句时,就可上下参照,确定文句的断顿之处。对文有时出现于上下相连的对句之中。如:

20_年高考重庆卷: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其中的“考迹以观其用”和“察言以求其心”这两句,不仅在意义上互相联系,而且在结构形式上也相同,中间就应该断开。有的对文出现于相隔较远的两句之中,如《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其中“轻”与“重”、“高”与“下”、“势”与“权”分别形成隔句对文。

(六)熟谙典章制度,明确专用名词

古代的很多专用名词(如官名、地名、族名、书名、物名、制度名等等),到了今天,人们都普遍感到陌生,成为今人阅读文言文的重大障碍之一,也成为今人文言文断句的一个难点。同学们在文言文断句的时候,遇到这类专用名词,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如:

20_年高考北京卷: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句中画线词均为专用名词,有年号、时间、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等,断句时应特别留心。

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如下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解析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解析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解析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

③故久立与其客语。

④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

解析:

①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②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③句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④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⑥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5.形训求义法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析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①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的“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②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③“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6.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解析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

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

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在拥有扎实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

技巧一:靠文段大意断句

拿到一道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讲文段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对于叙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其叙的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其论点和主要论据;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如何;等等。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整体阅读”,强调的是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读”,这对于某些文段来说,也许就相当于已经得出了答案。

技巧二:以动词宾语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动词(有时是形容词)是构成一句话的重要成分。一般地说,只要找准了动词(或形容词),弄清楚它们的宾语,就可以宾语之后断句。

技巧三:凭特殊虚词断句

这里的所谓“特殊虚词”,指的是一些多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和一些表示说话的词语,以及文段中的诸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词语,它们往往可以成为给文言断句的重要参考标志。比如,常用于句首的文言虚词有“若夫、乃夫、至于、于是、虽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焉、盖、惟”等,见了这些虚词,在它们前边就可断句;常用于句末的文言虚词有“矣、焉、乎、也、耶(邪)、欤、哉、夫、耳、者也”等,在它们后边也大多可断句;相当于“说”的词语有“曰、道、云、语、白”等,在它们之后也大多应断句。对于文段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职名、谦称和敬称等词语,断句时要分析其是作主语还是宾语。

技巧四:据句式特点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果能比较熟悉地掌握,对于断句也很有帮助。比如,了解了“不亦……乎?”“得无……耶?”“……之谓也。”“如(奈、若)……何?”“何……为?”“何……之有?”等固定句式,可以给我们在给文言断句时以十分明显的指示。此外,还应该知道,古汉语比较讲究句式的对称,给文言断句时可据此查看文段中有无对称句式。

推荐文章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7:0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53:13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50:07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6:59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4 12:43:10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4 12:39:13

植树节种树活动小学作文400字8篇2023-08-17 18:56:52

电子商务相关专业论文题目参考2023-08-22 07:44:23

妇女节走心句子文案说说(100句)2023-08-15 20:21:42

个人的辞职信500字六篇2023-08-21 13:08:02

进一步提升高三语文备考学习方法指导2023-08-15 04:52:49

学霸推荐的高二语文优秀学习方法2023-08-10 10:13:24

小年祭灶神有什么忌讳2023-08-19 10:49:04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2023-08-26 22:57:22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2023-08-17 23:42:30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2023-08-21 12:11: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