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平均数》评课稿(通用8篇)

时间:2023-08-19 14:50:22 文/刘莉莉老师 新闻稿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平均数》评课稿 篇1

  听了温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温老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说一说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了自已身边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统计方法就是解决如何从样本来研究总体的问题。在应用练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当有一组学生算出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这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来推测全班、全校、全市乃至全国三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运用统计方法的自觉性,使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落实到实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还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平均数的范围和平均数的值,渗透估算的思想,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平均数》评课稿 篇2

  平均数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这样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教学从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

  邹老师这节课上的比较扎实,步步推进,在设计上花了一定的功夫。

  本节课有几个亮点:

  1、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比如在导入时设置了新余火车站的日平均人流量的情境问题,让学生理解、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就在日常生活中。

  2、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很精练,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说,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试一试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4、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不忘记德育教育。例如练习中,平均水深110cm。小刚身高145cm,他下去有危险吗?这样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又给了学生一次安全教育。

  《平均数》评课稿 篇3

  “数学课堂一定有教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更会有学生的品、做、悟。”张老师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

  一、唤醒

  张老师使用了教材的“套圈比赛”的情境,然后通过改变数据化“平凡”为“神奇”,

  首先出示的第一组男生与第一组女生的套圈个数是一组特殊数据,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是一样的,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一组数据让孩子们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了“一般水平”上,而不是在总数和每组人数上纠缠,巧妙的设计让人叫绝。

  二、操作

  张老师出示的第二组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情境统计图,数据更为符合生活实际情况,探究“数据的代表”也正式拉开帷幕。在这一过程中,张老师突显“操作”的功能,可操作的学具让学生动手“移多补少”,学生操作的意识是在上个环节“唤醒”的,而对于老师们平常的“先合并再平分”这一计算方法教师用电脑加以演示“合并”与“平分”的过程,这一形象化的处理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三、感悟

  在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后,张老师出示了第三组男女生比赛的统计图,男生分别是8109,这一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而女生成绩是97(),如果平均数是7,你认为第三位女生应该套几个,这样就从一个相反的方向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四、激励

  课堂上时时洋溢着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的语言。例如,当学生说“平均数你真能干!”时,张老师的评价是:“平均数再能干,也没有你能干。“

  张老师在临时更换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能上出这么精彩、大气的课,她的数学教学功底着实让人佩服。

  《平均数》评课稿 篇4

  听了彭宜红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组织学生摆小卡片,讨论如何平均分——从而介绍移多补少方法、讲解例题、巩固练习、总结课堂,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辩一辩、说一说、露一手、聪明宝贝等题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彭老师安排整堂课的教学素材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听了这节课,我也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连贯性还要加强。

  2、精心设计的每一课堂环节在教学中要落实到位,尽量做到一步一个脚印。

  3、在教学例题后,可让学生把平均数与各实际数进行对比,学生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平均数有可能比实际数大,也可能比实际数小,还可能等于实际数。这样一对比,后面的练习题“辩一辩”学生应该能更快更准确地回答出来。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它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浅,也可能比126厘米深,还可能正好是126厘米。

  4、新教材的数学教材图例非常多,我觉得不管是在新授还是练习题当中,都应先让学生去理解图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再让学生去解答。

  总的说来,彭老师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今后能课堂教学当中应用到位,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平均数》评课稿 篇5

  今天听了邓老师的平均数一课,感觉教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方面都做得很全面。总的来说是节很成功的课。

  一、导入环节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学生熟悉的平均数,让学生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广泛。潜意识中有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从而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二、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很实在。

  三、新知学习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节省了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将公示写在黑板上直观明了。

  四、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教师引导学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规律。

  五、练习题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道题都有侧重。如给希望小学捐书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并不指实际每个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平均数会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数的大小和每个数据都有关。从这道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通过最后一题的辩论让学生理解了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能只看总分。每道练习题都有一定用意。正对性很强。

  六、激励性语言及时自然。如:每位同学都要努力,才能超过四(1)班、有信心算对的举手等等。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

  建议:

  这里平均数和我们学过的平均分不一样,是个虚拟的数,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都一样,这点可以利用例题及多媒体的统计图早些渗透,更直观。例题的统计图移多补少后图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虚线表示这样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虚拟的意思。

  《平均数》评课稿 篇6

  听了这节平均数,我被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折服了,我惊叹这位老师怎么会有这么独到的视角,教学层层推进,整节课都让我不敢松懈,生怕把哪个精彩的设问、哪句巧妙的引导遗漏了。他的优点不能细数,让我体会最深的几点是:

  第一,能从生活中挖掘出那么多运用平均数的例子,而且每个例子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数,并为以后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了铺垫。

  第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前三组数据设计巧妙,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位老师让学生做裁判,“看哪组水平高?”在学生充分交流得出多种比较方法,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哪种方法更合适”,通过充分辨析,最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合适。继而教师又抛出“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这两个问题,借助条形统计图和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探究出“移多补少,合并均分”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最终还是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理解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多种方法求解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体验成功感,进而体验创造学习的乐趣。

  第三,这节课教师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而且老师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获取新知,这一点更是我要学的,因为我平时就怕学生不能自己得出,看来要充分相信学生的。

  第四,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第五,练习设计别出心裁,生活性和趣味性并重。有水资源、奥运会等问题,在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也让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第六,教师亲和力强,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师借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拉近的师生间的距离,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率也很高。

  听了这节课后,留给我的深深的思考是“怎样才能设计出这么有新意的教学?”

  《平均数》评课稿 篇7

  我听了李xx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并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应止于知识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数学问题。本节课通过“阅读之星”入手,这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较感兴趣的。“如何知道哪组更好一些”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但是没有让学生领悟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思想,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在课堂练习教学中,题目始终围绕着本课的内容“平均数”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进一步升华,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

  2、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一开始求平均成绩,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对平均成绩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这些验证方法是否对于每一类求平均数题都是最好的呢?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

  3、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记住平均数的求法是总和除以份数,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应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补少”的思想。而这种方法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也经常会被用到,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该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动手操作,既可以体验平均数的含义,也可以得到一种“移多补少”的思考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地导入新授内容,求一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时,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多少,说说是怎样去猜想,估计也是要有所根据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强调思考的方法。

  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

  《平均数》评课稿 篇8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陆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三年级的《统计——平均数》这一课。陆老师这节课,层次清晰,学习素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教者对新课程下新课堂的追求。课堂中,教者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浸润。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解读——

  一、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平均数教学

  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多年以前,“平均数”的教学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数=总数÷总份数”这样的算法模型为教学主线,作为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当下,新教材中却是把平均数作为统计教学的一部分,与中位数,众数,一起都作为分析一组数据的一个统计量。

  在今天的课上,我们看到陆娟老师正是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

  记得上海教育学院的曹培英老师曾呼吁:让平均数恢复统计的本来面目。他指出,现在的平均数教学有一个问题:学平均数时没有统计图,读图分析数据时,想不到平均数。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

  陆娟老师这一点意识非常强,她在引入平均数时,让学生去读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说到,最多的套几个,最少的套几个,谁和谁一样多,这都是在进行数据的分析,进而提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从统计学的意义来引出平均数。

  “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又将一个生活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数”来评判的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这一问题的抛出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在学生中产生了争议,是一种认知冲突情境: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这就迫使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平衡,激发探究的欲望,促进认知的发展。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在调整认识问题角度,形成思维火花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套圈比赛的情境意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比总数不公平时需要比平均数,简单的游戏蕴涵深刻的道理,平均数的产生水到渠成。

  二、抓住平均数的特征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理解平均数有三个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统计理解。对于统计教学,概念理解和统计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教材调整的意图所在。陆娟老师在今天的课上也非常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具体体现在:

  (1)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平均分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础,同时,又会给学生学了平均数带来负干扰,因为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并不一样。课上,陆老师演示那条代表平均数的红线,追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7个,正是此意:平均数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都变得相等了。“对平均数6,你是怎样理解的?”孩子们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感悟着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上下波动的平衡点。

  (2)通过算几组数的平均数,比较观察后,体验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但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况,并不能反映出某种特殊情况。如,课上身高140厘米以下儿童半价的问题,河水平均水深的问题,在生活问题中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价值,也是再次渗透其虚拟性特征。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听课过程中,当陆老师出示那几组数求平均数时,我就在想,如果在原来的一组数中,增加一个数,或减少一个数,或改变一个数,让学生再去算平均数,该多好呢。学生在计算后会发现,其中的一个数变了,平均数都会变,这是平均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的敏感性。到了六年级教学中位数,众数时我们就会知道,正是因为平均数的敏感,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所以把中位数、众数作为平均数的补充,都作为刻画一组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当然,平均数仍然是最重要的统计量。

  第二个,在引出平均数之前的游戏操作,其实是求平均数的算法,是不是放在意义之后,更合适呢?

  另外,在体验平均数的意义上,我曾经看到一个例子:利用节约用水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首先提出我国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出示我国的淡水资源情况,28000亿立方米,很多,居世界第四位。最后出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在水资源这个问题上,光看总量不能说明问题,还要看人均水资源,从而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

  以上,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巾帼普法宣传进农村活动议程主持稿2023-08-22 23:19:24

工作着快乐着的幼儿教师讲话稿2023-08-16 07:42:12

期末考试升旗讲话稿范文(精选五篇)2023-08-28 02:50:33

春季开学讲话稿(集锦十五篇)2023-08-25 23:56:51

巾帼普法宣传进农村活动议程主持稿2023-08-22 23:19:24

工作着快乐着的幼儿教师讲话稿2023-08-16 07:42:12

期末考试升旗讲话稿范文(精选五篇)2023-08-28 02:50:33

小学生春季开学安全教育讲话稿(精选五篇)2023-08-24 22:33:55

校园文化艺术节讲话稿范文(精选五篇)2023-08-15 09:35:05

一年级新生家长会数学老师讲话稿2023-08-19 17:59:3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