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黑瞎子坐殿散文

时间:2023-08-26 05:44:10 文/黄飞老师 文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黑瞎子坐殿散文

  小时候,走进雪乡的大山里,偶尔就会看到在一些粗壮的树木距离地面一二十米高的枝杈上,用树枝横七竖八地搭建起一个巨大的类似巢穴的建筑。从这些建筑的简陋程度和危险性来说,不太像人类的行为。

  虽然不能近距离观察,但从地面远远地也能看得出来,这些树枝都是就地取材,是在这些树上,而且就是巢穴的四周就近折断的。绝对用力折断的,没有任何工具的痕迹。小孩子胳膊粗细的柞树杈子,即使放在地面想用锋利的斧头砍断,也必须是有力气又有经验的工人才行。对于悬在半空中的粗树枝,人们要想将其拦腰折断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有了断树枝,摆放的位置也是个难题。这些巢穴不但高,而且是在横生的枝杈中间靠近梢头的部位,颤颤悠悠的,有很强的弹性,受到重力的压迫,似乎随时都会折断。没有特别的意义和目的,人们不可能去做这么危险又无聊的事情的。

  但看着又很容易想到是人的行为。因为这些巢穴尽管简陋和粗糙,但却很巧妙地利用了树枝的结构特点。这些巢穴都是利用三、四个以上枝杈的节点为基础,只要再简单地胡乱横放上几个树杈,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平台,应该是比较舒适的了。在地面,人们经常这么做。人类最早的床铺,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据说,这些巢穴的主人和制造者都是黑熊。黑熊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玩。舒舒服服地在上面,居高临下,满目青翠的绿树和群山,一阵微风吹过,或者稍稍用力,颤颤悠悠的,真是爽歪歪了。这么看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要建在枝杈靠近梢头的部位了。山里人把黑熊的这种娱乐方式称为“黑瞎子坐殿”。

  更有趣的是,据说有人看见黑瞎子悠哉悠哉地在半空中享受的时候,用力过猛,或者下面的`树杈承受不住,树杈突然折断,黑熊就从半空中猛地跌落到地面,摔个结实。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出于人们对“黑瞎子坐殿”的嫉妒,还是真的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或者树枝折断后留下的蛛丝马迹。

  不知道是否有人真的看到过黑熊在树上荡秋千,玩坐殿的游戏,但对于黑熊喜欢坐悠悠的传说却有很多,也有人亲历过。山里人口耳相传的防熊秘籍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被黑熊捉到后,一定要装死。黑熊并不喜欢吃人,而是喜欢把人放在屁股底下一下一下地蹲坐着玩。如果能侥幸不被它坐死的话,等它玩腻了,就有机会逃跑了。从这点看来,黑熊喜欢坐殿也倒是很符合它的娱乐方式。

  总之,小时候每当我到了山林里,总想着能真的亲自去体验一下黑熊的宫殿,体验一下那腾云驾雾般的快感。可惜的是,黑熊们留下的宫殿都在高高的大树上,一个是我很难爬上去,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个宫殿的底座都是粗大的枝杈,即使我坐了上去,小小的体重也晃悠不起来。万一摔下来,我可不比那皮糙肉厚的黑熊,恐怕小命不保。

  尽管如此,和小朋友们也始终没有放弃尝试。我们会爬到一些小树上面,骑坐在枝杈上用力的摇晃,似乎也还不错。不过,和黑熊比起来,可就差远了。人家那个毕竟是宫殿,座位是一个还算平整的铺面;而我呢,只能骑跨在一两根竖立的枝杈中间,感觉实在不怎么样。

  “黑瞎子坐殿”留给山里人的并不都是美好的想象,也有比较沉重的恐怖阴影。走在山林里,如果听到有“咯吧、咯吧”的树枝折断的声音,我们就会如惊弓之鸟一般四下张望,会不会是在什么地方有只黑熊正在坐殿,万一打扰了它老人家雅兴,那可不是好玩的。

推荐文章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58:53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55:23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51:30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9 09:47:00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2024-06-09 09:43:43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38:39

夏夜的写景散文2023-08-26 22:29:15

故乡秋色写景散文2023-08-14 17:20:41

关于春天写景散文2023-08-18 03:11:24

乡愁现代散文2023-08-27 21:18:46

夏夜的写景散文2023-08-26 22:29:15

故乡秋色写景散文2023-08-14 17:20:41

关于春天写景散文2023-08-18 03:11:24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