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读金刚经的现世好处

时间:2023-08-22 12:32:19 文/刘莉莉老师 文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读金刚经的现世好处

  《金刚经》的“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那他还有哪些现实好处呢?且看下面内容。

  1994年春,应厦门大学青年禅学社邀请,开设《金刚经》系列讲座。在讲授过程中,参考了几家古德的权威注疏,玩味之余,颇有一些心得。当时列了提纲,拟撰写一篇有关《金刚经》的文章,因忙于其他事,未能成稿。一晃就到了年底,课程讲座都已结束。闲居无事,于是又打起《金刚经》的妄想,再次提笔,促成撰写此文的因缘。

  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者,当属《金刚经》了。《金刚经》属般若系经典,《般若经》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盛行于教界。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流行玄学,推崇老庄,崇尚虚无,与般若经典所说的“空”,表面上看去颇为相似。于是那些玄学者也就研究起般若经典来了。僧人为了弘法的需要,也时常以般若经教去迎合玄学,用老庄概念阐释般若思想,从而形成了对般若学的研究浪潮,出现了般若学弘扬史上的辉煌时期,即六家七宗1。但是因为般若经的翻译问题,人们对般若思想却未能正确理解。其后,罗什弟子僧肇曾撰论对此进行批评2。 罗什西来之后,大量翻译般若经论。在译出《摩诃般若》的同时,也翻译了与《般若经》相应的一些重要论典,如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等,对隋唐时期相继成立的各个宗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吉藏创立的三论宗,就是直接依据《般若经》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命名;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除了以《法华经》为依据,许多重要思想也都来自《般若经》和《大智度论》。至于禅宗,更与般若经典有着密切的关系,下文将专门介绍。 《金刚经》在中国虽有多种译本,但最早的本子是罗什翻译的,而佛教界流传最广的也是这一译本。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还是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译本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至今仍独步于教界。文人们爱其文字优美而去读诵,哲人们慕其哲理丰富而去研讨,而那些禅修者,更视《金刚经》为修心指南及开悟之钥。至于民间的普通信徒,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感应。《金刚经灵感记》一书,就收集了很多因读诵《金刚经》而获得感应的例子。所以说,这部经典的确太殊胜了,使得人们都乐于接受它、弘扬它。

  【《金刚经》与禅宗】

  达摩西来弘扬禅宗,在传授心地法门、顿悟禅法的同时,推荐《楞伽经》作为禅修者的印心典籍。但此经名相丰富,说理繁多,译文生涩,对于修学顿悟的禅者来说,研讨它无疑是一大难题。因而到四祖之后,《金刚经》就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就曾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3。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到了六祖惠能,与《金刚经》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

  一、《金刚经》与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从他后来见五祖时,与五祖两人的对话来看,惠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只是没有大彻大悟而已,实在是宿慧深厚,来历不凡。 随后,惠能得到那位诵经员外的资助,便拜辞老母,千里迢迢地来到靳州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经过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对这位来自边远山区的年轻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安排他到槽厂劈柴、踏碓。过了八个月多,五祖要传法退居了,就让门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的偈子获得五祖的印可,并传其衣钵。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彻大悟。惠能大师从发心求法到最终得法,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般若讲性空无所得。《般若心经》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六祖的悟道偈则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都充分体现了般若性空的思想。六祖在弘扬佛法时,总是极力称赞般若法门。《坛经》说:“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又曰:“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5。”这也就是说,持诵《金刚经》的功德无量无边,可依此入甚深法界,见性成佛。

  二、《金刚经》对坛的影响

  读过《金刚经》的人,再去接触《坛经》,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坛经》第二品便是“般若品”,由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而展开说法,显示了般若的功用。祖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6”从第一义上来看,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的确没有什么差别。可凡夫与佛存在迷与悟的不同:凡夫迷故,处处著境,没有智慧,因而便有烦恼;而圣贤以般若智慧通达诸法实相,不住于相,烦恼了不可得,当下就是菩提了。 进入“定慧品”之后,六祖又依般若法门,提出了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7”何为无念?《坛经》解释道:“于诸境上心不染著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之时,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显然,这与《金刚经》所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样的。何为无相?《坛经》告诉我们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金刚经》也认为,“实相者,即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意,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对于坐禅,六祖从对般若法门的体验中,提出了禅家特有的方式。以往坐禅,禅者往往注重坐相,并对坐姿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师曰:“汝师者何为示众?”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8”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为道乃无相,道遍一切处,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在坐禅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却告诉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祖曰:“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9”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这与小乘禅观的由定而慧,显然是不同的。 以上仅举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其实《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是全面的,而非部分,还有待于今后专门研究。

  【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 是梵语的音译,因为在汉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概念。倘若一定要将它译出,或可勉强称之为“智慧”。 “波罗蜜”亦是梵语的音译,译成中文包括两种内涵:一是过程义,指我们完成一件事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古人也将“波罗蜜”译为“度”,因而“六波罗蜜” 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圆满义,指一件事情彻底成就了,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又将“波罗蜜”译为“到彼岸”。 “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的前五种,并非佛教所特有的。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导布施,而其他宗教乃至社会也提倡布施。此外,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无不如此。那么,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区别呢?世间的布施总是住相的,而佛法则要我们“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因世间布施有相,其作用也有限;而佛法布施无相,其作用乃无限。那么,两种布施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简单地说就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开发,以妄心住相布施,将来只能招感人天果报;菩萨以般若引导布施,三轮体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世间的布施善行不能称为“波罗蜜”,唯有在般若引导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始可称为“波罗蜜”。 般若,经中说有三种: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而能开发般若智慧的一切文字,都可称为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显示的义理,以此为指导去观察人生的一切现象,并如实透视一切,由正确认识而通达实相;三、实相般若,即般若的体相。三种般若实质上只是一实相般若,因为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皆因长养般若之故,而方便称为般若,实非真正般若也。 此外,般若又有实智与权智之分。实智是亲证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为般若之体。它无智无得,智境一如,等无差别。菩萨在修行过程中,经历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后始能证得。权智又称方便智或后得智,是了解现象差别,引导六度万行的智慧,为般若之用。权智是在证得实智后生起的,故曰后得智。在修学佛道上,实权二智缺一不可。 “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众生在生死此岸,要到达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般若。《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无上菩提。《维摩诘经》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10”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产生一切诸佛。梵语佛陀,汉译为“智者”或“觉者”,可见成佛乃智慧的成就。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东晋道安大师把佛经科判为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通常包括证信序、发起序两个部分。证信序记述佛陀当时开讲这部经典时的法会条件,各经典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因而又称通序;发起序则记述佛陀开讲这部经典的发起因缘,经中或有或无,千差万别,故而又称别序。 发起序与经典的内容往往非常密切,而不同的经典,发起因缘也各异。《华严经》及《法华经》等,都是以放光动地,恒沙菩萨,百万天人云集为发起因缘。而《金刚经》则平常多了,经中记载:“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作为发起因缘,正体现了般若法门的修行风格。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行”乃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意业中的贪嗔痴烦恼,使得我们的身、口不断造作杀盗淫妄诸业。而修行就是对错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进行修正,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佛道相应。 《金刚经》以显实相为宗。实相即诸法真实相,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于相。所以《金刚经》以无住生心为要领,表现在修行上,也就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是在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修行。因为实相是无相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要通达实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种相。只有在日常生活处处离相无住,才能与实相相应。 这也就是禅家所讲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禅家告诉我们,“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11”道是现成的东西,只因被妄想执著覆障而不得显现。倘能去除染污之妄心,道就自然能够显现。 南泉禅师也有类似的开示。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拟向怎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12”道从平常心中证得,不可起心求道。起心者,即为马祖所说的造作之心,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圣之心。凡人有了这许多心,早就与道相违了。所以南泉说“拟向即乖”。另外,道也不属于知与不知的范畴。凡人的知是妄觉,不知又处无记状态,总之与道是不相应的。

推荐文章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8:50:34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8:45:40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宿迁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08:41:46

考上海电力大学要多少分海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2024-06-09 08:37:10

江苏高考排名109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8:31:59

辽宁440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2024-06-09 08:27:13

金刚经讲些什么2023-08-20 18:02:05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2023-08-11 15:39:22

金刚经简析2023-08-21 01:51:35

抄写金刚经功德殊胜2023-08-21 19:39:31

金刚经讲些什么2023-08-20 18:02:05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2023-08-11 15:39:22

金刚经简析2023-08-21 01:51:35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

最新文章

热门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