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4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 (2)参()差()披拂 3)水尤清冽() (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 (2)蒙络摇缀_ 3)水尤清冽_ (4)隶而从者_ 4.翻译。
1)全石以为底 (2)闻水声,如鸣佩环 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灵乡中学20xx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课题
第六单元<小石潭记>
主备人
袁志斌
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上课时间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老师评价
预习展示
改错空间
学习目标
指导方法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内容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屿( ) 为堪( )差互( ) 寂寥( ) 幽邃( )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一词多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再加以理解)
乐: 可: 清: 从: 以:
而: 差: 见: 游: 环:
为:
2、语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淑尔远逝 斗折蛇行
心乐之 潭西南而望
3、古今异义
记之而去 崔氏二小生 闻水生
不可久居 鱼可百许头
4、重点句子翻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整体感知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 特点,小石潭给作者 的感受。
第二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呢?
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如何理解呢?
语言赏析(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抓特点,用比喻:
正面、侧面相呼应:
对比描写:
拟人:
移步换景:
语文积累--------唐宋八大家妙记二则
1、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2、一个叫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的人在拱(曾巩)石头(王安石),流(柳公权)了一身汗(韩愈),就休(欧阳修)息了一会。
《小石潭记》教案25(获奖)
小石潭记
旧城中学 张文景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 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 整体感知
1 听读 (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之后全班齐读,然后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 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 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 huáng 清洌 liè 为坻 ch
为屿 y 为嵁 kān 佁然y
俶尔 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 liáo 悄怆 chuàng 幽邃suì
4 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大屏幕出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明灭可见 或现或隐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5)日光下澈 向下
6)影布石上 照映
7)隶而从者 随从、跟从
8)以其境过清 因为、凄清
5 翻译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 梳理文章内容(给出答题要求:一人读原文,一同学用译文解说小石潭美景)
问题一:怎样发现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样?
三:潭水和游鱼怎样?
四:石潭的源头怎样?
五:石潭的环境怎样?
三 重点研讨:(大屏幕出示问题)
(一)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 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
2 研讨下列问题: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
1、正所谓情由景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四 总结全文
1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板书:
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 师总结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
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小石潭记 教案示例。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案示例》。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目标1、目标2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
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清冽()为坻()
B.为屿()为嵁(山甚)()佁然()
C.俶尔()翕忽()差互()
D.寂寥()悄怆()幽邃()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目标1、目标2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
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书显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灭可见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比喻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推荐文章
内蒙古高考排名11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41:13
湘南学院在陕西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2024-06-09 10:37:41
保定学院和滁州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10:33:56
广西高考排名1345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30:34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7:30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2:43
关于写读论语有感2023-08-10 12:51:07
共青团员自我鉴定范文(精选六篇)2023-08-26 12:38:10
大一新生自我鉴定范文(通用11篇)2023-08-13 06:33:15
本科生的自我鉴定范文(精选8篇)2023-08-15 20:29:21
小石潭记读后感范文10篇2023-08-12 05:51:04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范文锦集7篇2023-08-12 18:56:57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集锦八篇2023-08-13 19:24:33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