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杂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时间:2023-08-26 05:21:17 文/马振华老师 应急预案学文网www.xuewenya.com

《杂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

  《杂说》原文

  一:《龙说》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作品注释

  1、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2、嘘:喷吐。

  3、伏:遮蔽。

  4、景:通“影”。

  5、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6、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7、汩:漫。

  8、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9、从:随,跟随。

  作品翻译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二:《医说》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作品注释

  1、瘠:瘦弱

  2、计:谋划

  3、纪纲:法度

  4、安危:平安与危险,指和平与战乱

  5、害:使其损伤,指危害

  6、所以:用以,用来

  7、为:治理

  8、衰:事物发展转向微弱,指王朝末期

  9、倾:衰亡

  10、聚兵而焚之:指聚兵咸阳和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11、恃:依赖、依靠

  12、矜:骄傲自大

  13、扶:帮助

  14、与:给予

  15、视履考祥:“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视履考祥”,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履卦·上九》云:“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作品翻译

  擅医术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擅谋划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战和,只以其法度是严明还是散乱来判断天下是否兴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样;战与和,就如人之胖瘦;纲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脉。心脉没有疾病,即使瘦也不会危害到生命;心脉有了病,再肥壮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条。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智谋学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诸侯四起、战乱不断,却仍传了数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还存在罢了。秦皇称霸天下之后,不分设诸侯,聚兵咸阳、焚书坑儒,传了二世便灭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罢了。因此四肢虽无病痛,也没什么可放心的,心脉才是关键;四海虽无动乱,也没什么可自满的,法度才是关键。担忧那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指心脉),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东西(指法度,意为害怕法度消亡),擅长医术与谋术之人,称之为上天赐予他们的帮助与恩惠。《易经》云:“视履考祥。”擅医擅谋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三:《崔山君传》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作品翻译

  作者谈氏在他写的《崔山君传》里说,那些声称自己如仙鹤般长寿能知往事的人,实在太荒谬了。但据我观察,能够尽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兽那样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又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这是为什么呢?昔时的圣人们,有的头象牛,有的身体象蛇,有的嘴巴象鸟,还有的面貌象蒙倛那样方而且丑陋,但是他们仅仅是与那些野兽外貌相似,而本性却完全不同,我们能够说他们不是人吗?而有的人身材丰满,皮肤细嫩滑泽,面色红润有如朱砂,美丽非凡,他们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却象禽兽一般。那么是否还能够把他们称作人呢?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观其言察其行来的正确。鬼神之说,我们儒家弟子从不轻信,所以我就从这个故事中选择了愤世嫉俗的一面,来发表一些感想而已。

  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作品注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马。

  2、祇:只,仅仅,副词。辱:受屈辱。

  3、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做千里马。以,把。称,叫。

  5、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dan):吃尽一石(dan)粟。粟:泛指粮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9、是:这,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显现。美,美好素质,优点。

  12、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够,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这里作动词,驾驭,驱使。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5、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16、鸣之:它叫。之:不译。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到马的跟前。临,到它跟前。

  18、其:难道,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19、其:恐怕,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作品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作品简析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者”。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相关故事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作品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誉,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杂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

  作品简介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品原文

  马说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2辱于奴隶人3之手,骈(pián)死4于槽(cáo)枥(lì)5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

  马之千里者7,一食(shí)或8尽粟(sù)一石(dàn)9。食(sì)10马者,不知其11能千里而食(sì)也。是12马也,虽有千里之能13,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1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7,食(sì)之不能尽其材18,鸣之19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20,曰:“天下无马!”呜呼21!其22真无马邪(yé)23?其24真不知25马也!

  词句注释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5、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9、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

  11、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2、是:这,指示代词。

  13、能:才能。

  14、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7、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8、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9、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20、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21、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2、其:难道,表示推测。

  23、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其:其实。

  25、知:懂得。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白话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作品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君主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誉,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杂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3

  作品原文

  杂说一

  龙嘘气⑵成云,云固弗灵⑶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⑷穷乎玄间,薄⑸日月,伏⑹光景,感⑺震电,神⑻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⑼。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⑾。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⑾?

  异哉⑿!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⒀。《易》曰:“云从龙⒁。”既曰龙,云从之矣。

  作品注释

  ⑴杂说:论说文的一种。这是韩愈写的一组托物寓意的短杂文的第一篇。

  ⑵嘘气:呼气,吐气。

  ⑶灵:显灵

  ⑷茫洋:此处通“徜徉”,自由自在地往来。穷:极,尽。这里有周游的意思。乎:同“于”,在。玄间:太空。薄:逼迫。伏:遮盖,掩蔽。光景:日月的辉。感(han):通“撼”,摇动,震动。震电:雷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神:作动词用,使神奇。水:作动词用。用水浸润。下土:地。《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汩(gǔ):水奔流的样子,这里指淹没了山谷。矣哉:“矣”和“哉”连用靠近,表示终了和感叹的语气。固:原来,本来。于:比。

  ⑸薄:通“迫”

  ⑹伏:遮。蔽。

  ⑺感:通“撼”,摇动,震动。

  ⑻神:产生神妙。

  ⑼使为灵:即“使之为灵”,中间省去指代云的“之”。

  ⑽神:作动词用。这里是显示的意思。矣:用在句末,表示终结的语气。

  ⑾凭依:凭借,依托。信:实在,真的。

  ⑿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⒀乃:竟,居然。

  ⒁《易》,即《易经》。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卜筮用的书。云从龙:语出《易经·干》卦。

  原文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作品译文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作品鉴赏

  “杂说”是一种随感性的议论文,内容、形式都比较自由。《韩昌黎集》中有杂说四篇,本篇是第一篇,又称《龙说》。

  全篇以云龙作比喻,有五层意义:龙嘘气生云;龙得云则变化无穷;龙失云则毫无神异;云的有无全靠龙自己创造;真正的龙一定人有云跟从。全文主旨大概是鼓励有志之士要自己创造出可以施展抱负的有利条件。

  在《昌黎集》卷十一《杂著》中收有《杂说》四篇,这是一组随笔性的短论,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作者简介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推荐文章

河北高考排名645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59:35

佳木斯职业学院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06:56:35

河南高考排名180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53:39

河南高考排名2918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48:44

湖南高考排名2188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44:55

江苏高考排名443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6:41:42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023-08-15 04:20:26

适合中学班歌的励志歌曲2023-08-13 03:13:37

大型物资仓库火灾事故特点及应急处置预案2023-08-19 09:42:34

最新天气的应急预案范文(通用9篇)2023-08-12 12:53:04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023-08-15 04:20:26

大型物资仓库火灾事故特点及应急处置预案2023-08-19 09:42:34

最新天气的应急预案范文(通用9篇)2023-08-12 12:53:04

疫情期间学校发热应急预案(精选五篇)2023-08-24 10:32:46

单位部门消防应急预案(通用六篇)2023-08-27 10:43:45

消防启动应急预案(精选五篇)2023-08-26 05:58:5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