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曾巩散文艺术
曾巩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长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谈曾巩散文艺术,欢迎大家阅读。
谈曾巩散文艺术
摘 要: 曾巩文章之所以流传后世,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文章通过探讨曾文“古雅”风格的形成及惯用的条理之法,揭示其特有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曾巩 古雅 简洁 即物以明理 条理之法
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备受历代文人推崇。在宋代,曾巩就和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并称“欧,曾”;元代,脱脱所修撰的《宋史》也称他“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成了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所模仿的对象。客观地说,曾文之所以流传后世,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清人吴德旋在《初月楼古文绪论》中提到:“作文岂可废雕琢?但需是清雕琢耳?功夫成就之后,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清气澄澈中,自然古雅有风神,乃是一家数也。”此句重在谈“雕琢”,但除此之外,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雅”之风是被前人推崇和喜爱的。读曾巩之文,首先便有“古雅”之感,“古雅”正是曾氏散文所特有的风格。那么曾文为何会具有如此的风格呢?
首先,“古雅”之风的形成得益于曾巩所特有的文学观。在谈及曾氏的文学观之前,不妨先看看先秦两汉古人的文学观,这一时期的人论文大多重道,把文作为道的附庸,因此不免具有文道合一的倾向。孔子有言:“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1]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关系。西汉时期的扬雄曾谈到:“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中而彪外也。”李轨注:“,满也;彪,文也。积行内满,文辞外发。”[2]扬雄的这番见解更可以看做是对孔子之言的进一步发挥。作为后学之辈的曾巩也继承了先辈重道的传统,强调“畜道德”,但他并不认为文道可以合一,而是明确指出了文与道是两件不同的事物,在重道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文。在《寄欧阳舍人书》中,在谈及什么样的人作铭才可使铭行世而传后时,这样说:“然则孰为其人,然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3]在句中,曾巩将“畜道德”和“能文章”当做作铭人所应具备的两种素质,更是表明了曾氏对于文道关系的看法。可以看出在重道这一点上,曾与古人是一脉相承的.,但他并未拘泥于此,而又有所拓展。正是在这种有所继承且又有所开拓的文学观的指导下,曾文才具有了不失古意且又独具雅致的风格。
其次,这种“古雅”之风的形成还得益于曾巩高超的散文艺术手法。如果把与“古雅”风格相关的艺术手法归纳,就可知大致有二:
1.作者在创作时以“简洁”为原则,力求“言简而事备,而理周”。曾的文章都是不蔓不枝,可以说在他的文章中找不到一丝的繁词冗语和言不及义的空泛之谈。《秃秃记》即是如此,它记叙了五岁小儿秃秃的生母被其父所遗弃,自己又惨遭生父和后母杀害的经过,全文仅五百余字,却有声有色,有情有感,堪称叙事散文的佳篇。还有《越州赵公救灾记》一文,记载的是熙宁八年越州知州赵\主持救灾的始末。灾情发生前的种种布置,救灾过程中的妥善安排,以及赵\“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巨细必躬亲”的负责精神,如此众多的内容,一共才只有七百余字,极为精炼,却又无一遗漏。由以上诸文可知“言简而事备”。
再谈谈“言简而理周”。在理周方面,他的议论往往是随着叙事而夹叙夹议,文字不多而透彻。同时,他对文章进行处理,使得平铺直叙的弊端得以避免,文章有起有伏,有兴味。在曾巩的《墨池记》、《答李沿书》和《宜黄县学记》等文中,都体现了“言简而理周”。像《宜黄县学记》,在论述宜黄县学对于一县的重要性时,仅仅提到:“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作者在其中点出了一人、一家、一县的连环递进关系,指出“一人之行修”必定换来“一县之风俗成”。宜黄县学的重要性昭然若揭,真可谓寥寥数语,理便周详。
陈Y在《文则》中谈到简和疏的区别:“读之疑有阙焉,非简也,疏也。”然而读曾巩的文章,却没有“疑有阙焉”的地方,虽然简洁却不疏漏。这就使文章简而不疏、不陋,洁而不俭、不弱,以进于“古雅”之境了[4]。
2.曾巩在创作时采取了“即物以明理”的创作方法。这正如刘大在《论文偶记》中所提到的:“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正是曾巩使用了《庄子》、《史记》中所体现的创作方法,所以他的文章,从内容上看,所记好似平凡的一事一物,但实际上却寓以深远之理。像他的《金山寺水陆堂记》就是如此,所记的不过是金山寺被火焚毁后由于寺僧瑞新的关系而得以重建这样一件寻常事,但作者却由“金山寺的废而立”进而写到“废于一时,而后人不能更兴”的“天下之事”和“委弃郁塞而不得振行于天下”的“道”,最终点出士人倘有“新之才”,则“事之废者岂足忧”。全文以“寺之兴废”起,至“道之兴废”结,可谓是“即物以明理”的典范。还有《鹅湖院佛殿记》,文中通过自己为信州铅山县鹅湖院新落成之佛殿作记一事,道出了“佛教之不可行”的主旨。曾巩的文章,正是这样以平凡之事物示深远之理的。
曾巩文章“古雅”之风的形成不仅在于其自身特有的文学观,还在于其高超的散文艺术手法。
二
近代著名的古文家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提到欧阳修的文章时曾说“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这句话虽然说的是欧阳修,但对于在宋时文名与欧阳修并举,风格也和欧阳修相近的曾巩来说,用“百读不厌”形容其散文,也不为过。但曾氏之文无论叙事还是议论皆冲和平淡,那么他怎样以冲和平淡之语使人“百读不厌”呢?这是由于吴德旋所说的“古人文章,似不经意;而未落笔之先,必经营惨淡”的缘故,即在于曾巩所擅长的能将头绪纷繁之事整理得井然有序的条理之法。归结一下,曾氏所惯用的条理之法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彩线穿珠法。所谓彩线穿珠法,就是通过一条主要线索把相关之事一件件地串联起来而使文章条理化的方法。像《齐州北水门记》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文中先写了济南多泉水的现状和“若岁水溢,流潦暴集”的水患,而后提到了“视水之高下而纵闭之”的水门的建立及其所带来的“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虞,劳费以熄”的好处,最终记下了水门建立所花费的时间、监役之人和作记的缘由。可以说此文正是由于作者以“水门”为主要线索,将诸事一以贯之,才既面面俱到又井然有序。还有《越州赵公救灾记》也是如此,作者在文中以“救灾”为主要线索,贯穿了“救人之饥”、“救人之病”和赵公在救灾之时的表现等诸事,才使得这篇文章杂而不乱,细密周详。
其次是层层剥茧法。所谓层层剥茧法,就是一步步由远及近而谈,最终揭示文章主旨的条理方法。如《仙都观三门记》,作者在文首并没有提及仙都观之三门,而是独出机杼,先谈及了古时关于门的制度:门之作,取备豫而已。然天子、诸侯、大夫各有制度,加于度则讥之,见于《易》、《礼记》、《春秋》。在这之后,作者笔锋一转,才提到了建昌郡南城县麻姑山的仙都观及仙都观之得名和其周围土地所具有的“其获之多,与他壤倍,水旱所不能灾”的特殊优势;继而才点到凌观主因之而重修道观之三门,以此最终引出主旨:仙都观三门之建立应遵循《礼记》、《春秋》之义。由此可见,全文之势如层层剥茧,最终主旨得以揭示。还有《寄欧阳舍人书》等文章皆采取这种条理之法。
曾巩的条理之法还有渐行渐远法,所谓渐行渐远法就是由近及远,任意而谈,最终引出文之主旨的条理方法。像《菜园院佛殿记》即是如此,此文开篇记述了菜园僧可栖不辞劳苦,以十年之力在原本“草木生之,牛羊践之”的废地上建起了寺院及佛殿;继而作者悟出佛教之所以大行于世,就在于佛教徒之“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到此,作者又笔锋一荡,由佛教转到了“圣人之道”,提及世儒“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以至“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最后点明主旨:“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以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此文可谓环环相扣,渐行渐远。还有《墨池记》也是如此,文中所记不过是传说中的墨池,但作者却从墨池谈到“学书”,再从“学书”谈到“深造道德”,可谓是渐行渐远之文。
正是由于这多种多样的条理之法,才使得冲和平淡之曾文百读不厌。
综上,通过探讨曾文“古雅”风格的形成及惯用的条理之法,才能更好地了解其特有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徐柏容.辞约旨达衔华佩实[J].散文,1996(7)
推荐文章
安徽高考排名1455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1:01:35
黑龙江高考排名184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58:07
江苏高考排名47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53:47
吉林高考排名266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50:39
广西高考排名831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45:15
内蒙古高考排名11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41:13
寄欧阳舍人书背景赏析2023-08-17 19:13:03
微笑的作文2023-08-16 08:39:01
墨池记赏析两则2023-08-23 21:47:21
曾巩的墨池记原文翻译以及练习答案2023-08-24 23:12:35
寄欧阳舍人书背景赏析2023-08-17 19:13:03
微笑的作文2023-08-16 08:39:01
墨池记赏析两则2023-08-23 21:47:21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