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读书心得1
“文学其实是人学”,木心的结论让人信服的,是他把主观问题客观化。的确,这世上的事情,多是与人有关的。
大三时暑假结束回学校,火车上对面坐着的是一对母子。仅从那稚嫩的脸庞就可以看出,这孩子刚上大学。母亲得知我已经上了三年学,学校听上去也勉强算是不错的,便热心的向我打听大学应该注意什么。天南海北的聊了会儿,我和那孩子说出了我当时对于大学学习上的一点心得。归结起来很简单,在自己的专业之外,我觉得应该学习两方面的知识,是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人。一为经济学,虽为理工科的学生,但我喜欢经济学,让我学会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二为哲学,虽然我不是浪漫主义者,但我相信归一化的真理,哲学唯此。这几乎概括了我当时的精神需要,那就是条分缕析的生活方式。我所忽略的,正是对基本人性的认识。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会加上第三条文学。哪怕是看似不重要的小故事,也可以让读者了解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
接触木心先生完全是这本《文学回忆录》。在豆瓣上看到书评时是一时意气,因为都说木心先生的书很难读,谁知这一读便很难放手了。
全书以文学史的脉络讲解文学发展的整体路程,但没有过于具体的介绍,很多在木心看来不值一提的人物和作品更是惜墨如金。因为这并非是史学著作,只是木心在美期间给一群画家、音乐家讲课的笔记,是由陈丹青先生记录和整理的。这种笔记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文字并不是很连贯的,多是思维的片断,在我看来这就够了。
为什么一群搞艺术的人要去听一个作家讲文学史?初听到这个问题我也很难理解,但越看过去越叹服。
任何艺术都是人的艺术。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注解,也是我的对上面问题的答案。文学是自觉的艺术,因为用文字表现的情感要比其他的艺术形式间接的多,它所需要的功力也要多的多。
木心的课程持续了五年多,所以我看的也非常慢。这期间有过偶尔的灵光一现,比如木心讲人生的幸福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得不说,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之透彻。时值**在五四期间与青年座谈,听到有个女孩登珠峰后,说的也是这句话。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怎么读《诗经》了,应该读。
书怎么读?这是个很久以来就困扰我的问题。以前有过梁文道《我读》的浅显介绍,再读《回忆录》有种提壶灌顶的感觉。实话说木心介绍的大部分书我都没读过。我所看的书大多也与文学无关。但试问文学离普通人远么?文学其实就是普通人的人生。因此之后我给自己列了个书单,不过按文人的规矩是不能拿书目示人的。我倒不是文人,只是初学的人乱写出来,被人看到不免要笑我无知。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朋友来我家,翻看了几页就问我,你能看懂么?看不懂。但因为看不懂,所以要看,看了才知道自己还很不懂。我终此一生也不可能有木心先生这样博览群书的,但一二分的认识就可以让我知道生活的价值。书中不仅说文学,艺术的形式多样,戏剧、音乐、绘画等等。大师是不分门类的,无论是搞哲学的、搞绘画的、搞音乐的都是对人性有着深邃认识的人,是为自觉者,他们的语言自然就有文学性了。甚至是爱因斯坦,论文写的雄辩。美国的《独立宣言》更是写的崇高。中国没有这样的大理想者,我相信他不是在崇洋媚外。
之前读《南渡》,崇拜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但就木心的评价看,那个时代的人们修补了很多中国的基础学术工课,但没有突破学习的屏障。天才真的是没办法教育的,靠的只能是时代。
我很想知道中国何时能有木心笔下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那种蓬勃的艺术发展时期。前一阵子莫言得诺奖,好像是有点激励的意思,但离的太远,太单调,看来是不够的。我向往那个时代,据说德国的一个水暖工,闲来读拜伦,他读这干什么?是内心的需要。这是全民性的阅读(可能记的不准确,书不在手边,可事情大概是不错的)。当然,我可以自嘲的说,一个小检验员,闲来无事读《文学回忆录》,这个世界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此去经年,我一定会重新拿起这本书来读的。不为文,为人。
文学回忆录读书心得2
记得两年前看一篇梁文道荐书的文章提到木心,还有照片,照片是一身黑风衣,头戴黑色的礼帽,有周润发的派头。梁文评价很高,说文笔传承古代和五四传统,西方思维和流派融会贯通等等,记不真切了,随手就在网上找了他的文章看一篇,感觉文字表述很不一样,精炼,清新。看过了,就过去了,就象风吹过脸,风过没有痕迹了,但肌肤的触感鲜活地一直在。没想到这初次的相逢还有后缘。妻子因为蒋方舟的一篇推荐文章买了一套书,《文学回忆录》,想给女儿看,跟我说作者是木心,一听这名字,肌肤生动的风掠感又回来了,兴趣顿生,拆封就稳到了我的.床头。
大约两周的时间,主要是周末,断续断续吃完了,因为很好看,品味的感觉,像吃心灵的美食,是心灵舌尖上的文学史。作者思维敏捷,学养极深,激荡在页码之间,激发我脑波动荡,忘我而自在,也可以说思维浪尖的文学史。书名叫文学回忆录,贴切,或者说是他的自传,看书的过程中,木心好象在我面前,透纸背而出,脸面模糊,气息真切暖人,睿智而痴心,人生坎坷而内心浩然,可以说是木心个人的心灵史。木心说,博学是可耻的,认知是珍贵的。我看来,这博学的文学回忆录浸透了珍贵的认知。命运、痴心、执着、格调、通透、宛如上演一台希腊的悲剧。
陈丹青可以宽慰了,艺术可以长青,木心已发表了很多作品,但作品中刻意把自己深深隐藏起来,正如他所推崇的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作者所做的一样。此书一出,让爱他的人有所寄托,有所宽慰,更能立体地理解他的艺术世界,长青的艺术世界。艺术家是平面的上帝,木心是立体的艺术家。
读了一遍,回味绵久,先写下这一遍的观感印象。
印象一,两大厚册的书裸埕一根艺术脊梁“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这既是他评价艺术和艺术家的体系,也是他自身艺术创作的理念。抓住了本质,通透的艺术感觉就来源于这根脊梁,这一份见识让他与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交朋友,谈笑风生,他也是这样定位和表现滴。特别是在中国这政治早熟,哲学贫血的国度,总是在“未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木心的通透的宇宙观、人生观令人心生敬仰。作为中国人,我最强烈的宇宙观触动是读和哲学有关的小说带来的,是早年读《苏菲的世界》—一本哲学启蒙小说带来的。人的渺小,宇宙的泠漠和漫无目的,循环,灭亡,所有的一切拉长了看都是末世前的景象。宇宙观其实就是无力回天,人生永远摆脱不了命运的摆布,希腊悲剧背后隐藏的永恒主角就是命运。
老子的哲学通透和悲观也是来源于这种宇宙观,宇宙观有了才有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命运和悲观面前可以有许多选择,宗教、艺术、理性、乐观,都有大量的人文传统。儒家的“存而不论”也是一种态度,领袖的艺术讲话,“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都算,伦理、政治、工具可以谋生,存活,但是产生不了伟大的艺术。
一个老人,从少年就痴心艺术,志趣高雅,渴望周游世界,却逢闭关锁国文_乱世,几度囹圄,作品尽焚,年过花甲孤身一人飘零美国,这根艺术脊梁支撑他达观,认命,不屈,耐住孤独,痴心不改地创作“看不懂的““毫无用处的诗歌”(陈丹青语)。现在喜欢他的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我爱他的作品,爱他的小宇宙。
印象二,通透不隔。这种通透是透过自身多年涵养成的艺术体系和格调返观世界文学、艺术、宗教的重新整理、对比、评估、杂糅、为我所用的境界,艺术的品质和格调是唯一的标准。在他的体系里艺术性是作品存世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艺术性,圣经作为文学作品占据重要篇幅,也源自少年时书信长达三年的探讨圣经文学性的经历。这种通透使整部书遍布古今中外艺术比较的珠玑,犹如漫步遍布珠贝的沙滩。用梁文道的话说,是“金句纷披”,句子捞出来就兀自燃烧起来。这就是见识,是披肝沥胆的认知。这种境界需要博学,但不是博学能够带来的。熔炼这见识的是头脑、心肠、才能、阅历,这一套也是他返观别人见识的认知坐标。
印象三,孤独的艺术老人。我的观感:几乎可以说孤独得只有艺术了。不知陈丹青是否有这个感觉。16岁因家庭特殊的原因遍览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宗教书籍,之后的阅读和创作都是在回忆,童年少年被艺术充满了。少年的异性笔友三年热烈交流的内容主要是旧约和新约的文学性,青春的风花雪月啊。然后是中国不断的运动、斗争,身陷囹圄,灭顶而来的除了孤独更是痛苦,仿佛陷入不知何时散场的悲剧。在书中他多次表达过向往外面的世界,就象他喜爱的艺术家们前往大都市流亡和生活。年过半百,终于逃亡美国,谋生之余陪伴的只有艺术,孤独到只要遇到稍可沟通的对象,即滔滔不绝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理论,可以聊上一天而不知对方的来历、背景,所有的性情、思维都献给了艺术。
陈丹青回忆木心常用的话语是:他是“玩真的”。这是木心的自述:献身艺术“牺牲功利,牺牲爱情,背叛政治,得到艺术,真的要牺牲”,“小细节上更难,要在一秒一秒消失的光阴中,保持艺术家风度,决不让步”,我想我理解了这“玩真的”是什么,这孤独就是一种代价。艺术涵养了他的浩然之气,从宇宙观到艺术观的脊梁支撑了一个艺术家立体的存在。“存而不论“的生活是取巧的,不会“真的”去什么,除了生存和占有,是生存技巧熟练而不知生命为何物的物种。
写到这儿想起了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艺术家的孤独总是相似的。屈原、耶稣、尼采、梵高、托尔斯泰、司马迁、陶渊明。
一种印象就留下了,风一样刮过,感觉历久弥新,一秒一秒的时间总在过去,这分秒记录给你,我的艺术家木心。
文学回忆录读书心得3
几年前,我读到木心的小说和散文,印象一般。我私下以为木心有过去文人的某些特点,然而具体是哪一些我一时也没能想到。就整体来说,木心的作品还是有些特色,比如有些优雅和冷傲,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某种文化断层的焊接点。我以为他似乎焊接的还是有些过。
当木心《文学回忆录》出版后,我还是相当关注,虽然,我之前就看到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感觉可能有点泛。看完书,才看到陈丹青在浙江大学的演讲视频,陈丹青说,木心的谈话方式让他想到江浙一带人谈话总是“跳”着说。他喜欢木心说说了就跑题的谈话方式。他说就是从木心的谈话中他才真的喜欢去读中国文学的书,而之前他看到那些正经的书籍、评论都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根本看不下去。陈丹青说像他这样的人要的不是概念,而是这个人的谈话方式,他怎么谈……陈丹青基本上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定位得很清楚。而,我个人读完可能还是跟陈丹青的目见耳闻不太一样。木心讲稿很出色的地方当然包括“跳”着说,他跳出了四平八稳的讲义和考纲,跳出了正儿八经的文学定论,以及关于文学的种种莫名其妙的概念化。其实,震撼我的是木心对文学的情感,这话听起来很俗,很土,但是,很多人对文学是没有感情的,他们不会想到雪莱、拜伦的意义,以为后现代的某个作家远远比超越他们云云,木心看到了,木心看到了他们的好和他们不好的地方,并且主要是站在整个文学历史来看,看到他们对今天创作的意义。只有对文学有真切感情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也只有深刻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在三下两下就可以打倒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语境中,很少有人真正发现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很少有人真的理解福楼拜生气地说,都别吵了,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我读完《文学回忆录》后对木心有了不少的好感。这好感并不是说木心给我指明了什么文学创作之路,而是木心一以贯之的对创作的慎重。木心不但不回避一般人眼中的所谓老派作家,也不拒绝大家所不熟悉的所谓二三流作家,这些名单在他的罗列中有了让人激动人心的想象可能,正是这份名单让我们的写作变得慎重、艰难而有意义。木心说,当代人不断地剔除一些老牌的作家,动不动就要打倒谁,仿佛某某作家一再地过时了,这是幼稚、无知的表现,这幼稚、无知也是薄情的体现(大意如此)。木心的这一番话于我颇有感触。几年前,恩师朝华先生也对我说,当代作家好像都不太愿意谈论雪莱、巴尔扎克,连奥威尔都很少人谈。朝华先生在古代文学课堂上也生气地说,如今的人连阅读都变得势利、薄情。老实说,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我不时地想起朝华先生给我上课以及平时一起散步的时光,朝华先生也喜欢“跳”着说,按陈丹青的意思是年轻时候真是傻逼,什么都听不懂,年纪大了才觉得那真是了不起的谈话。这谈话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文学。我读木心的讲课稿,我能感受到他的肺腑之感以及他对文学有很高的鉴赏水平。朝华先生说,有水平才能谈上有真的热爱。——
木心提到不少大作家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比如,木心谈到乔治·桑劝福楼拜不要一直那么辛苦写着,应该找个时间去谈个情人,放松放松然后再来写。那时的乔治·桑已经七十多岁了。屠格涅夫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寄给福楼拜,福楼拜大为赞叹,屠格涅夫非常激动地说,这下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在木心的谈话中,我们不时地读到这些细节,这些足够唤醒我们对文学敬意的细节,也许,这就是谈话的部分意义,他恢复了一种传统,对人与文字的情感。木心也试图从大作家身上洞察文学独特的意义,木心一再强调类似米兰·昆德拉所倡导的,文学不是社会学、哲学、历史、自然……文学是另一种可能,关于人关于存在关于命运……书写的命运和书籍的命运。
尤其重要的是,木心在谈话中尽可能地回归平实,他一再传达对耍花招的厌恶,他期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微妙。他厌恶所谓的流派,他说,在人类的历史中,只有天才才能被人真正认识和记住。而木心所认为的天才就是那些从砍柴、挑水的基本功中走出来的人,是那些越来越内敛安静地寻找心灵宗教的作家。我私下以为真正的作家其实就是一个上帝,他既创造世界,又给予这个世界于光明、灰暗的存在和言说的能力。作家笔下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生老病死以及其他的循环不息,唯有超一流的作家用他们创造的世界来抗衡我们日暮途穷的现实,或者来纠正我们现实境遇中的可怕的迟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私下以为列入·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以及奥兹笔下的特工约珥比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要得亲切。这些也是木心在有些迫不及待的言谈中所暗含的意义。
然而,我读《文学回忆录》多少还是有些失望。木心经常在“跳”中溜走了,而那些本应该深入进去的话题被远远地丢弃了。木心对很多作家的谈论有流于表面,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欣赏而被轻易剔除了。在骨子里,木心既看不上契诃夫也看不上马尔克斯,他以为鲁迅的努力是有限的……这些话题也仅是一家之言,不过,我多少有些意外,一个喜欢福楼拜的作家怎么会不喜欢契诃夫呢。当然,福楼拜显得更为克制,更为激情。其实,我对木心喜欢的几个作家也有些吃惊,他罗列的一些作家偏向于理性,偏向于大局……他对唐诗宋词的理解也让我有些吃惊。虽然,他一再声称伟大的作品,要去掉概念,要像哈代那样那么从容缓慢地进行着,但是,木心的不少作品以及这次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也有不少的概念。只是,我喜欢看的也许就是他身上率性的概念。
文学回忆录读书心得4
近来在读一本好书叫做《文学回忆录》,也推荐给大家看看。
试看开课引言的一段话,气势磅礴,底蕴雄厚,“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文学之内,不在门外。”
《文学回忆录》在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是这样的:回忆录,既是回忆肯定令人沉思,沉思而必定深奥,深奥也就免不了难懂,难读。既是录,则会冗长,所以书本肯定很厚。不想大家咋一听到本书是否也有这样的第一反应。
《文学回忆录》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木心先生的总结,分析,思想。但这本著作却是他的学生陈丹青记录的,先生讲述,学生笔录,进而思想得以传播。这种做法颇有点古人游说,而弟子载其言以为书的味道。在这方面,孔圣人可以说是最好的范例。本书也提起孔圣人,人人尊孔而奉为圣,而木心却看不起孔子,贬其为“伪君子”,木心说,孔子想要塑造人,却把人扭曲的不是人。这句话有深意,源远流长,值得深思。
《文学回忆录》厚厚的两本书,跨度很长,从远古的希腊神话故事开讲,到近现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而终止。时间跨度长,历史悠久,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虽然书的主体是对文学的分析与概括,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科的谈论,哲学最为贴近。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木心独到的分析与谈论,读者至少能从卷帙浩繁的文学中找到一本或是多本适合或是喜欢的作品,能够更好地选择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一些作品的精华去品读,从而在我们选择读物时有个清晰地轮廓。
我喜欢的理由在于,文学回忆录不仅仅谈文学,而能通过表象去看本质,更深入的认识某个人,看清某个历史时期利弊,批判不合理的社会体制,融入一种浓烈的觉醒意识。不得不为人所敬佩。
这是木心讲课的记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书,或者也可当作是一系列的课件。不同的在于,我们作为学生,老师的课件放在了 U盘里,而木心的讲述写在了陈丹青的笔下。
既然是老师讲课,就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言,描述课堂不外乎枯燥,无聊。回到我自己最开始的疑问上,会不会因此而让这样的书变得难读呢。
读过之后,才明白这样的担心有点多余了。我们开设的课程里似乎有这样类似的,如《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世界文学简史》。里面也讲述了很多的文学大家,但那样的书实在难以静下心读一读。
《文学回忆录》毕竟还是一本课外读物,不等同于教材。也就没有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严肃。书的编写排版都是很精美,拿到手给人的感觉就很舒适,清新,简约大方。虽说这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可能不重要,但是我们在拿到某本书的书的时候,总会有看着就想读或不想读的感觉。不能否认,感官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兴趣取向。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之所以不是难读。在于木心讲学的方式,不是那种枯燥乏味,也不是严肃难以靠近。一些本来会让我们模凌两可的东西,木心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让听者更易于理解接受。讲课时也讲究轻松自然的氛围,其随意性,我想这段话可以是最好的概括“希望大家读《道德经》有疑难,有问题,可以找我,电话是(718)5261357,我总是在家的。”另外,自己站在一个高位,作为一个有声望的学者,却总是成听者为“诸位”,很显然是把大家和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位子,没有摆阔绰,其乐融融。陈丹青笔下又很好的呈现了木心先生的讲学现场,也让这本书活灵活现一般。
那天我跟影子说,要是我们的教材也能像《文学回忆录》那样编写的话,那该多好!
影子回答说:“你别这样说,要是教材真是这样的话,你也不一定就爱看了。”
我细想一番觉得影子说的没有错,真要是把教材改版成那样,我肯定自己不会去看,至少不会这般用心,只是关于原因真说不清楚。
我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觉得会是次要的问题。关于教材我不说它的内容编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读,我没有认真读过教材,没有资格道是非。
但是我能够谈谈想不想读的问题,感觉所在而已。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提不起阅读欲望,这就好比男人看到没有性欲的女人就不能勃起一般,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教材的文字排列,要么就是如蚯蚓一般到处乱钻,要么就是满地芝麻。总让人看得头昏眼花。要说那些都是知识吗,都是必须掌握的要点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在考试前求老师给重点,就不会像求甘露一般饥渴了。
突然很怀念小时候上学 时 的读本,有些简单的图画,文字也不多,关键很多书还都是彩印的。一本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厚的书可以学一个学期,而不像现在无数的课程排满了课程表,每一本书都跟《辞海》一般,可在几个星期完成。不要说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健全接受能力不够强,当然像我们今天这样学的多。而我想说,小时候 没有 天才 的禀赋 ,长大了也 做不了 天才 的事 。孩子们还很天真,对什么都很忠贞 ,学习就是学习,他们要专注得多。
其实,教材也可以成为我们一本爱不释手的读物,而不总是被逼无奈。
文学回忆录读书心得5
陈丹青愿意为了木心奔走:出两本和他相关的书——《文学回忆录》与《木心谈木心》,在木心死后为他举办哀悼会,各类场合如果可以总要提到木心,在他主持下的乌镇木心美术馆也即将落成开业……如此卖力的“宣传”,让木心的影响不断扩大。
陈丹青以自身的价值和地位,足以被称为当世大师,而今花甲的身躯,为老师当“推销员”,何苦?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峰,却肯劳心劳力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泼冷水,认为木心的造诣并没有陈丹青所宣扬的那么优秀伟大,认为陈将其捧得太高,言过其实。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优秀,便能生生不息,历史自会择取,何必辛苦树碑立像,劝世人瞻仰?
记得韩寒有篇文章,说他喜欢赛车胜于文学,理由是赛车快就是快,慢就是慢,文学无标准。似乎有理。文学的好坏,不可能有像汉谟拉比法典那样的铁律让所有人遵从。有些作品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名著经典,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尔。《诗经》原只是一本民间诗歌集,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将它提升至经典地位,故称“诗经”。但或许在有些人眼里,那可能不过是些痴男怨女的靡靡之音。
有些问题,答案 就是问题本身。你问陈丹青为何愿意为木心辛苦奔走,出书立说?只因为陈觉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认为木心好,便不能理解是为什么,而在他看来一切都自然而然。
这些让我想起《大长今》里的一段情景:郑尚宫做了一道凉菜,问大家里面加了哪些调料。今英自信满满回答:“有酱油、醋、白糖、芝麻盐和水。”郑尚宫并未表示认同,让众人都尝一尝,猜猜放了哪些调料。大家品尝过后,似乎都赞同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红柿,不是白糖,是红柿。”说话者是长今。郑尚宫露出愉悦神色问:“你为什么认为是红柿?”长今为难的回答:“我因为吃到红柿,所以说里面加了红柿。”郑尚宫大笑。
因为有红柿,所以尝到了红柿的味道,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陈丹青理解他的老师木心是“天之木铎”,希望为老师出些汗水之劳,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至于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红柿,每个人的味觉不同,该如何解释呢?所以,陈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尝到里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难的事啊。
推荐文章
黑龙江高考排名1126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5 06:46:22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2024-05-25 06:41:03
南昌职业大学和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5-25 06:36:47
河南高考排名4353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5 06:33:25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和湖南科技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5-25 06:28:57
内蒙古高考排名161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5-25 06:24:29
关于西游记读后感的作文500字作文2023-08-12 08:35:45
关于春天的好词好句80条2023-08-26 05:17:00
参观展图书馆观后感600字2023-08-12 03:43:05
尘埃落定读书心得体会2023-08-26 02:12:49
尘埃落定读书心得体会2023-08-26 02:12:49
物种起源读书心得2023-08-20 14:18:23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书心得范文2023-08-14 15:57:43
司法人员警示教育心得体会2023-08-13 07:47:47
政谈话谈和警示教育心得体会2023-08-27 07:45:30
打扫卫生实践心得600字2023-08-13 1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