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时间:2023-08-16 20:16:17 文/王明刚老师 文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一、《再别康桥》一课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二首。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这个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这个单元是这一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新诗鉴赏的开始,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二、《再别康桥》一课教学难点

  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样式,是抵御物化世界的利器。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最难把握的。因为诗以抒情为本,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所以,诗歌鉴赏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教学中要防止僵化、片面解读,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多种途径、方法。如:知人论世的方法,注意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背景与内容也不可、不必机械地一一对应;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等。总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及文学鉴赏的初级阶段的开始,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的第二首诗《再别康桥》则是鉴赏中国现代新诗中的名篇佳作的开始,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作品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防止僵化、片面的解读,而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途径及方法,并能运用这些途径和方法去鉴赏其他诗歌作品。

  因此,《再别康桥》一诗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对这首诗的音乐、语言、意境等特点的把握,引导学生借助这节课所学到的鉴赏诗歌的途径及方法继续鉴赏徐志摩的另外两首新诗作品,进而了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突破教学难点的创新教学设计

  1、借助导语,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求知、探索的兴趣,而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成为了评价课堂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兴趣是什么呢?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趋向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一个人渴求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接近该事物或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完成这种活动的效率。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个体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乐于刻苦钻研,勇于攻克难关的强大原动力。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得以发挥,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便是通过设计巧妙而恰当的导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调动其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授《再别康桥》这首诗时,便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两首词,初步接触了现代诗歌,也初步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习诗歌时,应从那些方面入手进行鉴赏呢?”这段导语,以提问的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听完这段话后就会立即思考这个问题,并在头脑中归纳出答案:“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感情。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调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意象)。品位诗歌意境,感受意境之美。”这样,这小小的一段导语,既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引导学生领悟这节课依然是用这种途径和方法鉴赏诗歌,进一步明确了鉴赏诗歌的途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用下面的导语,进一步明确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鉴赏现代诗歌《再别康桥》。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诗人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这首诗的音乐、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特点,体会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把握了这首诗的风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这样,这节课的难点便十分明确了,而学生们也更加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和无目标的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创新教育、创新学习中。学习者有目标,常常会根据目标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而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即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创造性地学习。有人曾问:“学生是什么?”诗人罗伯特.弗罗斯对此做了这样的回答:“学生是已经有了某种知识程度而想更上一层楼的人。”他的话指出了两个重点:知识与欲望。有了一定的知识做基础,加之以相应的欲望----在学习上便称之为学习目标,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而有了这种积极进取的动力,便会鞭策学习者勇往直前、努力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的明确,往往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大大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贯彻创新学习的理念、原则、方法,推动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以上便是通过恰当、巧妙的导语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巧妙设疑,自主探究。

  借助导语,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氛围并明确学习目标之后,便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与这首诗有关的内容:字词、作者简介、诗歌写作背景等,其目的是更好地学习把握这首诗。在初步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巧妙设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课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家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而我则要说,学习的智慧更在于遇事都问为什么。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去质疑、释疑,在不断质疑、释疑过程中,才有创新。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得和进行创新。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说明思考者思考不够,这样只会荒废学业。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进行创新的`关键。但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一方面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方法指导下,不断有“疑”,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便是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此,在这节课里,我便设置了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根据“两名同学介绍的背景,结合这首诗的标题,大家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这种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能不能举例说明?”通过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欣赏了本诗美的情感,离突破本文难点又前进了一步。在把握这首诗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继续设疑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首诗‘美’的地方还不止这一点,还美在它的语言它的富于音乐性上。请同学们就这两点做简要分析。”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学生的回答,更突显出学生对这节课的难点----徐志摩诗歌风格:节奏整齐、押韵和谐;音节抑扬、结构反复;语言清新、流畅自然;比喻新鲜、准确生动----的掌握更进一步。

  教师的设疑犹如溪水中的踏脚石,但想要真正度过溪水,就必须依靠学习者自己的努力。这就是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的自主探究意味着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学习;也意味着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教师、教参的依赖,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变得独立和有所创造,这正是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具体表现和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如这节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首诗中,诗人特意选择了一些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那么,这些独特的意象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创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再次朗读,体会、讨论。”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问题的答案,也进一步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徐志摩诗歌风格之一:独具特色的意象(意境美)。至此,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全部被学生掌握,而距离突破难点则只有一步之遥。

  3、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课堂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把握了《再别康桥》这首诗的风格特色。那么,作为徐志摩诗歌代表作品的《再别康桥》,其风格特色能否代表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呢?其诗歌的风格是怎样的呢?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当然也是创新学习的核心,惟有实践,才有创新,脱离实践,就会扼杀创新。所以,这节课突破难点----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的创新教学的设计便是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即运用这节课学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去鉴赏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较有代表性的诗歌,举一反三。

  这两首诗分别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沙扬那拉一首》。在老师引导下,师生共同鉴赏这两首诗,得出如下结论:这两首诗无论是从表达情感上,还是从诗歌的节奏、韵律、结构来看,其风格特点与《再别康桥》大致相同,由此可推断:“《再别康桥》的风格可以代表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至此,本课难点彻底解决。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真正理解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还可采用课后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强了解,因此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比较徐志摩诗与毛泽东词的风格有何不同,并能阐述其不同的原因。”这样,理论进一步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比较鉴赏,使学生触类旁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教学效果

  这节课由于采用了这种创新教学设计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极大地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效果很好,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了解并具体实施了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变得独立、自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又通过对徐志摩另外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训练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加之课后作业的布置,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荐文章

黑龙江高考排名184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58:07

江苏高考排名47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53:47

吉林高考排名266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50:39

广西高考排名831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45:15

内蒙古高考排名11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41:13

湘南学院在陕西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2024-06-09 10:37:41

再别康桥歌剧剧本2023-08-22 15:40:51

再别康桥朗诵原文2023-08-16 17:09:20

蒙娜丽莎之约的读后感450字2023-08-22 21:08:36

我的大学读后感十五篇)2023-08-11 03:17:54

再别康桥歌剧剧本2023-08-22 15:40:51

再别康桥朗诵原文2023-08-16 17:09:20

再别康桥最新课件2023-08-12 20:26:39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