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这首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全诗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十分明显,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写荆轲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举;刺秦王的过程只以“图穷”以下四句简要叙述;诗的最后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奇功不建的无限惋惜之情。此诗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别具一格。参见《咏三良》说明。
此诗咏赞荆柯刺秦王之事,事见《战国策。燕策三》及《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战国时齐国人,迂居卫,后来到燕国,好读书、击剑,与高渐离为知友。燕太子丹曾质于秦,秦王赢政待之不善,丹怨愤逃归。时秦国东伐,将至燕。燕太子丹欲刺杀秦王,尽力招募勇士。荆轲被招,受到燕太子丹的恩遇和敬重。荆柯奉燕太子丹之命,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去迸献秦王,在地图中暗藏一把匕首,以便借机行刺。易水送别之后。荆轲义无反顾去见秦王,献上地图,图穷匕首现,追刺秦王,终因剑木不精而没能刺中秦王,反而被杀。陶渊明这首诗即咏赞此事。诗人以豪迈的诗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除暴勇士的生动形象,用惋惜赞叹的语言歌颂了荆柯的壮烈活动,抒发了诗人内心无限的感慨。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1)。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2)。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3)。
素骇鸣广陌,慷慨送我行(4)。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5)。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6)。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7)。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8)。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9)。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10)。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11)。
凌厉越万里,透迄过于城(12)。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13)。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14)!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15)。
[注释]
(1)燕丹:燕国太子,名丹。姓与国同,是战国时燕王喜之子。士:门客。报:报复,报仇。强赢(yíng营):强秦。赢指秦王赢政,即后来统一六国始称皇帝的秦始皇。
(2)百夫良:百里挑一的勇士。荆卿:即荆轲。卿,犹“子”,是燕人对他的尊称。
(3)死知己:为知己而死。燕京:燕国的都城,今北京地区。
(4)素骥:白色骏马。《战国策。燕策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色是丧服色,白衣冠以示同秦王决一死,以壮荆轲之行。此处用“索骥”,就表达这层意思。广陌:大路。慷慨:情绪激昂。
(5)雄发上指冠:怒发直指,冲起高高的帽子。雄发,怒发。冠:帽子。《战国策。燕策三》:“复为羽声慷慨,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缨(yīng英):系帽子的丝带。
(6)饮饯:饮酒送别。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
(7)渐离:高渐离,燕国人,与荆轲友善,擅长击筑。《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位,旁若无人者。”这里是指送别的击筑。筑(zhú竹):古击弦乐器,形似筝。宋意:当为燕太子丹所养之士。《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
(8)萧萧:风声。淡淡:水波摇动的样子。《战国策。燕策三》载荆柯临行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陶诗此二句即从《易水歌》第一句变化而来。
(9)商音:古代乐调分为宫、商、角、徵(zhī止)、羽五个音阶,商音调凄凉。奏羽:演奏羽调。羽调悲壮激越。《战国策。燕策三》:“至易水上,既祖(饯送),取道。高渐离击筑,荆何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慷慨,士皆膜目,发尽上指冠。”
(10)且:将。名:指不畏强暴、勇于赴死的英名。
(11)登车何时顾:《战国策。燕策三》:“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谓决心己定,义无反顾。飞盖:车子如飞般疾驰。盖:车盖,代指车。
(12)凌厉:意气昂扬,奋起直前的样子。逶迤(weīyí威移):路途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图穷:地图展开至尽头。《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事自至:行刺之事自然发生。豪主:豪强的君主,指秦王。怔营:惊恐、惊慌失措的样子。《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以匕首刺秦王,王惊而拔剑,“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14)剑术疏:剑术不精。《史记。刺客列传》载:秦王以佩剑断荆轲左股,荆轲坐地“引七首以擿(zhì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结果荆轲被杀,行刺失败。同上传载:“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奇功:指刺秦王之功。遂:竟。
(15)其人:指荆轲。没:死。余情:不尽的豪情。
[译文]
燕丹太子爱侠客,立志报仇刺赢政。
百里挑一招勇士,年终得士名荆卿。
君子能为知己死,荆卿提剑出燕京。
雪白骏马嘶大道,慷慨众人送我行。
怒发上指高冲冠,男儿猛气冲长缨。
饮酒送别易水上,四周列坐皆豪英。
渐离击筑音悲壮,宋意引吭高歌声。
萧瑟悲风骤吹过,凄寒水上波纹生。
商音凄婉闻流泪,羽调激昂壮士惊。
此去心知不返归,将能后世留英名。
义无反顾登车去,疾驶如飞赴秦庭。
奋勇直前越万里,曲折艰险过千城。
地图展尽匕首露,赢政突然心恐惊。
可惜剑术未能精,盖世之功未建成。
壮士虽然久已逝,千年之下寄深情。
赏析
陶渊明的这首诗取材于《战国策·燕策》《史记·刺客列传》等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荆轲刺秦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而形成了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彩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说明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园田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
此诗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 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推荐文章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7:30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2:43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10:19:32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16:44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12:12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08:03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古诗赏析2023-08-15 09:55:24
精卫填海五年级学生阅读感悟2023-08-18 21:50:19
学前班家长会讲话三篇-家长会演讲稿2023-08-22 22:52:04
阳光下的守望读后感范文2023-08-10 12:36:40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古诗赏析2023-08-15 09:55:24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9篇)2023-08-13 06:18:43
高考备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陶渊明传一题多练2023-08-23 18:32:47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