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乡村手艺散文

时间:2023-08-11 02:02:47 文/张东东老师 文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乡村手艺散文

  一、乡村的红薯粉条

  家乡盛产红薯,冬天,是加工红薯粉条的最佳季节。如果这个时候你到乡村走一走,一定会为路两旁绵延不绝的晾晒粉条的风景所吸引。

  制做红薯粉条是个很费力气的活儿,一般都是几户合伙才能干得了。他们的分工非常明确:有和红薯粉芡的,有烧火的,有端瓢子下粉条的,有从锅里捞粉条的……和粉芡是个基础活儿,需要好几个人一起干:只见他们系好围裙,撸起袖子,在一只圆形的搪瓷大盆里倒入粉芡、明矾和温水,“呼哧呼哧”地搅和起来。和得差不多的时候,下粉条的师傅就会抓起一把粉芡泥,反复地进行试验,直到它们能顺畅地从指缝中流出来。

  我觉得制做粉条技术含量最高的,就是下粉条的那份活儿了,而且也最累人。技术不够精湛的话,粉条就会变得粗细不等,而且常常会从中间断裂,影响品质。如果技术好的话,一瓢粉芡可以下成一根长长的完整的粉条,就像做拉面一般。当粉芡和到软硬适中以后,挖起一大块放到下粉条的瓢子里面,下粉条的人左手端起瓢子,右手轻轻叩击左手手腕,柔软的粉芡泥就从瓢子下面的细孔里均匀地流出来,落到滚烫的开水里。捞粉条的人根据火候,把煮熟的粉条捞出来,整齐地绕在提前准备好的细木棍儿上,再挂到外面的架子上。由于那只装满粉芡的瓢子足有五、六斤重,又是一只手端着,时间一长,谁都受不了,就得隔三差五地换人。

  过去,红薯粉条按形状分主要有两种:圆形的和扁形的。圆形的很常见,像米线一样,晶莹剔透;而扁形的却有几分像面条了。这种形状上的区别,秘密就在那只下粉条的瓢子上:下圆形的粉条时,用的是带圆眼的瓢子;下扁形的粉条时,用的是带方眼的瓢子。可别小看形状上这些细微的差别,扁形粉条只有具有超高技术的人才能下得成,这就是为什么扁形的粉条少见的原因。

  挂在外面的粉条,入了夜就开始结冰了。等第二天清晨,原本柔软的粉条,就变成了僵硬的冰板。人们将这些结冰的粉条悬挂在太阳底下,让他们慢慢解冻,对那些粘连在一起的,还要一一梳理。经过冰冻程序的粉条,既筋道又耐煮,风味很独特。如果是在冬天以外其他季节做的粉条,人们叫它们“热粉条”,味道自然要差一些。

  一次和朋友谈起做红薯粉条的事情,他说现在省力气多了,和粉芡有搅拌机,下粉条有专门的机器,他的那些手艺已经没有多少用处,生疏了。我问他,现在用机器做的粉条跟手工的有什么区别,他笑了笑:“都一样,只是人们的感觉不同罢了!”

  二、乡村“暖坊”

  过完元宵节,开“暖坊”人就开始走街串巷地收鸡蛋。“买鸡蛋啰,谁卖鸡蛋……”吆喝声仿佛报春的那一声声爆竹,清脆而余味悠长。

  “暖坊”是家乡人对孵鸡苗作坊的方言称呼,不过,倒还简练贴切。因为鸭和鹅这些水禽在北方养殖得比较少,都是南方人孵好后再到北方去卖,家乡人并不干这一行。开暖坊人都很精明,他们并不是见到鸡蛋一定要买的,这当中少不了到卖鸡蛋人家里“实地考察”,看有没有公鸡,如果没有公鸡,他们绝对不会要那些鸡蛋的。这些鸡蛋的价格,一般都比市场价高一些,且是论“数”而不是论“斤”。乡人们都讲诚信,也有很多是用鸡蛋换鸡苗的,开暖坊人只是用一个小本子记下村名和姓名,等鸡苗孵出来后就会送到村子里。

  等鸡蛋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暖坊就生火开工了。那些鸡蛋,被整齐地摆放在一张张用苇席做成的长方形木匾上,再一层层上到架子上,像超市的货物一样井然有序。生火以后,开暖坊人就不分白天昼夜地守在暖房里,隔三差五地翻动鸡蛋,使它们均匀受热。七天以后,还要挨个检查鸡蛋的发育情况。检查“仪器”很简单,就是用一个小木箱子,里面架起一只白炽灯泡,在箱子的侧面开一个与鸡蛋大小相仿的圆孔,功能很像医院里的“B超机”。经过筛查,对那些没有发育、人们称为“水蛋”的鸡蛋,要淘汰掉,再补充一些新鸡蛋。“小鸡,二十一”,经过二十一天的煎熬,鸡苗就“叽叽喳喳”地破壳而出了。而开暖坊人,已经被烟熏火燎得跟张飞一般模样,面似木炭,双目通红。

  开暖坊人叫卖鸡苗的吆喝声又开始在大街小巷里蔓延开来,人们纷纷围上去,挑选自己中意的小鸡。挑鸡苗绝对是个技术活,除了健壮以外,就是性别了。开暖坊人在地上用窄窄的苇席圈成一个小场子,把鸡苗放到场子里,让人们随意挑选。望着大同小异毛茸茸的鸡苗,谁能准确判断出它们是公鸡还是母鸡呢?这时候,人们就会征询开暖坊人的意见,他总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过,我倒不认为开暖坊人能够真正识别鸡苗的性别,因为大家都喜欢养母鸡,他的那些公鸡卖给谁呢?

  进入新世纪以后,也许是家庭养鸡得不偿失的原因,乡村里养鸡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尽管那些散养的“土鸡”价格要比养鸡场的高出一大截儿。因此,开暖坊人到乡村买鸡蛋的难度越来越大,卖鸡苗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生意渐渐萧条下去,曾经兴盛多年的暖坊就此衰落了。开暖坊人在春天里“买鸡蛋”和“卖鸡苗”的吆喝声,稀疏得跟清晨的鸡鸣一样,很难听到了。

  现在,偶尔有一些闲散的人们想养鸡,只能到专业的养鸡场去买改良的鸡苗。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国“土鸡”,在乡村里再也难觅踪影了。

  三、儿时的“煤火”

  儿时,家乡人在天气暖和的时节,捡柴禾烧“地锅”做饭。在秋冬寒冷时节,都在堂屋里面建一座“煤火”,做饭、取暖两不误。“煤火”的名字,源于它烧的是煤,而不是柴禾。

  煤火一般有一米高,一米五长,七、八十公分宽。它的外层用青砖筑成,最里面一层则是普普通通的土坯,这样的结构既结实又耐烧。炉膛是直径约二十公分的圆筒形,里面用胶泥掺着麦秸抹得光溜溜的,煤烧成的炉渣就顺着炉膛滑到煤火的底部。那里有个出口,可以用铲子掏出来。为什么在寒冷的时节才用煤火呢?我觉得煤与那些俯身可拾的柴禾相比,还是太金贵了,但是在屋子里烧柴禾取暖,又太呛人。情不得已吧!

  我很喜欢冬天坐在煤火上取暖,即使母亲做饭炒菜,我也不愿意下来。看着蒸腾的水气,闻着饭菜的香味儿,冬天是那么的诱人。每天早晨,母亲都会把我的棉衣棉裤偎在煤火上,烤得暖融融的,我就没有理由赖在被窝里不起床了。这样的取暖机会,在每一天都不是太多:为了节约,平时煤火都是用湿煤封住,做饭时才用铁通条捅开。

  当我长大一些,开始上早自习的时候,煤火就添了一项新功能:烤馍片。我不知道是谁发明的烤馍片,但它确实很流行。每天晚上上床睡觉以前,我就将母亲蒸好的馒头切成薄片,立着围在炉膛的周围。第二天清晨,那些馍片就烤成了。也许是自己的刀工不好,馍片厚的厚,薄的薄,加上炉火也不均匀,有的烤得焦黑,有的却没有一点儿动静。但和小伙伴们比起来,我还不是最差。上学路上,直到我们在黑暗里吃出了苦味儿,才知道那一片一定是烤糊了。

  这项新功能可把母亲害苦了。我们姐弟三人都爱烤馍片,每人两个大馍,半锅馍就没有了。但是母亲从来没有埋怨的意思,我们正长身体,多吃总是好事情。与蒸馍比起来,解决我们姐弟因为馍片的纠纷,可就麻烦得多。我是老小,与姐姐们比起来,总是多贪多占,甚至于在馍紧张的情况下,将本就不多的馍片全部收入自己囊中。母亲劝完这个劝那个,不管我多么不愿意,总得按照母亲的办法分出一些,只是常常打了折扣。

  当蜂窝煤开始流行的时候,煤火都被彻底改造了。麦秸泥的`炉膛换成了一次成型的耐火材料,底部的炉渣出口也失去了作用,被堵得严严实实。这些与时俱进的改造,并没有毁掉煤火的外形,它们还是老样子。不过,我感觉这样的煤火已经没有以前那样暖和了。就好像一辆汽车,烧不了那么多的油,是没有足够的力气的。

  世界总是变化太快。蜂窝煤没有时兴几年,就被煤气灶彻底代替了,近几年,电磁炉又大行其道,煤火干脆变成了放它们的台子,终于彻底冷清下去了。随着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土里土气又一无是处的煤火,没有了容身之处,大多数已经被拆除了。到了秋冬寒冷的时候,人们取暖有空调、电热器,煤火也被渐渐淡忘了。

  再次想起煤火,还是看到超市货架上的烤馍片。它们风味多样,原味的,孜然味的,五香味的……也许,那个发明新式烤馍片的人,在小时候也像我一样,在煤火上烤过膜片吧!他一定是怀了旧。

  四、乡村里没有木头的新房子

  邻居二春哥要盖新房子了。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砖头瓦片等杂物,零零乱乱地堆满了院子和院子后面的大街。

  “二春哥,这些破东西盖新房子还用得上吗?”看到忙碌得汗流满面的二春哥,我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

  “有啥用?一点儿也用不上!前几年那些房梁、房檩还有人要,现在给人家还嫌沉呢!”二春哥停下手里的活计,擦了一把汗水:“现在盖房子都是钢筋水泥,木料都嫌不结实,没啥用处了。”

  “是啊,是啊……”我竭力掩饰着自己的孤陋寡闻。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二春哥的两层半楼房就拔地而起了,整个框架没有一丁点儿木头:楼板是预制水泥板,房梁是预制水泥梁,整个房子里里外外都抹了一层水泥,迎脸的墙上,还贴了漂亮的瓷片。

  再过三个月,二春哥的新房子干透后开始装修了。又遇见二春哥时,他热情地邀我去“参观参观”。正在装修的房子已经大变样了:亮白色的不锈钢双扇门熠熠生辉,推拉式铝合金窗户让屋子变得很亮堂,不锈钢楼梯扶手光鲜无比。不过,我没有见到那怕一片木头。

  “这房子结实着呢,没有用石灰垒,全部都是水泥。”二春哥幸福极了:“人生在世能盖几次房?我估计就这一次。住上百、八十年应该没有问题吧!”

  “以前的砖木老房子还能撑几十年呢。一定没问题!”我附和着。

  告别二春哥,我想起以前盖房子的情境来。那时候盖房子离不开木头,木匠是最忙碌的了:房梁要安上叉手,叉手上面是房檩,房檩上面是椽子。门、窗也是临时加工的。父亲就是一名木匠,斧子、凿子、锯子、锛等各种工具一应俱全,在村子里很“吃香”。

  变化也就这么快,眼看着那些父辈们盖起的老式房子,一天天被新式的楼房所取代,禁不住感慨万分。乡村正在变成城市的模样,也许用不了二十年,我们就难以找到“青砖碧瓦”了。放眼望去,谁还能认出哪里是乡村呢?

推荐文章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55:23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51:30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9 09:47:00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2024-06-09 09:43:43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38:39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34:54

我的姑姑经典散文2023-08-16 03:08:50

阳光的珍藏散文2023-08-19 18:20:29

梦里兴隆的散文2023-08-24 03:17:51

那朵云,它在笑散文2023-08-18 05:09:36

我的姑姑经典散文2023-08-16 03:08:50

阳光的珍藏散文2023-08-19 18:20:29

梦里兴隆的散文2023-08-24 03:17:51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