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余秋雨》读后感

时间:2023-08-17 16:33:58 文/阿林老师 文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余秋雨》读后感1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全书分为“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这五个部分。

  余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着,文笔很有特色,轻新脱俗,洒脱、放达而又潇洒,让人读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夸张,不悲伤,没有什么好词好句,没什么特别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拟人,用夸张等等,不局限于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出让每个人都叹为观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写的《草原》。自然而又优雅,不做作,简简单单几行字,就完美地描绘出了所要说的那一幅画面,真实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了。”

  这一段,这是一开始的一段,只是简单的叙述而已,却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想象着远处的山,清澈见底的水,绵延十几里的路,路边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们很高,很大,还有好看的图纹。

  牌坊上时而会看见几只飞累了的小鸟,在那儿歇息,倒也并不安居,过一会就又飞走了。这一幅简单的图画,在作者笔下用简单的词句描绘出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这样的文章并不多。

  仔细想想,萧红写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园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实,美好。“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又有这样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和余秋雨的散文一样美,简单却又不失味道,虽通俗却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着美好与真实。

  那种意境,远比夸张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个是外表华丽,却找不到内在,另一个则是表面简简单单,普普通通,而只有细读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欢散文,诗歌之类的文章,因为它们不仅表达字面意思,更是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还可以学学名家文笔,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读上去一定与众不同。

  本书值得收藏。

《余秋雨》读后感2

  说是初读,其实我才刚看了10几页就有点看不下去了。

  并不是书写得不好,想当初我可是最喜欢这种类型的书了。引经据典,述说着中国人的君子情怀,君子之德。有了这本书为我引路,估计我又会想买一堆古文书籍在家里顶礼膜拜了。

  可是,这是我想要的吗?所以我看了一个开头,就怕自己真的跌入这“君子之道”的陷阱里了。如果不能真的做到君子,做个半吊子,或是有心无力,都让人困惑自责。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可是现如今,只有君子才会常戚戚了吧。古人教我们修身养性,没错,这样或许真的会让你受到身边人的喜爱,可是如果是在工作中呢?不可能做到远小人,于是独善其身也是错的了。

  我想自己太狭隘了,可能古人也有教我们怎么对付小人,怎么跟小人相处,只是我还没有读到他们的著作罢了。谁不想当个君子,谁又愿意当什么小人,但是一旦涉及到工作,利益,什么君子小人,赢才是王道。

  所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即使古人之道,儒家之道,君子之道再怎么经典,如今也不过是束之高阁,谁会将君子作为生活的目标,除非你甘心当个loser。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弹冠相亲才是真正的热闹。如果你体会过了官官相护,汲汲营营,那样的团结和向上,难道还会想要做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

  在工作中,我也想要做到独善其身,本本分分的做着自己的工作。奈何老板的猜忌和同事的处处设套,当面背地地捅刀,明明不想惹事,都是非缠身。可笑自己还要争取维护什么自己的利益,真真是可笑。

  作为一个员工,一个合格的员工,完成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会猜测老板的心思,明里背里的向老板靠拢。顺便打探同事的各种消息和想法,汇报老板以表自己的忠心,这样的人,才是好员工。

  所以,不会忍气吞声,两面三刀的我,就是职场的失败者。

  自大学毕业后,甚至是在大学在读期间,我都只看过西方哲学,因为我觉得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法律更加契合。因为西方的哲学思想是有逻辑的,他们将世界,情感,国家等等分解开来,让我可以清晰的,理性的看待身边的事,人,总总纷争。因为这样我便不会困扰了,为利益所驱使的老板和同事,都是可以理解了。只是自己不想委屈自己罢了。

  我看到了既得利益的损失,便联想到未来利益的没有保障,于是想着损失的最小化,宁愿在还没有获利之前就壮士断腕般的辞去工作。事实证明我的却是止住了可能造成的损失,免受了更大的气。不过,我也没有得到好处啊。自断长城的结局是我损失了自己已经有的客户,新的工作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我学了很多西方的哲学,让我免受他人的烦恼。我理性了,所以变得麻木了。可是我没有止损啊!时间的流逝,一分钱都没有赚到,这难道不是我一笔更大的损失吗?

  那么君子的中庸之道是不是可以解决我的问题呢?西方的解决不了,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对。那么中国的呢?

  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看一两本书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要不我干脆现在就over了自己,又何来的烦恼呢?

  路漫长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余秋雨》读后感3

  天气乍暖初寒,这西北小城的风瑟瑟地吹着,到了耳边总觉得有人在念着什么。起初模模糊糊,后来愈加清晰,约摸着是“雪”字了。可这西北小城的冬雪又着实没什么看头,路人的匆匆脚印瓷实了雪地,脏了那份江南水乡向往已久的洁白。我摇摇头,试图抹去杂乱无章的雪,可那念头却挥之不去。

  后来,在慵懒的午后,随手翻开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的书,竟不由地笑出了声,评读钱塘苏小小,竟有人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与这种暗淡无光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西湖梦》)一瞧作者,竟是余秋雨先生,先生果真是极有趣的人。

  更加急不可耐地往下读,却再也笑不出声。原来那耳边日日萦绕的雪竟是这般,这般萧瑟。这才是雪,是阳关的雪,西北的雪,是大漠孤烟才有的浩荡,是江南两岸领略不到的风光。一道阳关,两丘雪,三声胡笳,四面沙。先生说:“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我在暖暖的阳光下竟再也找不到那种散漫,莫名地感到一种寒,亦或是由寒而得,更深刻地澎湃,这才是我大漠的雪,这才是我西北的雪。

  再读《阳关雪》,更是不敢笑了,唯恐得罪了自己心里的那种荡气回肠的澎湃。秋雨先生是奔着王维的《渭城曲》,去寻阳关,我却是奔着他的《阳关雪》,在心里搭建起了那些土墩,那些石城,那些令人魂牵梦绕的雪,还有那大漠沉默,西风声起的肃杀。双手合实书页,竟征了一下,耳边传来扬扬洒洒的雪花,而比朔方更朔方的大漠上,胡笳和羌笛哀哀怨怨地慢慢飘来,似有似无,夺人心魂,先生说:“既然一个名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可是先生啊,当年的那个民族游走于荒原,而慰以寂寞的,怕也只有这悲怆的乐声。渐渐掩盖在大雪中的,只是这个民族日益强盛后对大漠的笑靥如花的心,这是一个民族的错误。

  我听见天空的叹息,飞鸟的轨迹,垂下的眼睑遮住所有阳关雪的悲壮。先生啊,令人惊骇的地上的凸凹是远年的坟堆,你说,被大雪笼罩的黑色的古战场上,会不会有一个兵败将军早已料到千年后的一个坟头会埋葬着一个民族一部分坍塌的精神的疆域。许多许多年后,会不会有一个少年坐在阳光下感到一种寒意,发出一阵惋惜,原来阳关也曾孕育着华夏的文明,一声驼铃响起丝绸之路的行者奢侈的梦,一位美人眺望西汉王朝的方向轻柔的纱,一个牧羊人痴念去国还乡的愁绪滚烫的泪。华夏仍在,春天依旧,可如今只有一个文人,一场雪还惦记着那个“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阳关。

  如多把阳关比作漂泊的诗人,日后的我们是不是只能在他的开始写下零星的几个数字,而卒年上只能画一个大大的问号,构成阳关一生的坎坷。

  我要去阳关,看时代赋予它的悲怆,命运笑望他的衰亡;

  我要去阳关,去先生笔下的阳关,去听胡笳,羌笛的飘渺,去找寻朔方真真正正的一场雪;

  我要去阳关,握一把沧桑的雪,做一个文人的梦;

  我要去阳关,去阳关……

《余秋雨》读后感4

  曾经读过余秋雨的许多散文,而让我时时不能忘怀的一篇就是《垂钓》。《垂钓》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一胖一瘦的两个垂钓老人,因为自己的喜恶,胖老人在钓绳上“挂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他的钓钩只有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结局,让旁观者更觉况味无穷。

  也许有人认为胖老人是追求物质而胸无大志,随遇而安,浑浑噩噩地过着小鱼生活的现实主义者;瘦老人则是一个追求完美、志在高远、锲而不舍的理想主义者。然而,从生活的角度而言,我对胖老人的做法是报以赞许目光的。生活追求需要积极向上,却要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不容许有盲目和好高骛远的侥幸心理,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临的客观条件,钩小滩浅,他不妒忌瘦老人钓钩的”硕大无比“,也不去打击他的执着,即使在”提起满满的鱼桶走,快乐地朝我们扮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怕的是惊扰瘦老人的钓鱼梦,他的这份平常心,使得他非常快乐。也许,他一辈子都钓不上大鱼,但是在他面对的领域里,他,的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优胜者。

  瘦老人无疑是许多人认为的完美形象,他的身上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士之美。他的钓鱼钩”硕大无比“,可谓大矣,”在他眼里,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鄙视同伴的浅北,瘦老人是唯大鱼不钓的,他在浅浅的水域里等待大鱼上钩,俨然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情形,他在苦作者:钱毅伟苦地单相思久久不愿上钩的大鱼之余,却没有实际地分析自己所处的客观条件,倘若他向大海深处更进十米、二十米,或许就有机会拥有胖老人意想不到的收获,“硕大无比”的钓钩上挂着他梦寐以求的大鱼儿。只是,他自视清高,鄙视胖老人的满载而归,却不曾想付出哪怕一点点智慧和艰辛!他的盲目执着在浅浅的沙滩边显得格外苍白,让观者体味到他的孤独和单保。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那种孤单寂寞的对峙并不能显示崇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发现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才会象胖老人一样,面对人生自如地下钩、起钩,而且次次都是满满的六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撞开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乐之门!

《余秋雨》读后感5

  一本引人入胜的游记,一本荡涤灵魂的圣经!没有一口气匆匆读完,因为有太多值得回味、研读的细节。毕竟这不仅是一次欧洲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与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领会。行者无疆,学海无涯。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读余秋雨的文字,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常常被大师的学识和思想所折服。学校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以来,又细读了大师20xx年出版《行者无疆》,感受颇深。欧洲的文明确实优秀而成熟,值得我们仰望。中华文明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至今还经常“非彼即比”的极端性思维互损互耗,欧洲文明为什么反倒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漠然于空间也必然漠然于时间。

  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行者无疆》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4卷,每一卷分别用这些词作了精彩的概括:“废墟,大海,海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炼。”欧洲的文明虽然至今深沉于中部,灿烂于西部,却以既不深沉也不灿烂的南部和北部为命脉。

  让我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沧桑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欧的威尼斯,一个身在现代而无车马的喧闹水城,一个着实让人向往的地方。但是,经历一百多次被海水淹没的城市,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显得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归纳起来,觉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总是帮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总是把出色者列入强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产生了矛盾之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之中呢?

  西欧的巴黎和我们想象的一样高傲,气宇轩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师在描写巴黎时用的最多一个的词是“聚合”--财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的确,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让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

  即便是于欧洲文明有着太多的历史恩怨的中华文明,也不会一味执着于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来谋求自我复兴,它渐渐明白,自我复兴的主要障碍是近处和远处蒙昧与野蛮,因此更需要与其他文明互相探索、互相学习、互相提醒,然后并肩来对付散落处处的憧憧黑影。

  《行者无疆》真的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不便多述书中的细节内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赏读、细细体味、好好享受。

《余秋雨》读后感6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领着我们在一处处山水间浏览着岁月的痕迹,在一座座古刹前回味着历史的兴衰,他带着我们更深刻的去品读中国那沧桑的历史。他悲痛地遥望着一个王朝的背影,告诉我们清代的荣辱兴衰,从一个避暑山庄读出了清代几代君王的雄才伟略或昏庸无道,兴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遥望着一个脆弱的都城,诉说着文明与野蛮,昔日与未来。他又满怀崇敬的讲述着一代文豪苏东坡的伟岸与冤屈,潇洒与凄楚。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中国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整本书充斥着他的横溢的才华与渊博的知识,每一章的内容都填充进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类文学知识等诸多内容。整本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让我叹为观止。阅读完全本书,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独到的见解,更是让我如雷灌耳、记忆犹新。他那与众不同的观点,真的是让我们打开眼界!

  此外,在阅读余秋雨先生在书后写的答学生问,更是让我对他徒添一层敬意。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问:这些年,报刊上有不少对您的评论,有些评论明显带有恶意,您为什么不反驳?——答:有的文章用词比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个错讹或疑点。作个比喻,这是包装粗砺的无价馈赠。你至多只能说‘恶词’而不是‘恶意’。”这样宽宏的心态,这样容人的大气,又一次的让我认识了大师的风范!让我对这样一位*的文学家肃然起敬。

  《山居笔记》是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种创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创作方式,讲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其内容以文化为主,涉及地理、军事、教育、政治、交通、园林建筑等多个方面,并对此做出一定的阐述以及总结了独特的观点。

  对于现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数人来说,紧凑的生活节奏使得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设身处地地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可以亲自感受千姿百态的人文、地理风貌,从而达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打开《山居笔记》就好像打开了一幅巨幅的画卷。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中不时点缀穿越时空而来的翩翩古人。一股浓郁的古老文化气息铺天盖地而来,却又不会让人感觉到丝毫地压抑。厚重却又奇迹般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感染。

《余秋雨》读后感7

  再也看不到翩翩青衿吟赏烟霞诗酒趁年华,再也看不到扬州十年一觉梦醒多情酬红颜,再也不见金戈铁马征战四方的慷慨遗恨,再也不见无奈归隐闲云野鹤的生不逢时。历史的风沙淹没了繁华盛极,埋葬了枯死白骨,凛然安坐的万古湖山下沉睡着一条名为文化的古旅,深长且艰阻,途有芳草萋萋风景如画,亦有沧桑血泪彻骨恸哭,蜿蜒曲折一直通向五千年文明的深处。

  古旅有美。“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江南美,美在水墨淡雅,美在淡泊安定,美在诗词古韵。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古朴精致的苍老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浣洗单衣的女人。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缕缕炊烟如清晨的残梦,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河边的石栏那里看着过往的船只。江南有安详疏淡的面容,都说人淡如菊,而江南清雅的镇邑无不如是。人生不如意的失意人在此蛰居,感悟到喧嚣官场钟鸣鼎食中难以寻觅的清空安然;早年离乡远去的游子登高远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无不是心心念念着江南小镇的美色,远离故乡后他们方知世上纵有美景三千,然江南之景只有此弱水一瓢。

  古旅有思。“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诚然如是,读《文化苦旅》最受益之处莫过于余秋雨先生的忧思深思漫思。写藏书之忧,余先生从嗜书如命的中国文人一生倾尽心血与钱财拥有丰富藏书,在其死后藏书却随意流散无人问津,感慨“社会上多的是随手翻翻的借书者。而少数好不容易走向相对完整的灵魂,随着须发皓然的躯体,快速地在书房中陨灭”。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居之有书,便是窗外时过境迁或是凄风苦雨,仍可心无旁杂,享受人生的大安详。文人爱书如是,但生时却饱含对他人借书之忧,死时又为藏书不得善置而心神难宁,读来竟也有些许悲凉与叹息。

  古旅有恨。敦煌莫高窟,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为它耗尽终生,无数中国的荣耀与耻辱由它吞吐。这里闪烁的本应是无尽荣光,但在外国人用微薄的财物从王道士那里运走成千上万的无价文物时,衰老的民族匍匐倒地,深至血脉的伤口再滴着悲哀的鲜血。我好恨!可是恨又有何用?即使重回当场,渺小的我们仍是无能为力,纵使拦下斯坦因的车队,截阻下祖先给我们的馈赠,可是偌大的中国官场腐败竟也是存不下这几卷经文的!那个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不过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腐朽的封建车轮吱呀而过,它已无力再支撑这大好河山绵延江山,它也无法再现那千里锦绣万里升平。一个时代的毁灭总会有物为之陪葬,只是这次,代价昂贵得让后世遗恨了一代又一代。

  这是一条古旅,有过风轻日薄桃花十里,也有过万径踪灭暮雪千山。这是一条苦旅,它隐没在字字珠玑句句佳文里,唯有你读破万卷行万里路,你方懂得文化柔美的微笑和哀痛的血泪。

  古旅深深,苦旅侁侁。

《余秋雨》读后感8

  在20xx年末,我读了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巧合的是,那时我也在旅途之中,这使我在感受文化之余体会苦旅,不觉有了很多认同感。这是一本余秋雨先生在中国大陆各名胜古迹旅游时记录下来的散文集。是一本最令人动容的散文集,敦煌莫高窟。都江堰。三峡。庐山……它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名胜古迹,写出了这一代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同时也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描述出了中国深沉的文化,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就文笔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美文,是一篇篇经过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构。文辞雍容、典雅,而又不显出雕琢的气息,在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余秋雨先生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写下了《那里真安静》、《莫高窟》、《五城记》、《夜航船》、《道士塔》、《酒公墓》、《华语情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作为一个文人,杯水车薪,不愿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乏味的'旅游观感之类文章。由此便决定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旅行成了种“苦旅”,浪迹天涯,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筋伤骨,这不可谓之不苦涩,再没有这般的创作魄力了,也可谓是真正的苦旅了。

  然而,真正的苦旅,更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余秋雨先生对文化无休止的追思和探索,正因人生本是无休止的边界。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余秋雨先生要寻找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联,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

  我想,能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会不禁严肃起来。就像一群被流放的士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在书中说道:“我无法不老,但是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期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正是这样的创作翼求,构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种特有的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余秋雨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述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息,这种感伤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杯具味道。当这种感伤、杯具的气息,在《文化苦旅》中升腾与散发时,便让我感觉有种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阅读效果。

  从那里,我几乎能够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余秋雨先生惊叹、震憾,余秋雨先生婉惜、叹息。皱着眉在慢慢地踱着,我也与这位哲人一齐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

《余秋雨》读后感9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对于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极高评价,在我读来,心中亦有这样的感觉。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触,看到汪班先生对余秋雨先生的书有如此高的评价, 我心中有一个疑问:真的又这么好吗?

  第一篇讲的是“中华文脉为何长寿?”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文脉”是什么,“长寿”又是怎么回事?一开始他冒着生命危险走访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与中国文化对比着,后来,他成了中华文化的阐释者、批评者,我想这是对一种文化怎样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对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中华文化带着一种跨越了几千年的韧劲,经历了多少次“死亡”、“濒死”依然重生!仅仅是这个事实,就让这个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忧郁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自我确认。

  秋雨先生将中华文脉长寿的原因归于八因:体量自觉、自守自安、力求统一、惯于有序、简易思维、以德为帜、中庸为轴、特殊门径。可能这些原因以我现在的理解水平来说,很多都无法读懂,但却让我明白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就是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经历于千载岁月涤荡,才获得了今天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佐临遗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让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发动侵华战争,萧伯纳先生本以为黄佐临先生会让自己介绍一个能在英国长期居住的工作,可黄佐临先生却提出要回国,萧伯纳先生吃惊的说:“哪儿已经是战场,仗会越打越大,你不是将军,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但他只是说:“我们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多数会回去,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多么简单的几个字,却表达了黄佐临深厚的爱国情怀,也赢得了萧伯纳最好的赞扬:“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了解到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龚自珍全集》中说: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徒,毋庸议。这对于我一个山西人来说是无比的自豪,在那个时期太谷、平遥、祁县一带可称为“中国的华尔街”,票号、镖局比比皆是,看来,山西之富在我们上上一辈人心中一定是人尽皆知,我们这辈人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而有这种误解的远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辉煌过,可是辉煌过后同样逃脱不掉萧条的命运,我们能够记住他的繁荣,同样也能记住他的衰败,对于山西,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

  总之余秋雨散文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比,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但余秋雨老师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名初中生,对余秋雨老师的作品还停止于浅薄的理解,还不能真正渗透作品的文人忧患意识和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这些品质不仅对我们学生写作有很强的借鉴性,也必将成为自己写作风格最有价值的参考。

《余秋雨》读后感10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对于作家余秋雨作品的极高评价,在我读来,心中亦有这样的感觉。

  作家余秋雨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触,看到汪班先生对作家余秋雨的书有如此高的评价,我心中有一个疑问:真的又这么好吗?

  第一篇讲的是“中华文脉为何长寿?”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文脉”是什么,“长寿”又是怎么回事?一开始他冒着生命危险走访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与中国文化对比着,后来,他成了中华文化的阐释者、批评者,我想这是对一种文化怎样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对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中华文化带着一种跨越了几千年的韧劲,经历了多少次“死亡”、“濒死”依然重生!仅仅是这个事实,就让这个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忧郁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自我确认。

  秋雨先生将中华文脉长寿的原因归于八因:体量自觉、自守自安、力求统一、惯于有序、简易思维、以德为帜、中庸为轴、特殊门径。可能这些原因以我现在的理解水平来说,很多都无法读懂,但却让我明白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经历于千载岁月涤荡,才获得了今天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佐临遗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让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发动侵华战争,萧伯纳先生本以为黄佐临先生会让自己介绍一个能在英国长期居住的工作,可黄佐临先生却提出要回国,萧伯纳先生吃惊的说:“哪儿已经是战场,仗会越打越大,你不是将军,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但他只是说:“我们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多数会回去,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多么简单的几个字,却表达了黄佐临深厚的爱国情怀,也赢得了萧伯纳最好的赞扬:“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了解到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龚自珍全集》中说: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徒,毋庸议。这对于我一个山西人来说是无比的自豪,在那个时期太谷、平遥、祁县一带可称为“中国的华尔街”,票号、镖局比比皆是,看来,山西之富在我们上上一辈人心中一定是人尽皆知,我们这辈人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而有这种误解的远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辉煌过,可是辉煌过后同样逃脱不掉萧条的命运,我们能够记住他的繁荣,同样也能记住他的衰败,对于山西,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总之余秋雨散文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比,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但余秋雨老师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名初中生,对余秋雨老师的作品还停止于浅薄的理解,还不能真正渗透作品的文人忧患意识和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这些品质不仅对我们学生写作有很强的借鉴性,也必将成为自己写作风格最有价值的参考。

《余秋雨》读后感11

  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先哲们用各种文字和言论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所深信的。然而“书”是个极大的概念,凡是印有字并且被装订成一个本子的,大概都可以被称之为书。

  我一直觉得自己读书很浅。小时候只看故事书,尤其是童话书,唯一一本《唐诗三百首》算得上有涵养,但那是我两三岁的时候老妈教的,不能算是我自己看的;后来不知原因地特别喜欢作文书。按理说,初中写作文,比小学困难,似乎也更重要,但初中三年也才卖了两本作文书,小学六年买的一定远超过四本,而且每一本都看完了,有的甚至可以看两遍。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除了作文书,还特别喜欢看校园小说,最崇拜的人是杨红樱,她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最为出名,书一本一本出,我们一本一本看。那是在图书馆借书,这样的书快则一星期,慢则两星期一定可以看完。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的我眼中的书也就是这样了。当然也会接触重量级的“四大名著”和各国著名小说,但那些都是做奥语的时候遇到的,我了解到的也只是题做多了就记住几个主人公,仅此而已。当然我也尝试去看,然而结果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书签永远夹在第一回的后面;《爱的教育》和《童年》接触了一点,但在第二次(因为初中有要求,后面会提到)接触之前,我完完全全想不起它们讲了些什么。不再举例,总之就是这么个情况。当然,如果每个人都跟我一样,那也没什么好讲了。但那时我们班就有这样的能人,对“四大名著”极其精通,外国的小说也颇有了解。我自愧不如哪!

  在初中的我的世界里,书,除了名著就是名著。暂不提半本半本地看过一些,也就只有看看杂志的份了。加之初中的写作要求与小学相比完全提高了一个档次,因此初二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研究那两本作文书。相关地,会读一些短小而精致的文章。初三时间又紧,没什么空,这样一来,初中三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收获了。

  我说我书读得浅,就是这么一回事了。

  二终于有那么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

  去年暑假,随着新版《三国》和《红楼梦》的热播,我居然破天荒地开始接触它们,喜欢它们,最终爱上它们。白天看电视,晚上再对着书看,一个个人物形象见见丰满起来。我怎么都想不到,千方百计想认识他们,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相遇相知。

  我把这件事视为去年暑假最重要的事。毕竟,我补上了这节落了好久的课。更让我兴奋的是,我终于喜欢上大气的书了,名著离我不再遥远了!我忽然觉得,也许朋友们说的没错,我的心智一直不成熟,在某些方面很“幼稚”(虽然我每次都不承认)。初中三年学到的知识,足以让我对春秋战国和封建社会的情况大致了解,这样才能高兴地接受我的两位新朋友啊!

  也许是从那个时候起,对历史更感兴趣。谁说女生不喜欢看打仗?我就特别喜欢《三国》里人们的斗智斗勇,特别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较量,精彩极了。我越来越喜欢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像《美人心计》、《明宫谜案》等,都可以从中找到那个朝代的影子。

  只不过,这两本书对我的影响不够多,也不够大。

  高一第一学期,我“继承”初中的喜好,依旧看一些辞藻华美,抒情性强或是形式新颖的文章,只是多了一本张爱玲的《怨女》。直到它的出现——

《余秋雨》读后感12

  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曾说:“余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为他在自然景观面前,将激情的抒发和智性的文化沉思结合了起来。”读《文化苦旅》,读《山居笔记》,我们都会鲜明地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艺术个性,即以自然景观意象,使激情与智性相互渗透,把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文化景观的阐释统一起来。《都江堰》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开篇就奠定了一种厚此薄彼、褒贬分明的情感基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我以为”“最激动人心”“不是……而是……”这些字眼,将作者的理性判断镀上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它统领下文对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观(水)和文化景观(李冰之于水利建设的杰出贡献)等的描述与议论。

  激情的抒发需要具体形象的铺垫,否则感情势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画角度多变,生动空灵。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或从听觉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以极度夸张的比喻摹拟江水惊心动魄的声响;或从视觉角度摄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叠叠或合聚飞奔或分流直窜的动态镜像,突出其规整中的强悍的精神,展示它“壮丽的驯顺”的个性。侧面烘托,有欲扬先抑,如写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懒懒的心绪、散散的脚步,来反衬之后亲睹真容的震惊与叹服;有对比映衬,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与江水的“精神焕发”相比照,突出江水“踊跃喧嚣”的气韵。这些自然景观形象的描绘,饱含钦敬欣羡之情,为下文文化景观的智性反思张本。这些感性的丽句里潜藏着作者对都江堰内蕴的精神风度之历史价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体形象的承载,否则思考势必单调枯燥。文章在从声、形、神韵等多侧面写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观的壮美之后,接着将视线聚焦于“李冰”这一形象及其历史文化的内涵上。作者对李冰形象的刻画是粗线条的,主要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纵横今古,浪漫飘逸,充满诗情。作者先是遗貌取神,“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以类似速写的笔法,寥寥数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后叠加上“画外音”:“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再点缀以妙语连珠的议论,展开与人文景观的对话。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这些潇洒出尘的智性判断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内涵纵深挖掘出来,坦呈在读者面前。这些智性的睿语中奔涌着作者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资源的敬重与热爱之情。

《余秋雨》读后感13

  国人向以”灿烂文化“、”文明古国“而自居,一拿自己与先进国家作比较,总是先打出孔孟先哲、诸子百家和”四大发明“的招牌,当言及国度兴荣之时又多以”唐盛宋兴“为佐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今不如夕“。

  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全书的主基调是凭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力量。书中既有像《道士塔》、《阳关雪》一样,通过一个个古老的遗迹,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兴衰,是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却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丽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而我却由此深感我们的文化太古老、太陈旧、太暮气。沿着余先生的足迹,我进行了一次巡礼式的文化游历,留下的印象不是辉煌,却是沧桑、悲凉和无法忍受的孤独和压抑。在没读到余先生这本书之前,我始终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并总以”老子天下第一“的阿Q精神麻醉、安慰自己,殊不知辉煌早以成为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明的光环开始暗淡,而不敢直面现实又无太多造诣和激情的我们又总是隐遁于古代文化的背后,这大概就是吾辈无法超越前人的缘故之一吧!

  余秋雨散文带给我们的文化语境是不多见的,他采用的写作手法是文人专用的书面语言,读起来有些晦涩、深奥、思辩并赋有哲理。这样的写作风格使其作品产生一种忧郁的美、典雅的美。

  读余秋雨的散文一方面感到内心十分孤寂,另一方面又有心灵解脱之感。他把我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的心境合盘托出,真是痛快。中国文人有个怪癖:在危难的时候总是骂祖宗;在关键的时候抬出祖宗,在发迹的时候瞧不起祖宗,在发展的时候又摆脱不了祖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把中国人这种劣根性揭露的淋漓尽致,真可谓有胆、有识、有勇、有谋。

  余先生的”苦旅“没有白行,他给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揭示出一种文化现,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即古代文化虽然很辉煌,但它毕竟时过境迁,并日益被败枝枯草所”掩埋“。作为继承者——祖先们的后代,我们还有什么能够炫耀的呢?难道我们的父辈们炫耀得还不够吗?炫耀的结果不仍旧是被异族欺负吗。

  看着翻动的片片书卷,我的眼前仿佛掠过敦煌莫高窟的风资,听到了许多炽热的呐喊与呼唤。 跟着余秋雨的脚步,我领略到了遗失在中国文化记忆的喜与悲身为炎黄子孙,我们的责任不是怀古、恋旧和品头论足,而是行动。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属于新世纪的奇迹,谱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纪行。我想,这大概也是余先生《文化苦旅》之最终所求吧。偶仿佛听见山河在广阔大地上哀叹,哀叹声在空谷间传响,传响在一片山河寂寥中。它们在叹什么呢?仅仅是在叹惜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无机的奔泻吗?

《余秋雨》读后感14

  隆冬季节,我徜徉于散文字里行间,读懂了历史的凝重;名人的心境;还有故乡挥之不去的情结。心中渐渐感受到了文化意象的丰富,理解了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懂得了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放。文字的魅力就在于跨越千年历史还能引起今人的共鸣,我爱阅读可见于此。近日读余秋雨的散文,有一些感悟记于笔尖,以印心境。

  作者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踱步,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散文集《文化苦旅》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在《流放者的土地》中,作者从山清水秀的江南一踏上广袤的东北大地,他写道“这里的天空蓝得特别深,因此把白云衬托的银亮而富有立体感。蓝天白云下面全是植物,有庄稼,也有自生自灭的花草。与大西北相比,这里一点也不荒瘠,但与江南相比,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温馨而精致的曲曲弯弯,透着点儿苍凉和好汉。”这是余秋雨刚接触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东北的天蓝地广瓜香一扫作者心中的荒凉之感,但抹不去这片土地上那凝重的流放的历史。“宁古塔”清代对所谓的犯人的流放之地。清朝的许多大案都以它作为句号,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常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最不吉利的符咒,而“宁古塔”所在地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市宁安县。

  我生于斯,长于斯,四年的大学生活又在荒地东京城度过。在这片浸透流放文化的古老土地上,历史的痕迹在我心中,只不过是渤海古寺庙中那座古朴的唐代石灯塔,至于“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种被流人充斥的文化,我是知之甚少。

  那日,游雪堡,参观大型雪雕“流放文化”。只见三个清代装扮得文化人,两人对坐一方桌两侧,一人站立中间,目视前方。三人左旁边利者的巨大雪墙上,龙飞凤舞写着一句话。可惜我不识书法。不能完全看懂,只是看一“吴”字,可能是一姓吴的文人,被流放于此,感于冰天雪地,感于罪人之身,感于妻离子散的依据感叹之言吧!

  回家后,我仔细翻阅余的散文,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吴兆骞,清代康熙时期的人士,被流放宁古塔,而其好友顾贞观紧所能,倾囊而出救出吴兆骞。余氏查阅大量的史料,得出结论: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感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

  我不知道他的结论是否准确,但总是隐隐感觉历史的遗风总有它一脉相承的道理吧。在灵动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命传承的力量。虽然我对流放的土地不甚了解,虽然我对流放的文人不甚了解,但是我懂得这片土地的博大,它总是敞开胸襟,接纳一切投奔而来的人们,无论他们是被迫的,还是被生活所迫的。今天的东北,问起人们的籍贯,你总能得到丰富多彩的答案。谁能否认蛮荒之地的热情呢?踏上这片土地,你会感受到那款款深情的。东北风刮过文坛,不正是以东北人的幽默浩清征服国人的吗?

  这就是我读余秋雨的《流放的土地》一点感悟。耳畔萦绕着《我爱你塞北的雪那动人的旋律,我知道我生于这片多情的土地,尽管它还落后,但它永远是古老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余秋雨》读后感15

  曾经读过余秋雨的许多散文,而让我时时不能忘怀的一篇就是《垂钓》了。《垂钓》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一胖一瘦的两个垂钓老人,因为自己的喜恶,胖老人在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钓钩只有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了,“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让旁观者更觉况味无穷。

  也许有人认为胖老人是追求物质而胸无大志,随遇而安,浑浑噩噩地过着小鱼生活的现实主义者;瘦老人则是一个追求完美、志在高远、锲而不舍的理想主义者。然而,从生活的角度而言,我对胖老人的做法是报以赞许目光的。生活追求需要积极向上,却要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不容许有盲目和好高骛远的侥幸心理,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临的客观条件,钩小滩浅,他不妒忌瘦老人钓钩的”硕大无比“,也不去打击他的执着,即使在”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怕的是惊扰了瘦老人的钓鱼梦,他的这份平常心,使得他非常快乐。也许,他一辈子都钓不上大鱼,但是在他面对的领域里,他,的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优胜者。

  瘦老人无疑是许多人认为的完美形象,他的身上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士之美。他的钓鱼钩”硕大无比“,可谓大矣,”在他眼里,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鄙视同伴的浅北,瘦老人是唯大鱼不钓的,他在浅浅的水域里等待大鱼上钩,俨然一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情形,他在苦作者:钱毅伟苦地单相思久久不愿上钩的大鱼之余,却没有实际地分析自己所处的客观条件,倘若他向大海深处更进十米、二十米,或许就有机会拥有胖老人意想不到的收获,“硕大无比”的钓钩上挂着他梦寐以求的大鱼儿。只是,他自视清高,鄙视胖老人的满载而归,却不曾想付出哪怕一点点智慧和艰辛!他的盲目执着在浅浅的沙滩边显得格外苍白,让观者体味到他的孤独和单保。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那种孤单寂寞的对峙并不能显示崇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发现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才会象胖老人一样,面对人生自如地下钩、起钩,而且次次都是满满的六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撞开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乐之门!

推荐文章

黑龙江高考排名184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58:07

江苏高考排名473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53:47

吉林高考排名266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50:39

广西高考排名831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45:15

内蒙古高考排名11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41:13

湘南学院在陕西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2024-06-09 10:37:41

余秋雨夜雨诗意简析2023-08-23 04:09:22

余秋雨山居笔记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17 07:10:57

珠玉词读后感范文2023-08-17 16:21:48

脑袋有虫读后感范文2023-08-20 06:39:22

余秋雨夜雨诗意简析2023-08-23 04:09:22

余秋雨山居笔记的读后感(精选六篇)2023-08-17 07:10:57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范文(精选三篇)2023-08-12 10:08:48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