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题西林壁》引发的感悟

时间:2023-08-12 18:58:42 文/秦风学老师 文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题西林壁》引发的感悟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脍炙人口而富含哲理的宋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目解析

  本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在西林寺壁上所题的一首哲理诗。把哲理诗作为考题,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一种,而诗是比较难懂的一种材料。考生首先要读懂、读准该诗,然后提取诗意,再把尚在朦胧、模糊中的诗意用明确的语言概括成一个观点,再把该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主题(或话题),综合考虑为文的诸多要素,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可见,在为文的长链中,准确提取诗意是关键的环节。

  该诗有何诗意呢?从字面上看,第一、二句重在“看”字,写看到庐山表面的样子(“岭”和“峰”)和观山的初步感受(“各不同”);第三句重在“识”字,表达探究“真面目”的愿望(“真面目”与“假面目”相对,即庐山“表面” 的样子和观山“初步”的感受);第四句重在“缘”字,写“不识”“真面目”的缘由——身在此山中。

  所以,从整体上讲,本诗写“在山中”与 “真面目”的关系,主要诗意是“处在山中”不利于认识山的“真面目”。由此引申,考生可以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以写圈外与圈内、宏观与微观、个体与整体、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等,下面潘炯心同学的《我们其实很幸福》一文就属此类。

  当然,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以反其意而写,写“安然处在山中”享受“山中”“圈内”之乐,写享受局部之美,写小天地之妙,写局外人的隔膜,写“非我”的外人的无知和身外的无意义,写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未必清等。

  也可以综合考虑,写“内”与“外”、宏观与微观、大与小的各自的利弊与长短,写“内”与“外”的结合,写既入得其内又出得其外等,黄阅智同学的《入得其内,出乎其外》一文就属此类。

  从局部上看,第一句“横”和“侧”写看的角度,第二句“远”和“近”写看的距离,“高”和“低”写看的位置,第四句“山中”与暗含的对立面“山外”写看的视角,所以考生可以写看庐山的角度、远近、位置、视角等与认知庐山“真面目”的关系,可以写换位思考、距离产生美、位置决定视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

  但不管写什么,都要和“认知”某事物的“真面目”有关,而不能脱开如何认知某事物真面目的话题而谈角度、距离、位置、视角等,否则就脱离了该材料,就失去了感悟和联想的针对性了。比如,有考生写“要从不同角度看寂寞”,本来是扣住了原材料中的“角度”了,但若全文都在谈“寂寞”,那话题就转移到了“寂寞”上了,而“寂寞”就和原诗相去甚远了,这样写就不是题目所要求的读完这首诗引发的“感悟和联想”了,那与苏轼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果允许就这首诗而谈“寂寞”,那也应该允许就这首诗谈“快乐”“幸福”“教育”“苦难”“困难”等,那大量的套题作文就会出现,命题者会同意吗?真实写作的同学会同意吗?这样公平吗?所以脱离该材料而谈角度、距离、位置、视角等任何话题,谈得越完整,越偏题,越暴露出套题的痕迹。

  另外,文中不必一再强调“要”或“不要”怎样,比如要认识自己,要理性面对,不要坐井观天,不要有惯性思维等,而要把笔力集中在“如何XXXX”上,比如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理性面对、如何才不坐井观天、如何才能脱开惯性思维等,这样才和原诗的诗意紧密内切,才具有说服力,才有深入论述的价值。

  例文一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黄阅智[福州一中]

  王国维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个结论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中,如果真正做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八个字,那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入乎其内,我们便能够认识事物更多的细节,对其本质了若指掌。托尔斯泰前后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探访法庭、监狱,与贵族、农民、官僚、罪犯等各领域的人交谈,终于写就《复活》这一不朽的著作。正是由于有这种严谨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来“入乎其内”,作家才深刻地认识到沙俄统治的罪恶,才写下了如此振聋发聩的篇章。由此可见,若不能“入乎其内”,我们对真理的追寻只不过是浮光掠影的徒劳之举;若不能“入乎其内”,我们就很难对生活产生真正的感性认识。

  出乎其外,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其产生更为全面的理解,甚至能够另辟蹊径,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许多科学家之所以提出了创新学说,正是因为他们跳出了旧有理论的桎梏,敢于走向一条新路。而*革命之所以顺利,也要归功于革命家们冲破资产阶级不成熟的反抗思想,从更高的思想角度来诠释革命的意义。没有了“出乎其外”,我们便无法看清事物的全局特性;没有了“出乎其外”,我们就难以从历史的束缚中挣脱。

  “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看似语意相对,实则毫无矛盾。若不“入乎其内”深入探究过一个事物,想要“出乎其外”也只是无稽之谈;而若能“出乎其外”,站在外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样也对“入乎其内”大有裨益。片面赞美一个举动反对另一个举动,就如同热爱鸡蛋的美味却反对养鸡一样愚蠢。

  入乎其内,看清事物的微小之处;出乎其外,把握事物的总体印象。只有二者合二为一,相辅相成,我们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永远只在山内行走,或是永远只在山外打转,你就将永远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悲剧之中。

  两面结合,立意稳妥;一面一例,结构齐整,一目了然。文章结构完整,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不过,在事例方面,“托尔斯泰”一例比“*革命”一例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用先进思想战胜了落后思想来论证“出乎其外”不十分妥当。   (王兆芳)

  例文二

  我们其实很幸福 潘炯心[福州一中]

  苏轼在《题西林壁》里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觉得庐山风景平淡无奇,那是因为我们身处此山,所以看不清它的雄伟和美丽。于是一边走一边在内心向往衡山的绝壁、泰山的青松、华山的云海……

  生活中亦是如此。很多人只在自己的生活中绕圈子,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少了一些激情和美丽、感动和幸福,只羡慕别人的幸福。那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所以看不到自己的幸福所在。如果能跳脱自己狭小的世界,去看看周围的风景和人,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美好的风景,你可能感叹:“其实我也很幸福。”

  约翰·库提斯在出生时只有可乐罐那么大,而且没有双腿。小时候他的生活过得很艰难,生活中充满了周遭人鄙夷的眼神和自己的泪水。但是他的母亲告诉他,这个世界比他悲惨的人还有很多,不要总想着自己的痛苦,其实即使没有双腿也能做很多事。约翰受到鼓舞,奋发向上,最终成了一名趴在讲台上演讲的演说家。他用自己的遭遇激励着周围的人。他说过:“看看我今天的生活,我可以这么快乐,你们其实也能很幸福。”

  如果只在自己的生活中反复寻找,就会像庐山上的旅行者一样,被雾气迷住双眼,一边抱怨景致不佳,一边想着另一座山上的人是多么幸福。只有从庐山走出来,从外面看它,我们才能发现庐山上的风景其实也很迷人。庐山,代表了每一个人小小的世界。它局限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让我们身处其中,变得迷茫和失落。只有离开庐山,跳出自己的生活,暂时把自己当作局外人,看看自己和别人,才会发现许多被忽略的美好和幸福,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句:“其实我很幸福。”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我的残疾是一个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局限的基础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刘易斯不能跑得更快,和我的不能跑是一样的。”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不称心如意的事情,有些甚至令人感到痛苦绝望,但那些事其实就像是庐山的雾气,遮蔽了生活本有的幸福。我们只要勇敢地、有智慧地拨开这层雾气,超越这个局限,就能体会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自己的生活,走出去看看周遭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生活的美好。

  请暂时走出庐山,当我们再次走进庐山时,便可以对自己说:“庐山其实很壮美,我们其实很幸福。”

  考场点评

  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多看看周围,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自己的生活。文章立意鲜明、准确。约翰·库提斯的例子很感人,史铁生的话很深刻,“庐山的雾气”的比喻很有文采。文章没有离开材料空谈,而是时时处处用“庐山”和“庐山的雾”来比喻,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推荐文章

广西高考排名1345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30:34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7:30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2:43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10:19:32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16:44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12:12

题西林壁小学教案设计2023-08-20 07:18:46

题西林壁课文讲稿2023-08-14 03:38:22

题西林壁中的哲理2023-08-13 09:24:22

题西林壁带拼音及翻译2023-08-26 04:14:29

题西林壁小学教案设计2023-08-20 07:18:46

题西林壁课文讲稿2023-08-14 03:38:22

题西林壁中的哲理2023-08-13 09:24:22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