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谈科英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巧妙设问,纲目分明。
课文多处运用设问,既能引起听众注意,又做到纲目分明,如“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是什么力量使上百位乐师,数十种不同的乐器合作得这样完美和谐?”等等,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2、典型事例,验证观点。
课文运用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交响乐团的演奏,一是从瓶中拉出七个彩球的实验;分别从要有协作精神和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同侧面,验证了要获得成功,必须与他人合作的观点,令人信服。
3、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乐团演奏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谈老师又让学生谈谈合作过的经历,不管是成功的、不成功的。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进一不加深了对合作的认识,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谈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
今天,听了朱老师指导的《想象作文》,我想了不少。首先,他选的这个课题对于写作教学来说是一条新思路,以后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操作。整堂课听下来,思路还是蛮清晰的。开始呈现作文开头一句话:“一天,小王遇到了一件蹊跷的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这里,朱老师及时地将学生的想法实行归类并呈现在黑板上,这样大家的想法就一目了然了。这一点比较好,可以借鉴学习。这时,学生的反应是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是热烈的!只是,在让学生去大胆想象的同时,教师并没有任何地要求和限定,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似乎很难握好度。后来出现许多比较另类的想法,让人不免得担心学生会不会将大胆想象等同于胡思乱想。我的想法是在这里教师应该说明想象的要求以及采取一些导向性的提议。
接着,朱老师引导学生逐个排除了刚才列举的内容,最后在“狗生猫”与“穿越时空”两个里面进行选择。最后选定的是“穿越时空”。这里,我存有疑惑,在引导学生排除时应按什么标准为好呢?选定的内容到底是不是完全应该由学生随机生成的呢?教师是不是应该有大方向的引导呢?还有,我们本节课的写作意图应该是什么呢?
接下来,朱老师让学生们写下自己最初的想法,完成第一稿。规定时间到了,他让学生展示了自己业已完成的文字片段,让其他学生提意见,当堂修改。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
上个星期,我对区上了一节教研课,现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思考、沉淀、回味,我对那天评课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索。
记得,那天上完课后,老师们对于这种一课时基本上完课文的做法是赞成的,但也不无疑虑。老师们普遍关注的是,一: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怎么上?二:从这节课的安排来看,老师预设的比较多,所以课的容量大,而学生生成比较少,所以对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够,似乎是老师牵着学生学。对于这两个问题,那天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再开放一些,例如在提出“功夫”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读文章,让他们自己在文章中去感悟福楼拜所说的“功夫”有怎样的内涵;也有的老师认为连“功夫”这条线,也不必引出,可以直接让学生去文章中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等等,对于我的一节课能引起老师们如此热烈的探讨和争议,我觉得很高兴,因为如果一节教研课都不能引起大家探讨的兴趣,这样的课又怎能称之为教研课呢?
回家之后,我对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也认真地思考了,首先我觉得自己用一课时基本完成课文学习的思路是正确的,虽然也有老师质疑,这样的容量是否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但是我认为正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我才说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时,是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需要,或者说是低估了。学生在经历了初读课文,提前预习之后,对于文章本身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所以在课上的预习汇报时就已经有学生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在课上只是引领学生走入文章,使他们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带他们领悟功夫的真正含义。应该说,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课前预设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至于抓住“功夫”这条主线对不对,也许是每个人对教材,对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这篇文章,我是仔细研读的,我认为莫泊桑三次拜师所领悟到的“功夫”是层层深入的,它们之间不是一种并列,而是递进,是逐步地深入从勤于观察到仔细观察,到观察要深入要用心揣摩。
对于第二课时教什么的问题,我的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只是带着学生感受了《项链》的一个片段,所以第二课时我带着学生一起读了全文,虽然学生们读起来依然有些费劲,但起码大致的意思是能明白的,然后把莫泊桑刻画的骆塞尔太太的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再细细读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我还布置学生课前去找了一些自己读过的描写人物的文章片段,大家又交流了一下,就是这样。虽然这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我把它看作是教材的延续。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
一、揭题导读多韵味。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把握,主要是强调学习过程中“情、趣、韵“的追求。课始,力求在读读背背,吟吟诵诵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春天。
方法一:导读揭题。
1、读句导入。读读下面这段话,并补充完整。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
2、齐读这段话。说说你对燕子的了解。
3、阳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开了春天美丽的画卷。(出示课题,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4、自由读课文,捕捉几幅春天的镜头。(设计点评:把课文第一段话作为特殊的谜面,以近似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触了文本,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
方法二:古诗营韵。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头,感受着春天的温馨和甜蜜,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对春天的赞美。请同学们来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诗。(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与课文有关诗句)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明媚的春光里燕子翩然而至。(出示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发现这些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设计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古诗积累,导入新课学习,架构起学生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吟吟诵诵中享受诗韵,迈入春天。)
二、品读积累守本位。
学语文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必须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以学生读通课文感知内容为基础,力求通过想像品读、配图解说、积累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地读,完成全程阅读。
方法一:概括品读,摘词解说。
1、概括画面。读着课文,你发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给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预计学生能概括出“可爱的燕子”、“光彩夺目的春天”、“机灵的飞燕”、“春天的曲谱”等有关燕子外形、飞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内容的画面题目。)
2、圈点品读。哪些词语描绘出燕子的机灵可爱与春光的明媚,自由选择四个画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圈圈点点做上记号。
3、交流品味,感情朗读。
4、摘词解说。请同学们自选其中的一个画面,在小卡片上写上图的名称,在卡片上摘录关键词语,看着卡片介绍自己喜欢的这幅画面。
乌黑光亮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可爱的小燕子
斜着身子“唧”的一声
掠沾荡漾
机灵的飞燕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5
四月七日,我们到三小见习了,今天听黄老师讲的是人教版第十五课《金色的鱼钩》。下面是我对黄老师的一个小小的评课稿。
一、注重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黄老师在写好了今天要讲的课题之后,首先就问孩子们:同学们,金色让你们想到了什么?请举手回答。
这样的一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激情,他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回答说“金色想起了秋天的落叶。”有的说“金色想起了美丽的童年!”有的还说“金色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条漂亮的裙子。”孩子们都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很好的导入了新课。同时在课题上用黄色粉笔在“金色的”下面做出着重号标志。并且又向孩子们提出,我们生活中的鱼钩是什么颜色的,那么文中为什么要说鱼钩是金色的。
我认为这样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象着手,更有利于孩子们观察生活。并且有利于导入新课。
二、能带领孩子们深入了解文章。
黄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向孩子们提到了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下面是她在授课的时候给向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1、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且要分析老班长外貌,为何他三十多岁就像五十多岁的样子。
2、请孩子们描述一下文中提到的三个病危战士。
3、让孩子们说说文中讲到老班长钓了鱼不舍得吃,却吃骨头,“我”知道后哭了。为什么“我”会哭。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思考方式的培养!尤其是第三个问题的提出,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想想为何“我”会哭,也考到了孩子们如何组织答案的能力。
三、让孩子们用心体会文章内容。
我发现黄老师的这节课有个很大的特点是喜欢让孩子们朗读。尤其是分角色朗读,通过各种角色朗读,有利于让孩子们领会文章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各自的特点。例如让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炊事班长和病危的战士们的话,就可以注意到他们所处地位和处境不同,语气语调也要相应改变的道理。孩子们朗读得特别认真,因为他们都融入了文章中了。
同时黄老师要求同学们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种做法我是很提倡的,不仅让孩子们划下重要的句子,也让他们积累了一定的优美词句,对文字积累方面很有帮助。
四、有启发性的总结。
在文章的总结中,老师向孩子们呢提问到:这篇文章主要讲到了一个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那么你们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中心句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让我最受教育的是黄老师提出的这一个口语交际题目: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孩子们都议论纷纷,并且抢着要做解说员,这样开放的话题显然是很吸引孩子们的,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口才交际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如果的胆量语言组织能力!
其实这节课我认为黄老师讲得真的蛮不错的。尤其在突出教学目的方面,有目标的要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6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经验体系之上的建构成过程,这一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身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生要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学习过程作为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本堂课教师一开始就将《桥》与先前学过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相比较,找一找相同之处,让学生回顾已有的旧知,并加以唤醒、激活,为新知的顺利“接枝”作好铺垫。整堂课思路清晰,教师语言不多,却能通过研究文本中洪水的猛烈以及村党支部书记外貌、动作、语言等,让学生通过朗读、标点的比较等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村党支书身上的优秀品质。
感谢这次教研活动,让我了解了自主钩建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但也许是高段的缘故,整堂课感觉气氛稍显压抑,特别是学习洪水部分时,学生一开始读相关的句子,语气平淡,教师一再引导,强调把你感受到的洪水来临时的感觉读出来,甚至播放了洪水的视频,可结果一直不理想,毕竟孩子没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播放录像时范读,让孩子有视觉、听觉的直观感受,再来让学生读出洪水的气势,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十分欣赏后来师生共同合作读关于老汉语言、动作等语句部分,教师亲自引读效果很好。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学生的回答总是抱以肯定的态度,这对学生来说起到了相当大的鼓励作用。但当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还没有领悟到村党支书身上高尚的品质时,用了“大义灭亲”这样不当的词语,教师却仍千方百计迁就学生,说他说的有理,实在有些牵强。
整体上来说,整节课结构严谨干练,思路也很清晰,从文本的学习到拓展训练,充分体现自主建构这样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7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整节课紧扣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威尼斯的小艇》是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这篇课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陈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小艇的样子,同时注重学文,教学中把握住了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在突出小艇样子上的特点。在了解了船夫的技术时,陈老师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为什么能生动地描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进而加以练笔训练。
再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这节课教学的内容较多,但是施老师并没有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生字的书写,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这节课中,郑老师采用默读、齐读、范读、赛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异国的风情。学生通过读,理解了小艇的样子和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掌握了运用打比方、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以及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还有,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营造情景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图片和音乐,把学生带入威尼斯,诱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优美。优美的课件设计带领学生了解外国风俗、地域风情,这节课的学习不正是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的有利时机吗?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的一节课。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自由,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这节课是值得我们推敲,研究的。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8
《鸟岛》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学生中几乎没有人去过鸟岛,于是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注重了连贯和整体感知,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录象等手段,并结合课文朗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鸟岛的印象。听了吴老师讲的《鸟岛》一课,我真的被鸟岛上秀丽的风光,翔集的鸟类吸引住了,仿佛自己就身处课堂,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品位,一起赏析,一起感悟……虽然本课也不尽完美,但它多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些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首先吴老师能在上课开始,播放鸟鸣的音乐,老师带着学生“飞”起来,并徐徐展开画卷,以音乐作为导入新课的凭借,可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全身心投入本课的学习。
二、学法渗透扎实有效
吴老师能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重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并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整堂课吴老师十分注重读书方法的具体指导,在本课教学中,吴老师指导学生时做到了“使其言皆若出于我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促进学生感悟课文。此外,吴老师还注重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学习,激发读好课文的兴趣。
学生在充分朗读第三节的基础上,吴老师让学生画一画鸟窝和鸟蛋,实际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的形象。吴老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大型“鸟窝多、鸟蛋多”图的过程,又促使学生再次进入文本,研究文本,因此是一个领悟语言文字、体验意境美的过程,同时让语文与美术、与生活有机结合,学生可以展开想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
三、运用媒体解决难点
理解“陆续、密密麻麻”,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而吴老师巧妙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鸟岛的同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又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一下子就明白“哟,这就是陆续(密密麻麻)呀!”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学得轻松、主动、愉快,体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
吴老师还通过课件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看到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插图中的静态的、呆板的景物都变成了动态的、活泼的生活画面,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体感知词语,在色彩、形象、声音中整体感知语言,在思索、探究中理解语言。
四、读中想象展现自我
在这堂课中,吴老师把课上得开放而有活力,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展示自我的互动空间,如:让学生在鸟鸣声中朗读第二节,之后让学生想象好象看到了什么?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现了自我独特的想象力,争相出来回答,气氛相当热烈。吴老师在开放的课堂上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同时,学生的观察、想象、说话、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吴老师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这一环节相当好。学生在介绍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概括能力,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加以运用。好多学生说到要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给鸟类营造一个安全、快乐的家园,让我们看到吴老师在“教书”的同时,“育人”的目的也已达到了。
总之,本课的教学很好地处理了理解内容与语言实践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积极引导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新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9
《雷雨》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刘老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是一堂扎实而深入的课,能让人见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首先,刘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研读非常到位。在指导“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时,刘老师借用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垂下来,而不用挂下来”让学生换词理解,加深体验,体会中华文字的精妙。并让学生联想哪些东西可以用“垂下来”。在理解“杂乱”时,让学生通过摆手做动作来很生动地记住了这个词。学生在从字到词到句的理解中读得更有味道、更有感情。也让人感到老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处理教材的功夫深厚,不见痕迹。
其次,刘老师重视对学生的写字教育。刘老师通过让学生从形和意的结合理解来记忆,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记忆、分析字形,通过书空来记忆笔画和笔顺,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求学生姿势和笔顺正确。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学会了写字,又能让学生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再次,刘老师重视学生对词语、句子、生活经验的积累。课始,就让学生来说跟雨有关的词语,并出示了三个相关成语让学生读。然后,又通过听雷声让学生知道雷声的生活原型从而很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在学习黑沉沉一句时,随机积累了ABB格式的词语。指导越来越一句时,让学生说相同句式的句子,既学会了造句,又丰富了生活经验和语言储备。还有理解“垂下来”时趁机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垂下来”,也是促进理解又是积累语言。
总之,这是一堂扎实而有效的课,更有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虽然我是数学老师,同样也有很大的借鉴之处,特别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值得我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0
在评蔡老师执教的《好汉查理》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好汉查理》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
《好汉查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后来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变成一个别人认可的好汉查理。文中的查理是个在改变的查理,是个发展的查理,是个在不断丰满的查理,不断立起来的查理。同时对“好汉”的内涵,课文更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存在多元的解读。而这些人文性的东西都蕴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这就给学生的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要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和点拨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回到蔡老师上的《好汉查理》这节课,这节课中我认为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师解读文本没有立足于整体,没有从整体上来把握人物形象,整体上来把握语言特点。这样就把文本割裂成一块一块的,尤其是把文中的查理截然地分成了两个人,坏查理和好汉查理,教师先分析好汉查理好在哪里?再分析以前的查理不好在那里,这样整节课学生对查理的把握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是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助人为乐的、说话算数的、彬彬有礼的查理,而不是一个在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不断丰满的、不断给人以立体感的的查理。
我认为,这篇课文教师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到两点:
一、立足文本,整体构建人物形象。只有基于整体的背景,查理的形象才会是真实的,形象的,丰满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事件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文第一段说,查理是个很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他。可他自认为自己是好汉查理。为什么呢?那就是说,查理是个有缺点的孩子,但他有成为好汉的愿望,只是对好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也不能否定他有优点的存在。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查理。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再提出:那么你认为查理是个怎样的人呢?那你从哪里看出他是好汉查理呢?这样学生就能辨证地来看查理这个人,而不会截然地把查理分为开始的坏查理和后来的好查理了。
二、立足文本,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对话,通俗简洁,却具有丰富的内涵,能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二是语言前后富有对比,在对比中突现人物的发展变化。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1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绍了“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三种活化石。内容浅显易懂,但是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林老师的这堂课却摆脱了这类文章讲解的枯燥,显得生动、有趣。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识字与阅读的完美结合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低年级的课文就是为了学生识字创造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低年级识字教学要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提升识字质量,增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而林老师本课的教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将识字和阅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1、在导入新课时识字
导入的环节,老师们一般都会将心思花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上,而林老师的导入环节设计非常巧妙。利用学生熟悉的温州博物馆引入,学习“博”字,博的左边是一个“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后给“博”扩词,“博学、博士、广博、地大物博”在词语中再次强化“博”的认识和巩固。再出示化石图片的呈现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但这个环节的作用远不止此,教师马上加入了识字写字的环节,书写“化”字。把写字的环节提到导入时做,非常自然而效果又很好。
2、在初读课文时识字
课堂是学生识字实践的主场地,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随文识字,是每一个教师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林老师要求学生划出“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时,随机学习生字“珍”、“绝”、“史”。她的课堂将识字与文本创设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立足帮助学生跳出单纯识字的局限,便于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认识“一片片”、“一把把”时,教师同样是将口语交际与识字相结合,首先是反复地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理解了比喻句,然后又用“一把把”来说一句比喻句,在口语训练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词义,认识了词语,做到了音、形、义的三结合。
3、在朗读感悟中识字
在朗读感悟中结合识字的环节就更多了。教师非常善于运用多媒体、游戏等手段,创设趣味、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在学生心态良好、兴趣高涨的情况下,运用各种方法出示与本课相关的要认的字,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力,识字的效果就更好了。如在学习银杏树这一段时,出示几张叶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银杏叶。学生兴味盎然地找出很多片,老师告诉学生,像这样找出一片,一片,又一片,就叫一片片。你们找叶子的过程就叫“辨认”。 这样一个环节集阅读叶子形状的句子,感知叶子的形状,同时又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辨认这个难点词语的意思,这样的多重功效为一身,真可谓是匠心独具呀。
二、兴趣与能力的充分调动
整堂课林老师花费了很大的心力准备,图片,补充资料,树叶、白果,游戏等等。这些元素在课堂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二年级学生老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但整堂课教师却是紧林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一次次掀起了学生的兴趣高潮。而这些兴奋点又都和能力培养点相结合。
兴趣点一:化石呈现导入,孩子们对化石是很陌生的,对于新鲜事物,他们充满了好奇,兴趣高涨,在此时教师就适时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针对活化石提出问题。
兴趣点二:认识白果,出示白果食物,对学生说“如果我说这是我从街心公园那长了20年的银杏树上摘的,你信吗?在文中找到证据。学生猛然间看到书中提到的东西跑到了眼前,一个个神情激动,兴趣高涨,纷纷到文中找证据,眼睛紧紧盯着老师手中的白果。
兴趣点三:辨认树叶。由于前面教学的铺垫学生知道了银杏树的珍贵,这时教师出示银杏树的叶子让学生辨认并送给他们,这对于孩子是多大的诱惑呀,他们争先恐后想获得回答的机会。同时教师又培养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口语表达的的能力。
兴趣点四:欣赏了银杏树四季的图片,老师示范说春天和夏天,学生说秋天和冬天,秋天,一阵阵秋风吹过,叶子像( )。冬天,一棵棵银杏树像( )。不仅进行量词运用的语言实践,还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训练有机结合。
兴趣点五:善用表演的形式融合课内外的知识。学生十分喜欢表演,在学习了银杏树的段落后,沈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银杏树,你怎么向大家介绍你自己呢?同时要求学生可以用课文中知识也可以是自己收集到的知识来介绍自己,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边说边表演,把其他的同学也带入了一种情景,自然而然对古生物有了亲切感。这样,对古生物认识就更容易一些,更具体一些。而老师入情入境地启发,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
瞧,林老师就是这样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一次次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潮,这样兴趣点和能力点的有机结合,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通过朗读升华感情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最正确或者说最实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读。在林老师的课堂上,她的朗读训练点分两个层次来呈现。首先是关注重点词语:“几亿年前”、“同一时期,早就灭绝”、 “一代一代”“一亿多年”指导学生读好有关句子,林老师说“关注重点词语读书,会让我们读的特别有意思。”确实如此,学生在朗读中习得方法的同时也越加体会这些化石的年代久远,激发学生对化石的珍惜。
还有林老师抓住描写银杏树特征的句子(长得慢)进行朗读教学,“银杏树长得慢极了,谁能读出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探究了语言文字,既了解了银杏树的特征,又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它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乡而存在的。”林老师这堂生动的语文课,让我感触良多,作为语文教师要能“以学为中心”,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飞梦乡的天空。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2
日前,我听了吴晓丹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上,晓丹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短片播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撼。
听吴晓丹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简洁明快的条理,一板一眼的引导语言,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吴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
在这节课中,吴晓丹老师抓住了圆明园的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愤慨两个要点带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的更深。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在一上课,她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由一张圆明园的照片开始,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的美。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在这部分里,吴晓丹老师仅设置了三个问题和大量的视频短片儿引导学生在读和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她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3、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一部分,吴晓丹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和展示的好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被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图片,阅读和视觉的震撼,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骄傲与悲愤强烈的情感反差,表大了学生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3
听了坐看云起讲的《巨人的花园》一课,觉得值得讲借鉴的地方很多。《巨人的花园》一课可以分三大块:一,花园没有主人时,花园美;二、巨人回来,赶走孩子,花园不再有春天;三、花园变美了,变漂亮了,首尾照应。
老师抓住第二部分重点段,引导学生明白由于巨人的冷漠让花园不再美丽了,不再漂亮了。这一部分中,出示: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什么?从这儿入手。还应该抓住“砌”到后面的“拆”做做文章,不一定要按顺序。
教师教学时还注重了朗读指导巨人的三次话,先是一次一次出示,教师充分带领学生走进巨人,让孩子说说巨人心理想什么,分别叙述三次巨人的话,让学生体会,直到小男孩的出现才让学生理解分享带来了幸福。最后一句出示完成,抓住凝视,为什么凝视?凝视是小男孩给巨人一个思考的机会,凝视里有提醒和暗示。“手一捏,花开了”,告诉巨人,有孩子花园里就有孩子。很有哲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和别人分享,就是幸福。最后的幸福论坛很好,联系这一单元谈对幸福的认识。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4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成功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洪老师没有用烦琐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感悟。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如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目标专一”的理解,如通过朗读来加强体会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等。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对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这样对课文中心能有较好的把握。
其次,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比较感性地了解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这样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更多的内容。这三位伟人,他们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史册的是他们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变,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由于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太远,因此,洪老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并通过插图、文字方面的介绍,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作了较好的铺垫。还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朦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对艰巨的困难,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坚持”与“研究”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美丽的,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的目标、智慧、信念、勇气、毅力等的追求与向往。另外,在重点词句的理解与阅读时,课件的运用更突出了训练的重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洪榴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让我受益非浅。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5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xx教师以歌曲“朋友”导入课题,让学生在“猜、唱、悟”等环节中中体会“朋友”的真正内涵,在简便愉悦的音乐声中,导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又如课堂练笔部分,学生仿佛不是在写作,而是在对自我的老朋友倾述自我的情感。又如五个小组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突出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进取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XX教师的这节课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地理解知识,而是进取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交流。比如:林娟教师问: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学生进行美点文追踪,他们都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林教师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XX教师总是适时地加以点拔与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欢乐。比如:当学生陷入沉默的阶段,XX教师让组与组竞赛,还适时点拔:“还是组长亲自出马,”“有共鸣”“你喜欢诗歌吗”?不是缺少美,而是缺美的眼睛等,我们在那里真切感受到林教师是学生的真正朋友。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xx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如何交朋友,学会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6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境,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滚滚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终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要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明白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7
我听了刘老师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觉得有许多地方上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借鉴。
1、在导入课文后,谈老师让学生齐读第一节,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2、教学评价用语的适时运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导入课文时,老师在学生说了维也纳是个优美的地方,且用了许多成语,老师及时评价“你词语宝库里的词语可真多呀!”、当老师让学生跟着音乐读课文,但音乐放不出来时,学生读完了课文,老师巧妙地说:“没有音乐的伴奏,你也读得很好!”“你的朗读,使音乐飘得更远了”,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3、我认为老师设计的学生质疑问难这一个环节世界的比较好。学生不仅能够提出问题还能够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很不错。
4、在教学中教师在品词析句这一块做的不错,教师在处理难理解的句子中能够通过词的理解,从而去理解句子。
不过我认为也有几点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1、本节课设计的容量太大,无法很好的完成,在教学中只能去重就轻。
2、我认为在质疑问难这一快教师还是没有放开,学生只是局限于教师设计的范围内。
3、学生的朗读做的不到位,整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少,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教师应该多进行一些朗读训练。
4、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做的不够,个别学生不能够说完整的话。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8
一、语文的课堂首先要有语文的味道。不管从工具性一头还是人文性一头来说,我觉得这是语文课的第一要素。它不该是思想品德课,也不应该只是讲故事。那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是语言一头要有文学性,教师的语言首先要优美起来,跟学生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要引领学生在课堂口语表达上向文学性靠拢。二是要落实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属性应该要比人文性属性更强一些,因为这是最基础的部分,设想错字别字连篇,课文读不好,话又不会说的学生怎么可能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须于工具性为基础,语文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还要有提升。
二、课堂要有一个主题。我始终觉得,不管语文还是其他的课,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你这一课用什么主线来串连,如果把设计精当的环节比如一颗颗珍珠的话,那么这根主线就是串起这颗颗珍珠的丝线,没有它,课堂也是没有了整体感,全文的主题是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老师应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渗透,帮助学生感悟这种淡淡的哀愁。
三、语文的课堂要有一个气场。因为不知如何表达,借用了气功中的一个词语,不知是否贴切。记得有次听课,无锡一位女教师上《白鹭》一课,上的那种美让人觉得这样课堂真是一种享受,那才是诗意的语文课堂,这个诗意从何而来,就是教师用语言,音乐,用情感去努力的创设一个课堂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体会和感悟,也许这才是语文课堂人文性的最好体现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9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很成功的(研究型)课。具体纪录如下:
1.新授课由图片引入→姓“司马”→“司”字的写法,创意很好!
在引入新课时,有好的创议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过渡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可以再发挥点教师的智慧,即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于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学生自读课文开始时,可能由于习惯使然,非自读,而是齐读,但还是逐渐变成自读。这可能是平时自读少,而齐读多的习惯造成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课堂真实、有效,未做假。
反思我到中小学听课这20多年的经历,公开课,尤其是对外的观摩课,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 “读字正音”环节,形式活泼、多样,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由“学生推荐下一位同学读”,做法新颖,有创意。
6.“看图说话”的图设计的有问题(这一点上,我与市教育局骆处长观点一致),要注意“图”必须为“文”服务,也就是说,“图”应该准确地将“文”给直观地反映出来。
7.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营造氛围,带领学生通过看图,模拟《司马光》的人物情景,感受和体会当时的场景的做法,效果非常好!
电子白板逐步展现“文字”,通过“读”,“动作模仿”+“语言表述”等,自然、真切,使学生体会很深刻。
8.最后,通过放映《司马光》动画片,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视频相结合,再次体会和感受课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提升。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运用,是很值得研究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0
通过听我校骨干教师引领课,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马老师和张老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在这两堂课中,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张老师的课《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过程环环相套,丝丝入扣。情景导入,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思索,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阅读与思考所带来的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马老师在课堂上亲切、自然,看似平淡的语言,却引领着学生体会到秋天的美好。马老师整堂课都表现十分温和,始终面带笑容,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我们老师对学生非常地爱护,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两位老师都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反复的进行阅读,默读或充满感情的朗读。在这两节课中,我发现阅读所占的时间较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总得来说,这次的引领课,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既学到了他人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1
听过蒋老师上的几节课后,觉得她每次都能准确把握教材,在教学的设计上狠下功夫。这次上《苹果里的五角星》也不例外,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课堂教学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时间的创新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蒋老师突破常规,巧妙地把两课时的教学整合成一节课。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帮助学生解决完课文中生词理解的难点后,就巧妙地引入课文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设计巧妙
一上课,蒋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做了一个小游戏。她取出一根筷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说平时用的筷子还有什么作用?这个游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较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另外,这个游戏也与本课内容紧密相连,学生对筷子的巧用也就是一种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实在
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概括课文大意时,学生不能马上准确地概括。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文章题目去思考。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很快清晰地说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此外,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拦腰”、“循规蹈矩”时,蒋老师也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获得直接的体验,并让学生边说边做,把学生的动作演示与文本结合起来。
但几处教学还要和蒋老师商榷一下。我觉得在理解词语时,对于词中的重点字也要让学生知道,以便帮助学生迁移理解这些字组成的其它新词。如“循规蹈矩”中的“循”和“蹈”字,“鲜为人知”中的“鲜”字。在指导学生朗读男孩和我的对话时,不要一句一句指导,要整合一下。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2
周三早上去教研,我听了陈老师的一节一年级语文课,一节课下来我是感慨万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学生个个聚精会神,更让我佩服的是老师的过渡语是那么的自然,娓娓道来。如:表扬学生读得好,老师说:“读的真不错,老师送给你一个苹果请吃吧。”学生边做动作边说:“摘个苹果送给你,你真棒!”老师和学生配合默契。学生也非常乐意接受。如:把生字送回课文里再读课文,老师说:“同学们,课文妈妈站在路口,等着生字宝宝回家呢。咱们赶快把它们送回去吧。”……还有学生两个人的“识字大王”挑战赛也是花样百出,寓学于乐。
整节课我觉得陈老师始终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且随时随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起孩子乐学的火苗。同时唤醒了学生那颗想学的童心。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空。如果你非常讨厌自己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狱。”我觉得陈老师就是一位生活在天空的老师,她用自己丰富的教育智慧享受着孩子们带给她的欢乐。和谐的师生关系令人羡慕,让人折服。我想我也应该做到这些,做一个生活在天空的老师,我觉得只要我们能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那么我们的精神境界和职业操守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我们的幸福感就会随之降临。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3
《雨后》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鹅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阅读了许红琴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受益很多,我决定教学中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唤起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首先,联系生活,唤起生活体验
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夏日雨后,外面空气更加清新,天气更加凉爽,到外面玩水是不陌生的。所以,在课始,我就提出了让孩子们精神振奋的话题: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你最喜欢干什么?学生们都津津有味谈起了玩水的事情,由此引出对课文的学习。生活场景的回忆,诗文的描述,把孩子们带入了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
其次,朗读感悟,激起情感体验
为了读好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我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表演中进行回忆,设身处地揣摩两人的心理,激起孩子们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在身临其境中,在边回忆边朗读中感悟兄妹两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同时,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语,使得朗读更到位。
再次,启发想象,描绘童心童趣
在学完全诗后,我问孩子们:除了兄妹俩,这一群孩子玩得多快乐?这一问,孩子们好像也来到了那个广场,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描述起曾经体验过或想象中的孩子们玩水的快乐情景。最后,我让孩子们将这首诗抄在晨诵本上,并配上画。孩子们兴趣盎然,任由想象驰骋,用画笔描绘自己的心情,充分体验享受到了童心童趣。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4
卡罗纳
我听了周老师的课,受益非浅。周老师为了突破重点,较好地达成情感目标(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把课文重组成两个版块。
一:找出描写卡罗纳的悲痛欲绝的语句,体会感悟,指导朗读,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二:再读课文,找找卡罗纳身边有哪些人在关心他,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说说他们是怎样关心卡罗纳的。
课堂实录一:
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悲痛万分,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卡罗纳
心情的语句,再认真读读,用你的朗读声表现出卡罗纳的心情。
生默读找划语句,一会儿几个同学就认真地练读起来。
师: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卡罗纳悲痛的心情。谁先来读一读。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从卡罗纳的脸色中体会到他失去母亲是多么的伤心、难过。
师:卡罗纳承受着多么巨大的悲痛呀!谁再读。(指名读)
师:你体会到了卡罗纳的悲痛。让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哪句话体会到了卡罗纳的心情。
生2: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他的内心充满了悲哀,他羡慕我还能拥抱妈妈。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卡罗纳的内心,读。(学生齐读)
师:卡罗纳失去了母亲是那样的痛苦、伤心。假如卡罗纳就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伤心。
生2:帮助他走出伤痛。
生3:鼓励他,让他重新快乐起来。
这堂课,周老师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让听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鸣。我觉得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5
今天,听了董老师一节《扮亮语言》的作文指导课,这是一节扎实有效且有特色的课,深感从中受益多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本节课“以学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老师以学生的阅读积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经典片段的再现,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总结其中在“扮亮语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学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妙处;最后在升格练习环节,老师依然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了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升格训练。整堂课,老师以学情为教学的起点,学教相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往上攀,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二、 本节课在“三学循环”的模式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议学”“悟学”环节,改变了以往“议”“悟”截然分开的模式,采用边议边悟边练,议悟循环反复螺旋上升,显得灵动而不僵化,体现了教学的智慧。
三、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学以致用扎实有效。老师在方法感悟这一环节,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为阅读教学中的名家经典片段,打通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结语言表达的技法,每一个方法小结之后,老师都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到的方法进行升格训练,学生实践充分,学以致用扎实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残缺的艺术。我觉得作为“三学循环”教学模式下的示范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发探讨:
1、如何正确处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2、“导入”部分内容与下面教学内容联系不是很紧密,可考虑删去,这样内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恰当的运用“合作学习”;学生练习时,是否需要先讨论再自已操练。
以上只是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6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李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当然,教学时,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7
听了杜丽娟老师《桂林山水》的教学,我的感受比较深,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杜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对文本知识的定位是“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对能力方面达成的目标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谈话导入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以去探究、寻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杜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对个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读,请学生用最最生动的语言读出山水的优美等多种方法阅读。
李老师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让学生感受了“山”与“水”、树与花、景与画完整结合起来,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特形成一个完整的美。这里如果再强调的山和水的融合,处理教材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交给学生理解就更好了,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美。还有就是一个我们教师普遍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如果能丰富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一节成功的好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会吸取经验,改正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8
我听了X老师的一节阅读课,对于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特点: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是否导得好,导得妙,看是否导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学习的环境中,所以说导语尤为重要。杨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们接触过的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入手。
2、教师要想真正地征服学生,除了教师自身的权威外,还应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过硬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来征服。课堂上,X老师始终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你怎么认为的呢?……”只有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下,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由此我想到在教学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以动力”,用激励、赏识、鞭策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在介绍安徒生生平,及经受挫折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时,X老师的博学多识,使我认识到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另外,对于本节课我有几点建议:
(1)在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有一些流于形式,应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有说出自己的看法、意见的机会,而不只是老师在说。
(2)在朗读这一环节时,教师让学生带感情朗读,当学生朗读把握不好时,教师作示范然后是不是让更多的学生再来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感情的把握。
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与交流使我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认真学好新课程,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把她们的成功经验贯穿到自已的课堂中来,让自已更快更好地成长。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9
《白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活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的故事。在这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黄婷婷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在学习白杨树的特点的同时通过理解“戈壁”的意思,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体现在指导朗读上,本节课上黄老师通过多种手段指导朗读,例如:让学生自评“读出了白杨的什么?从哪儿读出来的?”、分角色读课文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时让学生总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总结发展了组织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的能力。第三,锻炼了学生快速记忆文本的能力。黄老师将课文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句抽出来,形成课文填空,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过几遍之后尝试背诵。这不但能锻炼学生快速记忆文本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记忆文本方面更加自信。
三,抓住关键,联系现实,深化主题。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黄老师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深入挖掘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通过图片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使课堂更富现实教育意义。
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并在兴趣盎然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辨证的统一。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0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处。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所以这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
黄冬蕾老师执教的《九色鹿》给我留下这些印象:
1、课堂体现了语文味。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你是一名国家臣民对文中的四个人物进行评论。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试图让学生走进任务的内心,初步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魅力。
2、被感动的细节。
对于一名新教师而言,对教材的研读肯定存在不足,而黄老师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课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主动请教高年级的老师,还借了我班进行试教,可惜的是,我也和她半斤八两,所以,可以说我们是两个臭皮匠,由于水平的有限,教材解读浮于表面。虽然有许多问题,但教师的认真痕迹却是抹不去的,她的认真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课件美观又详实,将文字与图片结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板书也书写得清晰明了,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九色鹿、调达的特点,展示得清楚。整篇课文处得也较有条理。
对教材,我也是陌生的,以上是我勉为其难的皮毛见解。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1
于毅老师执教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看似简简单单却上得扎扎实实;看似寻寻常常却蕴含着生命、爱的哲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1、朗朗的读书声。读是语文课堂的本真,语文课堂上就是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这一课,于老师抓住关键,通过品词品句,帮助学生能够读懂课文,读出了层次读出了理解。如:读“粉红粉红”“芳香扑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蔷薇花的美,老师请学生“把花儿读得更红些”、“把花的芬芳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老师还带领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很精彩,通过读懂文字材料,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2、语文教学让学生入情入境。于老师让学生假设自己看到被雨打的蔷薇花后,会怎么想?怎么做?使学生通过角色的体验,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情不自禁的为人物的举动吸引;然后指导学生带着动作读句子,读出了怜爱之情,感受到文中人物关爱弱小的品质。
3、老师处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人物动作走进人物心灵。
4、本课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帮助弱小的。学生踊跃发言,在描叙自己的故事当中悄悄种下了爱的种子,生成了一种爱的积极情感,挖掘出了文本关于生命意义的高度:不甘做弱小、要爱护弱小。最后学生们爱的宣言,震撼着每一个听课者的心灵!
全课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但是关于弱小,想与于老师一同探讨:老师问“生活中你关心过弱小吗?”学生都围绕身边的人来说事。如果是我执教,我会问“除了身边的人,还有什么也值得我们关注、爱护、帮助?”将“爱护”的范围拓展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事、物”,引导学生将视线放宽,关注更广泛,对主题的升华和领悟会更深刻。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2
这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记叙文,文章描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及人们的表现,说明了环境污染给大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家园。从整堂课来讲,整体风格为实在、扎实而有效,紧扣文章的重点段落,让学生细细地读,充分地读,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
一、自主学习,文本对话。
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文字,品味语言,感悟文章的真谛,学生紧扣文章的语言,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此时,心与心在这里交融,此刻,情与情在这里碰撞。最终,作者、文本与学生融为一体。
二、以读为主,重点突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课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对比读,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师生对比读,在学生在找一找,比一比,读一读中,突破了该段的重点,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壮观和今日的日渐枯竭。
三、直抒胸臆,指导练笔。
人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又会有哪些感触?会说些什么?并试着写一写。交流中,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心声,道出了真情实意,说写结合,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几个想法。
(1)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拓展,如:塞特凯达斯瀑布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仿佛对世人说些什么?(2)教学是一门艺术,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有情有趣是教学。”此时此刻,你就是巴西总统,在这个特殊的葬礼上,你会说些什么?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合作者、帮助者,同样可以以记者身份采访大家:你作为游客,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谈谈你内心的感受。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3
《四季》这篇课文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教师教学时为学生阅读创设了美妙的情境,采用了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体现了“整合”思想,将朗读感悟、表演、仿说、绘画等有机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理念。
一、创设美妙情境,激发内在兴趣,为学习课文做了铺垫课前课件展现的五彩缤纷的四季以及教师悦耳的旁白,立马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令学生怦然心动,对四季之美发出“哇!好美啊!”的啧啧称赞,学生由此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为愉快的“课堂之旅”做了丰厚的铺垫。
二、抛弃繁琐的讲解分析,实现以读为本,体现了母语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注重了把“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呈现“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自主读、指名读、范读、选择读、配乐读、表演读、感情齐读等,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体现了读出情,激活思。
三、抓住文本中重点词语,采用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语言和意境美如,教学“鞠着躬”时,让学生表演低头弯腰;雪人大肚子一挺,让学生表演雪人挺大肚子。
四、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了什么?生答:我是春天。教师引导学生用“是”说一句话。
五、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年四季这么美,我们用什么办法把它们留在身边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老师相机让学生明白:自然美、生活美无处不在,要想留住美,只有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画下来,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把课内的知识延伸,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美的存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萌生环保意识。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整合”意识,采用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4
本堂课的教学返璞归真,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简简单单
课堂上没有繁琐的目标,庞杂的内容,零碎的讲解,新奇的形式,热闹的活动,有的只是简明的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简要的讲述、点拨、激励。
二、实实在在
实实在在的读,实实在在的说。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实实在在的指导,教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有要求,有点拨,有引导,有激励,有示范……让学生用通顺流畅、规范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无不耐心细致。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今天,听了严老师所教的这一课,让我感受较深的是: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理念、自主探索、互动学习的观念,且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材的特点。如上课伊始,教师以歌词导入新课,能激发爱好,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其次、围绕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便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划出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老师再作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的新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的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黄河的宣传语。这样,突出了文章主题,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纵观整个教学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进行交流,主动地进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这节课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结构安排上不够合理,呈前松后紧的局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在读书练习中,虽然也进行了指导,但学生读得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读书的练习与指导。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5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钱教师在执教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领入充满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学生在简便、活泼的气氛中,直接“闻其声、观其景、临其境”。把学生的认识欲、进取性完全激活了,到达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首先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山谷图,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里翩翩起舞,这么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了,学生仿佛随着那美丽的蝴蝶来到了台湾迷人的蝴蝶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中。
在讲到黄蝶谷和彩蝶谷时,又经过动画演示,展现出金光灿灿的黄蝶谷和五彩缤纷的彩蝶谷的景象,为了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彩蝶谷的美,钱教师把实物花瓣撒向空中,当五颜六钯带着香气的花瓣缓缓飘落的时候,再多的语言都是不需要的了,借助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完全在课文中徜徉、留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景,体会了课文。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钱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经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圈出描述动作的词,然后讨论为什么用“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能变换位置使用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三个词不仅仅具体准确地描绘了蝴蝶的动作,并且又避免了单词的重复。此时钱教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钱教师十分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演示完蝴蝶谷的图象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景象?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用上比喻句来说一说,学生在优美的情景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6
听了林教师的《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更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下头,我想就这节课谈谈自我的一点感受。
一、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有很强的情感色彩,整体的感知尤为重要。林教师没有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单纯地去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整体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并注重整体回归朗读。围绕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经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对于这样一篇能使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学中就必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加深内心体验,塑造人物形象,林教师在这节课上却是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并紧扣重点词语引导品味,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例如,在引导学生赏析第六自然段时,刘教师紧扣“捧者”“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等几个重点词语品味,让学生体会“我”对木雕的喜爱之情。在读中体会了用词的准确、生动,注重了词句的积累和感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刘教师在这节课里,紧紧抓住能表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句子,经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国际友谊”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三、教材是范例,积累语言是掌握表达工具的砖瓦。所以,要善于利用教材让学生赏析、积累、运用语言。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成语,值得我们学生积累。林教师是这样设计:先复习文中成语,(名不虚传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理解后运用到练习当中,到达积累。我想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这些词的印象会十分深刻。
四、教师在课中的教学思路清晰,充分利用板书中“友谊”两字,帮忙学生为写话铺路。写话资料能够直接安排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林教师安排了小练笔,引导学生说写结合时机十分适合。当学生经过描述黑人少年的语句深刻体会黑人少年内心活动的时候,才能真实感悟,具体写出自我的内心感受,把夸奖的话写得有血有肉。相信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能写得更真实、更生动些。如果把找、理解、运用四字词语这一部分简短些,能够让更多学生展示自我的写话成果,让他们欣赏到更多赞美黑人少年的话。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7
听了林老师的《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更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下面,我想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有很强的情感色彩,整体的感知尤为重要。林老师没有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单纯地去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整体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并注重整体回归朗读。围绕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对于这样一篇能使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学中就必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加深内心体验,塑造人物形象,林老师在这节课上却是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并紧扣重点词语引导品味,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例如,在引导学生赏析第六自然段时,刘老师紧扣“捧者”“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等几个重点词语品味,让学生体会“我”对木雕的喜爱之情。在读中体会了用词的准确、生动,注重了词句的积累和感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刘老师在这节课里,紧紧抓住能表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句子,通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国际友谊”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三、教材是范例,积累语言是掌握表达工具的砖瓦。所以,要善于利用教材让学生赏析、积累、运用语言。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成语,值得我们学生积累。林老师是这样设计:先复习文中成语,(名不虚传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理解后运用到练习当中,达到积累。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这些词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四、教师在课中的教学思路清晰,充分利用板书中“友谊”两字,帮助学生为写话铺路。写话内容能够直接安排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林老师安排了小练笔,引导学生说写结合时机非常适合。当学生通过描写黑人少年的语句深刻体会黑人少年内心活动的时候,才能真实感悟,具体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把夸奖的话写得有血有肉。相信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能写得更真实、更生动些。如果把找、理解、运用四字词语这一部分简短些,可以让更多学生展示自己的写话成果,让他们欣赏到更多赞美黑人少年的话。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8
语文课,上出该有的语文味,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今天的教研组开课活动中,马学飞老师用《夸父追日》一课的教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整堂课,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学习。
注重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在课堂上夯实基础,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打好根基是我们的责任。在今天的课堂上,马老师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分别让学生练习读准字音,分类了解词意,读好句子,不加字漏字,有感情读句等,有效地巩固了语文基础,避免了一些语文错误的产生。
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课堂应是思维品质训练的重要场所。今天的课堂上,马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往深处推进。如上课伊始从神话故事神奇入手,让学生从题目《夸父追日》中找找能体现神奇的词语。学生找到了“追日”一词,却没能说明原因。马老师然后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追日”一词能看出神奇呢?之后,学生联想到了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这么远的路去追日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让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顿时对课文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又在后面对课文内容的解读中,先让学生找找文中写神奇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品味句子的神奇之处。另外,在训练学生如何把语言说精炼上,马老师也做了一些提示和点拨。这些安排,都说明马老师在平时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就在这样的长时间的训练中得以成长。
听了本节课,觉得马老师教学重点突出,主要让学生学会了说主要内容,品读了课文中神奇的语言;教学难点也很好地突破了,马老师通过对“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这个句子的反复引读,让学生明白了夸父是一个追求光明、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精神巨人,从而把上课一开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夸父的偏见自然得到扭转。
今天的课,马老师准备充分,教态自然亲切,带给学生收获多多,也给听课的老师许多启示!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9
《酸的和甜的》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有趣,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夏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课堂结构简单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从一开始的导入到朗读,学生表现出好奇与学习的热情,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具体谈谈。
一、课堂结构简单化
整堂课夏老师设计了四个步骤:导入揭题,角色见面;初读感知,触摸角色;深读感悟,演绎角色。步骤简单,突出了夏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而且思路清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整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式、探究式……方法灵活。
1、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在开课时,夏老师利用课件,先以鲜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夸夸葡萄,尊重了他们的个性体验,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2、识字讲方法,词语理解生活化
整个识字过程,夏老师始终注重儿童中心,把词语当成“词娃娃”,和小朋友捉起了迷藏,当学生学会字音后,她说词娃娃藏到句子中去了,让小朋友把它们喊出来,这时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动态发展的。
3、读的形式多样化
夏老师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丰富了读的形式。
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夏老师在课堂上的一点缺陷,下面是我不很成熟的看法,我想和大家一起商榷:
1、学习活动个性化未充分体现
我认为朗读课文不是由老师指定学生而是让小朋友自己确定“我想让你来读"一篇课文都要给学生一种思想的启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命。这篇课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事,要勇于去尝试。
3、关于朗读的指导
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初读感知,触摸角色”时,夏老师让学生读文中的角色,但是自己却并未进入角色。我认为夏老师自己可以读读小猴子的角色。夏老师可能认为自己扮演小猴子太滑稽,我觉得不需要有这个顾虑,老师的参与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总之,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者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引进了文本,联系了生活,尊重了体验,感悟了生活,体现了夏老师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创新发展的教学思想,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0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描述了两只可爱的小兔接受了老山羊不同的礼物——白菜和菜子,回家后不同的表现——小白兔辛勤耕种,小灰兔贪图享受,结果也不同——小白兔种的菜丰收了,小灰兔却把菜吃完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文章通过对比的写法,把小白兔的勤劳和小灰兔的懒惰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堂轻松、快乐、有意义的语文课。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识字认字激趣。 丁老师重视让学生从自我出发,鼓励学生选自己认识的字介绍识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认字。这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图文结合激趣。在分析课文时,吴老师主要通过图文结合来上。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幅图(画的是老山羊送给小灰兔一车白菜,而小白兔不要白菜,要了菜子)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课文中哪几段写的就是这幅图中的内容,然后再来指导朗读。再出示文中第四幅图(画的是小灰兔又来向老山羊要白菜,而小白兔却给老山羊送来了白菜),请小朋友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哪几段写的是这幅图的内容。最后一起出示两幅图,说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因为小灰兔只吃不干活,小白兔却自己种来吃。通过图文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结尾悬念激趣。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常常留下余味,教师如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在课文上完时,吴老师又问学生,如果你们是小白兔或小灰兔,你们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时候学生兴趣大增,“我会向小白兔要一包菜子自己种”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学生的口中讲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当然,依据课文体裁、题材的不同,还可灵活多样的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为契机,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引领他们步入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两位老师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这课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1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学习上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因此,在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陈如如老师的课堂就让我们体验着快乐和活跃。特别是她的识字教学环节,每处都体现出“以趣为本”的思想。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开始,陈老师就把画面定格在美丽大森林。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慢慢增长,课堂的情趣多了些许期盼。而在接下来的识字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数学题引入、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游戏形式,调动兴趣。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在在本堂课上,陈老师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数学题目,捉迷藏等。将这些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三、找寻构字规律,乐于发现。
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应该能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成功者。陈老师的识字课堂就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用数学的方法识记汉字,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新鲜的玩意儿。他们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而这种方法竟能让他们认识那么多新生字,还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同。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而得到肯定的孩子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欢乐,之后他们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去创造!
同样,作为班集体的个体,会因为同一个生字有这么多不同的精彩的理解而丰富自己的思维,让整个课堂显得生机勃勃,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
四、阅读巩固识字,延伸课外。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2
已有两年多没有教过语文,很少走进语文老师的课堂听课,也许是自己的懒惰心里,也许是没有全面发展的意识,也许……
听说今天上午第一节孙主任讲公开课,我迫不及待的想一睹这位专家型教师的课堂风采。今天她授课的课题是《钓鱼的启示》,这节课我比较熟悉,它原来是苏教版四年级的一节课,我教过,因此听课时更是留心,想感受孙主任是如何带领孩子们学习这节课。
简短的三言两语就导入课题,从“钓”和“钩”两个字入手,既让孩子们能区分开这两个字,又从字面上感受它们的异同,这一个片段处理的恰到好处。孙主任以“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孩子们经过认真地默读、概括,用自己的话讲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事件,引导孩子们学会总结课文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概括能力。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了什么道理?”、“为什么非要放回湖里?”、“哪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不愿意?”这一个个问题的设置,激起了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孩子们很用心的默读课文,捕捉和问题相关的信息,力求合理的解释问题,孩子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了。最有趣的是让孩子们表演儿子和父亲的对话,孩子们说的有模有样,真如身临其境;让孩子们讲述身边发生的与道德有关的事件,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孩子们表演或是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有的孩子很诚实,有的孩子很机智,师生互动十分默契。
简单的钓鱼事件却映射出很大的道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真是如此,讲起大道理谁都很在行,可是真正落实于行动中却很难,如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贪污事件屡见不止等等。做为教师的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的教育好班级内、校园内的每一个孩子,尽可能的去改变身边的亲戚、朋友,但毕竟单靠我们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希望更多的人提高觉悟,共同携手把道德行为贯穿到学习、生活当中。人人都发挥主人翁意识,人人都多付出自己的一点力量,相信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用心爱护我们的祖国,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3
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教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最后,我想说,井老师毕竟还年轻,学美术专业的她以往也没有这样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课堂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为今天看到井老师的进步而高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同时我更希望,我们槐荫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4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今天孙老师的课堂实效而言,学生已经充分悟其情——为科学献身、为人类作贡献的永恒之美;得其法——紧抓词语理解感悟人物品质,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1、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整个教学流程连贯有序,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思维得到了发散训练,智力得到了发展。
2、抓住文中空白,发挥学生想象,进行练习说话,加深对课文主人公居里夫人的理解。在教学到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终日研究的时候,老师就让学生想象当时可能会出现怎么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练习说话,学生把居里夫人遇到的困难一一说了出来,对居里夫人有了立体感的认识。
3、渗透学法,深度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我觉得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是,它是有道理的。这节课在学法上,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另外也是继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结合课文,孙老师总结了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度思考,从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另外,在课题中质疑、对词语质疑、对难理解的句子质疑,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巩固了质疑的能力。
4、由词到句,有句到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孙老师将美丽一词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串起文本内在结构。由回顾居里夫人容貌秀丽到重点品读精神美丽,最后感叹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这样人物形象不断凸显,美丽含义逐步深化。学生水到渠成明白居里夫人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可以穿越历史,这份美丽是永恒的!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着眼点只能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离不开品词嚼句,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理解。所以张老师在课堂中先教以学生紧抓词语理解感悟人物品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表达个性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烟熏火燎终日等词,重点数字对比一锅一锅、三年又九个月、成吨、0.1克镭等来明白居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这样的语文训练才是扎实有效的。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5
沈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富有条理,从引导学生感悟九色鹿的外表美到领悟其内在美,重点突出,层层推进。教师清晰、流畅、干净、利落的过渡语言为本课的教学增色不少。沈老师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关注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不露痕迹地渗透了诚信教育,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1、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故事中的九色鹿、调达,性格各异、形象鲜明。课文篇幅较长,沈老师重点抓住表现九色鹿言行的第二、第四、第八自然节来品悟其形象,如通过抓住“立即”“汹涌”“挣扎”“救命”领悟九色鹿在危急关头救调达时的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抓住“只要”感悟九色鹿的不求回报;抓住九色鹿对国王说的那3句话,层层引导,品味九色鹿的智慧。在教学“见利忘义”这个词时,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先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调达看见了什么“利”,是“重金悬赏”,然后说说把什么给忘了,就是九色鹿对他的救命之恩,最后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见利忘义”。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了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与此同时,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教育就在剖析词句中悄悄地渗透。
2、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标倡导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策略,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沈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指名读、分男女生读、齐读、加上动作读、变化语气对比阅读等多种形式,读出九色鹿的美丽,读出调达的可恶,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体验,培养美好的心灵和崇尚的情操。
3、利用文本留白创设说话情境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沈老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想象练说的环节:如调达会怎样郑重起誓;调达看了皇榜后会怎么想等,既训练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通过角色的置换,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调达落水得救后是怎样的感激涕泠,而面对悬赏时又见利忘义,灵魂是多么的肮脏。总之,沈老师用她的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德育的渗透,智育是苍白的。有了德育的渗透,语文的智育课堂才更加丰满,充盈灵动。
推荐文章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22:13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17:15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2024-06-08 12:13:44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10:5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8 12:07:58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8 12:05:17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报告2023-08-21 13:01:21
高中美术工作计划四篇2023-08-18 16:48:38
经济管理系学生会文艺部的工作计划2023-08-26 13:27:16
小班迎元旦的活动方案范文2023-08-16 14:35:55
我心中的好老师演讲稿1000字2023-08-16 10:23:22
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演讲稿「精品」2023-08-11 11:19:21
在10周年庆典活动上的讲话2023-08-23 00:36:37
小学生春季开学安全教育讲话稿(精选五篇)2023-08-24 22:33:55
校园文化艺术节讲话稿范文(精选五篇)2023-08-15 09:35:05
一年级新生家长会数学老师讲话稿2023-08-19 17: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