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植树的男人阅读答案

时间:2023-08-14 06:29:26 文/刘莉莉老师 阅读答案学文网www.xuewenya.com

  植树的男人

  (法)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我还以为是棵枯树,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他很少说话,独自生活的人都这样。但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

  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的石头房子,屋顶很严实,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浪花冲到岸边拍打海岸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枪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他的胡子刚刚刮过,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补丁针脚细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他极其认真地把饱满、无裂缝、个头大的橡树种子挑拣出来,十颗一堆的放好,全部弄好后,我们就去睡了。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了解他更多一点儿,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儿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棒向下戳了一个坑,轻轻放入一颗橡实,再仔细覆盖上泥土。他一颗

  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不是。”“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树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树。这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他今年五十五岁,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以前在平地有一个自己的农庄,不幸的是他先失去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决定搬到高地。“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就显得没有生机。反正他没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好给大地上带来些生气。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种树的牧羊人”。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这一带乍看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我不由得想起他。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在五年的战乱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还是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中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这是从这个男人的双

  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我明白了,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象上帝一样创造。

  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非常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是正确的,这些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种树的连锁效应,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八十七岁了。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牧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4、认真阅读选文,指出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3分)

  15、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16、(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7、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2分)

  18、(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 么作用?(2)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3分)

  19、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2分)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答案:

  14、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顺叙的叙事方法。第一部分写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很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最后一次见面写得较详,文章材料的详略,按照表现人物的需要合理安排。

  15、选文的四至七段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如他一点一点把破旧房子收拾整齐,餐具很干净,地板没灰尘,*枪上过油,炉子上煮着汤,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很结实,补丁针脚很细,他不抽烟,认认真真挑选橡子……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极其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16、(1)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2)“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等。这些话表现了作者无比敬佩之情。

  17、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18、(1)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 “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19、(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拓展延伸】

  作者简介

  让。乔诺(Jean Giono)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被人归类,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他晚期的作品,是虚构的小说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植树的男人读后感

  大家对《花婆婆》的故事都很熟悉了,我也是因为翻译了这本书,而立志成为 “播洒阅读种子的花婆婆”。目前有很多男士也加入了为孩子讲故事的行列,所以,我在台湾培训故事志工时,都会特意提及一个男人的故事,那就是法国小说家让乔诺笔下的人物,现已改编成图画书――《植树的男人》。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阿尔卑斯山下,普罗旺斯高原上,曾经是一片干旱的黄土地,没有树木,没有河水,村民都离开了!

  有一个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他的家人都过世了,五十多岁的他,从平地搬到这里,一边牧羊,一边播种。

  他花了3年的时间,埋下10万颗橡树的种子,虽然只有2万颗发芽,最后只存活了1万棵橡树,只有十分之一的概率,但是,他仍然辛辛苦苦地种树,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担负拯救大地的任务。

  布菲放羊吃草的时候,他就爬上山坡,用一根1米长、拇指粗的铁棒,向下挖一个洞,把精心挑选的种子放进去,再盖上泥土。山坡不是他的,土地不是他的,他不管这些,只管种树,在这片高原上种下橡树、桦树和山毛榉的种子,他努力地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了树木。

  布菲就这么一直种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在种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还是在种树,战争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他也不再放羊了,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于是,他改养蜜蜂,因为蜜蜂能传播花粉,传播生命!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终于,高地焕然一新了,散发着丰腴的光芒。

  这些,都是布菲的杰作。

  很简单的行为,很普通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很多人都做不到,但是布菲做到了!

  布菲持续种树34年,直到89岁死去。30年后,荒地变成了人间天堂,有泉水,有溪流,人们又回到了曾经遗弃的房舍。

  几十年的辛苦,几十年的坚持,几十年的爱心,几十年的付出,布菲栽植出了一片诗意的高原。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只要身体力行和持之以恒,就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2011年,蒲蒲兰绘本馆计划引进这本杰出的图画书――《植树的男人》,蒲蒲兰的业务总监纪文胜先生专程赴加拿大拜访了该书的绘者――弗瑞德里克拜克先生。拜克先生不仅仅是这本书的绘者,在实际生活中,他和书中的人物布菲一样,也长期在自己的家乡种树,我觉得这是本书最令人动情的幕后花絮。

  拜克先生自豪地说:“我这辈子一共种了10万棵树!现在老了,种不动了,但2010年两次去我的农场(距蒙特利尔100多公里,以‘让乔诺’的名字命名),看到已经长成茂盛的森林,真的非常欣慰。当然,更让我自豪的是,因为《植树的男人》的动画片和图画书在各个国家的问世,使得受到鼓舞的孩子每年为全世界多种了几百万棵树。”

  拜克先生的这番话,让纪文胜先生忍不住感慨地说,布菲只是作家让乔诺虚构的人物,而拜克先生却是活生生、实实在在的“植树的男人”。

  我也深受感动,我希望我们这些努力推广阅读、努力为孩子们讲故事的人,都能像布菲和花婆婆一样,每天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埋下一个美丽的梦想,为世界做一件美丽的事!

  植树的男人教案

  《植树的男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因此,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y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中要利用《植树的男人》获得奥斯卡的影片资料来帮助学生对主人公精神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句,评析牧羊人形象,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摘取关键词句,评析牧羊人形象。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视频,让学生说说观看后的感受。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植树的男人》。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废墟 干涸 坍塌 慷慨 酬劳 流淌 刨根问底 戳

  2、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法指导:概括文章内容思路: (时间)(地点)人物 + 事件 + 结果)

  示例:一位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种树,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

  三、初读课文,认识牧羊人

  文章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圈画文中关键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写表。

  (学法指导: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画出关键词、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通过高原的变化体现出牧羊人作出的贡献)

  四、再读课文,评析牧羊人

  找出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我从“__”句(段)中看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 的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学法指导:

  1、快速浏览,圈画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或作者的评价相关的词语或句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

  2、表述方式:

  我从_____段的_____句话(词语)看到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学生展示

  1、我们小组从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是一个极为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2、我们小组从第10段“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3、我们小组从第14段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默默奉献的人。

  ……

  教师总结:牧羊人是一个认真细致、心存善念、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的人。

  案例反思

  这是一篇教读课文,篇幅很长,但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发现文章的主旨比较容易把握,但如何将长文短教,我大胆取舍,将概括文章内容等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重点抓住一条主线:“读”牧羊人,并主要采用默读方法教学,着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x牧羊人,了解学法,浅入默读。

  为什么要把默读作为本课的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基于对单元编排的意图的理解。编者在课文的“预习”中指出:“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在课后的“思考探究”里,编者又写道:“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2、再读牧羊人,细化默读,深扎读法。

  教材中说,默读时要“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重点语句”,但是,哪些是“关键语句”,哪些是“重点语句”,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化指导,只有这样,“默读”才不是浮在表面的一个肤浅的词语,而是深入骨髓的阅读方法。

  那么,怎么最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举一反三”,一种语文能力的训练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植树的男人》篇幅较长,教师就必须选择语段,做好示范。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最后一次见面内容集中,文章技法典型,足以示范,所以我选择这一部分,通过有效的示范指导“举一”,以待学生“反三”。但是,在示范中,又不能按照教师的框架进行灌输式的说教,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学生的进入显然是“浅”的,因为学生自己凭感觉指出在这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应该是“重点句子”,但教师的提升却是“深”的,却是带有强烈的规律性的提升。我分别从“荒原变化”、“牧羊人特征”、“文章主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升,让学生明确了怎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子”,这是“默读”的关键。

  3、三读牧羊人,深化朗读,领会主旨”

  对于《植树的男人》一文的主旨,教参是这样表述的:“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确实,对于一篇课文主旨的理解,有时候真的可以是多元的,有些认识可能作者自己也没想到的,这也就是阅读的魅力。面对一个开放的主题,我们也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才会有话说,敢说话。一旦灌输,即使你的解读再深刻,学生也是无动于衷,因为那是教师自己的深刻。其实,要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旨,应该说也不难,每个人都应该能说出几点,虽然,每个人的认识有深浅,甚至有理解偏差,看似肤浅,但是,当这些观点在一起碰撞出火花的时候,那一定是灿烂、深刻和丰富的。

  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种树的牧羊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给社会创造了美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请速读下列材料中的人物事迹,仿照下面的示例,和他们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目的就是引领学生通过读“牧羊人”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当然,如果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大量的“牧羊人”事例来读会更好。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关于棉花被子的阅读及答案2023-08-19 01:23:45

蒲公英阅读及答案参考2023-08-11 13:56:27

木兰诗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2023-08-15 12:32:50

“家乡的腊肉格外香”阅读理解答案2023-08-12 14:02:35

关于棉花被子的阅读及答案2023-08-19 01:23:45

蒲公英阅读及答案参考2023-08-11 13:56:27

木兰诗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2023-08-15 12:32:50

冬日香山阅读答案三篇2023-08-11 20:05:37

有事喊董三阅读题答案2023-08-20 19:46:38

藏羚羊的跪拜阅读题及答案2023-08-21 08:02:32

最新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