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网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六篇)

时间:2023-08-17 04:06:47 文/秦风学老师 文学学文网www.xuewenya.com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最后一首诗歌。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典范诗,既写出了“秋初胜冬”边塞环境的恶劣,更借着边塞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武判官依依的惜别之情。

  【学情分析】: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理解诗歌的内容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并不是件难事,学生很容易通过叙事的情节和写景的画面来把握住,关键是带领学生品味作者的情感如何附着在每个场景的文字上,实现阅读中的“情文合一”。因此带领学生品味重点字词背后附着的作者情感是教学关键,这点落实好必然能以此为例,引申别的诗歌中是怎样“借景抒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和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

  2、通过重点字词赏析感受诗歌中的“情文合一”,即通过典型事物的特征表现及细腻的描写来感受背后蕴藏的作者的深深的情感。

  3、理解感悟,当堂背诵。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切身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和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体会景物描写背后附着的作者情感;

  3、触类旁通,借曾经学过的别的诗歌画面来感受“借景抒情、借物抒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带领学生感悟边塞的环境恶劣和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雪景,这些场景中的景物如何实现“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从而了解诗歌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我们经常强调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浓缩成四个字即“情景交融”,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经典的“情景交融”的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读准字音:请大家放声朗读。注意读准以下读音:

  岑参Cén shēn 白草折 zhé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qīn bó

  难着 zhuó 瀚海hàn 阑干lán 羌笛qiāng 风掣红旗chè

  三、理解内容,归纳诗歌主题

  1、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有不动的地方问问同学,解决不了的举手提问。

  2、诗歌注重意境和韵味,不太适合像古文一样逐字逐译,让我们一起感受下这首诗歌优美的翻译,请齐读: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千里,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3、总结出:

  这是一首描写(地方)(季节)的(类型)诗歌。

  哪些地方看出是边塞?气候如何?环境如何?

  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的是:胡天、角弓、瀚海、胡琴琵琶与羌笛

  不容易发现的是:白草、都护、中军、罗幕

  ——选取了边塞典型的景物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卷地白草折、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中军置酒营帐中。

  真正是——惨淡、凄凉、苦寒的边塞!(借景抒情)

  4、作者对于这样恶劣的环境,是否一味抱怨和诉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优美、温暖的;乐观、豪放。

  胡琴琵琶与羌笛——苦中作乐

  风掣红旗冻不翻——坚强不屈的信念

  5、这就是岑参与好友武判官一起生活、战斗的边塞。如今,好友可以回京了,必然要置酒送别,请问在结尾的送别写景中,你看出了怎样诗人和友人的情谊?

  暮雪——一直喝到黄昏又开始下雪,依依惜别久久不愿离开。

  送君、不见君——敬重

  雪满天山路——凄凉寒冷满身

  从辕门到轮台,山回路转不见君——愿意送你更长更长的路

  雪上空留马行处——深深地惦念和牵挂,好友远去,心中顿生无限的遗憾和怅惘,孤寂凄凉。

  愁云惨淡万里凝——送别时的哀愁和哽咽,哀怨低沉。

  5、有感情地朗诵,进而背诵。

  四、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情景交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细细体会了每一个景物、每一幅画面背后寄托的作者的情感。那么,回头整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边塞诗和送别诗,有很多句子也是如此诠释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创作手法。

  比如:

  借气候反常来表现边塞生活环境恶劣: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借广阔凄凉的大漠中的壮丽落日来表现开阔的胸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借云层的厚低来表现战事紧急:黑云压城城欲催

  借小船的远去,流水的孤单的表现对友人的不舍: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借明月和清风,表现对友人的牵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等

  五、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杨丽

  昆明市第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五华区学科带头人、五华区先进工作者、五华区先进党员,任昆明八中德育处副主任、初2016届年级组长。

  在语文这条美丽而诗意的教学之路上,跟随名家名师的步伐,“用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高度;用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厚度。”在教学与写作中寻找和雕凿自己,在阅读与思考中沉淀和提升自己!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教师: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教学反思】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交流中,我见缝插针地把自己的讲课习惯、要求告诉学生。当然,这次讲课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的任务——用不同方式“读”诗。我告诉他们:从人数上来说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合作读;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读,也可以是演读、唱读。当我解释演读、唱读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摇头。见此情形,我的心里有点没底了,想让学生自主创造的念头随之开始动摇了……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诗歌赏析技巧,抓关键词法

  2、反复诵读,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3、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诗歌审美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诗中意境

  三、教学时间:15分钟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梳理岑参:著名的边塞诗人,这一首是边塞诗。

  解题(白雪歌、送—咏雪送别之作)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句咏雪,后八句写送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由咏雪过渡到送别重在送别,以雪的变化为线贯穿送别一事,按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四个时间点: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呈现了一幅风雪送客图。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幅画卷中,进一步感受和体会,看看诗人笔下是如何勾勒的。

  (二)三分诗,七分读

  听一遍范读,注意节奏情感韵律,再让学生朗读诗歌。

  今天重点品读咏雪部分,也就是前面十句。现在我们来一一品析,先看一、二句。

  1、第一、二句中“卷”、“折”、“即”“飞”四字有何表达效果?

  北风卷地百草折(风狂),胡天八月即飞雪。(雪早)

  引导:师:这两句诗里有四个动词,是哪四个动词?

  生:“卷”“折”“即”“飞”

  师:这四个字,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同学们想一下,先来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百草折”写了什么?

  地上的风沙被卷起来,就连草木都被折断了,说明了什么?

  风势强劲,威力大。“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的气势,而“折”和“卷”之间是什么关系?

  “折”应该是“卷”的什么?结果。“折”字说明了风力的强劲。

  好,接着往下读,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应该是什么时候?秋天,金秋时节,不过这是北方已经在下雪,一个“即”字透露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惊奇。后面的“飞雪”为什么是“飞雪”而不是“下雪”或“落雪”,雪“飞:说明有风的存在,所以在这里”飞“应当是照应前文的”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所以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解析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过渡:这首诗中有一句咏雪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对,既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必是有其精妙之处,那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品读赏析,看看这两句诗究竟妙在何处。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画面,忽然好像一夜春风来,千万棵树上的梨花都开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美。梨花是什么季节才有的?春天。前面说八月即飞雪说明已到冬天,如何有梨花开,同学们再想想梨花是什么颜色的?白色,跟什么的颜色很像?雪。也就是说这两句其实是写雪对吧。请同学们再在脑海里勾勒这幅画面,描述一下画面。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思考一下,请同学回答。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壮丽雪景。

  B、找出诗中你觉得用得好的字,并说明好在哪里?

  答:“忽如”二字用得好,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

  C、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了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

  鉴赏

  ①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美丽雪景。(画面)

  ②“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关键词,表达效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极富艺术感染力。(总说)

  过渡:找出诗中描写戍边将士生活的句子,现在让同学们一步步来进行分析。

  3、“散”和“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候?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答:“散入珠帘湿罗幕”一句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空间的转换运用得十分巧妙。

  “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借由“飞雪”湿罗幕“,”狐裘“”锦衣“尚不能御寒点明居住环境的湿冷,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表现了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苦。

  4、七、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现了什么?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胡天天气奇寒让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可想而知,侧面突出大雪的寒威)

  修辞手法:互文

  进一步表现天气的奇寒,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内容上:这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气势磅礴,画面开阔;云之愁,用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

  (紧扣词语,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及对诗意的表达和诗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

  结构上: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同时,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字眼,紧扣词语

  (意象、动作、色彩、数量、情绪等)

  2、画面+表达效果(手法)+情感

  3、内容上+结构上

  (三)小结

  鉴赏诗歌时,可以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赏析。

  通过对前半部分咏雪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所谓“三分诗,七分读”,对于诗歌的体会重在品读,如何读如何品,品什么读什么呢?老师总结了两句:字斟字酌品诗意,诗中有画画中诗。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技巧,在品读中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咏雪的诗句,要求:(1)不少于10句;(2)在其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试赏析。

  2、试分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艺术特色,它与哪一诗句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板书设计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介绍诗人及解题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朗读

  1、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2、一生试读

  3、全班齐读。(边塞诗,温柔?霸气?)

  四、分析

  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 。他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雪景 送别) 板书 漫天大雪图 雪中送别图

  所以将全诗分为两层 将写景和送别的过渡句找出来

  分两组 学习两层 要求:1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叙述 2结合具体字词 分析诗句

  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一副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漫天大雪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五、对比阅读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 说说背背

  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元》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元》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元》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元》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元》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元》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元》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元》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拓展阅读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离情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6

  一、文本解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那繁弦急管的场面,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遥望朋友的背影,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这五次镜头的转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但诗人的心是热的,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才哀而不伤,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飞”,有气势,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穿越了时空,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但是,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开怀畅饮,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渲染了欢腾的气氛,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凝望背影的眼神,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

  2、师: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设计意图:经典名作的教学需要充分的铺垫,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以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边塞诗,介绍相关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预热,埋下伏笔。)

  (二)学习活动一:美读

  1、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出示)

  即飞雪(jí)散入珠帘(sàn)锦衾(qīn)薄(bó)冷难着(zhuó)掣(chè)

  2、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让人惊叹,我们就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结尾四句,镜头越拉越远,路也悠悠,情也悠悠,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余味悠长(师范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昂扬一些(即升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压抑一些(即降调)。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将学生带到文本,引入意境,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推荐文章

浙江树人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2024-06-09 08:11:44

青海高考排名29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8:06:50

广西高考排名197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8:02:01

湖北高考排名129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7:57:03

山东高考排名1369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2024-06-09 07:54:12

蚌埠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2024-06-09 07:50:2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2023-08-17 20:14:5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文解析2023-08-20 14:09:08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读2023-08-24 22:36:5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改写2023-08-25 06:45:1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2023-08-17 20:14:5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文解析2023-08-20 14:09:08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读2023-08-24 22:36:57

醉翁亭记主旨句2023-08-15 10:16:05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2023-08-18 08:17:2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2023-08-15 23:17:38

最新文章