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写的同样题材,在文学批评中叫“母题”,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往往有之。因为有了原型,就不难找到可歌可咏的话题;但又因为是古老话题,就更需新的创造,藉古出新。乐府诗题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来。李白的《蜀道难》就是这样一首翻出新意的传世佳作。
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全诗豪情奔放,想象丰富奇异,极具夸张性,语言富于变化而且充满感情,有声有色,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本诗,建议采用下面的方法: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分析章法结构。掌握结构,对领会诗的主旨,对记诵全诗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就内容来说,先写蜀道开辟之难,再写蜀道旅途之难,后写蜀道人事之难。就形式来说,诗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语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我们理清层次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课文解读
噫吁嚱①,危乎高哉!蜀道②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攀登蜀道是多么艰难,难得胜过上青天!①噫吁嚱:yīxūxī, 即“噫!吁嚱!”“吁嚱”又写作“于戏”,同“呜呼”。②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 诗的开头这几句,不是直接描写蜀道,而是写对蜀道之难的惊诧感受。诗人先连用两个浸透着强烈感情的咏叹词语,接着又用一个夸张性的比喻,惊呼蜀道高峻危险,比登天还难,为全诗定下雄放豪迈的基调。]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②茫然③!(蚕丛和鱼凫这些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离我们多么遥远多么茫然。①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凫,fú。②何:何等、多么。③茫然:悠久迷茫,不可知道的样子。)尔来①四万八千岁②,不与秦塞③通人烟。(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虽然比邻,却从来不与秦地通人烟。①尔来: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②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③秦塞:秦地。秦地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西当太白①有鸟道②,可以横绝③峨嵋④巅。(长安西面的太白山、蜀地的峨眉山自古就没有人行之道,只有高飞的鸟儿才可以沿着山间的低凹处,横过它们巍峨的峰巅。①太白:秦岭主峰名,在今陕西省周至一带。《水经注》云:“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慎蒙《名山记》云:“……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②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惟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③横绝:飞越。④峨嵋:《一统志》云:“峨眉山,在四川眉州城南二百里,来自岷山,连冈叠嶂,延袤三百余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对峙,宛若蛾眉,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也。”)[这六句是写由于山水的阻隔,秦蜀两地无路可通。自从蚕丛、鱼凫开国以来,到蜀道开辟之前,四万八千年间,秦蜀两地一直无法交往,从侧面写出蜀道开辟的艰难。]地崩山摧壮士死①,然后天梯②石栈③方钩连。(五位神勇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①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下嫁五个美女,时蜀王令下属五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返回梓潼,遇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力士共拉蛇尾,用力往外拽,结果山崩地裂,力士与美女皆压死,山也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②天梯:指高峻险陡的山路。③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这两句从正面描写蜀道的开辟之难。]上有六龙回日①之高标②,下有冲波逆折③之回川。(上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峰,下有波涛滚滚的回旋曲折的急流。①六龙回日: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语出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阳乌代指太阳。回日,使日回。回,迂回、绕道。②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一说,山名,又名“高望山”。③逆折:回旋、倒流。)黄鹤①之飞尚不得过,猿猱②欲度愁攀援。(千里翱翔的黄鹤尚且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①黄鹤:即黄鹄,一种高飞的鸟。②猿猱:统指猿类。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援。)[这四句极写蜀道之高险,先由上而下正面写,然后由鸟而兽从侧面写。]青泥①何盘盘②,百步九折萦岩峦③。(青泥岭上的山路,盘旋又盘旋,曲曲折折一匝匝萦绕山峦。①青泥:岭名,为唐入蜀要道。《元和郡县志》:“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②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③萦岩峦:绕着山岩转。)扪参历井①仰胁息②,以手抚膺③坐④长叹。(手摸星辰头顶天,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按胸口徒然长叹息。①参、井:皆星宿名。古人认为地上某地区与天上某星宿相应,叫分野。参,shēn,是蜀的分野;井,是秦的分野。故由秦入蜀,称“扪参历井”。扪,mén,摸。②胁息:鼻不敢出气,惟有两胁暗暗地运动,用以换气。③膺:胸。④坐:徒然,空。)[这四句作者选择青泥岭作为描写对象,从行人的.感觉来描述蜀道的艰险。]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蜀道的“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雄浑豪迈的基调,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这个旧题,由于有了这个奇妙的比喻,便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而后,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想象那物换星移,如梦似幻的遥远过去。诗行中巧妙地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让诗作又一次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经过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直面现实,描写“蜀道难”这个主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猿猱”两句,用以反衬“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诗捕捉了在曲折盘桓的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隐隐约约透露出送别友人的话题。
问君西游①何时还?畏途巉岩②不可攀。( 西行入蜀的朋友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①西游:古时从长安人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但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说入蜀为“西去”。②巉岩:险峭的山岩。巉, chán。) 但见悲鸟号①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鸟跟随着雄鸟飞绕在林间。①号:háo,聒噪。)又闻子规①啼夜月,愁空山。(又听见子规在月夜啼哭:“不如归去罢!不如归去罢!”一声声,愁满空山。①子规,杜鹃鸟,又名杜宇。据《华阳国志·蜀志》,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杜鹃鸟鸣,蜀人因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声悲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攀登蜀道是多么艰难,难得胜过上青天!听着杜鹃悲哀的啼声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①凋朱颜:红润的容颜为之衰老,这里是吓得变了脸色的意思。凋,使动用法,使……凋谢。朱颜,红颜。)[这几句以蜀道的悲凉气氛来衬托烘染蜀道的艰险。]连峰去①天不盈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③。(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峭壁。①去:距离。②盈:满,足。③绝壁:陡峭的山壁。)飞湍①瀑流争喧豗②,砯③崖转石④万壑雷⑤。(激流和瀑布冲得山岩震荡,推着巨石飞转,震耳欲聋的声音,好似雷霆回响在万壑千山之间。①湍:tuán,急流。②喧豗:轰响声。豗,huī。③砯:pīng,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④转石:使巨石滚动。⑤万壑雷: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壑,hè,山沟。)[从视觉和听觉描写蜀道之险。]其险也如此,嗟①尔远道之人,胡为②乎③来哉!(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①嗟:jiē,叹惋之辞。②胡为:为什么。③乎:语助词,无义。)[先用一个“险”字归结上文,再用蜀人的口气再次劝说“西游”的人不要来蜀地,进一步渲染蜀道之险。]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自然引出婉劝朋友的主题。原来,诗人在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为“畏途”,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出于对友人的关怀,那是实在“不可攀”的“巉岩”啊。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题,再议“蜀道难”。诗先调动读者的听觉,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悲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因此,诗人借景抒情,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不忘追加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让人陡然又增几分恐惧。继而,诗写出四个整齐的七言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托出山势的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山势之险。接着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这四句诗,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由人不惊呼:这蜀道“其险也如此”,不由人不叹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最后的诗句巧妙地呼应了“问君”句,再次点明了对西游的朋友的焦虑和关切。
剑阁①峥嵘而崔嵬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气象非凡,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也莫想攻克。①剑阁:一条30里长的栈道,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的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群峰如剑插天,两山如门,极为险要。《图书编》:“蜀地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②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嵬,wéi。)[这几句是写剑阁形势险要。]所守或①匪②亲,化为狼与豺③。(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他反而好似豺狼,成为国家的祸患。①或:倘若。②匪:不是,通“非”。③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前面所说“君”,即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①血,杀人如麻。(行人来到这里,从早到晚都要防备猛虎的袭击,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吮吸着人血,被它们杀害的人啊,横尸遍野,密密麻麻。①吮:shǔn。)[ 这六句写野心家如果据险叛乱,将给蜀地人民带来深沉灾难。]锦城①虽云②乐,不如早还家。(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趁早快回家!①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的别称。②云: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心有余悸,连连叹息。①咨嗟:zījiē,叹息。) [最后奉劝友人即使到达蜀地也不可久居,再次咏叹蜀道之难,与前文形成复沓回环,使乐曲在诧愕叹息的余音中收束。]
“剑阁峥嵘而崔嵬”以下,诗人对友人继续施以心理战,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突破”。如果说高山还可以绕过,绝壁还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诗人在诸多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诗人在这里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个短句,危言耸听,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在极力描写了蜀途之高、蜀道之险、剑阁之凶后,诗在结尾又大声呼告朋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使顺利归来,“侧身西望”,回顾走过的道路,也会毛骨悚然地“长咨嗟”,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把对朋友浓得化不开的关切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特色鉴赏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确系震古烁今之作。前人赞曰:“此殆天授,非人可及。”下面拟从三个方面略加阐述:
1.章法结构的巧妙。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第一次,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忧惧度越之难,第三次由战祸之烈,悔恨安居之难。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开头是副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位于主句之前,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紧跟在后,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险恶万变。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2.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之所以把蜀道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3.体式创新: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诗“以气为主”,感情喷涌而出,不可遏止。忽而:“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忽而“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平和。有时,“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奋力疾呼;有时,“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谆谆叮咛。还有时把一些散文化的句子纳入诗中,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其险也若此”等等,不但没有减少诗意,反而使诗歌有一种放荡不拘的自然情趣。这些富于变化的句子,与灵活多变的和谐韵律相配合,使诗篇时而如峡谷惊湍,一泻千里,时而如碧空行云,悠然飘浮。所以杜甫盛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了。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问题探究
诗界一致公认,《蜀道难》是李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诗坛中的一颗艳丽的奇葩,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但是,对于这首诗的寓意,却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代表性的说法有:
一说:为担心房琯、杜甫安危而作。《新唐书·严武传》: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
二说:为讽刺章仇(zhānɡ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至天宝五年(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沈括根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句,称此诗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
三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贇(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四说:为自身“羞无成归”而作。明人高启说《蜀道难》“商声激烈”,就是说兼有悲、愤两种因素。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诗:“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说明此诗主旨是叹息仕途艰难,报国无门的基调。李白借蜀道峥嵘嵯峨之状和旅人困顿愁惨之情,抒发他开元十九年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和难言之隐。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上述第一、二、三种说法曾予批驳: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难道)必尽有为而作?白(李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讽)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
胡震亨在批驳了上面几种观点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本诗“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持此种观点的还有清朝顾炎武,顾炎武《日知录》云:“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请你对上述观点细加分析,说说他们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在哪里?你对这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看法?我们对此作些了解和探讨,有助于提高诗歌和文学鉴赏能力。
探究思路:
解决上述争议,第一弄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第二查证相关史料,第三分析诗的内容。这也是我们探讨诗歌主题最基本的方法。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唐摭言》第七卷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由此,李白作此诗当在长安之时。李白一生两次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30岁。第二次是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等的荐举,被召人京。贺知章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告老还乡。从《唐摭言》“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等语,《蜀道难》最大可能作于开元年间,李白第一次入长安之时,最迟也是在天宝初年,第二次奉诏入京之时。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讽刺玄宗说显然错误。担忧房、杜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严武镇蜀共两次,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宝应元年。第二次镇蜀,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至于“羞无成归”说也似不妥。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隐居终南山,广为交友,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希望得到引荐。虽然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但这时他并未涉足官场,对其风险没有体验,不可能发出 “危乎高哉”的惊叹。
现在,一般都认可胡震亨的说法。从诗的内容来看,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唐代孟柒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人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通过探讨《蜀道难》主题之争,对于提高我们诗歌鉴赏能力,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很有好处。明人胡震亨曾在《唐音癸签》中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原委,不知夺换(变化)所自;不参按(考证)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本旨;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胡氏在这里提出了正确解读李白诗歌的三个原则,一是弄明乐府这种诗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难道)必尽有为而作?”;二是弄明李白身世遭际,“白(李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讽)人之义远矣”;三是弄明诗歌语言和材料的出处,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自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作者借此渲染蜀道之险,并非一定别有深意。
推荐文章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10:19:32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16:44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12:12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10:08:03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2024-06-09 10:03:41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58:53
秋季开学典礼学生代表演讲稿(通用五篇)2023-08-10 22:31:13
跨专业复试自我介绍2023-08-14 13:15:23
第一粒扣子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2023-08-17 04:21:55
暑假开学第一天演讲稿2023-08-14 08:38:03
蜀道难注释2023-08-27 18:49:30
三字经小学六年级的优秀读书心得2023-08-14 05:00:07
三字经读书心得集合十五篇)2023-08-22 23:50:23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