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于丹庄子读后感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9 21:48:54 文/秦风学老师 心得感悟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庄子》一文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文学价值非常高。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于丹庄子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于丹庄子读后感1

《秋水》是《庄子》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全文从河伯与海神若之间的对话开始,以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上的故事结尾,中间又杂以孔子和公孙龙的故事,貌似没有支点的和主题,延续了庄子一贯的风格。但是,看完全文后却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因为庄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条隐秘而连绵的线索——那就是庄子希望告诉我们的处世态度。

近来,学业开始繁忙起来,难免由心底升起些许急躁,其实静下心来,回头看看却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丧,于此就倍添了对于庄周的羡慕。在他看来,世间万物或大或小,都因为命运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样。人属毫末,只需安于自然天“道”就好。譬如海神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又说“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尔将可与语大理矣。”有时人生的迷雾“只缘身在此山中”,参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游历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最后,庄子与惠施的故事放在这里也就不显得突兀了。对于庄周来说,河流比之沧海、人比之万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对于天下的争夺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对他们本身来说过于大的东西。如此,我也了解了我的繁忙与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窥度了而已,要适度,要控制膨胀的欲望才行啊。

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庄子所说容易让人想起“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看来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了……

于丹庄子读后感2

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怪我太贪胜。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和”一字,向来不带强行。

翠叶点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枫雁过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时宜,顺所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也不正是因为有意境悠远的和谐?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处得融洽,不强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给人的是无端的好看。

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一书深邃,却并非华而不实,一读开阔,二读顿悟,三读坦然。书中思想,一如庄周的风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其智无端崖而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道我合一的庄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爱万物,以与万物和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

人生如棋,胜败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个不断进步的相安逍遥?

和谐世风,谁皆爱之。行和,两安。

于丹庄子读后感3

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栖息地,就不要受拘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不要做财富的奴隶,要做财富的主人,这样,人才能真正的逍遥。否则,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对逍遥的享受。

自由的栖息可以让疲惫的心得到安歇,让压抑的心得以释放。自由的栖息需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达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

现实当中,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放下的,那样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没有必要有太多的弯子,弯子太多会使你的心情沉重,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够纯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谛,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未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生活实在是糟糕至极,要知道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可改变的?不如适可而止,有选择的放下执着,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谁总是一帆风顺?“物而不物”会另有收获,对于物欲的追求和执着,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说: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这说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放不下,就会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牢牢困住,心之将死,无法将他们恢复元气。他们就像一个蚕蛹,用厚重的茧把自己捆缚了起来!

放下很难,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会发现所有的纠结和烦心反而会转化成一片海阔天空,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是一种对外部事物进行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阳光中过日子,洗练一份仁厚清净的心境,无憾无悔的走到生命尽头,抛弃一切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

于丹庄子读后感4

《庄子》是庄子一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他本人写的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庄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庄圆整理后形成的这部传记。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姓庄名周,“子”是尊称。他于公元前396年生于宋国蒙地,逝于前286年,一生著有《养生主》等7篇著作。

《庄子》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一天,庄周在濮水河边钓鱼,两个人劝他做官,可正是因为他喜欢自由自在安详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扰,一辈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否则,或许他也整天与世人一样生活得紧张繁忙,在日常事务中掩埋像他这样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了。而庄子最令我折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面对妻子颜玉的死时显得很从容,不但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原来,庄子认为颜玉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现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她又安静地回到了大自然。庄周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

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于丹庄子读后感5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

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于丹庄子读后感6

这本书是妈妈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买的里面又许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妈妈说看了后面的解释,我就懂得了。

比如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和纷,应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还是听不懂……

不过,这里面又有许多的故事。有些是现代寓言还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欢看这些故事,不过,我觉的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后面的道理。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翻到最后几页是,我看到了《庄子》这本书原文,我几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几个我能猜出来。《庄子》这本书是谁写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论语一样是被学生记载起来的还是庄子自己写的?

我每天晚上都会想,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如果人死了是什么感觉呢?肯定回答:没有知觉了。又问:没有知觉是怎么样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远都醒不过来的麻醉针那么,打了麻醉针是什么感觉呢?再这么问下去,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书上说,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绝不找死。庄子之所以能够谈笑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没什么好怕的。

弟子规里面说:非圣书屏勿视。我想,我这应该就是再看所谓的“胜书”吧。

于丹庄子读后感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很难想象,有一天,我会静静的徜徉在《庄子》的世界里不忍释卷。去选择跟这样一位先哲对话,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毕竟我们之间可是横跨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鸿沟啊。本来,我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硬着头皮读下去的。可谁知,这一读,便是天光乍破,至黎明方清醒。

《秋水》篇,物我之间的深刻认知。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一泓秋水泻,千载道心明。当读到《秋水》篇时,我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井底之蛙,夏虫语冰,一叶之秋……这些儿时便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抑或是成语典故,竟会在此时重逢。于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瞬间生动了起来。井底的蛙,只能看见狭小的天空,便以为世界只此方寸之地。是什么,限制了它对外物的认知?这便是庄子的《秋水》想要告知我们的东西。

“有些人没见过汪洋,以为江河最为壮美;而有人通过一片落叶,却能感知整个秋天。”人对外物的感知固然会受客观环境的局限,而人主观意识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苏轼的《赤壁贼》中,主客之间亦有此物我何分的深刻讨论。人类渺小,而宇宙无垠。然而,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却永不停息。以至于人的认知,便如这秋水潺潺,是流动的,是发展的。而庄子的思想亦如秋水,一泻千里,无止息,亦无涯。

《说剑》篇,既是隐者心淡泊,亦非冷观乱世风云。

春秋战国时期,因乱世纷争不断,无数王侯将相粉墨登场,掌风云变幻,而庄子依旧在濮水静静垂钓。我原也以为庄子是避世的,毕竟他说宁愿在泥巴地里打滚儿,也不愿替楚王卖命。可直到读到这篇《说剑》,我想我错了,我对庄子的了解太片面。

赵文王喜剑,他便以剑为喻,说有三剑,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无论我如何形容,亦是苍白太过,于是庄子原话如下:

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以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很多人读此篇时,只是叹服于庄子的辩论口才,而我下意识感受到的,却是庄子对天下纷争的清醒认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是个挺有意思的东西,上至王侯,下至庶民无喜它。比如越王八剑,那是千古传奇。所以赵文王亦不能幸免,迷上了剑士斗剑,荒废了政务,庄子来劝,便有了上述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番言论。也让后世之人得以窥见庄子淡泊名利以外的另一面。原来他也可以这样,心系天下,规劝君王。

也许道家自老子起都与水有缘,庄子的.思想亦像水,或汪洋恣肆,于是有了《逍遥游》;或静水流深,于是有了《秋水》、《齐物论》;或泽被万物,心系天下,因而有了《说剑》、《渔父》。说到这里,我也希望《庄子》的思想能涌流至无数人的心间,传递着为人处世的通达智慧。

我读完《庄子》,还来不及感叹,便沉沉睡去。梦里有鲲鹏展翅,驶向无涯的远方……

于丹庄子读后感8

读《庄子》,我懂得了许多。借助于《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犬儒主义的创造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驼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外”,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像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实际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

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__,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社会中的无奈。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可许能够培养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也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于丹庄子读后感9

《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于丹庄子读后感10

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庄子》——“贫也,非惫也”。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是,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将物资与身心融为一体,将精神摒弃一边,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就应学会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应胜过物资,因为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物资。

推荐文章

辽宁高考排名931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6:51:59

浙江高考排名157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6:48:32

考贵州黔南经济学院要多少分河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2024-06-07 06:44:05

江西高考排名1637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6:38:46

山东高考排名12271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6:34:08

江西高考排名420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7 06:31:16

最新二年级数学老师工作总结范本10篇2023-08-18 18:44:39

读庄子心得感想范文10篇2023-08-21 05:44:47

大学生英语三分钟演讲稿五篇2023-08-19 17:06:25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200字范文10篇2023-08-22 08:22:26

读庄子心得感想范文10篇2023-08-21 05:44:47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200字范文10篇2023-08-22 08:22:26

童年400字读书心得范文10篇2023-08-10 10:03:11

教师年度考核心得体会2023-08-21 14:00:58

安全生产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023-08-16 17:10:08

夏洛的网心得体会2023-08-23 05:43:1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