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3-08-21 08:43:51 文/李盛老师 阅读答案学文网www.xuewenya.com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C、骈死于槽枥之间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其真不知马也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不蔓不枝(《爱莲说》)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答案:

  8、B

  9、C

  10、B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丙]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B、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C、才美不外见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小石潭记》

  D、心忧炭贱愿天寒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十二章》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系向牛头充炭直(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13、[甲]文中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4、[乙]“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9、B【解析】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10、A【解析】A两个都是介词“在”B第一个为“充足”,第二个为“值得”C第一个同“现”,为“显露”,第二个为“看见”D第一个为动词“担忧”第二个为名词“忧愁、忧苦”。

  11、(1)成批地死去

  (2)同“饲”,喂

  (3)相同、一样

  (4)同“值”,价格

  12、(1)用马鞭敢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吃,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1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14、“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3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重点语句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课文内容理解

  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开放性试题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骈( )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 )之

  ④才美不外见( )

  2.以下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B.以君之力 策之不以其道

  C.虽有千里之能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两马并驾

  ②等同,一样

  ③面对

  ④通“现”表现

  2.D

  3.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②鞭策它,不按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4.这句话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有了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在封建社会人才主要靠圣明的君主;当今社会,人才的脱颖而出主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意思对即可)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5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C、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食之不能尽其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甲]文中所写的“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3分)

  阅读答案:

  9、D【解析】文章中没有连续、频繁的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10、B【解析】A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雕刻(成)”B都是“颜色”的意思C第一个为“因此,所以”,第二个为“旧的,学过的(知识)”D第一个同“饲”,喂;第二个为名词“食物”

  11、(1)海水运动

  (2)盘旋飞翔

  (3)有时

  (4)怎么

  12、(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13、“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14、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C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7

  [三] (15分)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节选)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性行淑均 淑: (2)悉以咨之 咨: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5)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7.《出师表》选段中,诸葛亮总结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提出了什么建议?(2分)

  18.两段选文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分别呈现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4分)

  《出师表》:诸葛亮

  《马说》:统治者

  答案:

  [三](15分)

  15.(5分)(1)善 (2)询问 (3)痛心遗憾 (4)尤,尚且 (5)通“饲”,喂(共5分。每小题1分)

  16.(4分)(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原因:亲小人,远贤臣。 建议:亲贤远佞。(共2分。每问1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①积极举荐,知人善任(或:重视人才、用人所长)。②埋没、摧残人才。(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8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l。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评文: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5分)

  答案:

  10、C

  11、B

  12、B

  13(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14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

  1、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2、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3、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9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怪者也。《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怪者也 志:志向

  C.才美不外 见:同“现”,表现

  D.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6.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奴隶人之手 庄子与惠子游濠梁之上

  B.去六月息者也 其境过清

  C.伯乐不常有 温故知新

  D.真无马邪 帝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8.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

  ”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答案:

  5.答案:B

  解析:志:记载。

  6.答案:A

  解析:A.介词,在。B.介词,凭借/介词,因为。C.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顺承,就。D.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的。

  7.答案:C

  解析:句子翻译题,可用排除法。“苍苍”是“湛蓝”的意思,排除A、B两项。“其……其……”连用,是“是……还是……”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B

  解析:“展现了作者的恐惧”说法错误。作者是想借大鹏依然有所依靠告诉读者人的认识有限,离无所待的逍遥很遥远。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0

  二、阅读与赏析(共40分)

  9.(16分)古诗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清)查慎行

  平江远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1ǚ)祠:位于湖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令。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②是马也这样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变绿。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摧残:乙文中,作者认是②“未有庸人不忌才”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分析】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三闾祠》此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像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②这样的马。是:这样;

  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

  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绿:变绿。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安,怎么。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3)本题考查句子划分停顿。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

  (4)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

  故选:B。

  (5)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6)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答案:

  (1)①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②这样;③通:通晓;④变绿。

  (2)①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3)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行吟泽畔。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及有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又蕴涵了悲愤及同情。

  (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未有庸人不忌才。

  【点评】临

  1.执策而临之(面对,对着,当着)

  2.临溪而渔(来到,在)

  3.临池学书(来到,在)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近)

  5.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将要)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小品文两个饥饿的人阅读理解附答案2023-08-25 02:31:45

有关荷叶的阅读理解及其答案2023-08-13 07:04:58

中国馆,仿佛看到鲁班的身影阅读理解及答案2023-08-16 08:44:22

初冬阅读题及答案2023-08-19 09:58:58

小品文两个饥饿的人阅读理解附答案2023-08-25 02:31:45

有关荷叶的阅读理解及其答案2023-08-13 07:04:58

中国馆,仿佛看到鲁班的身影阅读理解及答案2023-08-16 08:44:22

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2023-08-11 20:05:37

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2023-08-20 19:46:38

藏羚羊的跪拜阅读题及答案2023-08-21 08:02:32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