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时间:2023-08-17 21:08:28 文/孙小飞老师 文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二、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桃花源记人教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

  (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2)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简要疏通文意,进行口译。

  (3)学生逐句翻译文章,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

  【设计意图】 《秦时妇人》字词难度不大,由学生自读、自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快读阅读的能力。

  2.勾连回顾。

  (1)引导学生由《秦时妇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并初步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2)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意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调动已学内容,为后面比较阅读打好基础。

  3.方法讲授。

  (1)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予方法指导。

  方法点拨: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1)文章内容;(2)中心主旨;(3)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已学阅读方法,同时“降低”比较阅读的陌生感和难度。

  4.方法应用。

  (1)学生结合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桃花源记》《秦时妇人》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异同。

  (2)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桃花源记》《秦时妇人》两篇故事架构“大同小异”,但表达主旨、表达方式“小同大异”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方法。

  5.小结。

  教师在学生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设计意图】 小结回顾,有助于学生夯实本课重点。

  (五)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运用所学方法,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和《乙亥北行日记(节选)》的异同。

  【设计意图】再阅读一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的《乙亥北行日记(节选)》,可以帮助学生迁移所学方法,能够在“旧文章”中有“新发现”。

推荐文章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7:30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22:43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10:19:32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16:44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12:12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08:03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2023-08-16 00:11:55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精选19篇)2023-08-17 07:03:42

桃花源记读后感 精选十五篇)2023-08-14 01:28:53

桃花源记教案集锦六篇2023-08-26 05:53:34

桃花源记节选阅读答案2023-08-16 00:11:55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精选19篇)2023-08-17 07:03:42

桃花源记读后感 精选十五篇)2023-08-14 01:28:53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