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鲁迅风筝课堂实录

时间:2023-08-17 12:26:08 文/王明刚老师 文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与资料对比阅读,多角度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理解本文的主旨。

  3、通过文本走近鲁迅。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2.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课前准备:

  1.   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字义。

  2.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初步了解。

  课程预设: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请坐。(背景音乐)昨天,老师去莲花山公园,不经意地抬头一看,你们知道,我看到了什么?

  生(齐):风筝。

  师:对,满天的风筝啊!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上飞,老师一看啊,心情无比地好。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生(齐):喜欢。

  师:谁放过风筝?

  生:我放过。放风筝的时候风小时很难放,风大时才能够飞起来,

  师:让你有了一种体验。

  生:嗯,蛮有技术含量的。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也放过风筝。当把风筝放高时我很有成就感,很满足。

  生:当你看见风筝在天上飞时,就像你自己在天上飞一样,才知道,什么是自由。

  师:这时候巴不得自己也变成——

  生(齐)风筝。

  师:谁小时候最喜欢放风筝?

  生:我。

  师:现在看到风筝,能让你回忆起什么?

  生:我小时候最喜欢和我爸去放风筝(腼腆地笑)——很快乐!

  师:有了一种快乐的体验。我们小学学过一首诗,清代高鼎写的《村居》,记得吗?

  生(齐):记得。

  师:写的就是放风筝的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课件出示生古诗,生齐读)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一幅阳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春天景象,你看,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对放风筝的急切与期待跃然纸上。从古代到现在,风筝似乎总能带给人舒心娱情的快乐和对于童年永远美好的记忆。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21课《风筝》,看看它带给鲁迅的又是什么。(板书“风筝  鲁迅”)

  二.揭题

  师:《风筝》选自鲁迅先生的哪一部作品集?

  生:《野草》(师板书“《野草》”)

  师:对《野草》了解吗?

  生:我觉得这本散文集很难懂,一直都读不懂。

  师:你读了几篇?

  生:两篇。然后就读不下去了。

  师:鲁迅说过,这是写给他自己看的。

  师:你看的懂吗?

  生:不太看得懂,有点内涵,如果细细品味的话,有很深刻的涵义。

  师,有很深的涵义,是什么?

  生摇头。

  师:确实是这样的,《野草》这部散文诗集是鲁迅先生所有作品中最晦涩难懂,为什么呢?鲁迅自己就说(出示课件):

  “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些措辞就很含糊了。”(《野草》英译本序)

  还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的信中写道:

  “我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你们结合这两段话,想一下,什么事情,是“难于直说”的?

  生:应该是关于家庭的一些私事吧。

  生:对待感情的一些内心想法。

  生:还有藏在心中的一些秘密。

  师:有了秘密难于直说,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有过。

  师: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表达?

  生:多听听音乐,然后唱唱歌,发泄一下。

  师:就是另外换一种方式,不把真正的秘密泄露出来?

  生:对。

  师:都说的挺有意思的。你们知道《野草》为什么写得这么晦涩难懂吗?

  生:因为说过是写给自己的,所以就写得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

  师:同学们(刚想说话,另一学生举手),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是有一些感受想把它记录下来,但是因为不能倾诉,只能委婉地写下来。

  师:大家都谈到了可能《野草》想表达的绝对是鲁迅(停顿),怎么样?

  师、生(齐):个人内心感受的。

  师:《野草》写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这一段时期呢,是鲁迅人生历程中最痛苦,最“苦闷”和最“彷徨”的时期,而恰恰这个时候,他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许广平,他的学生,相遇并且相爱了。为什么“苦闷”?为什么“彷徨”?为什么“难以直说”?我想你们猜到一点了吧?

  生思考、静然。

  师:能不能猜到一些?

  生(部分回答):能。

  师:下面让我们翻开课本第110页,我们来仔细地阅读文本作品,来咀嚼咀嚼里面的奥妙,看看《风筝》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三.感受

  师:这篇文章你们读了几遍?

  (生陆续回答)

  生:两遍

  生:一遍

  生:三遍

  师: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纷纷各自说)

  生:他看见弟弟躲在小房子里做风筝,然后他把弟弟的风筝给砸烂了,事后觉得很愧疚。

  师: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生:他自己认为放风筝是不好的行为,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做的,然后有一次他看到弟弟在悄悄地做,便非常的愤怒,便毁了弟弟的风筝。后来他看到了一本书,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后,非常后悔,他想弥补自己的过错,就做了一些补偿的事——送他风筝劝他放,可是他们都已经年纪大了;他又想祈求弟弟的宽恕,希望他弟弟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可是呢,他弟弟却说,“有过这样的事吗?”

  师:这位同学把整个事件比较详尽地复述了一遍,哪位同学尝试一下用概括的语言来说一说?

  师:作者鲁迅他不喜欢风筝,也不给弟弟放风筝,然后破坏了弟弟的风筝。

  师:破坏?你觉得用哪个词更合适?

  生(齐):毁坏。

  师:是发生在现在的事情吗?

  生:不是,是过去的事情。

  师:已经成为鲁迅先生的——

  生(齐)回忆。

  师:鲁迅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不但自己不爱放风筝,还不让弟弟放风筝,并且还毁坏了弟弟偷做的风筝的一件往事。多年后看到风筝,触景生情,想起了这件往事。还有一个后续,刚才这位同学说到的,本来一件事情,过去也就过去了,却接触了另一种新观念——

  (生小声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有同学说到了,我们一起说出来。

  生齐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鲁迅接触到这种新观念后,不竟回想起原来自己童年所做的那一幕竟然是对弟弟的——

  生(齐)精神虐杀!

  师:风筝带给鲁迅的是什么?

  生纷纷答:愧疚。

  师:那这篇散文,你读了有什么感受,想一想,同座前后可以讨论讨论。

  生思考,小声讨论。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鲁迅看到风筝,触景生情,回忆起儿时毁坏弟弟风筝的事,想弥补过失,没想到弟弟竟然全忘了!

  师:读了这篇散文,有怎样的感受?

  生:带给我一种悲伤,悲哀的感受。

  师:为什么会悲伤悲哀?

  生:因为文章的开头写:“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从这些语词我读出了悲哀。

  师:哦,你从文本中的词语读出了悲哀。

  生:读出了沉重的感觉。鲁迅毁坏了弟弟的风筝以后,后来接受新的观念,他想要跟弟弟道歉,可是弟弟完全不记得这么一件事情,连道歉的机会都没有。

  师:哦,无从说起,心情沉重。

  四.品鉴

  1.第1~2段:严冬的回忆

  师:鲁迅先生这段儿时的回忆是被什么勾起的?

  生:风筝。

  师: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一二段。

  生齐读第1—2段。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段的不同?

  生:第一段讲的是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第二段讲的是春天的时候,春二月。

  师:还有吗?

  生:第一段写的是沉重,第二段读起来稍微有点儿放松。

  师:放松?从哪个语词读出来?

  生:“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而山桃也多吐蕾,和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师:第一段是沉重,第二段是春日的温和,松缓一些了。这里同学们都找出来了。一个是季节的不同,一个是严冬,一个是春天;还有一个不同大家发现了没有?一个是北京,一个是——

  生(齐):故乡。

  师:还有一个是沉重,另一个是轻松。好,再来读一遍,把这些不同、变化读出来,好不好?

  生(齐):好。

  生齐读第1—2段。

  2.3~4段:“精神虐杀的一幕”

  师:严冬,北京,鲁迅看到风筝,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可是他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而且还把他偷做的风筝毁坏呢?。请大家在下面轻声读3、4段,想一想。

  生读作品

  师:谁来说说!

  生(小声):鲁迅“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再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声一些。

  生:因为鲁迅“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课件出示“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鲁迅认为什么?(手指大屏幕)一起来。

  生齐读“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所以弟弟喜爱风筝,在鲁迅看来是(引读)——

  生:“笑柄、可鄙”。

  师:所以当鲁迅先生发现弟弟在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风筝时,理所当然的反应是——

  生:毁坏了。

  师:怎么毁?

  生:“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你看到这里,感受如何?

  生:好可惜啊!弟弟辛苦了那么久的风筝,就这样毁了。

  生:心痛。他毁了弟弟的童心。

  师:你觉得不但把弟弟的风筝踏扁了,更把弟弟的童心给毁了。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再来品读这句话,老师有个疑问,这不是鲁迅先生回忆他童年的事情吗?难道当时的鲁迅不是孩子吗?

  生(纷纷答):是。

  师:同样是孩子,弟弟是那样喜欢风筝,为什么做兄长的鲁迅却那样嫌恶?为什么?你们带着这个疑问,再来读读这句话,仔细品读品读,想象一下旧式家庭长兄和弟妹之间的关系,你读出了什么样的口气?

  生(纷纷答):长兄为父。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父母不在的时候,最年长的兄长就应该担当起责任照顾好弟弟妹妹。

  师:哦,长兄是有这么一种责任的。那我们看鲁迅和他的弟弟,是一种什么关系?平等吗?

  生(齐答):不平等。

  师:体现在哪儿?

  生(齐读):“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

  师:“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这是外表上的不平等,年长几岁,当然占优势,你们觉得心理上呢?

  生(纷纷答):不平等。

  师:你们和哥哥可不可以吵闹?

  生(笑,纷纷答):可以。

  师:打架?

  生(笑,纷纷答):可以。

  师:你觉得这些事情会不会发生在鲁迅和他的弟弟之间?

  生(纷纷摇头):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弟弟对哥哥感到恐惧。

  师:哦,不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关系,而是恐惧?有点奇怪。

  生:因为哥哥肯定是管弟弟的,还当成孩子来管。

  师:哥哥是要管弟弟的,因为他不单单是哥哥,刚才你们都说到了,而且还是—生(纷纷答):长兄为父。

  师:确实是这样的,在中国的旧式家庭,长兄如父。周家兄弟三人,老大周树人,就是鲁迅,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鲁迅作为家庭的长子,按照习俗,已经被置于一种负有责任的地位。周父死去之后,鲁迅才十六岁,十六岁才只是少年吧?可他责无旁贷地要担当年轻父亲的角色。那时的鲁迅还没有从旧文化中走出来,觉得必须按照传统的道德伦理看管弟弟,让弟弟朝哪个方向发展?

  生(纷纷答):有出息。

  师:所谓“有出息”就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对人的要求,而风筝呢?

  生(齐):没出息。

  师:所以鲁迅要不要管弟弟?

  生(齐):要。

  师:他有这种——

  生(纷纷答):责任。

  3.5~11段:“沉重”的变异

  师:一晃二十年过去了,鲁氏兄弟都已人到中年,他们都受到新文化的冲击,接触到什么理念?

  生(齐):“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接触到这一崭新理念之后啊,鲁迅回忆往事,才意识到儿时上演的是对弟弟心灵的——

  生(纷纷答):“精神虐杀”。

  师:他的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可是,同学们,这时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关系已经失和,关系走向决裂。请大家看一段资料,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

  鲁迅是很看重兄弟情谊的。弟弟周作人自从十六岁离开家乡绍兴后,一直在鲁迅的庇护下生活,从南京到日本再到北京,鲁迅一直尽自己所能为弟弟妥帖安排一切。但兄弟最终却走向反目。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交给鲁迅一封绝交信,鲁迅立即派人请周作人详谈,可惜他的主动并未得到对方的应和;8月2日鲁迅搬出了八道湾,大病一场,10个月后,即1924年6月11日,鲁迅回八道湾拿书籍,竟遭到周作人夫妇的谩骂殴打。《风筝》就写于兄弟失和后的1925年1月24日,时值正月初一。

  师:如何体会他回忆这段往事的复杂心情呢?要知道写作《风筝》的这一天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合家团圆的春节啊!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5~11段,特别注意一下7个自然段中不断出现的一个词和相关的句子。看能不能找出来。

  生看书,师巡回。

  师:找到这个词了吗?

  生(纷纷答):找到了。

  师:是——

  生(齐):沉重。

  师:(板书:沉重)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课件展示:“我的心也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堕着,堕着。”

  “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生读。

  师:你们觉得沉重背后的心情,都一样吗?

  生纷纷摇头。

  师:好多同学摇头了,谁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鲁迅心情沉重是因为兄弟失和,让他很痛苦,所以写了《风筝》,表达一份情感。

  生:不仅这样,还带有一种自责。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认为对弟弟进行了精神虐杀。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写《风筝》是渴望得到弟弟的宽恕,还有忏悔。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鲁迅先生回忆起小时侯毁坏弟弟风筝的事,让他觉得这是一种“精神的虐杀”,现在兄弟又失和了,想起这件事,更让鲁迅觉得不堪回首,于是写下这篇散文,以表达希望得到宽恕的心情,渴望兄弟和好。

  师:大家都同意“沉重”表达的就是忏悔和寻求宽恕吗?

  生沉默思考。

  师:鲁迅认为自己做错了有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补过?

  生(齐):有。

  师:怎么补?

  生:第一种约弟弟一起放风筝,可是两个人年纪都很大了,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放风筝;第二种,找他弟弟会谈,问弟弟还记得那件事吗,如果记得,请他原谅。可是弟弟却给他一个惊人的回答。

  师:鲁迅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补过,刚才这位同学说了,第一种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可是,时过境迁了,都是小老头了,不能还原童年的快乐;第二种,亲面讨得他的宽恕,可是,弟弟说了一句——

  生(齐):“有过这样的事吗?”

  师:“有过这样的事吗?”,证明弟弟——

  生:全忘记了。

  师:真的忘了吗?

  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生:我认为是报复打击。

  师:哦?从何理解?

  生:因为鲁迅的弟弟知道鲁迅因为这件事而自责,要奢求他的原谅,如果不原谅他,鲁迅的心就会一直沉重下去。所以说,叫你当年折磨我的风筝,我现在也来折磨你。

  (生大笑)

  师(笑):所以你认为是报复,故意说不知道了。(另一同学举手),你来说说。

  生:鲁迅知道自己当年踩坏弟弟的风筝做错了想补过,可那件事对弟弟打击太大了,弟弟想打击回他,才会说这样一句话。

  师:现在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弟弟真的忘了,不记得这件事儿了,一种是弟弟有可能没忘,他是——

  生(部分):故意这么说。

  师:其实啊,关于风筝时间真实性的问题,周作人和周建人都予以否认,说没有这样的事,《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老师和你们说过,周作人写了绝交信给鲁迅,鲁迅马上派人找周作人详谈,周作人有没有回应?

  生:没有。

  师:这个事件和文中哪个细节比较相像?

  生思考。

  师:一个是现实中想和解得不到回应,文本中呢?想讨得宽恕,对方却说忘记了,文中有一句话,(引读)“全然忘却——”

  生(齐读):“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师:假如,鲁迅先生想讨得弟弟的宽恕的心是满腔热血,这时,弟弟的反应无疑是——

  生(应答):泼了一盆冷水。

  师:哦,泼了一盆冷水,这时的鲁迅,什么感受?

  生(小小声):恨!

  师:有一种恨,(学生应和),我这么积极地想要求得你的回应,你却不给我机会,不回应。我们再来读一读“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看从这个“沉重”你体会到什么?

  生齐读“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读出“恨”了吗?来,再读一次。

  生齐读“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只得(děi)”,再来一次。

  生再次齐读“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确实只能沉重啊!学术界对《风筝》究竟是表现忏悔还是怨恨一直有些争议,你们也都读出来了。究竟是忏悔还是怨恨,我们不忙下结论。

  五、颖悟

  师:我们来读最后一段。

  (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请一名学生读。生读得不甚流利,再读。)

  师:6年前,也就是1919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文章,题目是《我的兄弟》,你们对照着读一读,尤其注意两篇作品的最后部分,体会有什么不同?

  生:《我的兄弟》比《风筝》简单多了。

  师:谁还想说说?

  生:《我的兄弟》待最后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一种忏悔。

  师:找出来,读一读。

  生:“阿!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师:《我的兄弟》结尾反复强调的是什么?

  生(齐)让弟弟原谅。

  师:《风筝》结尾还祈求原谅吗?

  生:不!只能读出沉重、悲哀!

  师:说不清道不明?

  生:还有一丝怨恨。

  师:怨恨、悲凉、沉重。

  师:注意到没有?文章开头出现了冬天和春天的对比,在最后一段,又出现了没有?

  生:出现了。

  师:春天和严冬的对比在这里又出现了,你能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吗?

  生:我觉得故乡的春天指的是回忆中的兄弟情,温暖人心;严冬是兄弟决裂的现实,令人心寒。

  生:我觉得春天是一种希望的代称,而冬天,他用的是是“肃杀”。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生:沉重的心理覆盖了春天的美好。

  师:这位同学说春天象征亲密无间的兄弟情,但春天还在吗?

  生(齐):不在了。

  师:已经——

  生(齐):逝去了。

  师:现在是——

  生(齐):严冬。

  师:鲁迅经历了从想补过、讨得宽恕到补过不得而失望再到弟弟的忘却而沉重而怨恨,一路走过来,到最后,当春天和严冬让他选择时,他选的是?

  生(齐):严冬!

  六、小结

  师:同学们,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具有特别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一代的青年高举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我们来看一看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宣言:

  (出示课件):

  陈独秀:“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

  理解吗?“易”什么意思?

  生:改变。

  师:就是说,五四的青年,要走出——

  生(齐):家族本位主义。

  师(板书“走出家族”):走向——

  生:个人。

  师(板书“走向个人”):鲁迅自己也说:

  (出示课件):

  鲁迅:“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生齐读。

  师: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坚定!

  师:坚定地干嘛?

  生:向前走。

  师:对于当时的鲁迅来说,他面临两难的抉择,这两难的抉择包括家族,包括个人。一是选择遵从母命、媒妁之言娶来的妻子朱安,还是选择和自己有共同语言、自由恋爱的许广平;二是选择——

  生(纷纷答):兄弟情谊。

  师(点头)是选择努力恢复失和的兄弟情谊,还是为了追求个人的价值理想而不惜放弃已经决裂的兄弟情谊,这两个选择都让鲁迅面临巨大的痛苦,《野草》,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应运而生的,它就是这种痛苦与彷徨的记录。它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而《风筝》,看似没有涉及爱情,却是用充满象征的笔触,向一直关注鲁迅兄弟失和事件的许广平委婉地表达出的一份痛苦与而决绝——忍痛舍弃兄弟情谊,走向真正的自我!鲁迅说:《野草》是真正为他自己写作的。著名学者李鸥梵也认为《野草》是“由他的黯淡的情绪和受苦的感情所组成的潜意识超现实世界的文学结晶。”(课件)这些作品之所以难以直说,原因就在这里!好,让我们再次朗读最后一段。读出鲁迅先生的痛苦、决绝!

  生齐读(配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推荐文章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9 09:14:08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10:54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06:49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02:37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08:57:45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8:53:44

鲁迅的名人名言大全2023-08-11 05:35:39

鲁迅故乡好词好句赏析2023-08-15 10:57:22

最新鲁迅课文解析2023-08-12 14:10:25

鲁迅作品捣鬼心传2023-08-18 09:44:54

鲁迅的名人名言大全2023-08-11 05:35:39

鲁迅故乡好词好句赏析2023-08-15 10:57:22

最新鲁迅课文解析2023-08-12 14:10:25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