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直讲》之释经义概说篇
《心经》正文共计二百六十个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序,把整个佛法中般若思想的核心做了一个非常简要的提炼。
第二部分内容讲述如何契入真心,也就是禅宗讲的证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到大到老,几十年都在围绕这个肉体之身、这个“我”,为生计奔忙,为家庭奔忙。事实上我们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这个身体,还包括思想(佛法中称为妄想),以及这些思想背后所具有的非常清净、圆满的德行,或者可以称为佛菩萨的品质。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内在都具备与佛菩萨同等的品质,但目前这种品质被我们的烦恼、错误的思想掩盖住了。如果我们通过修行,通过念佛、持咒慢慢地把错误的思想逐步舍弃,内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世间学习来的知识和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对自己就不会再产生干扰,生命清净的状态就能得到显发,这是一个总的方向。所以《心经》的第二部分内容就是揭示我们真心的状态。把我们种种的烦恼和痛苦剥落,来显发我们的真心。
人生几十年,我们都在追求快乐,但在这个世间并没有真正的快乐,所谓的快乐就是把痛苦解除以后所感受到的一种相对的快乐。实际上,没有痛苦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快乐了。当人生的痛苦全部解除了,这就是涅槃。涅槃后的圣人有没有快乐呢?涅槃后的快乐不是我们世间凡夫想像的这种快乐。一个人生病了,他的病完全好了,快乐便产生了;但是对于没有病的人,他往往意识不到没有病痛是快乐的。只有在扫除一切烦恼、痛苦,以及造成这些烦恼痛苦的根源——我执之后,真心才能显发出来。
佛法所揭示的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以及我们的生命中本来具足的一切德行。我们本身拥有什么,自己不知道,而佛陀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是怎样的;我们知道了这个真相以后,不知道该如何去亲证,佛陀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我们还不能完全相信,佛陀又告诉我们他已经做到了,他证明给我们看。我们多看一些高僧传记,就会了解历代祖师大德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对于修学佛法的人,要先打好基础,做一个好人。如果自身还存在很多坏毛病、坏习气,那自然这颗心想收都收不住,修行就很难上路,因为一天到晚被烦恼牵着跑,想清静下来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要让自己的心去恶从善,才能够不去影响别人,不使别人烦恼,也不会影响自己,使自己烦恼。有些初学佛法的人,因为不懂规矩,生怕会得罪佛菩萨而胆颤心惊,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态度。我们不会做,那很正常,佛菩萨和所有的师父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会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做。你如果做错了,只要有一颗忏悔的心、改正的心,能够改正错误,根本就不需要胆颤心惊。有些人胆子很小,拜佛也生怕拜错了,这其实也没必要,只要以恭敬心去礼拜就可以了;如果礼拜的姿势错误,师父告诉你如何去拜,改正了就好了。
对于只停留在信仰、学习阶段的初学者来说,他们只是看一些经书,了解一些佛法的知识,还没有把佛法落实在生活和心行中,那么还是会经常生起这样的怀疑:到底佛菩萨有没有解脱?我怎么没有看到佛菩萨?但是只要他从心地上开始用功,按照佛菩萨指示的道路、方法去修行,就会消除烦恼疑惑,最终获得智慧和解脱。佛法就是围绕智慧和解脱的核心展开的。
《心经》的第三部分就是讲如何大机大用。当我们解脱了生死烦恼以后,我们内在存在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生命中最完美的一部分。当一个人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他还能够非常积极地投入到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去,这种人就是菩萨。
菩萨在凡夫地的时候就发起广大的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有了这样的发心,当有一天他具备了了生死的智慧,证得了本体,从生死轮回当中解脱出来,以解脱的心态感受到了人生内在的完美,接下来的时间便是回到众生中去,全力以赴地利益一切众生,广度有情,这就是佛菩萨的悲智双运。因为有智慧,所以能够了生死,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因为有慈悲,所以能够回转娑婆,救度众生。就好像有一群人离家,在外流浪,其中一个人先回到家里,在家里本来是可以躲避风雨,很安心,但是想到自己的兄弟姐妹还在外流浪,所以赶紧要去找他们回家。如果他稍微自私一点,躺家里休息就行了,根本不会再跑出去寻找其他人。而菩萨不住涅槃,就像这个回了家,但依然不舍在外漂泊流浪的兄弟姐妹的人,他还要回到娑婆世界,帮助其他尚未解脱痛苦的众生,让他们也得到同样的利益,这就是菩萨发起的大机大用。所以观世音菩萨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观察时机,等待因缘成熟,从而最终度化我们。
对于没有发起大乘菩提心的小乘罗汉,他解脱了以后,往往就住在涅槃里不想出来;他觉得世间事没意思,也没有想要利益广大众生。就像我们有些人也有所谓“小国寡民”的思想,就只管做自己的事情,不想为别人做什么,也不过问别人的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是一个五浊恶世,人心叵测,各种各样的人、事都有。比如你是内心完全解脱了以后再来利益众生,别人却可能以为你贪得无厌;你好心告诉别人佛法,别人会以为你打他的主意;事情一多,还会引起其它的各种纷争、烦恼。
所以如果不是具有大悲心的菩萨,他是绝对不会回转娑婆来救度众生的。他自己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何必再来蹚这一趟浑水呢?但是佛陀告诉我们,大菩萨的境界才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具足菩萨的.品行、德性,也具足菩萨的自在。
人生的快乐一般来说分两种:一种是自身痛苦消除以后得到的快乐,另外一种是利益他人得到的快乐,后一种的快乐才是真正意义的快乐。利益他人要无所求地去做,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很多人都有布施的经验,当你去布施,去做一件好事而内心无所求,只是为别人好而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当下的内心一定是充满快乐的,要达到这种快乐,也需具备菩萨的慈悲。菩萨能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像菩萨这样,内心真正解脱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快乐,如果去利益他人而不能通达无我,还是达不到这种快乐。
总体来讲,《心经》第一部分首先是指导我们要去恶从善,具足人的快乐;第二部分是让我们做一个完全消除痛苦而获得解脱的人;第三部分是指导我们如何成就佛菩萨的品质,而且告诉我们,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真相。
一讲真相,很多人就会感到困惑:明明我们生命中最现实的这些,比如你我坐在这里,佛却说这是虚妄的、不现实的、缘起的;而那些明明看不见的,佛却说那是真实的。佛、成佛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我们凡夫都看不见,佛却告诉我们那是真实的。
不管是怎样的困惑或者疑问,有一点很重要:学习佛法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叫你要信。为什么首先要信呢?因为解脱以后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象得到的。我们现实的生命就像是梦中的境界一样,你说在梦里面出现的人物是假还是真呢?如果在梦里有人告诉你说:这只是一个梦,除了在梦中的你,其实还有个真实的你。比如你在梦里面是一个穷人,在外乞讨,如果有人告诉你,其实你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百万富翁,你的钱都存在银行里,让你放心,一般你不会听,因为你会觉得在梦中的感受太真切了,你就是那个在乞讨的人。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都蕴含着无价的宝藏,痛苦都是冤枉的,每个人所具备的这颗真心其实是没有任何痛苦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感受不到,所以对于没有感受到的这部分,你只能信。
第二步是去理解,你要多了解佛法,要去调查研究一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先要了解佛法讲的是什么,我们目前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又是什么。你要了解自己身心的状态,然后再跟佛经对照,你就会知道我们的痛苦原来是怎么一回事,应该怎么去消除它。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智慧就在不断地增长。
第三步是行,就是按照佛法讲的这些道理、方法去做。只要你如法地去做,一定会证明佛陀所说真实不虚。佛法里面讲的所有的境界,都是可重复性的境界。什么叫可重复性呢?打个比方,我从大门进来,沿楼梯走上来,能走到这里;你从大门进来,沿楼梯上来,也能走到这里;无论哪个人,从大门进来,沿楼梯走上来,都能走到这里:这叫可重复性。佛法讲的每个道理、每一句话,它们都是可以被人们重复证实的,但是你必须如法去做,你才能证得。一般来说,修学佛法过程中,当你证得了初禅,你这一生的信念就不会再退转了。
我们凡夫每天内心都会产生很多的贪欲、嗔恨、愚痴和无奈的情绪,这不但使自己忧虑、烦恼,在自己内心当中堆积了很多垃圾,实际上也是在给这个世界制造精神垃圾。你如果不能在内心把这些垃圾清除掉,就会产生痛苦。因此我们需要多听闻经教,听闻佛法;听完之后深入思维,想一想佛陀讲得有没有道理,如果有道理,就按照这个道理去做;做一段时间以后,再来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有没有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一个是从自身来看,自己有没有受用——身心是否越来越舒畅,心胸是否越来越开阔,内心是否越来越清净,烦恼是不是越来越少。不要因为学佛,反而让自己走入死胡同,越走越不知道怎么办,那就麻烦了,那你学佛肯定存在问题。
另外,你可以通过身边人的感受来看。你不要说家里人不信佛,问他们也没用。你要问他们,问你身边的人,你学佛以后脾气有没有好一点,对家里的人和事是不是更关心、更体贴了,是不是越来越负责任了。有些人本来脾气很大,学佛以后他家里人高兴了,对他说:你赶紧去拜佛,你去拜佛了,就不会在家里唠唠叨叨,不会天天缠着我,也不会经常发脾气了。家人骂你,说你两句,你心里知道这是前世欠他的,就借这样的境缘修忍辱吧,忍一下就过去了;家人做错了事情,你也能包容、原谅他了。但是原谅了他,他继续错怎么办呢?你有时候还是要跟他急,急了以后,他就不敢再错了,但这也需要有智慧。
总之,衡量自己学佛是否受益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看你自己内心的烦恼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烦恼越来越少了,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精神垃圾也就少了。第二个标准,就是看身边跟自己接触的人,他们是不是觉得你越来越好了,给他们带去的烦恼也越来越少了。
这部经典在结束时还有一个总结,其中“揭谛揭谛”那一句咒语,翻译汉语是劝转的意思,就是劝告我们每一个人:赶紧出发,赶紧追求智慧,去到没有愚痴、没有烦恼的快乐的彼岸。
所以《心经》告诉我们,这颗心完全可以从这样一种凡夫的妄想、执着的状态中跳脱出来,甚至可以呈现出内在的、完全无我的这种状态,之后还可以利益一切大众。在这种无我的生命状态下,你在生活中该吃饭照样吃饭,该游山玩水照样游山玩水,该工作照样工作,而且会做得更好,没有任何副作用。佛法的核心也就是这部《心经》所阐述的内容,这一点我们要了解。
推荐文章
内蒙古高考排名11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41:13
湘南学院在陕西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2024-06-09 10:37:41
保定学院和滁州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10:33:56
广西高考排名1345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30:34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7:30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2:43
印光大师赞叹心经2023-08-11 11:31:53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三篇)2023-08-12 03:36:59
黄玫瑰读后感范文2023-08-18 23:57:40
自然纪事读后感250字范文2023-08-24 04:30:28
印光大师赞叹心经2023-08-11 11:31:53
心经是怎样对人的心灵产生效用的2023-08-25 23:38:19
藏历11月29日念心经回遮文能消灾延寿2023-08-24 00:55:55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