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经》讲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藏经大般若部六百卷的核心,通常简称《心经》,它不是一部完整的佛经。
我们都知道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一时……” 最后都是“信受奉行”。我们看《心经》不是这样,它只是六百卷般若的轴心。藏文《心经》要比汉传佛经大藏经中的《心经》要长一些。通常意义上说《心经》表现的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说的一段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无相无分别之智慧,它是由“智”而来的慧,这个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聪辩”,世俗的智慧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般若空慧,不能说不是智慧,但又不是简单的“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之意,“心”是核心的、重要的意思,“经”就是经典,是讲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用般若智慧之船,渡众生由此苦岸到达乐的彼岸的核心经典”,《心经》就是这个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菩萨”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指观世音菩萨,翻译时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所以写作“观自在菩萨”。另一种解释是说菩萨都已经解脱,是菩萨都可以称为“观自在”。“观”是一种深入地认识,观的层次有深浅,所以后面说“行深”。“自在”来自解脱,解脱之后才能自在。凡有所成就的菩萨都是自在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是“觉有情”的意思,它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因位上的“正在修行觉悟路上的人”;一个是果位上的菩萨,就是“已经修行觉悟了的菩萨”。“行深”就是“深行”,就是慢慢深入地行。菩萨应该进入波罗蜜多的境界——到彼岸。“照见五蕴皆空”的“照”不是看,不是看见五蕴皆空。和佛光普照的照相似,用“光明”一下子显现出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积聚,为什么说“五蕴皆空”呢?“五蕴皆空”并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了,五蕴消失了。五蕴皆空的空就是不恒定,不永恒,刹那不停在生灭变化,就像我现在说出上一句话“五蕴皆空”时,我就和刚才的我不一样了,有变化了,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的我了。佛经上讲“无我、无自性”,实际上就是马克思讲的运动的绝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么空就是瞬息万变,我们是抓不住的,所以说无我无自性,但是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先照见五蕴,然后才能皆空。
“度一切苦厄”
度即“渡”,用船摆渡的意思,也就是解脱。度一切苦厄是谁“渡”呢?佛讲《金刚经》时说“众生度尽”,还说“实无众生被度”,不是他“渡”的,那是谁“渡”的呢?自己“渡”自己。佛“渡”不了你,只有自己“渡”自己。怎么“度”呢?照见五蕴皆空即“渡”,五蕴既然都空了,哪里还有什么苦厄?照不见五蕴皆空,就度不了苦厄,那就被烦恼缠缚。禅宗讲明心见性,净土宗讲一心不乱,密宗讲即身成佛,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找到自己的真心。表述不同而已。度一切苦厄首先要“渡”自己的自性,不是说外在的(境状)。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八苦怎么度?首先要知道这八苦是由于有五蕴才有的,如果照见五蕴皆空了,这八苦也是假象,也就自然“自渡”成功,也就知道这八苦也是梦幻泡影了。为什么会我们的心“缘”境界呢?不能定呀!就是禅定功夫不够。禅定功夫就是要我们不被外境所牵,不着相。那么什么是禅呢?永信师父说,“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就是禅”,实际上就是制心一处,如净土宗念“阿弥陀佛”制心一处,禅宗说参禅,通过参“念佛是谁”制心一处。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了,自身一切烦忧苦厄自然皆自度尽。
“舍利子”
舍利子这里就是指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另外,舍利也喻佛的灵骨,不仅指释尊灵骨,也包括一些高僧大德圆寂后留下的彩色灵骨。舍利分三种:毛舍利、肉舍利、骨舍利。也有人质疑某些舍利是结石,这个我们暂不讨论。从前孔子的一位学生被置疑一年三季还是四季的问题,吵闹到孔子跟前打赌理论。孔子居然服输说一年有三季,让弟子理亏赔罪磕了三个头。完事跟弟子解释说,蚂蚱精从生到死不过秋,当然不知道一年有四季,你跟他计较、解释有意义吗?发人深思。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的东西不常有,随缘起、依他起,随起随灭,空指不恒定性,比如我们现在的禅堂讲座,缘来即聚,缘散成空。二祖见达摩祖师时“觅心了不可得”,心就不可得,色又何曾可得?望梅止渴,想到酸梅,酸梅尚未入口,即能生津止渴,这不是空不异色吗?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不好理解吧?“如是”就是说也像这一样,举一反三。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总而言之,色受想行识都是空。当然《心经》讲空不是一无所有,不是让我们消极颓废,而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相,即佛经说“真空妙有”(相上空,理上有)。比如一个没装水的杯子,我们世俗说它是空的,装满水即不空,不空即是有,那么“空”消失了吗?没有啊,空没有消失啊,空也不实在,此时空和水是融为一体的。它非空非有,不能分开。若说空消失了,那水在哪里装呢?分明杯子里有水,如果说没有了空,那么水在哪里装着呢?水何能容?其实,空有是相辅相成,没有分开。佛教不是哲学方法论,也不是唯心主义,更不是唯物主义,而是究竟圆满的根本教育。马列、科学通常把物质和意识分开来讲,说物质决定意识,其实物质和意识是一体的,即佛经上讲的色空不二。物质世界即色,但凡物质世界的相都可以呈现出颜色形态,所以,色代表物质。那么空就相当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当然这不是纯粹的概念化。比如说桌子,它是物质,但是并没有和意识分开,桌子是个和合概念,如果没有意识,那么这个桌子也是不存在的。意识反映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作用对象,不然,物质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说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的,那么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其实是不完善的。佛教是唯心论的说法更是错误的,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有案可证的一段达摩传说,达摩祖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去拜见梁武帝,遭国师“顽空”诘难,一巴掌打悟了国师的“心空妙有”。所以佛经讲空,是说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并非是什么都无(没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空相。“是”:代词,指前面所讲的'五蕴等等。“空相”就是通常所说的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空性本无异,但并不是说众生皆是佛。皆有佛性即具有能修成佛道的种性,不是说现在就是佛。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我为什么又说不是佛呢?皆因妄想执着分别不能证得。因为人有妄想、执着、分别心,所以常被外在的境遇迷惑、牵引,导致佛性蒙灰不能显现。五蕴也叫五盖,他蒙蔽了众生的佛性。如神秀大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有”的境界。六祖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观“空”。六祖亲得禅宗五祖弘忍师父点化,夜披袈裟讲《金刚经》,因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彻达,得传五祖衣钵,应照其前作偈。师问:“米舂否?”答:“米已舂,只欠筛矣。”可见师徒两人是如何地用心良苦、心照不宣、妙理圆融。所谓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都知道“性质”是不能用大小多少、善恶、生灭、垢净、增减来衡量的,比如金属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有经过外在的触着互动以色相变化而体现出来。没有物质(金属)本身,它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是表现不出来的,这是讲“性”空,所以,佛性空相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是说六根六尘,和合变化十二触。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功能产生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化味、身触、意法。六根、六尘加上六识即生十八界,至此,以上还是在说空相、空性、空无。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界是界限、范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说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乃至无意识界。修到空的境界,就打破了眼能观色,而能闻声等等的界限,佛陀在世时弟子中就有瞎子能观色、聋子能闻声的弟子。这个不是我们的境界,暂且不说,大家如果有兴趣就去读经典,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楞严经》中有记载。明是光明,无明即黑暗。“无无明”就是说没有不明白的。亦无无明尽,既然“无无明”了,也就“亦无无明尽”了。“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里的“老死”非指人的物理“生死”,而是“心无生死”。那么,人到底有没有生死呢?色身是有生死的,法身无生死。六道轮回讲的是业识轮回,不是色身轮回。有人说灵魂不灭,咱们且不管灵魂之说,但是我们的色身一定有生死。我们再来看看做梦这个事清,做梦这个过程,眼睛看到了吗?没有用眼,但是梦境一样能看到。你说梦是有是无?没有?我们明明看到了梦中的境象怎么会没有?有吗?你拿来我看看!《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也说所有这些相确实是幻相,都是意识心在起作用。那么什么是真心?不妄作即真心,怎么不妄作?不被五蕴所蒙蔽啊。妄作即妄心,其实心只有一个,并且是空性。例如刀,切菜用是厨具,杀人用即成凶器,刀的本体只有一个,刀就是刀,无善无恶。这里说了体和用的哲学关系。再比如我们佩戴的金饰品中有观音、有佛,还有小狗、小猪,外在的形象虽不同,其本体都是金。所以,我们学佛讲修心,就是要回归本心,使心不妄作才是修心。昨天的事情今天还记得,那么,前世的事情理论上也是可以想起来的。现在却想不起来了,就好像镜子被蒙蔽了一样,所以,看不到镜子,也看不到自己。如果,我们能像六祖那样明心见性(擦净镜面)的话,一定可以看到久远的前生后世。时下广为人知的催眠和深层心灵沟通,都是通过类似禅定的方式手段使人们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从而可以看到过去遗忘的,甚至是前世的那些东西。
推荐文章
内蒙古高考排名11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41:13
湘南学院在陕西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2024-06-09 10:37:41
保定学院和滁州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10:33:56
广西高考排名1345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30:34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7:30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2:43
心经上的“观”字很多人都没读懂2023-08-13 18:36:19
心经原文注音及译文2023-08-14 11:31:35
席慕容精选经典语录2023-08-28 02:47:13
诵心经,心想事成2023-08-20 14:34:50
心经上的“观”字很多人都没读懂2023-08-13 18:36:19
心经原文注音及译文2023-08-14 11:31:35
席慕容精选经典语录2023-08-28 02:47:13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