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合集八篇

时间:2023-08-22 11:35:24 文/李盛老师 文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 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讨论

  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 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 能力目标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三) 情感目标

  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桃源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教师展示有关战争的图片)

  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

  生: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三、辨明字音:

  阡陌 遂迷 骥 郡 诣 邑人 间隔

  语云 便要还家 垂髫 俨然

  四、初识桃源

  1、教师放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结合画面欣赏,进入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韵味。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节奏要准。

  五、叙述桃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线索。

  2、教师抽学生复述课文。

  六、感知桃源

  1、学生分组讨论,说说桃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找出课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学生品读。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桃源人生活的句子。

  七、再现桃源

  作业设计: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桃花源记课文的教案介绍,我们来看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第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第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第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第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第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第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第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第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第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第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班级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古代作品《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古代作品《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班级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古代作品《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古代作品《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古代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古代作品《桃花源记》古代作品《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古代作品《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ìn) 缘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 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6.课文翻译

  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线索--渔人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读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与农民来往与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是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与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与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 篇6

  设计指导思想:

  教学札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注重朗读和背诵、积累。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里老街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文言文中字、词、句 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展示有关战争的图片)

  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

  生讨论。(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陶渊明简介

  让学生介绍,并互相补充。(出示幻灯片加以强调:)

  三.教师范读全文。

  安排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四.检查自学情况。

  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五.1. 指名翻译全文,注意上下连贯通顺,如成分省略现象要补充完整。

  2. 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总结)

  六.讨论,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七.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指导背诵方法)

  教后感

桃花源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 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二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1了解作者,必读此文,请欣赏作者的自传,听过以后说说作者的三大爱好.

  2作者的诗歌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 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

  1、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ó ) 屋舍俨然(yn) 阡陌交通(qin)

  黄发垂髫 (tio) 便要还家(yo) 刘子骥( jì )

  诣太守(yì ) 浔阳( xún ) 驎之(lín )

  2、A.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B同学齐读课文。 C.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组一起解读而后集中解难,或者让老师提问,学生答疑,五个段落分类处理。一段一段地讨论,落实,主要在字词及内容的疏通,领悟。

  1、重点字词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夹着 )岸数百步,中(中间)无杂树,芳草(地上的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繁多夹杂)。渔人甚异(对……感到惊奇)之(代这种美景),复前行,欲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其(这)林。

  ②林尽(于)水源,便(就)得(发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舍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平坦开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池塘)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同),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其(那)中往来种作(耕种劳作),男女衣着(穿戴),悉(全)如外人。黄发垂髫(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竟然)大惊,问所(地方,处所)从来。具(通俱,完全,详尽)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打听,探问)。自云先世(去世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孩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于之,兼词,从这里。),遂(就)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 (给)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告诉)云(说):“不足为(对,向)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着)向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去,这里是谒见)太守,说(报告)如此(像这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志),遂(竟然)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 后遂(就)无问津(探访、探求)者。

  2、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这中间,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来往。(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到了郡下,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品质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五、小结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

  (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如此 古义:像这样。如,说如此。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舍弃 ) 屋舍俨然 ( 房子 ) 。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 寻病终(不久 )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 ) 寻向所志 (标记 )

  向: 寻向所志(以前 ) 眈眈相向 (对着 )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捕鱼为业(作为)

  乃:见渔人,乃大惊(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遂:遂迷(竟然), 后遂无问津者(就)(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

  (5)同义词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写练笔本上)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写书上)

  第 三 课 时

  一、背诵课文回顾前堂。

  二、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思路】

  发现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丽

  桃源内所见 自然景色,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

  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愉悦安宁

  桃源内的社会风尚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冰终。

  【线索】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三、质疑解难: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背诵课文

  六、作业

  课后练习。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注释〕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⑵ 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⑺ 憩,休息。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板书设计

  21.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复前行,林尽水源,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二、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推荐文章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7:30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2:43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10:19:32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16:44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12:12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08:03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集锦七篇2023-08-10 10:23:34

桃花源记反思2023-08-18 11:14:09

我的理想主题演讲稿-理想演讲稿2023-08-23 21:02:24

读匆匆有感2023-08-24 05:05:57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集锦七篇2023-08-10 10:23:34

桃花源记反思2023-08-18 11:14:09

桃花源记反思(十五篇)2023-08-22 21:53:14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