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反映童年生活的短篇小说,主要内容是写过去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农村看社戏,两次看京戏,那乌烟瘴气、“不适于生成”的戏院子,实际上正是当时在封建军阀统治下那种保守、落后、混乱、冷酷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正是有这两次看京戏的懊恼和痛苦,才加倍反衬出少年时代那次看社戏经历的美好和愉快。小说后半部分主要写了“我”在平桥村一次看戏的经历,文中除了运用自然流畅、细腻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图景和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美景之外,在叙事时,行文曲折,善设波澜,一波三折,回转曲折的艺术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社戏》中曲折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我”盼望看到社戏的过程――峰回路转,一波三折。
看社戏的事情很简单:时间仅几个时辰,路途亦不遥远。可是作者却将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章先写在我的童年乐土平桥村,“我”可以钓虾、放牛,干一些有趣的事,然后宕开一笔写“我”的“第一盼望”是“看戏”。平桥村有趣的事那么多,每一件事对于“我”都是新鲜的、有趣的。可是“我” 最盼望的是“看戏”。可见“看戏”这个愿望在“我”心目中所占的分量极重。好不容易盼到了,眼看“愿望”就要实现了,“我”多么高兴啊!可是“在早上就叫不到船”。此为一折;“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了,竟因无船去不成,使“愿望”变成失望, “愿望”落空了,可晚饭时忽地发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事情突然有了转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有船,不能去,现在船有了,这“愿望”可总算能够实现了,“我”精神为之一振,对看社戏充满了希望,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此为二折;然而外祖母和母亲的“迟疑”又为“我”的高兴蒙上了一层灰暗,希望的泡沫将要破灭,此为三折;忽然,情况有了转机,双喜的三条理由又说服了她们。此时,看社戏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我的很沉重地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是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此为四折。这段精彩的叙述,曲折细致地刻画了“我”的“盼望――沮丧――希望――失望――轻松”的心理变化过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其次,体现在“我”在赵庄看戏的内容――潮起潮落,跌宕起伏。
这个情节更是一波三折,曲折多变。按照儿童的天性,小孩子看到铁头老生,当然最想看他“连翻四十八个筋斗”,“但那铁头老生并不翻筋斗”而是在打仗,还有小旦单调地唱腔,加之看客少,演员们不肯 “显本领给白地看”,不免有些失望,此时的心情与来赵庄时的兴高采烈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盼望最喜欢的“扮蛇精”“跳老虎”的戏,但演员始终没有出场,却 “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这无疑为本来失望的心情又增添了一份沮丧,于是疲倦了,睡眼朦胧了。小说的情节看似趋于平静,在这里,其实作者是在为下文的高潮叠起“蓄势”。就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好戏来了,绑着打小丑的戏一出场,“大家又振作精神笑着看”,因为这是“最好的一折”,这时“我”兴奋的心情达到了高潮;然而老旦的出场又让“大家很扫兴”,她先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然坐下唱,这时“我”的心情由“担心”到“忍耐的等着看”,再到因失望到极点的怒骂,最后终于熬不住,带着失望与留恋的复杂心情回去了。作者在这段叙述中,既有潮起潮落,又有平波微澜,或对比,或蓄势,曲折生动地把一个孩子看社戏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让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语忌直,意忌浅,味忌短”,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含蓄、曲折的艺术技巧能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正因为鲁迅运用了曲折的表现方法,才让《社戏》显得曲折生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对比艺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社戏》写了三次看戏的经历,前半部分写他在北京戏园子里两次看戏的经过和感受,后半部分回忆小时候在赵庄看社戏的经过和感受。前半部分反映了当时昏暗混乱的社会环境,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接下来则一改前文的杂文讽刺的笔调,用抒情的笔墨描绘出了农村如诗如画的风景,村民的热情好客,小伙伴们互助互爱的友谊,突出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两相对照,反映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平等、融洽关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通过这两次看京戏的懊恼和痛苦,才加倍反衬出少年时代那次看社戏经历的美好和愉快。
《孔乙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等作品中都成功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孔乙己》中在情节上以酒店中众人的四次哄笑浪潮,反衬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达到“以乐写哀,让哀更哀”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塑造方面,把未中举人的孔乙己和顺着科举制度的梯子爬上去的丁举人做了鲜明的对比:都是读书人,但是两人的命运遭遇截然不同,成功了的丁举人可以肆意践踏没成功的孔乙己的生命,可以置他于死地,这样在对比中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故乡》中,作者把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做了对比,一个美丽温馨,一个衰败荒凉。在对比中,显示了旧中国农村面貌的每况愈下、日益衰落的现实;在人物方面,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又做了对比,揭示了旧中国农民悲惨的命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也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百草园是儿时的乐园,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可是,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单调、枯燥、毫无乐趣可言。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追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拓展阅读:鲁迅社戏读后感
《社戏》一文不少老师在设计教案时都会把文中人物形象和自然风景的分析作为重点,这样固然也是一种思路。但是对于这么长的一篇课文,作为公开课展示出来,如果不从全盘考虑,没有自己独到的分析,课堂必然显得平淡而无味。作为一课时就要完成的课文,我觉得必须要有它的亮点与制高点,于是我把平桥村的闭塞、落后作为课堂的转折点来设计了自己的教案。
我把整堂课设计成四大环节: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本研读——主题探究。采用首尾照应的方式,利用鲁迅的照片导入又以他的照片收尾。在整体感知了文中因为“人情淳厚,山水秀美”而得出结论——这戏“好看!”研读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解读了作为”乐土”的根由。
之后抛出“为什么作者要把如此优美的画卷置身于平桥村这样的环境中?并引出对概述平桥村的句子的分析与解剖,为了纵向理解这个“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的平桥村,我引进了鲁迅《故乡》开头中荒凉、萧瑟的环境的文段描写与课文进行了对比,并呈现了《范爱农》中的一段情节,在学生深情的朗读,在低沉的音乐中,我问:这这时得故乡还那样让人挚爱不舍吗?这时的人情还依然虔诚的淳厚吗?让学生说比较后的感受。并进一步追问“故乡遗失了什么?”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刻感受到人情与风景不再的遗憾。也因此理解了《社戏》仅是鲁迅的一次精神的返乡,鲁迅心中那不受世俗沾染的平桥村是他心中一方永恒的净土,精神的家园,理想的圣地。
最后,当我再一次出现鲁迅的照片,让大家感受他威严犀利的形象时,我以一个在我看来是震撼学生心灵的问题“鲁迅将此文收集在《呐喊》中,那么他要呐喊什么?”结束了课堂。
推荐文章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9 09:14:08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10:54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06:49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9:02:37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08:57:45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8:53:44
元旦节活动策划书范文2023-08-22 21:37:06
学校中秋节晚会活动策划书2023-08-21 04:42:25
有关读书节的策划书2023-08-18 06:25:00
部门迎新晚会策划书2023-08-13 22:54:13
骆驼祥子读书心得2023-08-25 12:56:54
骆驼祥子小学读后感600字范文2023-08-26 06:36:35
要像骆驼一样2023-08-25 20:28:40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